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心惟危,乐群取友

目录


想说寺庙宫观出家这事,不得不得从头溯源,所以会比较长,大家见谅。慢慢写了。今天写点别的。^_^


其实很感谢大家容忍我这种絮叨的方式,现在人都讲究高效率获取信息,简单明了划重点,我却反其道而行之,竟是灌水,有时还刻意打乱有些顺序,简直是对读者耐心的考验,而且挪到微信这么不方便阅读长文的平台上码字,大家还不离不弃,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没办法,干货太干真的不成,大家多多包涵。继续跟我一起架炉子煲鲜汤吧


最近其实一直在忙于入冬的各种琐事,结果无意插柳而有所得,离能再次出门云游就差一步了,虽然上一步走了大半年,这一步也不知啥时候能走完,但终究快能出门了,^_^。不过这次我不打算走访道教之类的了,原来该走的地方都走了,这几年没啥真正变化,所以不用再去。换一个方式见见各地山川才是要紧。驴友啥的,还是混个啥会员当当。^_^。这么多年没出门,也该动动了。^_^,这几年不断有朋友说XX变化很大,要请我去吃好吃的。^_^。我真的有点馋了。


真正的朋友,十年二十年不见也不会生疏,不但不生疏,别人造谣,也不会信的。^_^。《礼记·儒行》曰: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同方、同术,等志行也真正的朋友一辈子其实也没几个,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虽有朋友久不相见,闻流谤之言欲谮毁朋友,己不信其言也。为啥?知其志不移,终生不悔,才能算知己朋友的,那么旁人说啥诽谤之辞也不会信的。



人性恰恰是登山必过的坎。人人都说不要考验人性,古人却正好相反,诚信忠孝。那么登山者是从古代价值的,所以这个人性经不起考验恰恰不适用于登山者。没有考验过这点的人,其实也登不到哪里去。人心惟危,不安全感爆棚的人,这山登不上多高的。没有随遇而安,安之如素的心态,整天患得患失咋登山啊?所以人性这关必然要过。但也不用着急。原来全真那几位都去要饭炼己,也在打磨这个问题。有上顿没下顿,流离失所而心无不安。也是种本事,也是一种专注。其实他们整天就在那里养着肚子里那东西。根本无所谓在哪里的^_^。


同理,能相信别人,不怕别人背叛也是类似的专注心安。所谓去人心的一种。一来是你心光明,以己度人,方能心安;二来是你很强才不会怕危险,才不会有那么多不安的情绪。不敢说豪情万丈,但也不会在意那么多得失。三来,专注于自己的事,没工夫不安的。很多时候是自己闲的,自己吓唬自己,没有那么多想法,反倒没事。很多朋友其实是没事找事,^_^


专注才能变强,不管出啥事都能处理的自信就是这背后的支撑。所以说,强者虽然会选择,但不怕和任何人做朋友的。^_^,强者和内心孤立者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放不开其实就是有些事还在担心而已。



当然这不是说让大家见着谁都掏心窝子,知人是格物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的锻炼。但终究要清楚,不能把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以各种扭曲的方式封闭在乌龟壳子里。这无论咋讲都是一种懦弱吧。而且一定要以修身为本。这种勇气其实就是修身中一部分,循序渐进,慢慢才会有改进的。从乐群到取友是个进阶的本事啦。^_^


我整天催着那几个孤僻没安全感的学生好好和人打交道,并不是闲的没事碎碎念。三年视敬业乐群,七年视论学取友,这些都是考核标准的。一个不敢让别人走近自己内心深处的人,其实是没法正视自己内心的人,一样没法知人,那格物能力就是缺一大块的,除非机缘极为巧合,否则难走多远。人算是这世界最复杂的一种造物。能够知人,能够敢于被人知,对于天道会有更多精微的了解。所以真正的道门修炼并不是摒绝人情的。无论是夫妇之道,还是朋友之道,都是对人性的磨练考验,从中参悟出来的精华可以直接对应于天道。不是对别人的人性的考验,而是对自己人心的修养和考察。



总有朋友当面警告我,或者背后议论说我太傻,啥好东西都拿出来讲,好似耽误了自己的登山,其实傻子的福气他们不明白的。嘿嘿。我这几年写东西,带学生,讲课的上进展远比打坐种种来得快。当然以前也是打拳打坐很久的才会到这个阶段。^_^。不同情况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有个好师父简直就是决定性的。我收益太多,根本不是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


