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道教“四御”究竟指哪四位神仙?是否包括玉皇大帝?

谢邀, @汪生虚度

先说正确答案,再做分析:

四御包括玉皇大帝。四御为:玉皇大天尊,勾陈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后土皇地袛。玉皇名号早在唐代或唐前就出现了。宋代皇帝好道居多,入迷佞道也是大大有名。但他们那个时代,儒道切磋,共商祀典,把国家祭祀和道教祭祀都进行了梳理。真的就把道教神系一点点从国家角度梳理出来。后世沿用至今,是不争之事实。所有宫观的四御标配都该是这个。

而有的地方上玉皇信仰特别火热,把三清推成太上皇,玉皇独尊,那么玉皇自然就不能并列于四御之中,那么下面的四御就要乱编排了。这样的现象江南西北都是有的。而往往是全真清代流俗而成。而其中并非是义理在推动发展,而是香火金钱为推动力。但这完全不是玄门正宗的教理,而往往是为了迁就妥协的无理变更。这种事情对于其他的神位,民间俗神问题不大,但七宝九皇十极高真是道教神学的基础。不能恣意混淆,这样再去胡乱编排,道教只能一点点流于民间宗教的范畴。

放弃本身的神学构建,混淆基本修行方式,是明朝道教过渡到清朝道教的一个重要特色。道教开始全面民间化。无学不研义理,不再坚持自己的基本神学体系,基本修行方式,混于民俗神巫,混于三教合一之说,这成了民间道教常见之事。但一个个都号称正宗。顶着各位祖先真人的名号,外人真假难辨,大江南北这样的“道教”太多了。仔细一看他们的科仪法本,和他们用的东西,其实很多对不上号的。而再有不明就里的学者以此为讨论基础,那么以妄演妄。经常会有似是而非的结论出现。已经开始影响道教正常传承了。

六御为:玉皇大天尊,勾陈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后土皇地,南极神霄长生大帝,东华太乙青玄上帝。

道士入门过经的时都会讲这些。而无论是早晚课宝诰还是北斗经都会先讲解“七宝”三清四御之神名。然后《道门定制》之“九皇御号”(其中六御也称昊天六御晨尊)即三清六御的来历。这是宋代以来神系完善后,道教入门之惯例。没人给你讲过,那只怕是有点问题才对。望文生义是道门传承之大忌。

回到问题本身:

玉皇大帝如果不在四御中,那么玉皇独立出现的义理解释合理的:只有天地四极分别排列。这是出现玉皇独立四御之外的主要理论根源。至于其他的解释基本都没啥立足点,也没法自圆其说。

在这种解释里,四极是四御,四极+天地是六御。但貌似其中东华青玄,南极长生,北极紫微,天皇大帝这四御中,只有天皇大帝没有任何方位匹配。所以辨析这两种说法的关键在于天皇大帝之神德是不是有西极之意。

细致分析下,其实道理很简单 ,如果六御代表四极(四御)+天地(昊天上帝+后土皇地袛)为六合的话。天地已定,就得有东西南北四极才可以。那么

东华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为东极

南极长生大帝为南极

假如北极紫微大帝为北极(其实不代表方向,而是不动中天)

而勾陈天皇大帝必须是代表西极,这个推论才可以成立。

但纵观勾陈天皇大帝的历代记载经文宝诰,西极之意全无记载,而只有清代民间会道门里才找的到一点点类似的说法。今人宗教字典里写过的西方太极天皇大帝基本出自这类说法。

西方太极完全没有历史文献的根基,从义理神学角度,全无道理;从遣词造句角度,干瘪庸俗,必然不是道门羽士所出。也就是混淆民间宗教和道教的附会说法。根本不是道士之传承。今天道士所用罗天大醮的神位神序是宋代完善形成的。试问今世几次罗天大醮,有哪次摆错了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既然勾陈天皇大帝不是四极中的西极,四御对应四极就不成立。中天北极紫薇大帝虽然有北极二字,其实所表是天中不动之太一。若说是北天之极,也只能算是勉强中的勉强。其神位实在高于方神体系一级。

后来学者学养不精,为了学位职称胡乱发文章的现象多有存在,进而混淆民间说法和道教说法,导致人为的四御附会四极。而道士没有传承在身,自然拿他们的说法给信众胡乱解释。造成了这些准民间会道门的混乱错误知识遍地开花。

以宗教字典为例:编著者为了自我“合理化”六御表征六合,特意节选清代文献以为注脚,又不懂古人规矩,理解错误造成了编写出错。文献来源于哪里?大家都听说过一册导致“天仙”遍地的《天仙那啥心法》吧,这位清代先辈还有其他著述哦:《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其中有记载:“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这句被学者单独节选出来,不断作为昊天玉皇不在四御之中的最有力的例证,那五老就该在四御之前吗?只要是道教徒都知道这显然不对,三清六御之后才会是五方五老天尊。所以这本略说,真的就是随口一说。

在古文的表达里,在道教的文疏中,经常把特殊人物单拿出来以示重要,后面再跟着包含他的总称。这种表达在科仪中很多啦。就如大天尊这个尊号,只特指于昊天玉皇大帝。所以单独说玉皇至尊,五老四御不能说明玉皇这位独特的大天尊不在四御之中。说是个误会,不如说这些类学者真的不懂道教古文规矩,他们学的古文是死,怎么会理解正确呢?

