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知道月亮是个球吗?
《开元占经》采用后秦姜岌先生《浑天论答难》中的说法:
曰:月无亏盈,亏盈由人也;日月之体,形如圆丸
古人一般不以球来描述命名日月的。但圆丸之说早就有了,基本可以看做是球的一个说法。圆可以是平面,但丸是个立体的球状之意居多。
其实具体是不是球体根本不重要,以不同的层面来描述根本得到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古人对于其形并不是笔墨太多的。不同层面的形是根据不同层面的法则规定的。所以月亮也可以是一种平面,而不是简单的视运动下的某些衍生。
就如我写过的两篇:
理解古人的视野,转换到他们视野上,才会真正明白他们在描述什么。就好像坐标系变换一样。在另外的坐标系去抨击他们所说,基本是属于流氓行为。
所以很多天文现象描述都是在气学视野下进行的客观描述而已。今人不具有那个坐标系不等于不存在这个现象,不等于当时没发生。若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古今之别,就抨击矮化古人之学,其实是啥也没弄明白的表现。
就拿张衡先生《浑仪注》来讲:“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天表里有水。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是关键。鸡蛋壳如果是天的外显之限制。那么鸡蛋清就是水气。近地,在下者,水也;近天,在上者,气也。
水天一体,这也是为啥天龙游乎天气之中,如海龙游乎四海的原因。
他们视野下的天地模型,其实就是一个浮在水气中小船的形象。水是天,舟是地。在古代,舟与方常是通用的。方的本意就是并船之意,在诗书中。方也常有泭意,小筏曰泭。而引申开来,才有相对于天周流不息之方周不动之意,才有 《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被解释成地方的说法。所以在古人哪里,方更多在描述一个能够承载万物,横渡星海功能性的船。而不是后世说的一种形状。所以鸡蛋黄可以说是方的,这个方不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方形,而是可以载物渡海之舟的功能。古人用方表地其实很讲究,这个是立体的,描述性的,功能性的,不是僵化的。而不是平面的,定义性的,抽象的,固定的。真的精于古代学问,仔细琢磨下,无穷意味蕴含其中。而实际上呢,地球即便在今人眼中也不是个浑圆之物。一个不规则的大块而已。被人称为不规则椭球而已。但这么说仅仅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球不球的看心情了。^_^
这个形状,你非说圆的也未尝不可。但反之亦然。不过古人更加看重的天气周流而圆明,地气偏聚而幽方的特点。所以才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是兼顾形质,表里,内外的一种表达。是一种信息效率极高的而在古代常见的表达方式。四个字顶你一本书。一个字顶一个图书馆。看两眼现代学问就自以为可以鄙视古人,其实相当自大而已。压根啥都没学过,只不过自己把自己封闭在泥潭中吹泡泡的做法。
那么天圆地方根本就是一种天海泛舟,形气兼顾的世界模型。其基准还是以气论之,那么必然和今人不同,因为气不同,观察者的可观测层面就大不同了。今人难以理解也是自然的。
所以用今人的话来讲,浑天之说其实是个地的模型,而不是真正的天球模型。而浑象所表,实际上是天球在地球成像的模型,这两者相差不少,尤其随着水的变化,水的污浊杂质的增多,人类看到的观测到的更加是哈哈镜加上折射率之后的成像。即便真的去到了月球上,也看不到月球的真相。
如此我们才成为星海中孤独的旅行者呗。因为自大二缺就盯着自己那点破烂,越弄越复杂浑浊,对于外界清水中吧。
我们就是一个外面糊着泥巴,里面灌着黑汤的潜水艇中在游荡。外面那些各种海洋生物,各种其他的潜水艇,大家也看不到,只能隐隐约约看个虚影,然后继续猜,构造理论,制造黑汤居多。今人的学问在自我否定中前行,实际上是挂掉一层再涂上另外一层而已。
这篇接着上面杯水之性,其实解释很多东西。^_^。这把钥匙给出去后,我省心不少,很多东西简单一写就好了。^_^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从此引申。就是精微之处需要慢慢体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