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焉廋哉
这个周末好忙,又是论坛开张,又是那啥,我很久没去过人多的地方了,短短十分钟是真的太有冲击了,^_^。人真是奇怪的存在。。。
周五有个小组讲到了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我临时兴起,就帮他们引申了下。正好和人有关。写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大家总问怎么拜师,怎么收徒,怎么和人打交道,其实无非就是这几点。但今天要说的比这些更重要些。情绪我们已经说了很久,其实修心十有八九就是治情而已,不再赘言。今天就讲讲人际之间的察人,也就是格人,人也是物,岂有不能察之的道理?关键是察人之后怎么办。
我们今天讲格物中的格人以正己。其实还是有志无志的问题。目标志气即圆点,以此为中心很多东西都可以善假之。^_^@还乡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廋者,匿也。
人焉廋哉:人怎么能藏起来呢?
同样在《孟子》中,同样有更具体的观眸子以察人而人焉廋哉的办法。^_^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写了怎么察人,这很正常,政事即人事,只要有人,就有政事。就需要察人辨志。而除非进入天道领域,否则人,终究是人难以避免这个过程的,所以与其躲着,不如积极去面对,不然即便退居山林,人事还是有些想不开的,看不透,届时也是假隐真避。不然那些所谓草仙为啥来人间以观人事,以通人情呢?不然为啥总有小道士下山历练红尘的说法呢?人道是天道的一个子集,一种演绎,不弄明白其中的干货,或者被带歪了,或者痴迷于其中,都没法深入进去。只怕会止步于半路,无缘山顶风光的。
由儒而道是非常现实的也是必须的,除非你是人事全无,从小修道。那么这个子集可以不进来,或者浅尝即止。但这种情况根本没有出现过几次。一点不现实。现代道士总有一句话叫做先尽人事,其实还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得不清晰,或者明白方向,但不学儒,不知人道,所以荒废半生,走过太多弯路,再不就陷入世事惑于名利红尘。也就是职业性的了。顶着的道士的名字蹉跎一生,那真的浪费了,^_^
那么人道之中,有一大块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怎么理解,怎么处理,怎么知止,既不断灭顽空最后欠一屁股债,也不深陷其中,就是道家视野下的儒学人道了。
古来大儒很多根本不想长生久视,也无乘桴浮于海之志。他们就想治国安邦,显功名于世。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不存在高下的问题。所以和我们是一根树干上的两个枝杈。就看啥时候分支而行,但基础都一样的,我们之间是互相理解,互补互助的。也算是各有所长吧,^_^
但两种分支对于人道中察人正己是一般无二的。不修身无以齐家治国。那么论语中的这个三段话就是察人的方法,也是自我修身的方式。
视其所以,示见必以远瞻。以者,行为之用也。
观其所由,观者,谛视也,细审也。由,来源,原因,出处。
察其所安,察者,复审也。安,所乐之处,其志所在。
这是明显的三段论。
先远远看到这人用啥,咋行动。行动最大最易看,远处即可知道。
再由此,细看,近观此人志气来处,生长环境,也就是动机。
最后,时间久了,重审其真正的所乐之事,所安之处。
这人到底咋样是没法藏匿的。装不来的。
我原来出去混的时候,就是靠这个来处理分辨人际的,嘴上说的很好的有的是,但慢慢共事期间,他的喜好教养规矩德行,自然就可以分辨。最后遇到取舍抉择之时,乐其所安的选择就完整反映他是个啥样子的人。往往不是没有规矩,私下不修,就说一套做一套。其实之后我挺失望的。
拜师交友收徒弟,都是这么来分辨的,广而言之,在学习在工作中也都是这样的来察人的。
这个不难理解,相信古今中外皆有类似的论述,就是夫子述而不作,阐述的其实自古(自夫子之前)察人之法。为政不知人,根本没法为之的。^_^。人道不知人,总把人想的太好,或者太坏都是臆测,实事求是的办法就是这三步察人。根本无所遁藏的。这也算是很具体的先王之道。最起码是周公前后就肯定有了。^_^
