谢邀。先说废话,私信好多,实在没法一一回复,大家见谅。1.道教确实以元气论为根基。和佛教的不同在于关注点和描述语言不同。道家重本,所以我们解释世界的角度在内在的动力而非外在的关系。元气化生万物,讲的是生化是气本身的属性。自然属性。具体如何构建倒相对为末节。真正深研此道者,自然一步一步知晓其中奥妙进而能御变。2.佛教各部观点也大不相同,流行的缘起性空观点,是从万物的结合变化无常推演出来的性空假合。是
谢邀。首先得知道对错好坏,针对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年代有所谓的善书出现。道教内最有名的是太上感应篇此篇最早,适用范围最广。无论道士居士,还是普通人都适合。这是做人的规矩,修行的根本。人若要长生,先得不减其纪算。所以称为根本不为过。实际上这类善书,在古代会以家训,格言,圣谕,官箴,蒙学,宝卷的各种名目出现。有很多是鸾书。道教内部给道士的就是戒律。这个一般不适用于老百姓,也就不一一列出。高万桑翻译了本书
谢邀,中庸里面的道有两层意思,一者:率天命而须臾不可离者,此乃天道近于大道。二者:可修可费,时中之君子所行也。大道者遍周无不从,君子近而从之,是为儒家尽人以合天之道。大道者,儒道无不同,如何从之?却各有侧重。故儒道处世不同。互为表里。以人观则为理,应于纲常则为礼,礼者理之所出也。中庸里的道字大部分代表着的是礼。君子所行之纲常,而非天道。在这二十八章中道若是大道,就如戚兄所解释的那样,反为反对,因为
谢邀淡。少。俭。寡。小。柔。
谢邀道士生活全真丛林早上开静,上殿念经,早餐,活动,上午 庙务各司其职,无事者自修中午 11点多午饭,午休下午,庙务各司其职,无事者自修晚上,四点多,晚课。吃晚饭。止静(有的讲究的晚上有冬学。)正一道士各不相同,城隍庙之类,大都是上班一样。下班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谢邀,正好假期即将结束,要暂别一阵,算是和朋友们的临别帖吧。先说点题外话,武汉归元寺有雷祖殿,在山门右手边。江南老太太至今叫雷祖菩萨。北京西山龙泉寺山门往东平行七八米处也有明末清初一个修行人小殿以香火祭祀。因为不能拆的。呵呵。这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大家可以实地去看看。这种事大江南北屡见不鲜。是时代造就,不好一言弊之。张兄邀请的问题基本都是大泥坑啊。瞧瞧上面的答案就知道了。不过这确实是道教自身教义
严格来说,任何不专业的言论都算是“民科”。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到来,需要跨专业的视角(不等于言论)和真正的独立精神(不等于幻想)。所以这件事得从两个方面来说。1.“民科”之所以“民科”,来源他们的好奇而觉得自己不同,稍微涉猎就能抵过无数学人日夜心血。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先代学人累计无数之后的系统学问。没有真的踏实下来,认真系统学习,熟练掌握应用之前的发言,都可归为为此类。狂心不去,无能于真实,无源之
MS类出八门报应法。这里的报应不是平时说的意思,而是法师行法,有报告则身应的意思。左贵右贱,左眼相日,右眼相月,日者阳,月者阴。阳发财,阴招灾,大致的思路如此。但这说法对普通人基本不灵,又或变成心理暗示,成了应报。这种本来是特殊人群的范例变为百姓民俗或是发展到面目全非的情况不少见。例如笔仙出自起乩扶鸾。虽然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确实是变了味道。充满了喜感哈。
谢邀,说实在的,道教也真有,我还被请去做老师几回,后来实在不想去了。----------大半夜被人吵起来,没有再睡下。想了下还是写点东西给有需要的朋友吧。早点完成,也好早点离开。道门修炼理念道家自古关注的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作为大自然一分子的那种天然的属性,而非另两家那样更着重社会属性。这需要剥洋葱,抽丝剥茧一样把社会属性浸入的部分感知到。进而明了自然天性。大家应该明白我说的这意思对应是什么吧。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体也;庸者,明德也,用也。中庸者,用中也。知体能用,此谓诚于中行于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整理时留下-----文质彬彬,三代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