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喵大仙
分为初因和无常两个部分,借这个给我的学生讲个道理。
一,初因。
佛教以离苦得乐为修行初因,以发菩提心为成佛初因。关键词是:离苦和发心
这和他们以人情&心识为出发点的原始教义分不开的。简单分析下:
离苦来源于我心太重,才会以我情好恶苦乐为出发点。离苦得乐,完全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这是佛教继承身毒以身为毒地域特色的一种宗教基因。和早期佛教自我轮回善恶报应相呼应。后来大乘出现是另外一个改革了。只怕可能是面临自私的指责,进行的改革才是大乘龙树化的肇因。而那段时期,正好是汉武帝没事就打西域,输出汉家儒学时代前后,所以没准就是受到儒家兼济天下的影响,佛教才来了一次彻底的大转型。不要总以为我们的文明对印度的没有影响。季老那本《糖史》的历史地位就在于充分证明了中印早期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四个凡是后的佛教逐渐丧失了客观平视事实的能力。很难真诚交流是个遗憾。而正因如此,小大乘之间的分歧很明显。后面洗地圆融的说法虽多,但宗教神学性严重,其实对于修行不利,还不如干脆些承认得了,而不论怎么圆融洗地,很多初始佛教的烙印非常清晰。早期佛教追求个人解脱,那么必然的前提是个人得失啦。舍身取义的儒家精神只怕和佛教这个根本出发点是正好相反的。大乘在汉地兴起的原因恰恰是扩大到众生的儒家兼济仁义之心吧。
发心这种修行的方式,如果没有配套的行动,也就是戒律辅助,几乎就是跳大坑的行为。发心是为了成佛这个宏愿,但是行动不往那边走,只能是越发心越麻烦。不说宗教修行的事,很多人做事之前都是想的特别好,愿望愿景特别理想化,总是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期望值,一点不现实,但是实际达不到,行动力就变得越来越差,为啥?想太多。心和实不能形成正向回路。就是逐渐丧失信心。发心白话的意思就是去想去愿。而如果不是切实修行的俱足和尚。整天发心,行无所止,那么空有其愿,而身心不匹,则为大坑,信心久而渐失,心理回路逐渐变成负的,每次都得重新给自己洗脑,说今天一定要如何,结果到处打游戏看小说排解不现实造成的紧张,时间越少,精神越紧张,越要分心于别处,越不能集中注意力,为什么?习惯发心了,想太多,心理压力太大。时间都耽误了,所以压力就更大啦。我们叫这种为空愿。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老实人身上,也就是重诺言的人啦,自己把自己的理想当回事的人。而有一种人根本是嘴上说说,心里胡想,基本的诚意都没有,只不过需要这样的说法做点缀,那么连发心都不算,压根就不在此类啦。
我有学生就是老实人,多少是受到佛教发心空愿的影响,总给自己定一个特别高的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有这些缺点。越到要紧的时候,越很难平静专注于当前,而是用其他方式分散注意力,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试图缓解这种压力。其实就是以前修习佛教没人讲解发愿是怎么回事的原因。自修真的坑太多。观心分念而不知。精神杂乱而不静。而所谓的抑郁很多就是这样积久而来,心意和结果总是差太多,总是达不成,日子久了,对自己信心变少乃至没有,总觉得自己不成,面对挑战总是担心失败,最后有点难以面对现实,所谓畏难的拖延症的来由啦。而严重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水平都不错,但发挥不出来啦。不拔萝卜的道理,他们还能真的没体会到。想太多就是拔萝卜,太理想化就是拔萝卜。而守根,就是每天一点点,积细成巨,久而无匹,不成而成。所谓诚者自诚也。所以我们不以发心为教法。不提倡初学发什么心。或者不单独强调之。
而道家儒家皆不以人情苦乐心识为出发点。
儒家以人伦为入手,以人我关系为修行的基础,忠恕以推之,以家国天下昌盛不衰为追求,对于个人得失并不那么看重。对于家族血脉延续更看重,所以中国的善恶报应往往祸福延及子孙。也就说所谓的承负。
道家以人天不离为入手,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苦乐乃人之情好,故皆处之以淡然。并不会特意以此为修行动因。甚至不会以人情好恶为出发。而只是追求返本还源,参悟大道,长生是这个路上的或许会出现的副作用。·if not,so be it.
