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宙流光,洪崖清歌
文//十万个为什么
为了给小朋友们讲《千字文》,我们开始发动全论坛的同学编故事,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O(∩_∩)O。也许我们的故事需要很多次打磨,但最起码他们听到的故事中蕴含着真实,诚意和对希望的憧憬,那份盈实可以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千字文》若以深意和编撰的水平是不如《三字经》的,周先生一夜白头拼成的文本被限定成一千固定的字,肯定难以发挥到最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键在于字义没法在文本中发酵出来,这就是《千字文》不如《三字经》之处。但是作为蒙学史上现代依然能用的识字类最早的代表性读物,我们依然需要认真对待。
文征明书《千字文》
汉代记载的小学有十家,四十五篇,其中记载最早的是周代小学识字书:《史籀篇》,相传是中兴西周的周宣王的大史所作的一种文字。
籀者,读书也。大篆之初也。㩅者,引也,抽之本字。诗云:“左旋右抽。”传曰:“抽矢以射。”然则射必正身,抽必平物,矢必志也,抽必由也。所以所以籀本就有抽于竹的意思。
抽什么于竹呢?用现在人的话讲,抽真实之象而录于竹也,要求其实就是客观平易的抽其由身志而发正的部分,录于竹简也。史家之风,隐于其中,这便是籀文的由来。籀文所记载的信息自然可以被抽读的。而且规矩边界已定,所以可以比较容易的复制传播,比较有普遍性。这就是大篆真正的意义。现在最早的现存的籀文实物就是国宝中的顶级:秦代传下来的石鼓文。大家在国家宝藏中肯定是看过的。而后李斯先生做小篆,然后慢慢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字。石鼓文承载的是我们现有文字的规矩范例的初始状态。这是为啥是顶级的国宝的原因。而李斯先生因大作小,也是其学上承荀子先生之故,这也是我们在读《荀子》时很多文字很古奥的原因吧。
石鼓文
而现在大火的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古代通行的文字,其中代表的意义并不能真的和现在的文字对应上。所以对于解释传世经典是颇为乏力的。而且经常是一个图景一件事就用一个符号代表,不见得是高度可重复的,或者固定的规制后的文字。和籀文相比,大部分的甲骨文更加“专业”、“小众”,或者说是专门给祭祀用的也不算太过分的说法。因此很多是祭祀专用字、为专门记录某些事情而发明的符号,必须由当时专业负责的祭祀传承解读。那么和现代的文字完全对应不上的不知凡几。很多看着相似,但其实里面的意相差很多。不以修身格物的办法,深格逆志,是很难得其实的。这也是为什么四千多甲骨文,破解的只有一千多,而其中值得商榷的怎么也得有十分之一以上。而且日后还会发现不同的古代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抽象以书,抽文以读的本事尽在修身,才有以抽射喻之的籀文。
籀文原来在汉代的时候还是必须掌握的文字,相传士人的孩子十七岁就要掌握九千籀文,经过考核后按照成绩进入不同的职司。现在十七岁的孩子能掌握多少字?我不太清楚,但就深度和修身抽文的水平来看,基本是不如汉代七八岁的孩子的。现代科技产生的自大,信息大爆炸带来的浅薄和碎片化把孩子们推向的方向未必是一个单纯更好的地方。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本意就是希望以文明最深刻的精华来滋养少年儿童。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广乱浊碎浅。这样下去,人真的越来越退化了。必然要反其道行之才可以。但和这种趋势作斗争甚至将之扭转,确实需要很努力,勤行克难而行。不过有些事根本不必考虑难易,反正得做,想那些难不难,累不累,得不得利的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衍生物。有的时候出现也是为了保生的,比如考虑累不累,其实是为了别累到而害生的。但总被这种东西捆绑不过就是逐渐陷入自我的藩篱当中。有那个功夫不如继续给小孩编故事的好。
汉代儿童玩具铜鸠车
汉代记载的四十五篇就剩《急救篇》、《仓颉篇》存世。但其中的文字已经不是我们常用的了。而且关键是籀文已经不实用了,别说小朋友没兴趣学,大人只怕不是专研此道的也没啥兴趣,所以只能略过。而《千字文》是汉代这两本蒙学典籍后的最早的蒙学书籍。本来也是从汉代蒙学中再次加工的产物,还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是难得的上承古史蒙学和现代实用交错生辉的典籍。所以我们考虑再三,还是准备用这本继续教小朋友认字。
