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悫顺弟,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




端悫顺弟




文//十万个为什么


一到春夏之间,我就总想打拳,或者说研究拳法。去年出门没有条件,今年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果真又开始了。我们在山里找了一块绿树成荫的地方,每天带着学生除除草,打打拳。我们最近练得拳很有意思,我按照自身的变化改编了之后,我们打了,前面会困,中间打了会很热,后面打了就开始很饿。其实总共用不了多久时间,刚吃过的早饭就像被消化完了。真是好熟悉的感觉,好像很多次经历过的所谓开胃。开胃只是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其本质是消耗大,吐故纳新的力度增加,也就是身体杯水开放的一种标志。不过往往会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开始这个阶段,然后消失,然后再到了另外的阶段,再次启动,来来回回我都经历了七八次了。但这次很简单,就是练了四天,每天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不但我自己有变化,学生们也都有感觉。他们回来不是特别困,就是特别饿。中午回来睡觉就好像睡死一样。神不足的问题这么快的就能体现和补益也算是难得的情况了。



对我来说,这个阶段大概是第一次出现这个情况,从14年到现在几乎没有过,这个大的平台阶段什么时候渡过不得而知,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松动。不管咋样是好事,我以自身为例改编的这个拳路本来是给某个到了一个阶段的同学用的,但在改编的过程,我反倒有所进益,也是没想到的进展。




这条路上的进益有时候很怪,很多时候你眼巴巴的,计划性很强,有极高目的性的行为达不到你期望的结果,而无心尽职为人而行反倒水到渠成。以利为志,为己之私,反倒不如忘利守义来得好。这一路走来,很多次都是这样才真的一个一个台阶迈上来的。这些年我讲课带学生,整理典籍,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忘了是为了自己登山,只不过想给后人留下另外的可能,想给我们的文明多加一些核心精粹。教学授课带学生不可谓不尽心,耽误的时间精力都不小,为了他们也没少想各种办法。但这些年反观过去,效果却比静静自修来的好得多,所谓的耽误也许是更好的办法而已。给人多做事,尽职忘利,大概是给学生们讲得最多的诀窍。但他们还是醒悟不过来。总是心心念念为自己而已,做啥都最后落到自己所得的好处上,那斤斤计较之心,算计利益之心都会渗到行动中,行动产生气,自然就有不纯的东西融入其中,自大阴私就会以此慢慢滋生,不断地以负反馈的方式积累,而只收不放,不运而积,自我就会加速膨胀,就会以各种方式以错误方向凝实。其实是掺杂了太多杂质,这个看似很抽象,其实人人都经历过:不认真,不把事当事,懒惰糊弄,从来不会尽力忘我的做些事,反倒就想怎么往自己身上捞好处,结果很难吐故纳新,贪婪怠惰,顽固沉重,自然走得很慢,磕磕碰碰,乏善可陈了。


按理说,一开始都会比较快,但他们有的时候还没我这个阶段走得快,可想而知问题多大了。各种懒惰,各种自大,各种情绪,各种扭曲都是表面的原因。而背后最要紧的就是不诚,干扰影响诚这种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自我太重,这也是现代人的通病。原来和我师父和我聊天,他就说过现代人真正走上去的可能都不大,因为第一自大入骨,第二就是懒惰成性。这两点相伴而生,在众多缺点是最致命的。



一开始我还没有啥体会,师父说是,我就听着,我就自管努力便是。慢慢这么多年之后,随着带不同的学生,我发现这话简直太准确了。他们日后上不去,绝大部分就是这两问题。不然以我们的根基方法来论,在这个时代不会那么不可能吧。毕竟是先王时代的干货,造就出些登山迁升者并非不可能。但现在没有啥保证,究其根本就是师父说的现代人这两个特点,看见他们我就会特别提醒自己,不要变成那样,要勤勉不苟,要自谦以诚,不然依然不成。很多时候抨击异学现代错误认识的时候,我都不敢也不能放开说的,但有的时候不说又不成,学生们没见识,不分好坏,瞎掺合,真的挺考验人的。


