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皇”问题锦集(二)

目录

道兄好,道长好,又添麻烦了。三个问题,因不知其体,应了“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虽然学术上不能侥幸,但还是答一答,看看能跑多偏。 
a. 此经在“妙空、妙有”上与其他经典不同。一般“妙有”配灵宝天尊,“混沌”、“至真”配道德天尊,而“妙空”配灵宝天尊的情况,才疏学浅,在其他地方没有查到。 
在这方面的争论,看到一条,《上清灵宝大法》,“至于以道君为妙有上帝,以元始为妙无上帝者,亦不达至道之人为之也。夫天尊则炁也,则道也。一炁分三,是为三境。同生一炁,以言其有则不可名,以言其无则不可泯。均处于妙无之间,是三境同体也。今以一尊为妙有,以一尊而妙无,则有者不可使之无,无者不可使之,有,岂非去道远矣。此等出奇好异,三境天尊圣位,亦戾古撰述,多违科典,乃浙东诸人为之。” 
《玄纲论》中,“九玄之初,二象未构,灵风集妙,空洞凝华,宝章结于混成,玉字标于独化,挺乎有无之际,焕乎玄黄之先,日月得之以照临,乾坤资之以覆载。”这几个词,好像有“回风混合”的意思,原来天尊名号里隐藏道法之处很多。 

b. 在道藏里,查“玉晨”配灵宝天尊比较多,而“玉宸”较少,两者皆可以。而天尊名号应该不至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应该有意为之,所指稍有不同。晨,振,申,阳气初生的感觉。而,宸,有尊贵的意味。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两者都出现过。“初四日,开基节,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地皇,即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地皇是也。昔在延康遐劫之先,大梵溟涬之始,有百千万重真炁,结而化生妙空圣君,历尊号日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后人谓之太上经宝,传经传教,肇开道范,所谓一生二也。” 
“天皇”配元始天尊,“太清”配道德天尊,那“至道”配灵宝天尊,“是以驻心灵域,探至道于天津”,涵虚真人与此应大有渊源。 
大宁和南昌之别,也是玉宸和玉晨的区别,涵虚真人思念大宁吗,还是思念天宫? 
前蜀王衍“迷信神仙,造上清宫,塑王子乔像,尊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子晋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涵虚真人又号“南极冲虚妙道真君”,玉册中记载“南极凡下士有刊行是书者悉免过愆记功一级于本命数上增寿一纪福昌三世,”或许和司命相关。不知道长所指是桐柏真人吗? 

