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知识答题锦集(二)
一.
道长端午节好,各位小同学好,答道长端午节问题如下: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答:华夏认识终极问题有一句话,即所谓“天道远,人道迩”,玄空说理,凭空安立一个终极存在,不是华夏赞赏的态度。以气为根本,重视人本身,从三才的图示可以看出。天地人并立三才,以人为天地间至灵,秉和气而生,天之气与地之气都在人一身之中,并有所感应,即所谓法天象地,这是人最为宝贵的地方,也是我们能够修行的基础所在吧。所以华夏之道以人为最重要的出发点,重视我们“作为人”而能行能做的事情,循序渐进才能根深蒂固,目标是成为圣人,也就是人之能者,而其实无论儒道皆是如此。所以中国传统把“道”作为终极的代称,道者路也,是人所经由之路,以之为路,才能逐步渐近天地所指示的气之本源。同时,人没有到的时候,也并不空言境界,或者以宗教式的方式虚言各种夸张怪诞的境界,或者直接说一个终极存在,只要人盲信,我们所着眼的是这些东西和做法当下在人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让人具体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道的视角,也是阴阳气化的视角,用这种视角看宗教手段,有时也会认可其在一些人那里也是一种权宜的方法,即所谓神道设教,但这种方法本身如果过甚,危害很大。
2. 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虽然以人为重心,但信仰也是有的,只是要看重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才是。信属土,是根基所在,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就是精诚。这并不以玄远的上帝为准,而是以自身诚实切近的体悟为出发,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而确认我们自己的道路,因之才能成信,如此立住的根基,也才稳当,因为这是依于我们自己而立的,所以这样的信仰,是理智且扎实的。古人说,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应有此意。
仰是向上,是面对比我们崇高的东西的态度。我所仰者,是圣贤,君师所指示与教授的路向,即所谓道。古人所师者以传道为本,正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师徒高下之间也是有互动的,有一个互相确认的过程,也是二人之间确立仁信的过程,本身也是天道的发明与体现。由此确立的信仰,是发之于中而形于外的,即诚之者。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是我们求取信仰的很重要的方法,格物致知,也是修身进学,下学而上达之路。不如此,不能确认贤哲师友所传之道,也不能相互发明,让自己长进,当然也不能修己化人了。
但是,也并不以知识为唯一的目的,关键还是在对于自己的态度上,就是要看重自身的修养,诚实面对自己,才能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下学上达的这条道路的关键。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方今之时,知识技能的发展是很显见的,其实我觉得相比古人来说,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优势的。各种学科,潜心研究下去,我想都可以有进学之效。(不过我觉得科学的研究,从思路上偏于物性,求大众都能观证,也求反复验证不差,似乎过于偏在地之道上了,不知道是不是?)
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发心纯净,志气坚定不移,能够聚精会神,这样才慢慢能够有修行之效,才可以变化气质。另外的一点我觉得要多看重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网络上的这种虚泛交往,而是在生活里身边的亲友,工作上相交的同志,能够去体会仁心发育,会通他人的情感神思,我想是我们在城市里的人们特别需要的东西,这样比较容易让人把专注收回到自己身上,慢慢才能够因之而有所志,有所立,进而不惑,渐知天命吧。
二.
老师好,学长好!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
小子先回答第一个,我们华夏文明是以“气论之”,鬼神无非一气尔。“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第二
老师以前发过的文章有提到过,以信入道(当然他们算不得入道,只能是入教)关键在于信的方向对了,但看这些宗教教义,无一不充满着奴性和暴力,试问这种教人做奴隶,剥离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玩意其本质能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老师问的是以我们华夏文明“”气论之”的角度下如何思考,那就是方向得准确,这个方向就是“志”,古时治学第一年要练“离经辨志”,也是一种专注,而人能专注于此,所谓志向已定,然后再有老师为引路人,所以引路人至关重要,否则带到沟里去啦。
那么如何看待“知识”?小子觉得应该是老祖宗所讲的“格物”之学,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蕴含着自然规律,尤其是以我们华夏世界观来论之,推至极处也就更加加深自己对自然的认知,再身体力行更加容易熟知自然规矩不会被神叨叨的鬼神而迷惑之,前提是深学力行,学问在身。所以以信入道不如以学入道,以理参修,辅之以信才有可能。 这也就是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对道教有好感的,不要以此作为信仰,而是以最基础的治学开始,也就是先秦以前的治学方式。因为我们文明是以教学为特色,以前的王制是政教合一,师官一体,老师是一个关键角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旨酒嘉淆,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各路大湿以及宗教为什么会用很多玄而又玄的词?新奇名词高大上,别人不知内涵最易想当然。过程内容清楚的人越少,就越方便他们把自己的脏水灌进去,借着高大上的名词贩卖自己的邪说。自古如此。你能把被他们利用的东西都扔到垃圾堆吗?惑人耳目必以新奇外来名词最易。要不怎么说外来和尚好念经?(这段来源于老师的知乎文章)
第三、具体怎么做?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先通儒。只有深学,系统的学习,不断探究本质,才能在现在这个不利于此学的大环境中摸到边际。(老师的知乎文章)
要以华夏世界观气论之来学习的话,你还得逐渐得适应,以这套世界观试着去了解这个真实的自然界,而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一套人为计算认知的自然界,这个过程很漫长,得一步一步来,才有可能靠近这个,否则一蹴而就那就是宗教。
其实如果真按照学儒,按照老师的教学方式并被老师引导,后面的繁琐琐碎的问题都已经老祖宗告知啦,所以也不用怕什么,只管低头前行即可。
三.
