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庄则俗
当年偶师父给我讲了一句话,一直不明白,后来我自己带学生了才明白。
我读庄子之时,他说:“情重而佞庄则俗,欲重而佞佛则败。”
我那个时候还小,一听他似说庄子不好,就不高兴哈。后来没有深想过,也就放着了。这话也一直没真正理解,直到我收了一个学生,特别好庄子。我在教他的时候,发现他感情很丰富,好庄子之逍遥洒脱恰恰是情绪太重的反动。但真正质朴纯粹寡淡,必也不用艳羡之,是故不好,平易以对之,更不会佞之。他又不得庄学之家法,也无实学呢,所以缩在庄子里面找舒心开解的药丸,疗情伤失意之药丸。再不就是迷于思辨,追寻那个感悟的快感,而不切实用在身上。而不以修身为本皆非正路。所以偏了。
庄子也非生而知之,在走到那个境界前,他也是普通人,而且据传有三大特点,我们就用今人的话来讲吧:1.愤青(刺世)。2.饱(好)学。3.善言(辨)
而好庄者,往往有相似的性格特质。我这个学生就是爱国小愤青,但又好学问,只不过没有仔细深入过,但最好辨。总自觉不自觉给自己找辙。所以形成了骄傲轻浮之毛病。昨天我们讲中医,他说给自己换药,因为这几天气短。。。结果我随口问啥叫气短,哪种气短,他也答不出来。支支吾吾的,后面说的方剂根本不对症,就是想当然太过,不扎实之过。
这同学就是公众号的“小编”,身体懒惰之极。Literally,浑身懒筋纠结在一起,肩膀胳膊腰身都是筋不够长的状态,必是平时喜怒太过,损了肝气之过。一动手必然耸肩,所以即不能松腰也不能沉肩做啥。一动,就全身筋不够用的才这样。这种人心眼必小,器量不够才会反应在身上,或者说身体和性情是同时发生的。而且腰根本就是摆不正,肚子总是腆着,问题之多,令人发指,恰恰就是这种四体不勤的最喜欢读庄子,精神上要如何,谬之远矣。
沉迷于庄子的思辨精微和玄奇汪洋之中,这样虽可解一时之情,但又在现实中做不到的庄子那种境界,那么这种现实身心的不协调会导致他的反动不断加深,以致他的俗气太重。情绪易动,骄傲自大,轻浮自夸,习以为常,其实是不知庄学有序的恶果。知而不行则不知,是谓悖逆也,世人常有此患。看看古代推崇庄子的文人墨客吧,往往是朝中不得志了,名利志向都受挫,就要用庄子了。呵呵。实际上俗不可耐。根本不是庄子天人之学。连常人之寿都未见得有,何道之有?
庄学和佛学的兴盛恰恰是以这两句话为肇因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看似越高,实则是情欲越发重而已。越来越重的情绪,越来越重的欲望,那么才会有对症之学甚嚣尘上。有了需求,才有产品,然后再用产品引导市场需求而已。学庄要先精通儒法名等家,然后再读的。根本上来读个逍遥齐物就能如何,那种是文学欣赏,但问学价值和我们的目的取向截然不同的。
庄学洋洋大观,不是不好,而是自有体系。但若无基础而佞之,只怕俗败之事也。人活在世上,现实踏实的学问要先学,没有基础,就去追啥高妙神奇之物,根本也做不到,脑子想想,自以为是,反而自大,坐忘心斋吹牛皮的人多了,你见到有哪位大通了?不是该吃该喝该争的一样不少,不过自我洗脑,脸上贴金,那这不是俗是啥?严重的,反倒是就是精神有问题了。所以别佞庄,也别佞佛。佞佛比佞庄更可怕,因为宗教性太重,方便即究竟的话头,心识为本,万法唯心,导致这个心这个度更加难以把握,自以为如何的佛友们多了去了。好赖是没啥修行,又在这污浊之世中,不然佛魔一线间的话倒也不是瞎话。好而不佞,不可不慎。
很多现在的年轻好道之人,也是如此,好道很好,信仰坚定我也不说什么。但说实在的干货一点都没有,就整天自大无比,读两本经,就以为自己咋着了,一定规矩都不懂,根本还是思想扭曲的信教而不是修道。那么这样的人日后虽然会兴教,但出于什么目的可就难说了,往往是年轻时以此为志,岁数大点,25-30之间就开始以此为业了。这是两回事,当你开始从中渔利之时,就要自己审视自己了。否则所兴者,有教名无教实。非道也,那必是真败教之人。看看这些名利场中人吧。就尔等前车之鉴。莫怪未曾提醒。
这个时代,不适合兴宗教,而适合兴学问。实学必有教。俗人以情昧性,不明流转之机也。
真正的理想主义必定现实无比才可以走向自己的理想。庄子亦如是。
踏踏实实,循序渐进,舍此无道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