说到格人知人,我其实以前一直都是个笨蛋。以前看谁都是好人,都不容易,格物用不到人身上,总是先把别人贴个好人的标签,总被我师父骂:“把人都想的和你一样蠢吗?看人从来都不准。”^_^。


后来出去在庙里吃过亏,很少有人知,其实除了我和那个当事人以外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回来后和师父讲过了。他说我就得有这样的事情磨砺,才能把很多人心人事看透,看透了知道怎么应对了,自然也就不在意了。所以他从来不拦着我和人打交道。而且到一定时候就督促我出门云游。^_^。


这个阶段退居不能外出,其实是一开始为了养伤。不得已封了门户养着来的。在某庙里和老家伙冲着了,我要做一些事,他听风要来截胡,我本来没发觉,但细查其人,除了最基础的一个以外,根本不是啥干净东西,我方有警惕之心,同在一个庙里住着,很多事就慢慢会很清晰,尤其真正修行者之间,气的碰撞往来是难免的。明白之后,我试着沟通过几次,但他有点问题。后来又让了几次,但也没有用,那就是不上道的了,俗人见俗名,事即不可为,那临走的时候就放开冲了一下,也算了结这些恩怨。虽然打乱了我的安排,但也成了我这些年的契机。然后就干脆不出门,好好长进哈。^_^。再后来就开始写东西。一转眼这些年过去了。这些人和事都已经过去了,逝者已矣,其余更是些啥也没有的人,两相遗忘,见到了只怕都认不出来才对。这几天就是又动了出门云游的心思,所以想起旧事,也提醒自己日后再出门,一定不要再发生这种情况了,不管闲事才对。我就把我要做的事做好了,剩下的不去分那个心。指着别人永远没戏的,还是我自己来吧。^_^原来就是想偷懒,借用能借的东西,那么必然被人掣肘,才会有此问题。



我一个登山的和他们搅合在一起也不合适吧。平时言语倒是无妨,但遇事目的相异,必然多有分歧,道不同,不相与之谋也。听其言,观其行才是全面的判断。我总把人想的太好,也总想委曲求全,能让就让了,但世人贪婪,见便宜没够,一味相让,徒然助长歪风,才有此患。说白了还是我修身不足,格物不精之过。吃一堑长一智呗。^_^很多朋友就像我一样,嘿嘿,格物就不能贴标签,先入为主,尤其对人。不管是好的标签坏的标签都不能贴。我爹和我说过一句话:“这人我认识半辈子了,一样不敢说他是好是坏的”不评价不定性本来就是这一种美德吧。以前人死了,根本不许级别比他低的人写什么评价之词。必须由他的上位者,或者德行比他肯定高的人来写,因为只有站在上面才能看到下面的全一些吧。


人心谁都有,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道心者,治学精微可成也,格物入微的同时,修身渐强,人心也会慢慢没有那么多不安全感,道心日进,人心日退,而不是一下子断裂式的变化居多。吐故纳新同样适用于人心道心之间的消长的。这是个渐变而漫长的过程,但总要先有正确的方向和第一步。那么第一步就是认识到自己不能那么封闭。^_^



人心的情绪往往从人类社会这个环境中来,那从中领悟消弭其危也是应有之义,两全之法。事情和情绪是两回事,事情才是专注的要点。专注于事,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得失引起的各种情绪。人心被外物所役生出来的情绪其实是很多所谓在修身同学的落脚点。这就错了。很多朋友观心观的,自己的情绪反而得到了巨大的滋养,又要自我安慰洗脑平静安定,这种扭曲而不真实的心理假象下,一旦遇到超过自己构筑的防线的事情上,往往情绪爆发的很厉害的。比常人还厉害,那么伤害也是巨大的多。所以我们不推荐大家一上来就用止观禅定的办法去修行。修身不等于自我观察,也不等于自己就在乎自己。整天观察自己,往往就是想着自己的得失好坏,就是在不断积累相关的情绪,这本身即非正宗佛法更非道法,但这是很多朋友常有之过。