我的学识浅薄,因此主要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也就是复习道长写过的东西来回答。见笑了。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答:元气论。
道教是华夏文明之本,因此我认为可以直接用道教的观点来代表华夏文明的观点。
1)道长在《砂金集》开篇便提到,道教的基本视角是“元气论”、基本信仰是“神仙可得,长生可期”、基本路径“由儒而道,由人而天”。
在气学的世界观下,只有自然,没有超自然,一切玄学神佛鬼怪精灵都是在气学的规律下的也就是气演化的结果。然后方有神道设教。
2)神者,引申万物者也。这也是华夏文明与与闪族三教一神论不同也在此点。GOD在一神论中代表着全知全能的存在,一切的变化的掌控者。这种世界观需要这样的名号,这样的公设。我们华夏文明中,气则是另外一种基础的公设。
神仙以道德立身。道是其内涵义理,德是其所为所掌。重点是他在这个自然界和人间所代表的道理与其所掌管的责任和功能的相应,这便是神明的实质真名。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不仅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
保罗的耶稣神性和唯有信仰才能获得释罪的中心思想一直是基督教思想的基础。同时坚持一神论。这是所谓基督徒与敌基督的最大区别。在这种角度下,知识越多,对世界的认知越深刻,就会越发现与保罗所倡导的耶稣神性、一神论相冲突。
而在元气论的角度下,元气其实是自然本身。而自然让万物生长,此时信仰是一种守根的体现,也是躬行的体现。因为认知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元气论的过程。而知识则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物。
同时,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又在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反过来促进了信仰的行动。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防止自大,回归本源,学修并举,专注格物。
道长在《砂金集》开篇中提到了道教的基本要求:敬天,法祖,躬行,基本能力:诚,敬,公,基本路径:由儒而道,由人而天。我认为这些就是应该做的。
1)在认知世界的道路上,目前的时代是科学占主流,且不论是否是最佳实践,但同样需要防止自大,要保持容纳多元,兼收并蓄的态度,因为世界本就是万物并生。千万别以科学为唯一神;
2)道长也提到随着时代变迁,很多东西都在降本流末,甚至名不符实,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含义。这个时候想认知其真实面目,则需要回归本源。纠结于各种理论名词,沉迷于思辨而无行动,就会越描越黑,越看不清真实面目;
3)学而时习之。学先贤,学经典,方能继往圣之学,而不是暴殄天物。时习之,方能身心不离,学有所用,然后才能有所成;
4)学和习都要保持专注,才能深入。而只有深入才能进步。只有在专注的基础上,才能格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顺祝
端午安康
不具
四.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道长端午安康,来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1、华夏文明自有的文化中,以“气一元论”的角度在认识这些问题。
2、在“气一元论”的角度下,信仰与知识之间并无矛盾。因为在道长您的文字中,“信仰”与“知识”并不是它们表面的意思。“信仰”就要摒弃知识,全心全意的信赖一个完全超脱于自然之外的神并且试图靠近它,这就是神本论;而“知识”就是指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就要认可一切皆是物质,没有什么能超脱出物质之外,神不存在所以无需考虑。但是在“气一元论”角度下,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物质与精神不分,心与身不分,这两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以我现在的知识范围,我还是觉得“气一元论”其实主要偏重物质。不过,这个“物质”也是西方传播来的,传统文化中怎么定义这种东西,我还真不太清楚。而且,在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神”与西方亚伯拉罕三宗教中的那个“高得”其实也不是一回事,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也不存在那种高得的位置。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3、实话实说,我不太清楚道长您这一问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如今这种“气一元论”的思想并没有被广大的中国人所接受,而且这种思想也未必能受到多数人的理解和欢迎。我们自己的文明根基已经被纯精神论的佛教侵蚀了很久,久到很多人真的以为佛教的思想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了;而如今基督教又大规模的侵入,已经是第二大宗教,而这种基督教其实是基督教思想中最为反动的一部分,是纯粹的神本论。如果我要说我们要推动气一元论的发展甚至反攻世界,请恕我没想到我们该怎么办。我能想到的,只能针对于我个人,顶多在影响不多的一些有类似思想的人,也就是先修于己身。先回溯到我们文明的源头之中,尽可能深入的理解我们文明的本质,并且努力的将这些文明本源的要求修之于身(尽管我到现在也还没弄清楚该怎么修之于身),通过自己的修行,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如果遇到可能交流的人就互相交流学习,这也算是“相濡以沫”吧。虽然看起来很小气,但是我觉得就我而言,如果不说大话,暂时也只能想到这里了。
以上,请道长指正
端午安康
五.
