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三清天”上还有“虚皇十天”?

谢邀。

我补充几点相关

首先,虚皇本身就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号,后来演化成一种阶位,大道的阶位。

所以上清玉晨高上虚皇等等称谓也是存在的。但这个时候就要称元始天尊为成无上虚皇。虚皇就是虚中之皇,再无之上的道阶了。

其次,这位张宰相也是个“传奇”人物,早年家中好道,他深受影响,所以在朝堂之上素有道名,后来信了佛就成了所谓的护法居士,而宋代皇帝好道,他又因为早年渊源,成了很多道教文献的梳理编纂者。我们也讲过这位啦。张有佞佛之名,宋徽宗有佞道之名。

所以这册书是一位佞佛的宰相写给佞道皇帝的道教神学书册,《三才定位图》里面奇葩的观点很多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解读才有意义。宋代皇帝为了彰显自家的正统,构造出了赵家祖宗是天上某位大神“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位置极为尊崇,所以宋代的道教在这种背景下构造神系的,等于是活着泥巴的玉石碎粒。而了解宋代道教的人都清楚,宋代道教实际上是有新旧之别的。有些被奉为经典的某些经,其实是当时被旧有传统批判的。但为了迎合某些政治情况,所以新的经典在和旧的经典冲突融合中成了所谓的正宗。。。

就拿此经来说,天真九皇和卦气的关系就有政治目的。天真九皇其实就是在给保生大帝再次找个更深根脚的一种神系构造,要比唐代李姓更高大上的,所以才构造出虚皇天神系。这种就和神霄九皇有类似之处,只不过不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神学范畴。其实在三清天之下就不见得是种卦气了,何来三清天之上虚皇天的天真九皇和人间卦气的关系?

所以最起码下篇:

《易》之八卦,盖祖乎天真九皇之气也。纯阳为乾而居西北,纯阴为坤而居西南。乾阳下降而夺坤中之阴,故坎中实而为月也,坤阴上升而夺乾中之阳,故高中虚而为日也。月也者,受日之气而行於十二辰者也,晦则为坤体,望则为乾体,三日至七日出於庚而为震,八日至十二日出於丁而为兑,十三至十七日出於甲而为乾,十八至二十二日出於辛而为巽,二十三至二十七日出於戊而为艮,二十八至初二日没於乙而为坤。是故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而分至启闭,於是乎不差抄忽。其在《易》之六十四象,高为火,为电,坎为水,为云,而不曰日月,盖日月者,变乾、坤、震、兑、艮、巽以成岁月日时者也,入於象则滞於变矣。汉儒乃以四正为方伯卦,又以六子为乾坤之用,皆臆说也。三皇、五帝、仲尼以此穷理,以此尽性,而至於命。若夫不以神会而以智知,岂非所谓过此以往,未之或知者哉?

我们完全不同意。^_^。这基本以人间历法推断别处,只能说是乱拼的。主要是三教合一的虚名之下,不仔细分辨,就要把打上标签的“儒家圣典”易经体系以某些浮躁的方式代入到道教神系中,其实道教原本继承经纬之学,岂会没有解释?张宰相历经三朝,又是佛,又是道,又是儒的,又想在宗教上有建树,又要有学问,又要当官,又要弄斋醮替皇帝祈求国运,又要健康长寿,又要死后超升,种种想要实在太多,所以都不曾精深进去。那么以他宰相之位却拼凑出来这种文书。而后世评价皆以佞论之,实在是竹篮一场的。

所有的造作都是为了尊崇宋代皇帝祖先为超越三清道祖,这是宋代很多宗派一系列活动背后的真正原因。徽宗号称道君皇帝,其实是僭越之极的做法,结果大家也都清楚了。上有所好,下必媚而献之。还好今世开明,不信教的世俗社会主导,不然可就热闹了。^_^。

其次,即便如此《三才定位图》也有其价值,也就是干货哈,哈哈。但不见得在这些宏观的架构上,也就是说虚皇天原本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或称为是大罗天的别称,而大罗天本就是三清天共有的一种特殊位置。而不是单纯的凌驾而上。道藏中常语“三清之上”。其实就像楼上的意思一样,其实是住在楼中之意。大罗天更是祖师爷不开放根本没人进的去。就和大道为三气所承一样的道理,自然是元始天尊天宝君为主。张宰相只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附会政治需要搞出来的奇葩神学。虚皇天的说法在他之前就有流传,在道教中同实异名之事太多了。但虚皇天中的神尊就是他瞎编的了。虚皇大罗只是三清祖师之异名。只不过即便如此,人为之中总有点真实的干货啦。而其余部分大体是唐代道教的言论的再组织,所以也没啥,关键是这经配图蛮好的,^_^

其次,道藏根本不是所有的经都是对的。更不是都要读的。越读脑子越乱,神系神学根本不是一个年代的,经文也非一门,一种理念下的构造,所以但凡学道必然不会教阅藏。

广览道藏这根本不是道门的作风,道不欲杂的。所以号称通读道藏可能做学问居多。道藏者,藏道也,我貌似也写过。木藏于山林,水藏于川海。所以读什么,怎么读都是有讲究,有目标的。为啥?因为收录了大量这类的半真不假的文字。就如此文一样。若非有解毒的,一定会被带歪了。拿道藏里面的东西说事,而不考虑其宗流历史其实也是值得商榷的行为。修道这事比大家想象的专业多了。里面门槛之多,丝毫不差于世间顶级的学问,而若以行论之,还要远超。所以正因为艰深,才容易导致各种言论纷出,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吧。

最后,此经为什么会收录于道藏呢?道藏必然是国家帝王之命而编修。试问你修的时候,少一本明确有流传的,又是儒生大官作的经文,帝王儒生又很外行的时候,会不会丢了乌纱或者干脆被人构陷掉脑袋?而张宰相本人就被命为道藏编修了。我记得最起码是参与编万寿道藏的,所以就和今人一样,自己写的东西一样找这个辙收进去。他还主导了金箓斋仪式的修编,所以其中很多东西虽然沿用科仪三师之说,但也有不少他臆测加入的不妥之处。再次佐证道藏中不光这些经文不见得都靠谱,其余也多有不靠谱之处。

后世明代万历道藏,很多是看的差不多,有点干货的,能收就都收进去了。因为什么?因为修道水平下降很严重,因为元代毁藏以来,能留下道经不算多了。所以能收都收进去,充门面的心思只怕不是没有。而甄别能力远不如唐代宋代的。虽然如此,依然比今人的强得多,但仍旧有很多有意无意混在其中的。不过,这样无为而成的森林,藏木于林,反倒暗合时机。自家知道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就可以了。而本书最有意义的是他的图啦。很难得传下来,描绘了宋代的一些细节,所以也该保存在道藏中。不过这种神学,这种把宋代皇帝祖先强造成诸神之上的尝试后来少有人提,大家心里都知道为啥。就是当时陪着佞道的皇帝玩呗。^_^。而对后世就是一个警告。并不是好道,佞道,天道就予之。打着道的名义没用的,一切都是历史中出现过了。


PS:

这两天测试下公众号推送功能,所以此篇完整版会在公众号里发,都是已经标注过的朋友,请大家没标注的再去公众号发私信标注下啦,^_^。省的耽误了。我们还在熟悉公众号的各种功能,有时会出现一些遗漏,还请大家谅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