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家的精华?每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能持之以恒的去探寻,这个过程本身,已然成就了儒学的精华。
避免糟粕的话,有几点建议作参考:
1. 开蒙:从三字经开始读。要想学精华,就得先学基本的治学态度和能力。个人认为这种态度能力素质本身就是天道的体现和儒学的精华。学之以序,学之以专做不到的话。只能和精华说拜拜。
这其实也是无用之用的意思。一下子就想找精华,那么精华只能变成糟粕。
2. 通经:学儒的过程是一个进入细节的过程,否则真正的原则就一两个字,说了也体会不到,那也就是一两个字而已。所以精华在细节中,在学以致用中,而非大的理论,完善的思想体系,或者深奥的思想。看看先秦典籍,五经所述,大都是很具体甚至琐碎的东西,而非概括的东西,儒学本身就构建在细节之上。然后和诸子的概言相匹配。就会理解更深入。所谓离寓无道也,没有载道之器载之,无道可言。不深入,只能算是名人名言,或者泛泛了解,实无精华可言。这种把精华藏于细节中的表达方式,一定要正确认识,不能看轻而生自大。否则,难以深学。
我貌似写过。儒道两家皆上承三代官学。若分之,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所以说道德之学是三坟五典的守藏版。而诗书礼乐则是记载描述及其应用的直接体现。
只说儒学的话,精华就在官学四术上面:诗书礼乐。周易其实是占卜之学,在夫子之后,变成了延续八索之学的载体。春秋判定善恶忠奸的目的太明确。所以不好列入初学。乐经亡佚。那么算下来,就是诗书礼易。这四经以及其延伸是现传儒学的四条台柱。或者说四个方向。
3. 辨实:儒学八脉,稷下之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等等都是各个时代大儒对于这几本经典的解释发展出来的学问,包括孔孟荀等诸位儒家先师。所以经是子之基。而精华就在经中,诸儒阐经著述而已。才有六经注我的说法。包括论语和孟子荀子这三本。当然因为夫子删诗作礼传易。所以他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他所出也变成了经。这个无所谓。不用太计较。
传到唐代,反倒是一次综合。五经注疏基本就是唐代定下来了。于学界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唐初儒学没有汉代经学的古今文之争。又不过诽老庄。也没和佛学相杂。所以算是一次儒学的巅峰时代。虽无赫赫之名但有其实。秦王十八学士皆不同凡响。尤其是陆先生和孔先生对于儒学造诣极高。而宋儒看不上唐儒,也贬低汉代经纬之学,是他们觉得先辈们琐碎繁杂,抓不到根本精华,所以才立各种名目的学问出现。
一来是有两次文明断层,很多东西传续不完整了,宋人失传不知汉唐之学不再少数。
二来这也是他们必须得踩在前辈的肩头才能前进,以便对抗异学侵袭的方式。对抗就会融合。所以宋代出现的儒学三驾马车。关学最精,理学为正统,心学别有他用。然后蜀学等等多是融合之事。不管怎样,也许在名上特别突出,但是在实上很难说胜过先儒。所以思想史的地位很高,但是就儒家精华来说,未必胜过唐汉罔论周秦。而历史证明,自宋以后的儒家与华夏文明一样山河日下。一千年的上山,就得经过一千年的下山。哈哈。清初船山实学固然开唯物之先河。但非老太过。不见天地之纯。也未尽道德本意,所以对于这个世界的真相的挖掘上难以称道。不过确实是适应这个时代走向的学问。实学者,时学也。
4. 就事:学以致用,才是真知。所以儒家的学问要落在接人待物,人文就事上。把学到的东西析出其中精华,然后灵活用在现实生活中。才会更深的理解精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躁。
打个比方:巫蛊扶乩不知你具体指的什么。如果说的交通无形,那么应该是没有实际经验后的误解。儒家也有通神祭祀的方式方法,甚至是其核心。但凡读过五经的人都会清楚这点。尤其礼学和卜算之学到了最后无非也是这些。不深入学,不切实用,没有实际的体会。就会泛泛反对或者支持。贴标签扣帽子吧。宋代之后的儒学因为道统和科举的问题,经常性的犯这类错误,言人不言事。所以在只在仁义上嘴炮的儒生,会写八股文章,讲大道理。文而不武,学而无术,六艺不习,也不知交接,言礼教而不得其本。那么一条腿的儒学酸腐味道日重,最后就变成被打倒的孔家店啦。若非主流明清儒学失去其精义太久,赶不上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不会重文轻艺,重理轻术,重人轻物,僵化闭塞,妄自尊大。最后才有这三千年的大变局啊。不得不说是作为主导古代社会的儒学,在最近的一千年里出了些问题。当然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不用太过苛责前辈没法超越时代。
5.糟粕和精华: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认为的精华,别人会不会以为是糟粕。反之亦然。所以历代大儒论述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重复儒学之基在诗书礼易四经中的观点。精华往往就在基础里。而儒学若是加上道家辅以诸子。合则能见大本,上参天地之纯啦。儒学的精华就是四经中和道德重合之处。两家贯通强调的必然是周秦官学精华啦。^_^
----------增补----------------
6.论语入手:我原先列过书单,以礼记开始,但是这一年多下来,看出来国人尤其年轻人的儒学底子比我想的还薄,贸然上礼记,十有八九是啃不动的。或者浮略而过,这样是不行的。那么还是从论语开始吧。因为大部分朋友不是要做道士的,所以很多礼记的内容并不用深究,也不适合初学。而论语虽然有一些问题,但针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朋友确实是比较好入手之处。而且涵盖面很广,涉及儒学的各个核心概念,一样可以为以后的深入打下基础。所以我们过一阵子的劝学,就会开论语读书小组。
参考书参看本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827492
7. 百年树人: 道教和传统文化被各种晚清大湿会道门的思路裹挟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纠正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可以完成的。我尽力做点能做的事情,也希望大家深学精学,这需要和社会上,现实中各种风气做斗争,才能不带着跑,不附庸风雅,而实实在在的学进去。那么十年百年之后,或有可观。兴学之事最难,必要踏踏实实才可以,我一个道人其实是顶着很多压力在做此事。现实条件不乐观,道友不支持,各路大湿抄袭然后拆台诟病之。这些倒不要紧,也不会影响什么,但能做多久要看我修行进度了。时限一到,我也无能为力。所以大家还是要自立而行,以后我们还是会把一些读书笔记心得问答放到网上,这样没有时间参与,不适合参与的朋友也能随后自学得益。^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