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人为旅,俱归北海

目录

本篇是讲三归的。


大家建议在自留地道教版要讲基础的。那么就从最简单的三归讲起。“三人为旅,俱归北海”是焦氏易林中乾之复卦的爻辞。暗合文意,正好拿来做题目。


宗教性的入道仪式时,都有三归的仪式。口念心止身行,皈依道经师三宝。这其实佛道交并之后的说法。早期的仪式中,要求的是三归:归身,归神,归命于大道,或者某位天真,或者某种天真系统。其实具体要看修啥的。我还是聊聊其中异同流变,或能帮助有些朋友体会其中精妙之处。


归者,还也。言下之意,已不在其中,离本逐末,方要志心复还。归字即言明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说明了复还之方向。有了位置和方向,方能实事求是的进步登山。此乃不履邪径之必然。一上来就啥自性俱足之类的,根本不是纯正道门之心法,而自大到整日狂言“道不远人,道在屎溺”都非道门中人之言。这些话没都错,但不知道为啥这样讲的人,更非真实能行的人,讲了就是错的。言因人立。那么多是自我洗脑心识造作,只怕是自彰自是居多,有无行动配合,其实都易入邪径,掉进坑里。


一个归字足以说明很多东西。先代真人在这上面的用词比大家想象中的讲究多了。所以登山之前,要知己身己心己命离道已远,道固然无处不在,但你不知不见不行,则需调整方向,尽力归之而能最终登顶,同于德,合于道。


学人要以此为志,故要以此三归之誓。誓言已立,借助经和师的力量,以道为目标为原点,拴住身心性命不离其本,守根笃用,佐正己行,尽力借助这个铁索,攀爬险峻上山会轻松点。但若是没人点明,也会出现过度依赖造成的偏颇,总是用铁索,那么胳膊有力气,腿上没力气,或者干脆都没力气,就是靠着外力吊着的情况,所以要明其理,善用之。


这三归之法是登山的一种助力。但是是有前提的,大部分人其实根本没有得到助力。或者得到之后了,违背其誓,反有祸患。早晚功课中每每重复提到,其实是后来出现的情况。因为效力不如以前,所以要天天重复,以强其力。只不过现在念经不过脑子,已经是常态居多,所谓口念心昧身惰,念之无益。



而不得三归之精义,虽有诚意敬意,也就是有了登山索,但此索,一则未达其所应至的山顶;二则,索非铁造,而是乱丝烂麻纠结而成,根本拽不住沉重之人;三则,此索通向旁门,那后果可想而知了。


是故三归之要,不得不慎,不可不精,不能不严。



皈字,更多是和尚们用,从某种思想宗教皈反于佛教或者某教的意义居多,其实白反还是反,不过加了白字,其实还是情反心反居多,处处透着重心不重身,重性不重命的意味。只是相当于我们的归神居多,为啥?因为这字本来就是大儒所造,和魄字同源,一开始就分别的清清楚楚。后人无学,不知其所来。魄主七情心识。练心识,以此为基础,无非魄强,阴盛之由来。恰恰和我们归身之要不同的。^_^。我们不是不练心识,而是不以此为主。或者包括其中。所以道士早期的修行办法和现在完全不同。后来某些道教学习佛教有些宗教性的经典,这个皈依也就拿来用,其实是一种没落,传承缺失,文明断层造成的。归对于道教来说比皈更好,更合适。


第一归者,其身归也。这点非常明确。所有三洞经典都是明确的讲了,以身尽归之。尽身归于大道,归于真经,归于真师。也就是早晚功课中的归于无上道宝,无上经宝,无上师宝。修身为本,故以身归之,自古皆然,从无二道。舍此皆是旁门左道。


第二归者,其神尽归。神者,心之主。以神尽归于大道,真经,真师。早期经典中经常只写归身,归命于大道种种,因为身心不离之时,身心即身,精神一体,其实到了这个地步,才有归命实现的可能,而不用再强调心神尽归。后来人心日重,情欲贪婪纷起,杂学泛滥,身在玄门,却贪好旁门之学,心不归道,神散旁门,不尊抱一守根之要。才重点强调这点。这个时候已经是魏晋了。令其不归于左道,不交于不贤,不参异学。这些都是和后面戒律中的规矩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