而这两大缺点为啥古人没有那么严重呢?关键在于都是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开蒙,很底层的结构上有原来蒙学的基本要素,克己以礼能诚,健运不息能勤,所以拥有日后可以抵消扭转降本流末过程的因素。而今人没有开蒙,鸡蛋壳里面没有这些成份,所以很多时候即便学了道理,看似明白了,但克制也是心上,在鸡蛋壳上的作用,很难进到里面去,然后一个鸡蛋壳里外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看似明白,折枝之事依然做不到的问题。核心问题就是没有开蒙。



而自我、唯我、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很多言谈举止不经意之间就是浓厚的现代自我风格。做啥事都不自觉以自己的利益为考量,这样学东西错位居多。学了还用不到身上,但已经自我满足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讲什么再高明的道理,即便是直讲真实也不过就是给自己加厚鸡蛋壳而已。所以要循序渐进,而难怪人间都是以利诱人入教之类的。因为除了自己的好处,别的没啥能打动他们的了,我试过很多次,但真的有点失望,现代人的自私比比皆是。很多东西根本装不出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带着这种私利的风格,再怎么装都是改变不了的,因为鸡蛋壳的模拟和真实的自我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特点。但这也难怪他们,这是文革之后的反动,我们父母那代再也不信什么,被来回来去的扭曲后的人心惟危,只相信金钱的居多,只信看似现实无比的权钱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保证。所以这个社会基本上就是唯利是图的取向。这种氛围下长成的孩子又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从来眼睛里没有别人,一切别人都不过是取悦自己,甚至取悦自己情绪的存在而已,私欲入骨,那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就会形成自私自大的人格。根本狭隘阴暗,杯水底层的自我之中就没有了能够克服降本流末、由生而死的基本因素在了,或者是没有完整的部分了,也许有生的意志,也可以学到实现的方向和方法,但没有实现这个意志的正确的能力了。这就是不诚的致命缺陷。


于化鲤《目中有人》


最显著的现象,其实就是不在意别人,不在意外物,只在意自己,但这样恰恰最后失去了正确把自己弄好的能力了。水中捞月,手中攥沙,反失其志。养心莫善于诚,诚已经被破坏掉,自然没法养心,而心其实是身的一种能力的总称,所以养心就是养身。身不养,心好不了。


诚是环境和自身杯水之间正确联系的保证,但正是因为事事不认真,事事扭曲以情绪,以脑补而不以真实来和环境互动,那么已经没有了环境和杯水之间正确的通道,或者说已经被严重干扰了,这样的人的心已经不能真的承载外界的真实信息了,那么再怎么分析加工,不过就是拿垃圾来做基底材料,又怎么能真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界有效的互动呢?那么自然没有了自己要的结果了。所以才有所谓的身心分离的说法。这是很多同学有社交问题的根本原因,人家其实啥都没想过你如何如何,你自己已经脑补出一吨的事情来。结果要去面对的时候,预设了很多子虚乌有的情况,给你弄出一大堆错误方向的心理建设,所谓先入为主,最后反倒影响了正常简单平常的交往。说到底还是不诚而已。



平时不肯尽心以诚,不在小事上积累实事求是的能力,最后你自己连自己都给骗了,只能以不断扭曲的心术思辨来自我欺骗就是现代人长久以来的真实情况。而很多宗教是贩卖这个,或者说这么多年一直在传播这类东西,促成人类逐渐陷入他们的营造的幻境而已,自然大儒高士们会反对他们而不是和稀泥的。而这个过程千百年来不断再发生,再积累,最后就演变成我们看到的现代人的经常性行为了,身心分离导致的扭曲衰老可比古代常见多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磨人的毛病吧,所以不同时代教法也必然不同。