蒙学是需要反复打磨的,一个时代的蒙学是下一个时代的基础。这是我们一直要延续的事情。上周我把“天地玄黄”四个字给小朋友讲了一遍,但是明显感觉到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他们对于这些的兴趣不大,对于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这点其实一来是我们要改进的问题,二来是小朋友要锻炼的地方。十岁上下若是能够对很多看似深奥的问题发生兴趣的话,会大大的增加杯水的潜在容量。对以后学习几何,物理,哲学类的课程都很有帮助。和我为了这周的千字文,先在电影之夜给同学们讲了宇宙洪荒一样,有些同学没有丝毫的反应,也不觉得有啥。而有些同学被震撼,更有几个最早的孩子反应听完难得再次出现那种原来一开始奠基才有的现象,其实这就是他们最近运动放下来了,不然的话,会比这效果更明显。识字就是和真实发生联系,而这种包含宏大真实图景的字其实可以极大的扩充任何人的杯水潜力。但很遗憾的是,大家的身心并不见得是在最合适的时候接受这些信息。但也不用再等了,赶上了就是赶上了,有些人最终会麻木,有些人会真的燃起向往,这得看平时的积累。所以只能慢慢发酵了,知道了总会是一种准备吧。希望日后能有一天会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桎梏。那么想来想去,给小朋友直白讲这几个字估计效力也不大,那么可以换成故事再叫他们体会这些概念。在我看来,字所承载的信息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些信息本身会给他们插上真正想象力的翅膀,叫他们有更大的、无限的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了能把无限的可能传递下去的必由之路。这种无限的可能就是面对日后种种的生机所在。不再拘于已有的体系,全新的可能才会真的开启这方小舟远航的前景。
有一位科学泰斗曾经说过类似周易限制了中国古人对科学的探索还是想象力的话。其实这话也真的没错,或者可以表述成:对于周期性规律的去边界化和不断矮化造成的想当然和生搬硬套才是真正阻碍国人对真实深入探索的原因。也就是近代科学落后的一部分原因吧。华夏文明的核心本来具有无限潜力的世界观,磅礴浩瀚宏大之极,但后来在不断地流传中,被封建统治者层层禁锢矮化而丧本失真,逐渐从汉朝那种雄奇开放,变成了明人的闭关锁国,最后变成晚清的东亚病夫,就如小脚上的裹脚布,恶臭难当。别说大部分人不感兴趣,我们若不是知道先秦两汉的先人的精神意趣,若不是深研典籍探寻古代文明的根基,只怕也会早早摒弃一切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我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那种腐朽散发臭味的烂泥巴一样的晚清准会道门的烂糟糟的东西借着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大面积回流。把小朋友浸在泥塘中还说是为了你们好的糟心做法难以容忍。但当大家没有分辨能力,当大家没有得选的时候,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想做的,要做的,正在做的就是给大家一种别样的选择。选不选最后依然看个人,不管如何,我们尽力就好,而终究会有人因为有了别的选择发现了不一样的人生吧。这就足够了。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有两种力量,两种声音,一种是五四以来的去古思潮,就是西学东渐的风潮,慢慢到现在就变成了全面西化,或者以西化为主的风潮。但去古如去骨,人没了骨头只能用外面的东西代替,只不过不是天生的,而且外来的东西里药毒兼并,自带腐蚀技能,那么总会问题多多。而另外一种声音就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声音。从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等等都是类似的。但这些又往往是古中未实,徒具其名,就如缺钙老人一样,缺乏活力,有些腐朽的气息,不堪受力,也是不足。所以为了能够前行,面对挑战,一直以来都是这两种力量在互相拼凑,而更多的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博弈。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它们之间的拉锯之中。