c. 涵虚真人和桐柏真人确实有些相似,气质和生平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吧。

这次问题还找到一些资料,感觉有关,但不知道怎么用,挺有意思,录在下面。 
超福晨上灵。 
诸法官能断决疑异,虽无所养,死为阴鬼,取为阴官,四十九年一转,人皆如之,若能内外交养,福慧双修,即证仙道,以自己之真灵,受福于景晨之上,快乐逍遥矣。凡晨一十一字,天晨金霄游,太阳化三晨,晨中黄景炁,高晨暎上清,乘景晨中晖,七晨回帝席,玉户暎晨霞,超福晨上灵,并羽月中晨,晨登广灵堂,晨登天老室,不可以一槩论,当随经义解释。人不能阅藏教,而据他人所传之本,而擅自更改经典者,愚惧其冥责莫逃,岂可不戒之慎之焉。 
玉晨九天司, 
耳根者,但闻音声,感动灵明,随声旋转,为善为恶,顷刻有异,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所以舜好问好察,禹闻善言,盗跖喜闻为恶,纣乐闻音声,皆耳之听。昔有僧坐禅,有鸦噪其上,或问曰:闻乎?僧曰不闻,曰:何故不闻?曰:闻中不闻。以此观之,闻亦未尝不闻,但不留之于心。玉宸灵宝在九天之上,九天有三,自一炁生三炁,是为三宝,三炁生九炁,是为九天,乃生神之天,谓郁单无量天之类是,又有八梵九天,始青天,太青天,始丹天,大丹天,始素天,太素天,始玄天,太玄天,大梵天,亦谓之九天。又曰:高上神霄。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一大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君丈人九天采访真君●,是为神霄九宸,掌生杀之权,发号施令,雷动风驰,故万物莫不由此而成始而成终也,所以玉宸道君主之,在人中院。 
解带玉暎室, 
玉暎室,乃上清玉宸宫,在人中脘,神室既解结滞,则如玉之辉映,《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乎屋漏,恐惧乎其所不闻。 
南昌发琼华。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故以南方火德增助太阳,以丽品汇,俾各遂其生。南昌受鍊司,乃鍊度之所,得道者无不经,名洞阳宫,有流火池黄华水,皆发生琼瑶英华,《度人经》:修诵是经,皆即受度飞升南宫,同此,言人心府神宅如此之盛。南昌即文昌也,元始以符图真文鍊之洞阳之宫,故曰文昌中有不死之神,长生之君,司命司禄延寿益筭真君,《度人经》:南宫南昌皆与此同,即今南岳衡山是也。元炁上连荧星,太阳炎老君所治,其中主夏炁长养万物,天下万神,常以立夏日升此赤石玉阙谒炎老君,受天玄符,各还四方,以行夏令。赤帝玉司君讳景度,如知其神,存念九年,致长生之药,丹霞飞云,下迎兆身,而升玉清。虽然如是,而南岳相去数千里,岂得人人亲往以观之哉,但人身亦有一衡岳,知此则文昌鍊化之司不远矣,道不远人,在身中,在人参访,造诣真实,不可臆说强为。


2. XX知友 Cyber您好,我来回答那几个问题。 
这次的问题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说一下一些想法把。 
我觉得是经文内“玉宸 ” 和 “玉晨”之间的差异。 
思路也是从异名同实出发。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中写到,“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 
盖二晨之精炁,庆云之紫烟···” 
在《云笈七签》中,采用的是“玉晨大道君”的称号,玉,被认为是天地之精, 
在古代有着特别崇高的地位,它的性质常用于比喻君子之德,“玉”在两个称号 
之间均有保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晨”和“宸”之间。 
我觉得“晨”字来源于“二晨之精炁”,仅仅就“晨”字的意思来说的话,《釋 
名》晨,伸也。旦而日光復伸見也。 这个字描述的似乎是清早太阳从地平线刚 
刚升起,日光初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地理上晨昏线出现,正好在日夜交割, 
阴阳分明的时候。但这里出现的是“二晨”,具体找“二晨”这个词语,百度一 
下的话出现的则是“二辰”,是日月的意思,而在《灵宝无量度上经大法》中有 
“二晨同晖,永保无穷”,所以二晨,很有可能就是日月,而日月又常常代指阴 
阳。 

“宸”字,字面上与“晨”字意思差的比较远。宸 屋宇也。“室之奥者,後人 
称帝居曰宸。帝居北宸宫,故从宀从辰。亦曰枫宸。帝居高广,惟枫修大可构也 。按宸取北辰义,今人言宸极,与泛言屋梠别,宸桭合为一,消雰埃于中宸,天地交会之处。北辰(北极星)所居,即紫微垣。” 

如果从这个思路出发,也是有可能的,古代常常会用居住地来指代身份,例如“ 
城北徐公”,“东宫太子”之类的。那么就从解释“玉宸”与大道君所在之间的 
关系出发。百科上“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 
房中。”《云笈七签》内又有“玉晨太上大道君曰:道君保形景于法化之内,回 
眄镜于上清之上,解襟带于玉映之室,乘八素入于四明之门,反日中之神王,并 
月中之高灵矣。玉映者,玉晨之宫名。四明者,上清玉帝之南门也。”那么“玉 
映宫”是不是可以简称“玉宸”? ** 
另外,“二晨之精炁,庆云之紫烟”又有“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的版本。 
“天关在天西北之角,与斗星相御。北斗九星,则天关之纲柄,玉晨之华盖,梵 
行九天十二辰之气。”“天妃九星,凝气结真,七曜缠络,号曰玉晨”,所以“九庆” 
可能是“北斗九星”,同时指明了大道君所在。 
总结,“
玉晨”和“玉宸”可能分别对应的就是“二晨之精炁”和“庆云之紫烟”。
似乎“玉宸”的用法多见于灵宝的经文,三皇文也是灵宝所传。“玉晨”则是来 
源于上清。而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两种称号都是采用了的,但出现更多的还是“玉晨”,而在张宇初天师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中也是这样。 