但关键不在这里,而在我们为什么察人上?仅仅是为了为政?知人善用吗?这只是用,我们说学之为己,用之为人。为政是为人,但察人是为了正己,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那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三句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察己所乐,观己所由,视己所以。但光看光想光观心是没用的,我们是以行动力为标准的文明体系。而且强调的是主观能动之力,那么就要在自己所用,自己动机,自己所乐处下功夫。便是修道了。
这就是格物修身的办法。人也是物的一种,那么格人不是叫你变成脏兮兮的精明算计一肚子坏水的心机之辈,而是能看破这些人,但要超过他们,比他们更强更好的存在。^_^。
用是什么?就是你和环境的互动,也就是行为,我们总说看一个人咋样,先看看他的朋友们都啥样子就知道了,基本就是古文“用”在现代人际下的一种诠释。以此为例,大家就明白了吧,^_^。修道无非衣食住行,与人与事与自然的交往。视其所用,就大概知道他修的是什么,和心法啥宗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所以很多用啥尸体,牛粪,骨血体液人皮的糟心玩意,根本不看自己吹的所谓无上之类的牛皮的。根本瞒不了真正练的。
动机是为了什么。人的行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有意识无意识都有动机。仔细查看纠正纯化自己的动机,其实就是以行动修枝减叶,积累我们所说真正志气的过程。志纯则啥,说过好多次了。^_^
而所安之处,就是你每次有意无意习惯性的,可重复性高的那部分行为模式。其实就是已经形成的习气,志气,诸多综合之后的结果。
有些是对的是好的,但有些就是错的,那么就要改。^_^。而且在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修正的能力,^_^。对错好坏善恶都要在不同环境下才有意义,绝对意义上的只怕除了道德以外绝无仅有吧。这种专注力的训练其实就是德行的一种,德固则谦,学则不固,岂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自己,而不执着于固有的能力和认知呢?被后人捧着的禅宗,说到底就是这种意思才最有实用性的。被俗人传的神乎其神的见性不拆解的原因,只不过留点面子,日后好相见罢了。早有道门前辈分解得清清楚楚。可惜外门旁支妄称道门,根本没有真正的基础知识,说了也不懂,传承些皮毛,结果去捧旁门外道的C脚。。。这几百年的所谓道门可能真的。。。算了,不多扯这些啦,我总是多嘴,他们碍我啥事了哈?^_^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吧,慢慢我也就想开了。^_^。
察人格物其实不是为了评判别人,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目的性很强的知人用人,而是落实在自修正己上,才是华夏之道。我们不是要高人一等,因为在专注修身的前提下,地位高低和情绪上喜乐没所谓的。
总有有意登山的同学弊于和人交流,不好意思和人打交道,其实就是这点没想清楚,他们永远不是重点志气所在,自己才是,但要平衡这种阴阳我人的关系,所以要学之为己,用之为人,以学进德,以德入道路,才有山可登。
论坛公测开张了,比想象中的热闹,但是还是有不少朋友比较腼腆,或者喜欢静静的看着。看的越多,你的瓶子越满。不整理仓子,不用之为人,其实好东西往往是最容易丢失的,而阴私暗黑的东西是存的最深的,这样哪里有出头之日。很多时候往往因为瓶子底下的阴暗导致你吸收的新的东西也被错误理解,我已经遇见过不知多少次学生们这种情况。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写出来分享这件事的。^_^
最后,可能有几位是手机的注册,看不到我们的私信哈,需要在注册贴下回复按要求回复个人简介才可以的哈。^_^
希望大家在自留地各有所获,也请保持基本的礼貌哈。^_^。有几位冷冰冰,生硬感颇强,其实也是人道不通的表现。这样性情难免扭曲,试问镜子不平,哈哈镜一样,看到的东西能是真实吗?所以通人情世故而不陷入其中才是登山者的要求啦。
论坛开张了,以后就在论坛和大家交流,谢谢大家支持哈。
上一个小编去忙别的了,最近换人了。^_^,大家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