五老天尊是在六御之后,其实是五极方神早期形象的保留。神系神名的由来有其内在来源和结构。外人不懂也就罢了,但道士不好好学自家的东西,拍脑袋想当然,还附和西极太极啥啥的说法,或者瞎编一套四御说法,真是不知所以。这都不知道谁教出来的歪风,稍微走点心呗,连天皇大帝代表什么都不清楚?怎么修行?怎么作法式?每每使用天皇号令之时,若是连神名道德都不清楚。又怎么画符布气?召请将帅师真?口口声声心假香传,但门牌都不清楚,传给谁去啊。每次朝真的时候都拜错神。对着天皇称西极。可能真的是无神论才能如此无所谓吧。还好这样的“道士”并不算多见。

勾陈天皇大帝上宫紫微天皇大帝北极大帝是中宫紫微大帝。在古代天文学中北极五星,勾陈六星,都是紫微宫范围。这在早期天文志中有记载,例如在晋天文志里有。有资料的同学可以看看。而勾陈六星中有一星为天皇大帝,名曰耀魄宝。这才有宝诰中讲的:“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 真元恢漠。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宝诰里讲的如此明白,紫微宸极,五之上。统御星辰之缠次。已经明确讲了天皇在紫微宫中,又在五方之气上。怎么会和西极挂上钩?学早晚课的时候,宫观师父都会讲解宝诰内容。如果宝诰都不讲,胡讲的话,剩下的还能有什么干货标榜传道。这道脉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不是就顶着个名?每次看到这种“道士”的言论,明明就是个笑话,结果还被人当真,哎,其实我们看到真的一点都笑不出来。苦涩之处,只怕是有道友才能体会。悲哉吾教。

天皇&北极的关系最早追溯到《太平经》:“上神舍子北极紫宫中也,与天上帝同象也。”早期的太一尊神包括了天皇本体和紫微北极。后来在南朝的时候被分开祭祀,这种变化在神系演变中处处可见,但其实一也,总说道教神系乱,其实是不知其中逻辑,见名不见实,不学不修不守传承。自然瞎猜瞎编呗。

而宝诰中“体元皇”三字最见功夫,出自天皇大帝是天帝本体的说法,这是郑司农讲过的。不摘录了。在宋朝为了这个事,几代皇帝都折腾来折腾去。涉及颇广,是很有名的礼制之争,有兴趣的朋友,请去读《续资治通鉴长编》《政和五礼新仪》,有精妙可喜之处。当然一些的看法不见得相同,但那毕竟是真才实学的争鸣。而这个宝诰编写的道门前辈学识修行都深厚可观,对于这段历史,对于神名道德的理解都相当完备。

清代以来的全真正一道士都逐渐不治深学,正经全真道士一心见性参究丹经打坐,以为是性命正道,却多流于气功。正经正一道士行科斋醮,却独好法术,但根基薄弱,往往混于民间宗教。其实都走偏了。道教教义零落,道士无学是道教没落的主要原因。

今时青年道子恰逢太平之世,若能发奋勤学,踏实一些,再踏实一些,有学有修,必有所得。不能再重复先人之过,不学不修不守规矩,就图穿个大褂法衣莲花观,那不是道士,那连从业者都算不上。就是个皮儿。道教想能传下去,得有些道人,下真功夫,大力气,深学精修,才能续上法脉。不然就是枯枝败叶。不用风吹都会自断流散。在教,要明教理。不然不要用道士名号。

言归正传,四御至尊应该是:玉皇大天尊,勾陈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后土皇地

这种神系排位是上古中古道教神道设教,从汉代经纬中吸取养分,出现形成的结果,是历史神名流变之产物。不管从宗教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来讲,尊重这个既定事实而不是恣意乱来是学者和道士乃至公众应有之态度。


四御的排名,只有天皇大帝和北极紫微大帝之间有过变动,这是不同法脉独尊自家法主的问题。天皇紫微神格同出紫微宫,而其职不同,对于一般的信士道士并不用在意。这是为了所谓玄堂启奏之区别。