道教,综合两家,提出的入手出发点就是结合人伦天道的:敬天法祖躬行。最后要落在行上。不单看你啥心,但也不否定由心出发的可能,也不管你是欲参大道,还是怕死,还是好奇,还是求解脱等等心愿都可以,但光想光说没用,算不得修行初因。需要作了,而且方向要对,才能算入道修行初因。而切身践行守根就是广义上的信士啦。即便不皈依于道教,也是儒道两家的践行者,我们并不外之。因为你的方向和行动必然会趋于敬天法祖躬行的。
所以,我们以行动来衡量人,入道修行必须经过基本的考验,三年五载看看这人到底做到没有,不会因为你的言语发心下定论的。入道修行初因就是你在守根的方向开始真的做了。谓之躬行。这才是道教修行的初因。
PS:您看到的文本,都以这种视角去理解,就不会有问题,因为行动的方向对,不管啥心咋说的。
二,无常。
1.态度
至于无常,无所谓啊。有常无常那还是因为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啦。道人不太会去想什么无常啦悲苦啊。没那么矫情在自己这点情绪上。
2.角度
你看到的无常,是以你的观察为中心的。也许换个角度就是有常。这取决于视角。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举个例子:固体物理里,一般的坐标下,晶体是很难用数学语言描述,但是转到动量空间,晶体结构是非常有序的,声子就是在这个条件下被描叙的。那么以此为语境。无常无序的视角,只要转换视角就变成有常有序的了。绕嘴的说法是:无常若非有“常”,何以无常?是故必有“常”。此为常道也。也就是道教追求的长生到底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此篇开篇所言。
3.随机
随机过程我们也不少研究,随机过程是有一定分布规律的。而不是纯粹的乱序的。但不会把它们放大到这样绝对极端的地步啦。发现点啥都变成绝对真理的套路,我们是不会做的。当然他们会说我们都是世俗諦。我们也说他们的圣义諦是神学洗脑啦。不过话留三分好见面。我们不使劲去说别人坏话,仅此而已。所以他们说啥,修道同学都不用太当真啦。^_^
PS:不回大家啦,要去忙了。
----------整理评论区---------没营养的争议自动消除ing-------------
忘书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忘书 回复 山君
相对发心来说更看中行动!说的再漂亮不做也瞎忙!
------------------
lee Sunya
谢谢道长指教。今天上来就觉得能看到道长作答,果然,开心 正好破除了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上的迷障。以人观物是为情,以物观物是为性。跳出对自身的执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自现,无常又有什么问题呢~一直苦于自修无人指引,看了道长的解答,一颗心顿时放在肚子里了。只要降心,躬行,就不会错到哪里去对吧?还望道长下次有空时指点。感谢!祝腊月过得开开心心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言语道断,不如受戒修行。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六祖如是说。居士莫空言,障起永无边。我也没啥精力看几位言论,却之不恭啦。见谅哈。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lee Sunya
邵子观物吟。确实是道门心法。不过初因尚可,后来,手工打造发动机总有不妥。
lee Sunya 回复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是的⋯⋯邵子身体不好寿不永年,命功的确可惋惜,或许也是穷究天机的代价吧默。不过个人觉得邵子儒道合一不愧中世最接近圣人的人!「圣人言可闻,圣人心可见」,亲切极了。说起来那首学佛吟似乎也很适合引用在此处^^ 谢谢道长,有机会跟您说话非常高兴!我也有好好去读刘鉴泉先生的道教征略,获益良多。感谢!
-----------------------
恪寒
被自己的空愿害了太久。多谢道长。
宁道奇
说的太好了。我至今最大的心障就是关于“愿力”这个概念……都忘了是怎么来的。就算什么都破了,也没法破愿力这个东西,哎!告诉自己不存在也不行,还得慢慢来。
谢谢道长!
-------------------
周慢真
道长的这篇回答让我懂了您之前的提点,谢谢啦!想问您如何算是守根躬行呢?怎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合乎天的一部分这个身份呢?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周慢真
不客气。这得慢慢来啦。学儒而后道的过程就是逐渐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