所以,这大概可以说是其道法传承来自于张宇初天师的一个例证?道长曾说过 
明朝出现了大融合,原因在于朱元璋限制僧道传播,往往出现多人共传一人的情 
况,那么我觉得就可能出现这种综合的情况。


3. XX知友:道长,您好,这是我对问题的答案。 
a. 请指出此经哪处和其他经文不同? 
答:道长,根据以经解经的思路,我判断您出的这个问题在您的这篇文章中就会有线索,所以仔细学习了您的文章。我觉得您列出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介绍上三皇的文字中,您加粗了“玉宸”这两个字,我认为就是您给的提示。通过学习《阴符经.三皇玉诀》和诸师的真诰,以及百度关键字,我发现了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有几个字是和其他的经文不同的,具体说就是描述元始天尊的有“无为自然妙无上帝”一词,描述灵宝天尊的有“妙空上帝”一词,描述道德天尊的有“妙有上帝”一词,这几个词在朱权先生崇道排佛的基本立场下显得特别突兀,因为妙空、妙有、妙无马上就能联想到僧人僧肇的受王弼先生重玄理论影响下的《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佛教《佛学大辞典》:“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 
这里的真空也可以解作是“妙空”吧。 
综上,我认为“无为自然妙无上帝”、“妙空圣君”“妙空上帝”、“妙有上帝”就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不同于其他经文的地方。

b.为什么能指代其身份。 
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道长您问的是朱权先生是属于道教的那个门派。 
我的结论是朱权先生的门派是属于道教的净明派,并在清代的《净明宗教录》中有《涵虚朱真人传》的记载: 
  

  明高皇帝十四子。锡名权,号涵虚。初封宁夏,因其智谋,宠锡山疆,巩固邦国也。

  真人自言前身乃南极冲虚真君降生,不乐藩封,栖心云外。一日顾左右侍臣曰:爵禄空华,勋名泡影,每思仙道,住世长年,在昔常闻,龙沙有谶,师出豫章,欲往求之。侍臣进曰:疆土重任,未便远游。忽而布袍草履,挂冠宫门,飘然云水。至豫章天宝洞,结茅为室,叠石为床,侣烟霞而友麋鹿矣。有一老人授以净明忠孝之微言,日饵阳和,以乐其天真。成祖文皇帝屡召其就国,不赴。乃以其世子,即于豫章袭藩封,加封真人为涵虚真人,号臞仙,日与张三丰、周颠仙咏歌酬唱。

  一日,三丰以腐鼠掷几上,众恶之,须臾化为白藕。众骇然。三丰拂袖而去。真人追至南关,见三丰高人云中,因建望仙楼,即今望仙铺,其芳踪也。乃修丹灶,笑傲云烟,不与时贵通音问焉。

  久之,忽命童子,取水沐浴,端坐榻前,高声言曰:乌晶之约,待之久矣。异香绕室,天乐盈空,巍然而逝。有《洞天秘典》、《太清玉册》、《神隐》、《净明奥论》《肘后奇方》、《吉星便览》诸书十余卷,寿年七十有三,辞藩爵者三十有余年,果然神仙中人。乐处岩穴,非急流勇退者之所可企而及之也。

