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五彩丝线 禳辟百鬼

目录

 

五彩丝线 禳辟百鬼

文:行积

 


端午时节的风俗颇多,带五彩线就是其中之一。五彩线又名朱索、长命缕等,其记载古已有之。



《后汉书礼仪志》云: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荆楚岁时记》: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曰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镂,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


《风俗通义》:“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仲夏五月为午月,端午与夏至相距不远,是五月最重要的节日。《史记·律书》云:“午者,阴阳交。”五月阳极阴生,阴阳气交,节日风俗也多与此月气相关。


五彩线辟兵、辟鬼,所辟者都为恶气。为什么要辟恶气呢?五月向来都有恶月的说法。阴气萌作,逆阳而出之时,一些不好的东西在经过积蓄后,随阴气冒地发作而有害于物。同时,五月夏至后接着就是小暑,天气炎热而又多雨潮湿,暑湿之邪也容易致温病。因此人们希望辟此恶气,免病瘟等不详,也就益生而续命了。


其实,在交更之时有所相应的配饰,更早在三代就有了。

 

《后汉书·礼仪志》云: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

《风俗通》曰:“《传》曰‘萑苇有丛’。

《吕氏春秋》曰‘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

《周礼》‘卿大夫之子名曰门子。’

《论语》曰‘谁能出不由户’。故用苇者,欲人之子孙蕃殖。不失其类,有如萑苇。茭者交易,阴阳代兴者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宋書·禮志》:“舊時,歲旦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宮及百寺門,以禳惡氣。漢儀則仲夏之月設之,有桃卯(當作「桃印」),無磔雞。”


约至汉代,我们今天民俗生活模样已大体成型。端午、夏至这一段时间,朱索五色辟恶气的风俗流传至今。为什么朱索五色能辟恶气呢?


按前《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与朱索同时采用的还有桃印。桃在古代一直有辟鬼之物。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壓伏邪氣,制百鬼。』而《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可见,五色丝线辟恶,是其五色所表的五行五气相关。五气精全,能压制恶气。



朱索、桃印初以“施门户”,然后又发展到“缀于胸前”、“系臂”,到之后也可系于手腕。从其配饰方法看,“门户”或为一种特征,胸前、臂腕是否也可以说是人身气息出入的门户呢?


如上,五月阴阳气交,阴邪趁势发作。于端午夏至之时,佩五色丝线,禳避恶气,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民俗。我们的很多民俗是那么有用而又优美活泼,端午时节带上漂亮的五彩线,看龙舟吃粽子,赏心悦目啊。


同时,我们也要能知其所来,而善加传承守护。异学对五彩线的民俗也有相应的混淆说法,例如有《大悲心陀罗尼经》称:“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这种造作与混淆,不可不察而正之。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