第三归者,其命尽归。命也者何?原来讲过,以口令之者,命也。天命者,天予人之气,万物皆以此天予之气为生,性也者。常人无德不修,身故之后,历时而此气还复本来。所谓一气往来也。


修道甚难,有些精修之士穷尽一生,也未得之,但其气未尽散,向道之志,至死不渝,虽身故而不减丝毫,精纯专一。那么自有妙法能渡太阴后土,冥冥北海,上升朱陵南宫。和古时忠臣良将贤人烈士一样,一生精纯之气尚留一丝,以此为凭,那么这些办法才会有那么点起作用的几率,归于天地造化之中,所谓增补天地水之下官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若是生性驳杂,左右逢源,志气不纯,言行不一,且不说妙法难闻,而且三官考究,根本过不了这关。所以很多杂学太多的朋友,切记要修枝减叶,趁着时间尚早,赶紧把这些破烂从身心之处剥离掉。


所谓三官考究,就是自然视角下的某些标准你根本达不到,第一步就没戏。后面还用说吗?德行不亏,戒律严谨就是第一步中要务。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尸解,太阴炼形,羽化,白日飞升的种种可能。所以上山最要志气专一。三教合一以来,不明就里,被耽误的人太多了,不专者太多,所以虽有道名,却未必真的能过的了这种自然限制。



老实说,今人说这些的时候,都是念念而已,一来不解其意,二来根本不是从心底赤诚之言,所以也没有这些效力。古时之人,专诚之力,远胜今人,所以言行一致,这个三归就是基本的原点,也是无穷的助力。


我原来写过只要任何人遵循敬天,法祖,躬行三个原则既是广义上的道门中人。因为只要践行不离之道,自然能归。能归者,以不离返其所离也。


这三个原则是三归引申出来的非宗教版。恰恰适合没法子一下子达到宗教标准的现代人,才会拿出来给大家用。


敬天对应归命,无上道宝。

法祖对应归神,无上经宝。

躬行对应归身,无上师宝。


敬天者,天者,气也,天命之气,曰性曰命。敬其天命之气,则能保生全性也,故敬天对应于归命;天一之气,道之所生,所以能敬而归命者,至天而返道。是谓无上道宝。


法祖者,法先圣远祖之心宗,先圣已远,唯留其文传世。而经文者,先圣之心宗,远祖之神意,实乃引渡后学之路径。经曰:“经者径也,指其径路而归焉。”沿先生之古径而归也。以经治心而言神,学仙圣而归往。故法祖对应经宝,对应于三归中归神;祖宗者,天地之子,天气之延续。敬天则能法祖,异学未出,则士必法之,不用特意提出。降本流末,经文才出,真经默默,异学横流。其中之患,罄竹难书。


躬行者,躬者,身也,谦而有礼为躬。以身恭行也。师也者,口传心授传道授业解惑,无一不以身教为上。正己化人。非躬行而不能化人授业也。传而不习,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足以为师。习者,不断重(chong)行其学也,非谦而不能重行也。是故儒道两家上承三代学问皆是此意。躬行对应归身,也是对应归于真师之意。真师以身行而教也。


敬天法祖躬行其实就是三归的非宗教版本。或者说大众原则版。因为只要在正经仪式上发了誓言,那么限制颇多,原来写过言行不一谓之不实,那么必有反动。所以做了这个仪式誓言,不按照做,不如干脆知道方向,徐徐图之的稳妥。考虑大多数,绝大多数今人根本达到不了真正的诚意要求,做不到言行合一,所以以敬天法祖躬行来指点方向。方向不错,总会慢慢达到标准吧。^_^。现在解释过了,大家也就明白了。



以下略,私货去自留地中查看吧。干货,公家的东西都写出来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