而且朱先生的传就排在长春真人刘渊然先生的后面,我推测朱先生的师傅就是刘先生,或者是刘先生传张宇初天师,张天师又再传朱先生。 
浅显分析如下: 
关键字不是“玉宸”,而是妙空。 
您说过:“而出现的原因是汉末魏晋,民不聊生,而儒家本身提倡爱民仁义,大乘的提法简直就是儒家的众生版,加上乱世,极为符合当时社会民众需求啦。所以中土大乘基本确立于三国到晋之间吧,这个说法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大体不差多久。与此同个时期,道教的灵宝派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基于同样的理由出现。一开始佛教基本算是黄老一个分支的面目出现。所以灵宝和大乘佛教很多地方很类似啦。” 
引《道教灵宝派沿革史》作者李远国先生书中的章节: 
所谓“妙空”,亦名“真空”。《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卷七曰:“修舍心时,修智慧时,则得无为,常住安乐,住于真空平等法地,不可思议微妙之处,如无上道,难可譬喻。”(77)这里所说的“空”,是与“有”相对。佛教谓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亦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这种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要根本思想。小乘佛教
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常体即是空之法,谓之“观空观”。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观空就是发现真实的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

综上可知,妙空一词应来源于灵宝派。 
判教问题,我之前就胡乱作答过一次,那次之后知道学习的中心是在修身正己,所以不敢再乱答。只是为了回答问题,强说两句。 
您说过,按干货的源流来分,是正一;灵宝;上清。 
灵宝派的传承:元始天尊---……---天真皇人----黄帝------……葛玄—郑思远—葛奚—葛梯—葛洪—葛望……陆修静…… 
之后渐不显于世。 
净明派的传承:兰公上圣---……---许逊---……---周真公、何守证---……---刘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 
净明派的经书多冠以灵宝净明字样,何真公在《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中说:炎宋中兴,岁在作噩,六真降神于渝川,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 
所以净明派可看做灵宝派的旁支。 
刘渊然道长的师傅是赵宜真道长。赵宜真道长身兼清微派、全真派和净明派三派传承。自然刘渊然道长也是净明派的传承者之一,事实上在清代的净明派门人描述中,刘渊然道长是净明六祖。 
至于朱权先生何以得传承净明教法?我推测有两种可能性: 
一、朱权先生的封地在江西南昌,而江西南昌一直是净明派的祖庭,有可能他受教法是由刘渊然道长直接传授,或者《净明宗教录》上记载由无名老者传授也有可能。 
二、朱权先生拜张宇初天师为师傅,也有可能净明教法由刘渊然道长传授张宇初天师,张宇初天师又转授朱权先生。毕竟张宇初天师是正一龙虎的传人,转授净明道法给朱权先生,由之发扬光大,也合情合理。 

c.为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答:具体原因我认为是一、文化断代严重,在几次的文化断代中,元末明初的这一次影响深远,前有元庭忽必烈崇佛背景下,全真不知收敛,以至于道藏被毁。教法失传,后世的道人可能必须在民间自己寻找教法,有可能会吸取民间尚存的教法加以综合,形成这个门派的新版本。就如您所说,正一龙虎已和祖天师的不同,灵宝更是有了多个版本。降本流末,时代越往后,就越可能只能寻觅到一些前代文化的碎片,所以,会有您说的:正一的符,上清的内炼,灵宝的坛仪。 
二是朱洪武划分天下道教为全真、正一,那么多的门派只能在德才兼备、条件符合的这两派传人中传承,以希望道统不要就此断绝,所以才会出现赵宜真道长、张宇初天师、刘渊然道长这样身兼数派的情况。 
综上,朱权先生是净明派传人,却又可能是正一的张宇初天师或者长春派(全真派)的刘渊然道长传授。而在描述灵宝天尊中的“妙空”一词却是因为净明派是灵宝派的旁系,而灵宝派在魏晋时期大量吸收佛教思想导致该词似乎沾上了佛教的色彩。 