只不过不管哪种思潮的主体都是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的,或者以此为志的,所以大家基本能有个公约数,达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只不过左右制衡掣肘之事多也。就好像两种不同汽车型号的零件拼凑出来的汽车一样,一边开,一边总得维持不散架。而细考其别,主要还是在于对于华夏文明核心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不同,还有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同吧。比如一个搞西方经济学的人很难从心底里承认中国古代文明中先进成分吧。其中又以搞理工的为最,绝大部分这些专业的同学基本是从心底里将传统文化和探索自然真实之间化了一条鸿沟。而能跨越这些鸿沟的人往往是所谓想要修行的人,但他们接触到的所谓修行的理念本身就是粗糙的认识作为基底的,那么这部分人也会被带上歧路。所以一切都要从最开始的根基做起,这是最难的部分,但也是最有效的工作。其实只要慢慢的随着天时变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明白传统中最底层的存在是对自然真实的另一种描述,就可以消弭不少这些裂缝。当形成一种传统典籍是对真实描述的共识后,这些对真实的另外的描述将极大可能给今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角。那么就可以带来更多可能和生机。而这两种左右拉锯的力量就会再摒除一些杂音后归于一种平衡前进的力量。这也许会在很多年后发生,但这必然需要慢慢酝酿吧。
现在在大部分人看来,传统文化被大家认为是没啥技术含量的存在,或者不实用的存在,大部分情况被理解成是华人情感需要,道德承载,是情怀,是文化,是历史,是哲学,是比不上数理化的,是不需要太费脑子,进行深研精微的人文学问,而不是探索自然真实的学问。这恰恰是我们不同意的部分,也是我们最该努力的部分。这次有位家长语重心长的表达这个意思,就说觉得孩子学了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怎么搞传统文化去了,有点可惜啦。其实这是非常善意和实际的想法。换位思考,我也觉得有点可惜哈。O(∩_∩)O。所以时不时的劝退,或者叫他们在本职的基础上斗闲,或者以此修身而不是妨碍自身的学业。不过慢慢地,大家会发现这么多孜孜不倦考上各种名校的同学,各种聪明有识的朋友都慢慢对其发生了兴趣,难道都是不务正业吗?肯定不是。论坛同学的理性成分相当高,大家接触下就清楚啦。只不过他们都是从怀疑,尝试到践行最终产生兴趣,并会上升到志的。在实际的生活中开始体会这个学问带来的变化和蕴含的真实才是真的说服力所在,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自然可以想象到背后可以开启的道路是多么绚烂。这才是他们之所以选择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这个过程会慢慢理顺而成为一种新的国学,一种描述古人视野里真实的学问。而背后是自然真实莫之能御的伟力。其实从更宏观的视野下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提出就是在为类似这些真正好的,全新的东西破土而出提供便利,开辟道路吧。很多事都是同时在展开的。昨天和一位在灯塔那边上学的同学聊天,他们开设了一门很新的课程。目前翻译成环境人文学,很有点我们这种把人文落脚于自然真实的感觉,更加有趣的是他们这个学科真正兴起的时候正好就是14年,慢慢这五年有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关注,最后变成了大学中一门全新的课程。世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有潮汐涌动一样,在被推动迭起浮现。不必互相通气,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朝着一个方向开始行进吧。就像我们一直在说的拐弯一样,不仅仅是我们在拐弯的哈。O(∩_∩)O。
这片潮水涌来,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呢?光阴如潮,气浪弥天,高若洪崖,我们不过就是踏浪而行,努力去攀上光阴洪崖,看看更广阔的风景罢了。也许看似的高嵩巍巍不可履足之地,却是另一番天地广阔,另一番造化无垠,是另一场更大的洪波中的小小涟漪吧。
昨天群里我不小心说了一句:
这真的是我的大实话。我的水平不够,没法在文艺作品中让大家一下子体会到很多东西,或者说现在的时代,已经没人去真正品味文艺作品了,也就没啥特别有味道需要品的作品流行了。所以我只好先改弦易辙先梳理学问。先从质的部分慢慢恢复起来。但慢慢地,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再次发现真正的挑战其实还是怎么穿上合适的衣服。对于不同的人群,怎么叫他们能够真的听进去,能够体会到那些干货蕴含的真实。所以最后依然落在如何叙事上了,其实也就是怎么讲故事上。各行各业,各种研究领域其实都是用自己的专用术语在叙事而已,所谓文也。这其实是复杂序列的呈现方式。我们也许有很好的质,有沉甸甸的东西,但终究需要文质相合才符合三千年来的人类特点吧。O(∩_∩)O。电影之夜聊天的时候,我说我小时候是故事大王,被老师叫上去可以现场编故事什么的。然后有个小子就在底下寒碜我,说:“看您写的小说,真看不出来。”同样是这个拆台的小子在论坛写道:
好矛盾的小朋友,还是说我我已经达到了似幻似真的境界啦。O(∩_∩)O
事实上,文中的符真的存在,我给他回的原因是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流”的力量。而且他的文章叫做流粹,所以给他一个提示。但也许还是太过隐晦吧。其实这句话的意就在两次出现的流光上面。真正了解的同学会马上反映出很多流光系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的体现,道教各宗都善用自然之力,所以比比皆是,那么上清下面的这道符也同样有这个自然特点。而用另外的一种超越人为社会划分的归类方法反而可以看出端倪。虽然我编了一个名字,但从某种角度讲也是有背后的真实作为依据的。
这就是个例子,我们就是在想办法找不同的形式把真正的要紧东西以小说作品的方式传达给大家。所以有时刻意在模糊现实和幻想的边界。但这里其实幻想的再加工的最终底色依然是真实本身,只不过强调的部分不同,轻重不同罢了。比如我对梦境,对于经历的描述,都是以类似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事其实很多用心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卡梅隆编阿凡达的时候其实是做过很多次那个异世界星球的梦的,似幻似真,谁有能说的清楚或者确认那个世界不存在呢?以梦境激发灵感来进行创作本身是个很常见的事情。关键是我们需要摸索其中的尺度,或者说我们得有明确要承载的东西。这种码字的方式就是我一直在锻炼的部分,为的是以后要写的小说。这样的话,大家就会明白,对我微信文章有些东西不必太过在意,真正要紧的东西恰恰不是那些看着很绚丽的东西。
现代人对于故事的要求其实不大一样,兴趣点也是各不相同,而作者们也是费尽脑筋在灌入自己在意的信息。看似的设定,看似不起眼的,最后沦为文艺作品中的常识也许才是真正能够被记住的,而有时恰恰是一句话,一个图景,一个情节,真的是千变万化,但大几率上和真实有关的才能戳中人心。只不过这个真实很可能是人心中的真实,而不是简单自然真实。这是我们在重新审视我们的神话故事和编撰《千字文》故事时体会到的一点点尺度。
现代人对于学问的兴趣终究有很大的局限,而只有配合上使得大家感兴趣的因素才能长久和范围大一些的流传吧。我码字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做这件事情。学问确实是承载真实的一部分载体,是基础,是实质,是信息浓度高的载体。但很多部分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学问依然没法表达,只好用小说,文艺作品来承载,才会在漫长的流传中一直传递吧。
而这种局限性对于小朋友来说更是可以理解,学问很多时候深奥艰深,并不是他们一下子就能明白甚至记住的。在那么多课业负担下,在那么多纷杂信息下,怎么才能留住这一点点火种,才是我们真正费心之事吧。
我们想把《千字文》编成故事,把最好的东西,把无限的生机以故事的形式留在孩子的身心中,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有朝一日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焕发不一样的光彩,给他们日后的生命历程中带来一道光明,指引他们度过暂时的难关,就像护身符一样的存在。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想起外面世界的宏大,想起无数不可思议的生灵和故事,都会从中得到一份谦虚,一份从容,一份洒脱,一份勇气,一份超越的力量。再也没有什么事是不能面对的了。这大概就是各个文明都极度重视童话和神话的原因吧。
华夏文明,自然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