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十稚,百二寿

目录

三十稚,百二寿

文//十万个为什么



这阵子开始一边整理蒙学的资料,一边看论坛三字经少儿版的稿子。蒙学历经数千年,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想要执古御今,找出适合这个时代的部分再以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比预计中的更难,很多概念看似就是那么不合理,有些当时我学的时候也是不以为异,但后来才明白他们讲的才是更加真实的情况,有别,有上有下的。但这种观念很多都被打成封建迷信,一时半会很难扭转,要从中提炼出精华然后再出发还真是没那么快。不过这个过程中我也是重新复习了很多东西,毕竟很久没看了,走出很久,回头看看只有所得,温故而知新,诚哉斯言。    




真正古老文明对人的认识和今人或者唐宋以来的皆不同。文明在不断的降本流末中再出发,这个过程中很多最基本的概念都被偏置了。我们开晚会的时候说博山庐中人三十还是少年,大家以为是笑言,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三十稚,六十夭,是很古老的传统。现在就后半句流传于世,前面三十岁这个没有人提了,但原来的蒙学中是有的。这其实反映了古人对人生命历程的一种认识,是六十才成人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恰恰与《黄帝内经》中对人寿的描述合拍。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最起码有一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真的比现在的长。那些动辄以现代之进步促进人寿的论调并不是放之于所有历史阶段皆准的。那个时代天地钟灵毓秀,气和寿长,而今也算是和平之世,但这个气和维持得非常勉强,说是岌岌可危不算过分。生物不是大爆发吗?其实那个时代已经过了,现在是人口大爆发,其他物种在消亡,而这严重降低和气的存在,也同样将其分薄,所谓降本流末吧。所以当今即便拥有发达的科技,也难以达到三十稚,六十夭,九十老,百二寿的状态。


在春秋典籍中,经常有描述九十百岁什么特点的文字。黄发台背之龄等等的词汇都在描述八九十岁以上老人,白发尽,黄发生的,有点驼背的生理现象。若不是有较大的基数的话,这是不可能出现在文献中被记录下来的。这可是从诗经里就有的文辞,仔细想想是和三十稚,六十夭一个时间逻辑,所以不得不叫人相信那个常人百二称寿的时代真的存在。也不禁感叹,我们今人这么努力的活着,物质生活如此丰富,依然离那种悠然绵长,不着急长大的时代有难以企望的距离,这不是说今人物质上达不到,而是今人都太着急了,这个时代太着急了。三十岁就要如何如何的人太多,而代价就是自己已经消耗了太多,不小心已经过了小半的寿算。

彭祖像


所以,真想学我们的学问,就得有耐心,有悠长时光,这些时光是自己挣出来的。怎么挣?找好方向,慢慢走,不和别人比。这个时代对于所谓的发展有一种病态的疯狂。但其实呢?这些发展对于真正的生命追求么啥特别的意义。小小年纪就要很社会,岁数不大就要被房贷压着再也直不起来腰,从生到死完全被信息环境裹挟,半点没啥自主,自由,平等,不过就是这茫茫大潮中的消耗品而已,其实真的很可惜,所谓随波逐流,飘若浮萍,不过如此。大家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了,不管以前怎么样,但现在不应该如此了。得慢慢安静下来,多花一些力气在坚实的基础上,基础越牢走得越远。


周年祭的奖励申报,有同学要求我私下指导一本道家典籍,然后每周写笔记给我,我再给Ta讲,我当时看到就乐了。我们由儒而道的说法不可能没听过吧。学生的阶段都不会要他们这么干。这刚开始没多久,就这样着急了,何等贪心,何等急躁,眼大肚子小,能不胃疼吗?缘木求鱼,怎么能好起来呢?急躁贪心自然杯水浑浊,地方小,有点啥也装不住啊,才会这不舒服那里不舒服的。这些都是写过的哈,而且单独讲过那么多次的道理,依然遇事习惯性地滑向固有的河道。不想着去治本,却要贪求更多,躁求份外,这样只怕一时半会很难会有啥进展了。自己折腾了好多年弄出来的毛病,总想着有啥捷径来消弭,其实就算吃了最好的药,一下子治好,最根本的毛病不改,过不了多久就还是会再犯,而且会更厉害。所以逢病真的就是反省自身生活习惯,性情缺陷的好时候,这样才能真的好起来。


记得我在留学的时候,有一次身体出了问题,一个人无力地躺在公寓的床上,身上的汗出了一床又一床,高烧40度,连下床烧热水的力气都没有。啥多余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个时候虽虚弱但脑子很清明,一下子明白自己为啥这样。我也是贪求全,既想着登山修身上走得更快,又想着世俗功业上有所成就,其实就是在想怎么开公司之类的,加上本身的学业,所以忙得不可开交,每日打坐慢慢就伤阴了。想要的太多,心火上浮,那个阶段身上是受不了这种的,病倒之前已经有了很多征兆,但没有真的重视,一直回避真实,自我安慰,过了这段就好了,蜜汁自信,自己能干得过来,没啥事之类的,最后一下子如山倒,病倒之后,啥也干不了,就开始了彻底反思。所以每次出了问题,尤其是身上的问题,就是一个契机,一个真正要守礼的信号了,因为礼是保生养性的。所以与其贪求更多的,不如就先改毛病,先治小心眼,先治急躁贪婪。


