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明灯,以学成圣
今天是夫子诞辰,也写写为啥夫子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
最近不是断电就是断网,还好早有存稿,稍微修改也是适合的。
一,万世师表。
1.夫子之德,就在万世师表这四个字里。
夫子开私学之先,百家由此兴也,至今我们依然受益。我们能认字明理,是他当年有教无类,兴学之功,这种传续文明火种的功劳,只要华夏还在,就一定会有人记得,没人能够真的磨灭掉他的光芒。哪怕是特殊时代的权变之计。看看现在这些人都在讲什么,还不是返回来讲他所提倡的东西啦?慢慢在实践中,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老大爷的闲言吐槽,其中有实,比空泛的思辨推导强多了,这种实用价值也是儒学原始的面目。要不怎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呢?^_^浅学,不知其道,才会诟病。
我们其实一直受他恩德。因为他是教育的代表,而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就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华人的特殊品质,这和他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所有的老师要是都和他一样,世上学子会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我们文明能有今天,夫子之功不可磨灭。是故,大德以传,有衍圣公孔门嫡长子受他余荫也是可以理解的。固然有历代巩固皇权的意思在,但我们敬的是夫子之德,敬的是他兴起的教育事业,敬的是他给后人带来的光明,使我们不再愚昧。这行动比他的主张还要紧。思想或许有些地方有时代局限性,但兴行教育,传承文明,这和政治关系真的很小了。
当然在历代追封的文字中,也能看到我这些意思,就是太夸张了:
2.历代追封
从鲁哀公在他的诔词中, 就已经称孔子为 “尼父”了,西汉东汉都有封号,都是在追封这位老师和教育的化身。大家可以看到对孔子的封号越来越高,推崇也是越来越厉害。
西汉孝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宣尼公,
东汉孝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子为褒成侯,
北元魏孝文帝太和元年谥为文宣尼父,
北齐高皇帝封为素王,
隋文帝赠先师尼父,
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以为先师,
唐太宗贞观二年、 十一年分别封为先圣、 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封为太师,
唐武则天天授元年封隆道太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封至圣文宣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谥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中统三年改封大成,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宣圣文宣王,
明嘉靖八年改封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封称大成至圣先师。
从公侯到王,再到大成至圣先师这种专用独一无二的THE titile。孔子之名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但这之后就是五四打倒孔家店了。这种历史上的大转折,实在具有喜剧效果。但肯定不是在嘲讽夫子。夫子推崇谦德,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来都是自称丘。
孔子博古多能,《论语·述而》里到却可以看到他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夫子说自己算不上君子。无独有偶,中庸里记载着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还是说自己算不上君子。
这种谦和的态度才是儒家的真精神,也是夫子的人格魅力,他若在世定然不会接受这些夸张到了没边的封号。不过也恰恰是他不在了,才有人以他的名义行事吧,才要给他戴上各种高帽吧,但戴帽兴名未必行其实。自古如是。
孔子之实,儒家真精神也许恰恰是随着这个封号的增长而衰减的。所以宋元明清以降,一代不如一代。这也算是一种补偿,越是缺啥,越要自我标榜这个东西我们很懂很厉害,越要戴高帽,所以越往后越夸张。五四运动打倒未必是孔子之实,而是以孔子之名的那种腐朽。从新生至善到丑恶腐朽,从生到死,从来都是以名实之变来进行的。所以名真的不是好东西。最起码对于追求长久之人,好名必坏,执之必亡。不过有些人喜欢灿烂多彩,追求那顶峰瞬间的永恒,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对于积极入世的学生是鼓励他们,大丈夫要立下一番功业的。那只要是追求人生价值,以名利为自我实现没有啥不对,就是劝告他们做点对别人有益的事,让你的灿烂照亮别人也不算白来一趟。
3.衍圣公
衍圣公是爵位,爵位是伴随追封出现的。是孔子嫡子得到的余荫爵位。衍圣之名出自宋仁宗1055年,到民国1935年结束。出现主要原因是避讳追封孔子之名。比如唐代追封孔子为文宣王,那他的子孙就是文宣候。但到了宋代有人提出不合适用同一称号,要避讳祖先的封号。所以才有衍圣的名号出现,就一直延续承袭下来了。在历史中,孔子子孙的爵位品级一直在变化。到清代顺治年间终于超过了尚书,是正一品阶啦。^_^。到了民国末代衍圣公就上书民国政府自请去掉这个名号,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衍圣一支有的真是诗书传家,有的就太那啥了,用原来的话讲,就是地主剥削阶级荒淫无道的代表。哈哈。而这七十七代漫长的嫡系之间也有过风波,多是因为战乱,南北对立,有两个“衍圣公”。所以此有南宗让爵之事。现在具体咋样,日后是不是又要被捧起来,其实意义不大。夫子之德在于夫子之精神。而不是他的这么多代的子孙了。而且若是按照爵位传法,他的子孙后代也早该是平民了。
二,学以进德。
儒家讲仁义,孔子提倡仁,复礼归仁。但为什么?什么才是儒家真正的价值?
就这些疑问都放在这个学字上。就会清晰起来。
学,教育,是我们文明的核心理念,我们比任何一个文明都重视文明的传承,这种几乎融入血脉,是自发的。大部分在海外的华人都比当地人更重视教育。这点恰恰是儒家兴学造就的。论语记载的夫子的教导,由其弟子们商议成文。而第一篇学而,开宗明义,直接点明了这个核心。
这不是简单的理念,一个思想宣扬的口号,而是落实到实际上,千古年来不变的具体行动。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点比仁的意义更重大,或者说这是具体行仁于百姓国家文明的实际操作。也是保证我们华夏文明一直能够传续的根本,也是夫子所立儒家最大的功劳。所有的古代文明只有我们还在,还保留很多古代的真实,没有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替换掉,这也是儒学之功。
学效其先,谓之继往。只有继往才能开来。这本身就是仁学在文明传承这个大视野下的体现。仁者,不离也,不离其本,不离其根。唯学才能效其先,才能不离其根本。才能继承先古圣贤们传递的生命最本质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学的内容,而用在自身就是德。所以,论语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学以进德。而有了德,才能碰触到先王之道。
所以,好学,善学,既包含了学其先,也包含了传其所习。从学先人,再到学自然,如何真实的传递这些信息才是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核心要义。而孔子在三代官学体系崩坏后,开创了私学的时代,在时代变化时,从新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了这个核心要义。所以他为民功德极为高尚。不管别人如何侮辱诟病,我们也要明白,没有儒家在那个时代遵循夫子之教,广布问学之事,我们很可能还处在百姓蒙昧的时代。所以我们推崇孔子,赞誉儒家不在于他给封建统治王朝带来的便利,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纵观历史长河,以万年文明传续为衡量标准带来的尊重感激。
孔子是位至情至性之人,一腔热血要复礼,在政治现实中处处碰壁,不能算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没事还爱哭一鼻子,也非寡淡平易性情,超然物外的圣人。但就是这种血肉丰满,七情具备,有政治抱负的人,一生勤学不断,以学进德,言传身教,教出了三千门生,开创了诸子时代。使得我们的文明在最大限度上保存了一些基本的核心内涵。功耀古今,万古明灯,却非虚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子少有自诩,但这句平实之言,却道尽他,以及他开创的学问的宗旨核心,恰恰也是我们文明延续下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