现在看来,大家就会明白很多同学一直努力在做,一直想要立志,但立不起来,究其根本原因,皆因不诚。而不诚的形成来源于自我为中心,来源于从小没有开蒙,来源于杯水底层自我形成时候没有这类的训练。立志课中讲的很清楚,想立志必要以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其实所差就是程度的问题,但方向都是诚之而至诚,由人而天也。所以要先慢慢通过行动体会到诚大概是什么样的状态,然后由不诚变成诚之,而最后至诚无极,就是这条由人而天的道路在诚上投影。这种体会其实就是开蒙,小孩可以三五年都是在这个体验中的,而成人,我们现代现实情况只能不断通过自我努力来补上这些体验。


成人鸡蛋壳早已形成。再叫成人改是很难的。我带学生的经验就是如此,道理知道一大堆,但依然做得不够好。其实老实说都比以前强很多,都比外面强不少,但依然不够的原因,就是底层开蒙的缺失。现在我们基本的思路就是以各种方法补足这个致命的缺陷。但谈何容易。图书馆的春令营就是一种尝试,算是集训,通过各种集体的行为试着补齐这块。但其实这么短短一周肯定不够,大多都是给杯水里加一些这些成分,日后他们好能自己发酵,自己成长,要是从来都没有,那么这是没法凭空出现的,日后也必然绝无可能吧。昨天早上开营,我就嘱咐他们日后有机会多去集训,在一个高浓度的信息环境中逐渐代谢而复其诚,或者说第一步的目标就是在这里不断和外界造成的退诚达到一个平衡,进而逐渐积累能够克服不合适环境造成的内因,其实就是改错杯水而已。你所处的环境多半是和你自己杯水耦合的。所以想要改变现在的处境,需要反求诸己,而不是强作超越。今天不多在这里展开了,有机会我们再说这个问题。



自我的组成固然都是由外界环境而来,但绝非市面那些无我的极端理论所说那么错位扭曲,他们扭曲的主要原因就是用“心”这种后出之物为根本解释和“心”近乎平行的“自我”时候序列上的扭曲,所以很多地方都是错的,或者很有礼貌的讲,别出心裁的。O(∩_∩)O哈哈~。知道不可取就不用再深入其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深入他们那些迷魂汤,再自大地想着统一在一起,就又是垃圾箱大杂烩,何必呢?所以不必多谈,随着慢慢深入,就会明白很多东西他们就没弄明白,或者源头不清,自己脑补的东西太多而已。



自我有实体,其中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组分其实是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调整的,在小孩出生之后进行的调整最为底层,也最容易,而这种调整就是教育,就是开蒙。成人的调整就难得多,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啥机会调整底层结构了。


最近我有一个学生进入到了底层调整的状态,虽然具体在哪个程度需要他过来我身边才能知道,但确实发生了,而这种机会弥足珍贵。也就是他还比较小,在学生里最为听话,所以才会有这种真正的机会。其他有比他走得远点的,都没有这个现象呢。这种如果调整得好,以后走起来就会快很多。他基本就是有点傻,说什么听就是了,而且最为尊师重道,我从来没要求过学生行礼之类,因为现在他们还没有必要行礼呢。所以几乎什么礼都没有教过。而他过年的时候,视频里直接就磕头拜年。我看到都有点乐了,真是个傻小子,别的学生就算有这个心也都要问下,他倒好,想到就去做了。不自觉中就做到了礼恭辞顺色从,没有那种骄傲,最起码没有现代人那种。恰恰就在是这种前提下,在大量课程道理的堆积和相应功课下,他杯水底层有些东西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道理都是近乎自然真实的纹路,其实确实是可以调整很多东西的,但关键要看对象的接受程度,而真正触发的东西只怕还是那歌诀吧。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学了不足一个月,就会将所有的因素串起来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只不过这个过程我要看着才好,在调整过程中,我还可以帮他增减一些东西。