修身以德,学以进德,天地以其无私而成其私,落脚处在德,德是施惠于人,所以从修身都并非盯着自己看,而是尽职于事,也就是专注于事,而己作为结果却越明,此为修身。所以专注不等于一定要专注于自己,不等于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专注与自己的念头,这样都是在专注于己,己私渐增。其实即便禅定 ,好似没啥自己,但那只是感觉,只要从观察自己入手,就往往带着这种烙印,不自觉的增加己私的部分。这种炼神的办法是有一定缺陷的。那么即便四禅所谓禅乐依然不过是以此为基的一种累积的心理状态。固然可以影响身体,但依然不一样。所以啦,禅定和我们修行的方式并不一样的,别混着来。而大家最要在意的是修身也不等于自私自利,这点是误区。在这种错误认知下,整天观察自己,又没有系统的基础。往往就是一个容易陷入困境的歧路。所谓大乘一定要发慈悲心,菩提心的就是为了消弭这种办法带来的弊病,所以越到后期越注重发菩提心,但一样有空愿的问题,所以佛教的修法很多时候是在打补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体成型,而是拼凑出来的。


很多内心极为封闭的朋友同学,虽然表面可以和人正常的打交道,甚至长袖善舞,但没人能进入你的内心世界,这种不是啥好事的。人心去不去,自己午夜梦回时骗不了自己的。所以一定要明白,固然最后肯定是靠自己,但不等于这路上没有同伴。同伴道侣不是自己软弱的借口,而是自强的必然,是心性成熟的一种表现。道侣不是说情爱之事的伴侣,而是你能放心把后背交给Ta的同道。这种放心才是去人心之危的一种表现。



登山路最好至少有这么一个人,这样心有所安。就像脚落实地一样才能使上劲。登山才会快些。不然脚步虚浮的。信仰从某种角度是同样起到这个作用的,神道设教,因信生义就是把这个依托在各自神明身上,但前提是你得信对了。脚要踩在实处,而不是云里雾里的虚处。现在这个时代的宗教教义对于神明的理解不是浅薄就是扭曲居多,而且行无其实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因信错了而无义生,那么无义就是不相合适的。关键原因还是所学太浅,不重其德,那么整天念神明圣号也是徒然的,言中无实就是一个录音机,你能祈福还是能禳灾呢?所以我对于念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鼓励,除非你真的明白其中真实的意义吧。


而正因为义之不生,那么好名利之辈多也。其实就是宗教没有神道设教之实,也就是教育正确干货的能力。那么只能变成谋生的一种手段,一种事业了。现在的宗教就是个买卖,明摆着很多人都把他们当公司在运作。所以别的姑且都不论,但最起码对于想登山的朋友来说,宗教并非是一个最合适的办法。


我们因此不提倡宗教,不以信仰为登山的主路。但一样有办法去人心。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儒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际中消释人情的。^_^。学以进德,然后敬业乐群,以礼治情,再到论学以取友,双向选择自己的道侣,这个过程,就是信人以及取信于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之危渐去的过程。这是一种能力,一种登山必须的能力。没有这个,中土黄婆刀圭难成。还是难以三五归一的。这种信师友道侣的办法,就是神道设教之前,修道登山者的惯用去人心的办法之一。^_^,虽然同样有信错了的可能,但若是都是在志同道合的登山过程中遇到的,那么犯错的几率比宗教因信生义小的多。同气相求对于气息单纯干净的登山者来说,效力比较大的,对于山下小贩其实反倒没那么管用。^_^。



这种不安全感的问题尤其在女生中很严重,受气本阴,小时候没学过礼,又生长在吵吵闹闹的家庭中,所以对人都不信任,有一种潜意识的逃避人际关系的趋势,更别说婚姻和亲密关系了。即便想有,也是各种小心思计算,那对方能抗住多久这样的所谓“考验”呢?那倒不如单身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被放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反动。很多时候谈恋爱就是一场修行的,^_^。一场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勇气和智慧的考验。^_^。只要不痴迷于其中,或者找一个也是登山的其实问题不大的。


一个谁都不信任的人登起山来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因为心没有着落,心气总是上提的。那么水火不交,神气两分,就算炼丹也没有丹头吧。


女子修道之难,就在于情绪上,要说有些女子聪明才智绝对不下于男子的。但对于情绪的把握真是致命的问题。其中不安全感几乎就是很多情绪问题的直接根源。当然现在男孩器量也未必大,小心眼的多的是,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啦。^_^


夫妇朋友之道,就是磨砺人心之危的最好办法。因为是同辈的关系,一种平等关系,比上下关系更开放,更容易交流,而触及自己深处的弱点。以此锻炼,两厢皆有所得,互相磨砺发明,都会走的比较快吧。所以登山路上的好朋友,一个好道侣都是天赐之珍宝。^_^是助力而不是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