为什么灵宝派会在魏晋时期吸收佛教的思想呢? 
我以为:前有王弼先生重言有无,极好思辨,而不似祖天师和魏真人这样行而知之。后有沙门来华,僧肇吸收王学的有无之论,造就汉地佛教的理论高峰。佛教影响日益深刻,正如您所说,有时候先辈道人,为了擦干净其他宗教在天地之纯上涂抹的颜色,结果却反而越来越加重了天地这一画板上的颜色。后世的全真教的三教合一性质也差不多如此吧。 
所以才有陆修静天师重整道教,按三洞分类的举动吧。以使后世道人能循着经的道路,在师的指引下,重返大道。 
最后,脑洞时间: 
三皇天地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道经师三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所以这就是排序如此的原因吧。按理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道德天尊是师宝。您说过:“太上假名易号,随方设教。另两位祖师或者两种元气化身也在不同世界中显化过,也是随方设教的。而且这个教,不是宗教,而是开化民智,讲学传道。”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道家、道教都应该尊道德天尊为最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正一这派,为什么会有上清、灵宝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为老师的呢?您曾说过,这两位祖师爷可没有在我们这个世界显化过啊。 
我自己的推测是:虽然这两位祖师爷没有显化过,他们在其他世界的经书以某种方式显化过,所以这两派以两位祖师爷为老师。这也就解决了一些道经出处的问题。 
您说强知是养生大忌,行文至此,不禁惭愧不安。因为答案中的好多观点是参照您或者其他人的,并没有诚心治学而自己得出,今后,一定引以为戒,以基础知识为阶,一步步慢慢前行。 
谢谢您。


4. etoile :道长好!交了一次白卷感觉不好受,这次硬着头皮来答😅。 
a. 先秦典籍中关于黄帝的记载颇多,然大抵皆与三清不相涉。而朱权顺应道教的三清尊神的传统,提出了黄帝为元始天尊之气所化,从神学理论上,将其地位上升与三清并列。他尊黄帝,认为道教以黄帝教主,是华夏之教,不同夷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一书中蕴含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道教正统思想。而三清祖师所代表的就是探索钻研自然真实之精神。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以土德王天下,中气与元始之始炁合,代表的是该文明生生不息的传续。朱真人在乎的是整个华夏文明的传承。 

b. 黄帝,土德王天下也。《春秋繁露·五行对》则明言“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认为“土”之品行宽缓、温和,是儒家某些核心范畴,如“忠、孝、仁、义”等的精髓所在。《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是“中气”之意。土本位居中,中央之位是所有生命活动、生命之气产生的本位,合元始之始炁。因此其教所宗应为正一净明忠孝道同时有受天师道影响。 

c. 朱权之所以尊黄帝,乃是欲以黄帝始祖的身份,唤醒国民对道教的认同。这点,和其奉道崇儒,抵制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和明太祖皇帝革除蒙元旧制的意思相承。朱权之崇奉黄帝,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国人对黄帝的认同,增加对道教的认同。反过来,又通过民族对道教的认同,而增强其对民族的认同。这是和秦汉时期,方仙道士尊奉黄帝不同的地方,因为秦汉时期的道士还没有那种遭受外族宗教文化势力压迫的经历。

PS:最后有几位都是思考尚未成型,暂且不把答案发给大家了。以上几位都是有自己明确思路的。入手或以玄元始三气的顺序,或者以玉晨玉宸之精微,再或是妙无妙空妙有的变化。其实都是从不同侧面来接近这个问题的入手处了。当然熟悉道教神学的道士学者应该马上反应出来的是玄元始三气的问题。但貌似我加粗玉宸给大家的方向带来了一定干扰,不过本篇中有位从玉晨玉宸入手的同学说的已经很接近事实了,就差归纳了。^_^。不过这是三皇文的内容,没法子讲啥。不好意思。我已经尽量划重点了。道教专门问题能有这种回答,已经超过一般道教学者论文的入手程度了。当然我指的是从我们角度来看道教了。而不是肢解道教神学。谢谢大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