贪婪急躁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湮灭后留传于后来无数时代的唯一印象吧。急躁是难以长久存在的必然吧。但在今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追求安逸却叫自己急躁不安。其实从远处看来,真的很搞笑。


不知足则不知止,知足之足,常足也。足之足,根之根,能知能守,自然常足。所以方向一直都是往基础上使劲,我们总说向下使劲向上长?尽职中的尽职,不求自得,精益求精,无障碍的升级,是真正的无上之法。可惜大道至简,知者已然希也,而知闻能够勤行的,又在这部分人中如凤毛麟角一般,所谓则者贵也。


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根已经都讲了。不在这上面花力气,又去求什么新的奇怪的知识,或者要学什么新的拳,都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新的东西都是在不断给知足之足这个过程提供养料而已。而没有那个消化能力之前,就应该以已有的为根基,不断重习,不断改错,不断精微。否则新的东西消化不了的。这个道理讲了无数遍,但依然遇事不会从此出发,依然依从习惯性的河道,恰恰说明,没有学好基础,没有做到所学,那么还是力气下得不够呗。所以实际上,有的时候学问不过就是一个粉饰自己,装点门面,填补自己心灵空虚,填补自身贪婪空洞的一点养分而已,其实就是人心惟危的一种暂时缓解的药丸。对他们来说,信息上瘾,多知多占,才是安全的,心理才踏实。但其实不过就是不断再加深这个空洞,不断刺激这个人心惟危的河道。这和前面写过的为了生存不断积累财富结果把自己折进去是一般无二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的志气没有形成出来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什么学,怎么才能算学到的核心部分。那么实际上对他们来讲,是不是我们的学问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不用在身上,这个学问就是另外的脑补而已,但很多习惯考试但行动力不强的同学,真的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要靠同学朋友磨砺切磋来纠正了。用今天这篇的语境来讲,未足三十,小小年纪要是就固化如斯,若不下大力气纠正,真的很难走的太远了。所以真正要做的事情,不是再贪求新知,而是针对自身小心眼,贪婪急躁的性格入手。在处事践行中慢慢把学问学上身才好。


这么入手,不是躲着人,躲着事,而是在实践中真的想开看明白,真的不着急了,但又不是啥都无所谓,其实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不多想,不着急,徐徐而行,反倒走的最快。心气自降,火降生土,脾胃动力自然就足了。脾胃不足的人,往往是思虑过重的。思虑重,就是心火火烧火燎的上炎,但这个根本现象又和很多个人特色结合起来,就成了各种各样的身心特点啦。比如上文说的,比如逆反,比如总生气,林林总总都是以此为肇因的。所以第一步都是心火下降,我们又要讲八部了,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少思虑,自然心火降。脑子里不停,气血都集中于上焦,浮于心脑,肯定是不成的。想啥,思考啥,都要变成不急不燥的身心气血状态才是为不为。这样其实就是放松而专注的,所谓降心为不为。为不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做啥气血都是自然流淌,不会过于集中于一处,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还是要慢慢不断再实践中体会增益己所不能的。在一起经常交流的小伙伴得要互相提醒才可以。


只有这样,才是白鹤少年,三十为稚,才有可能九十老,百二寿啊。所以想长寿,就得在这个时代中安静下来,去啥山隐居是安静不下来的,就像上篇文章所言,人能所至的大环境已经没有啥净土了,都差不多了,尤其已经在这个环境里长了这么久的人,杯水早已充满了这种东西,所以单纯的避世,么有基础的隐居,都不足以真正的消解这些问题,所以需要不同的手段,需要基础,那么现在的大家不需要远方,而自近处就可以开始这个训练,就还是我们总提的专注于事,专注学到自己身上,然后在用之于人上面不断精粹,这其实就是立志保精延寿啊。以志治之,才能慢慢消解情绪急躁,性格贪婪的问题,久而久之,自然身心杯水澄净,寿元绵长,这样才一切都有可能的。^_^。所以当务之极,还是立志,立志是需要不断精行,不断重复已有的,而不是贪新鲜,总求新。看来考试考的分高,不等于真的理解了。这也是现代人高分低能的一个写照啊。^_^,以后我们增加实际操作的比例哈。^_^


写这篇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自己,别走得太快,太着急。这阵子拜托朋友找书院的场地,看见好的就有点想要过来,我昨天差点就直接过去看了。O(∩_∩)O哈哈~。但其实仔细看了下地形,还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急于求成,就会出太多纰漏,所以别给自己那么多着急的理由。万事都不着急,或者说,我们先要慢慢把学问整理出来,以后书院是后人的事也是可以的。^_^。我们这样就挺好,顶多大家多建几个博山宿舍,我们有能力了组织大家一起出游,这样应该更加适合。一下子弄个书院,谁来管理,谁能常驻才是真正的问题哈。^_^。所以大家别着急,我们也别着急,书院可以等,学问也可以等,修身不能等,而且这就是修身为本的必然吧。


PS:其实被朋友约稿,要写阴柔化的问题,结果扯到这里,就干脆写篇短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