六御排名也是如此。最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四御+南极长生大帝+东华太乙青玄上帝。后来有些法派例如东华派为了实际原因,再次修改排名,将东华太乙上帝提前于南极神霄长生上帝和后土氏之前。这就是有名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里的问题。这是典型因为门派人为改变顺序的事情。并不为后世判教所赞同。宋代的道教有新旧之争,而后来融合到一起没有独立的东华派了。也就无所谓了。

最后都被全真正一吸收,统一了三清四御之七宝三清六御之九皇御号,再加上斗姆天尊。这十位先天尊神所组成的先天十极高真神系已经完备。其他诸神多有其应化,神名演绎,也就不再赘述。这是没有啥异议的。其他一律都是民间宗教和会道门的说法。这是判教之根本。不是真道士,真的明白,别再乱搅合,给公众胡乱释放信息,这对道教厘清自身一点帮助都没有。若是道门徒裔,那就深潜多学一点,自家师父不懂,就去用心于经文。天皇宝诰仔细读过,稍微顺藤摸瓜,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

^_^
------
@ 杜撰
道长好,勾陈诰中似乎应是“统御星辰之躔次”而非“缠次
答:
谢谢纠正,应该是躔次。
----
@梁楠
梁楠
道长好,后土皇地袛祇祗,正确的用法是哪个,网上感觉用哪个的都有
答:
地神曰祇。祇提出万物者,言其大。
祗承于帝。言其敬。
以地承天。以敬代之。所以祇与祗相通。

我上面的那个字看的不清楚,可能是用错了。谢谢纠正哈。
--------
@魏慎陌
道长您好 我想请问您 我一直不太清楚道士的信仰问题 是尊信天地大道 还是天地神明之类的呢 还求道长解惑。
-----
大道,人人都会说,但若只流于言语思辨,就成了单纯抽象的哲学概念,全无具体,那么修行无从入手,更多变成空话,缺乏深入的可能,流于浅薄即非践行,是修道之大忌。我们的要求是躬行。那么自然需要一些具体实际可以操作的办法。
这是神道设教的第一个原因:以神言道,而为之教。太古真人有云:”教者,道之所以生也。” 清净经云“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都是一个意思。宗教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办法,是真实穿上的一层外衣,就像一个隐身人,穿上衣服,我们好看能清楚些。
第二点:
神本身就是道的直接体现,不管是在中医上的神,还是道教中的神明。都是一样的组成。只不过级别差的太远,就和电池和核电站的区别,而正因为同根同源,道士才有回风混合,出关发炉的可能。是故神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相关,比较容易接触的一个方便修行之物(人,神,等等名词不同。)或者这样讲,神是道运作出现的一部分职能的演化。或者说神是一部分道。神格越高越接近道。而具体到是谁,就好像科长这个职务谁来做一样。

明白了这上面两点后,就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的运作,这个时候神明的意义也就更清晰了。但是我若是这么单单一讲,您恐怕还是一头雾水。

第三点:
我明确回答您的问题,道士通过信仰七宝九皇十级高真等等信仰道来一步步的接近道。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教育&修行的方式。在教言教,我们道士就是有神论,但是神的背后有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含义。这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教育方式,举个例子,您要锻炼一种能力,比如说是力气大这个能力,可以通过种庄稼,港口买大块搬运,种树等等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一些在健身房系统训练的方式。两者是有区别的,系统训练方式是由前人经过自身已走过的路总结出来的更为合理,不容易伤到自己,更容易到达目标的方式。那么在这个语境下,道教在修炼部分,就类似已经总结过系统方式,我们称为教法,而教法本身是符合道运作方式的。而代表教法的三位祖师恰恰是代表世界初始时的三种元气。这点写过很多次了。所以三清道祖即是气本身,也是教法的体现。所以您看,我们信仰三清祖师,是不是即信仰道,又是具体修行的方式呢?

最后,只要是道士,说自己是无神论,必定是未竟教法之辈。算不得传承道教之人。而一上来就说传道的人,只能是胡扯,对于道的体认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一步登天必然是假,无非是利用人的欲望自大贪婪在进行思想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吧。若是道士信仰七宝九皇十级高真是盲人摸象的话,那些自以为能直接见道之辈,只是在幻想而已。我们不怕只摸到一部分,因为只要坚持努力,慢慢就摸到全体了,此为见天地之纯。而那些人根本连这个机会都不会有啦。^_^

而道教是道家的一种宗教性的演变。道家的修行的方式方法就在道教之中保留最多最全。而对现代人来讲。神明信仰本身更多只是信仰。对于道士则不是。

说到这份,是不是能清楚一点呢?



道教神道设教,自然拜神。干什么吆喝什么啦。也好保留这种方式给后世子孙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