他还有几个关键之处也可以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人做事都比较利索,不会拖泥带水,不会瞻前顾后,而且生性鲁直,俗称做事不咋过脑子,而且私心比较少,心思没有那么扭曲复杂,其实就是鸡蛋壳比较薄。知道他是谁,接触过他的人都清楚他这人比较直,但手上活干得很快,但和人从来不会婉转客气哈,也不会有啥社交恐惧症,上来就说事,说完管你啥感受,他扭头就做下一件事了。哈哈。所以经常有人对他不满,这里也得和大家解释下,不要去怪他哈。以后慢慢教他修辞立诚吧。



而主动干活的不止他一个,但有一点还不如他,就是不够端悫。我们就再来讲讲端悫顺弟的具体辨析。


首先,目标利己最大化的问题太严重,谓之不端。上文说的很多都要算在其中,我就不再整理过来了。



其次,总是听到一,快速推到很远。此谓之不悫。人的精力就那么多,不用于守根,而过于发散的话,必然根基不牢,而且经常在发散中,把以前错误的东西合理化,就变成了四不像,其实依然是不诚,依然是不善学。这样的同学太多太多了。还有就是太独了,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要对的吗?自我中心太过严重,悫不起来。所以悫者为何?谨慎诚意积累而成的东西,就是向下用力守根但不得不生长出来的东西,而非脑补而出的虚假高上大。不是自我的体现,我原来给他们上论语课,就烦他们开始矫情,一个芝麻大小的事,要矫情七八个来回,一个小时,我要不说停,还会继续,这样的组不止一个,或者说几乎都有类似的问题。就是不以真实为志,而以自我正确合理化为志的体现。而造成的原因就是不悫,不谨,不诚。



再次,就是自大到不服气,谓之不顺。明明在学习,却总觉得他讲的不对,还没学就先批判,就挑错,能学的好吗?所以别人听进去七八成,他们这种往往就听进去三四成,然后在脑子构筑各种逻辑链,结果找同学一聊才发现压根是自己错误的理解。这种同学也很多,我们都很清楚,一直也都无所谓。但长久下去,学习效率非常之低,浪费好东西不说,而且会自己偏到左道上去。学而思,思而学,不是叫大家不思考,但要不能心急气燥,先要听明白,搞清楚再讲什么,再去发散。再去逆反也来得及啊。以挑错,审视的心态来听课,根本不能算学,我们其实一直忍着而已。其实这样的同学扪心自问,你们有啥资格这么做吗?撕开层层的借口,无非就是养己自大罢了,那真是俗不可耐啊。


还有一类不是表面那种,而是在意自己其实也早知道,你说的我也想到过而已,所以其实没啥特别的。不敬学问,自然接受的东西掺杂太多杂质,还没认真去学,就夹杂自己思考,就开始乱联想,必然会把错误粗糙的东西替换传递过来的精微。其实一个出发点可以有无穷的思绪和念头,大家自己注疏过孟荀,想必都会体会。而论语组的同学更是体验深刻的。但在无数的可能的解释中,其中只有一小束是精确方向上的。你也许真的掠过此处,但没有停留选择它,本身就是裁断有问题,选择有问题啊。这就是义之不足,就是志不精纯,就是行动没有贴合,杯水里浑浊缺乏序列造成的。一言以蔽之,这本身就是修身不足造成的,而且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精微才决定前路是哪里,有没有大坑。其实这样的同学,大都以学问自我标榜,以学问为自大的依赖,以学问为自我满足的填充而已,而不是以追求自然真实为目标的。最经常做的事就是拿着学问去说别人,而不是修身正己。而这种自我的标榜,自大的依赖,自满的填充其实是自我对外界的一种不恰当的反应。说白了,是心理上怎么来和外界找齐的。所谓找齐,就是真实中的不足,需要用一些心理上的构建来脑补上,才能不低人一头,才能保持自己的骄傲,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才能看似挺起那个小胸脯哈。所以不管什么学问都是滋养自大鸡蛋壳的,都是滋养情绪的,都是为了和别人比,为了证明自我优秀,或者自我合理化的养分。而不是为了自然真实,而不是为了修身,为了登山吧。口耳之间,小人之学是荀子先生对这类的评价。所以当大家心生此意之时,必然不是以真实为志的。在古代,真实的学问万金难求,舍命相求不为过,哪里还会在意是不是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别人说的呢?而恰恰这种品性才最适合接受真实信息的吧。这个并不是叫大家偏听偏信,而是要立志于真实,自然不会不顺。



最后,无礼失序,谓之不弟。在师生同学之间相处,嘴上都说要克己,但其实没有真的敬意,没有次序的意识在,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怼谁就怼谁,自己有了不满,发泄出去就好了,并不在意言辞造成的伤害,是为不敬。所谓修辞立诚,是要表达你真实的意,但还要修辞啊,修辞不是说假话,而是保持礼序下,真诚的表达。就像流珠一样,既要有成型的能力,还要保持那种健运不息的活力。修辞就是为了持敬守序,才有成型能力,而立诚,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真正自己最大最真实的意思,这样不容易做到,但这最起码是个目标,所以才要立之。那么最起码要克制住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左右。但实际中,情绪成了左右行为的主要驱动,而不是用情绪。造成的不弟,其实依然会给杯水中带来混乱,日后不自觉地混淆顺序,表达上的失序大都是这类行为造成的。自己没事就积累这些,无非就是给自己添堵呗。所以守礼守序,不是低人一头,不是给别人,古之学人为己也。是自己修身的需要罢了。



失序无礼,其实还是自满、自我、自大的缘故,自夸什么“已经明了”,什么“已经纯净”都是旁门左道,因为那些名词从来都不应该成为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明不明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做出来后其实根本不在意明不明,而是继续前进,乃至明明德而已,健运不息,哪有时间自夸自满呢?只有旁门左道才会不断自我标榜,自满自夸自伐其德。我不希望学我们学问的同学有这样的现象,其实都是江湖禅宗恶气的遗留。



端悫顺弟,这四个字做到了,就是克己守根,这其中锻炼的就是诚的能力。因为这四个字所体现的过程是贴近自然真实的训练。是不离之道另一种表述。而这样的杯水产生出来的心是生机无限,能够承载任物之精微的,而思绪想法也会更加符合现实,那么以真实万物纹理来推演,岂有不成的道理。所以这是锻炼心想事成的办法,以行动锻炼心任物而能思虑想成的办法,而慢慢的,能到以言为气,万物成焉的能力的时候,就是天道至诚的水平了。变成水库的办法没有那么神秘高大上,恰恰就在平时最不起眼的行动里。



不知道看过这篇之后,又有多少同学觉得明了了呢?那是去自我满足下,继续看小说打游戏去?还是努力从洒扫开始去做呢?或者干脆还是不以为异呢?上士、中士、下士之别就在这里了。知道越多,越不去做,那么以后能吃的药就更少,我不知我这里还有多少能用的药,但终究有一天我肯定会没有精力再给大家配药了,而旧药终究会散失一些东西,所以大家看完尽量抓紧时间去行动才好。不需要什么特夸张的彰显,而是真的从扫地,待人接物开始,你下一分钟就可以开始做的。



工作生活都从来不会耽误真正的登山,登山是行动的积累,大家每天的行动大部分是生活,而不是工作,其实和工作无关的部分太多了,但生活行为中有多少是端悫顺弟的呢?几乎没有,所以没法立志,没法子真的登山。当然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会走的快,但现在的环境就是你自己同气相求而来,不去改变杯水,在那里本末倒置去纠结去耍赖永远都是不能有真的好的环境的。所以新的环境非要你在旧的环境里努力去做到改变自身杯水某些特质后才会改变吧。




华夏文明,先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