道长好!Cyberbrain同学好!
跟上答题~~~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答:这些对于华夏文明从来就不是大问题。原因就在于华夏文明认知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我们不会如西方一样以人的主体视角割裂出来观察这个世界,周礼有大中小三祭,祖宗神灵,日月星辰,山川百物皆在祭祀礼敬之列。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我们的先人眼里,人类是和宇宙天地同构同源的,甚至可以以此来判析国家社会以及一切现象世界。而同构同源的事物之间必然会有交感发生。天,地,人之间有一种整体的互动关系(“元气论”,在道长过去的文章里多次提及)所以以一种排他性非理性姿态举国全民信仰某宗教单一神灵必然不会在古代华夏发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古代中国皇权政治的因素,更不是如某些西方学者与逆向民族主义者所说---------中国的宗教是处在一种低级的,原始的多神教状态。(一神教难道真的比多神教更高级吗?)恰恰是因为华夏文明观察世界的角度所致。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两者关系显然是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我记得过去道长经常提及,宗教性的说法只是一件外衣,是壳。所谓神道设教,无形之道转化为有形之文来展现,它只是一种教化的途径与方式。或者说,它亦是我们认知世界理解世界提升自身的一种工具与方法,它本身被包含在“知识”的范畴之内。knowledge is power,人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身,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和提升自己。那么人对外部世界,对天地宇宙的现象与结构进行探索研究,与信仰之目的性并无矛盾。现代定义下的原始宗教,其创生初始无非是为了禳灾避祸,或解决生老病死,或保证春耕秋收,而诸多古老文明早期的巫卜史祝们几乎都兼任着知识技术传承者的角色。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医生,是史官,是观星者,是数学家,是炼金术师.....历算,星占,龟策,祭仪,炼丹乃至音律,展现的是一整套相互交融而有序的知识谱系。虽然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世界的角度上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支撑古人认知世界的正是这些在今人眼光看来充满了神秘主义与迷信的东西,它也是“技术知识”!正如现代科学发展也同样有着看似不可实证的奇思异想(如理论物理的弦论)。
而在咱们元气论的解释下,宗教神灵,无一不是某种气的演化。既然万物本出于大道,同根同源,交感相应。若脱离宗教之壳而言,那么礼敬自然万物(包括祭祀祖宗神灵),其行为的出发点就不是交易,更不是恫吓了,而是身处天地宇宙之中,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应尽之本份而已。当然以上这是站在华夏世界观的立场,若以闪族一神教而论,显然两者如道长所言,是无法调和的。“天启”文本下的权威性可以给任何时代的原教旨主义者可乘之机。哪怕人类资本科技纵是再飞跃,物质文明再进步,在某个因缘际会的时间点,狂信徒也会裹挟经文卷土重来,把一切不利于其教义与集团利益的知识踩在脚下。他们的世界观是割裂的,泾渭分明,他们的历史观是直线的,成住坏空。末世审判,历史终结,连他们的哲学观也是如此,兜兜转转,总想寻找摆正God的位置。而当他们最後发现God只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时,所谓最终审判就成了虚无主义,成了凝望人类的深渊。知识与技术就变成消费主义下获得感官愉悦的工具而已!
中国谓“中”,既代表古代地理位置的中,更代表文化与价值观上的“中”。中者,和也,不偏不易,务本而道生。这是我们与着眼于主客关系的他们最大不同,法天正己,知常明变,知识非但不是信仰的障碍,而是锻炼提升自己的必需。因为我们的信仰,在我们眼中世界充满了美丽与未知,日月星辰,风雷云电,山川草木,浮生万物,和谐并生,岂是某帝可任心意而统辖!!
在元气论的视角下,如此奇妙的世界,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探索?而我们肉眼所见的,书本所学的,恐怕只是天地全貌的冰山一角。
仰望星空,谦卑而不畏惧,自强而不尊大。道长曾经以攀登来比喻学道,人有凌霄志,必要有所仗,方能平地而起,这个仗除了戒律规矩,也包括知识技能。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引用太祖的话说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回溯汉唐,远望先秦。那时候的华夏先民如同天真的孩童,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他们向西开疆拓土,向东浮槎寻仙,向南筚路蓝缕,向北驱逐鞑虏,造天仪而尽璇玑之正,炼丹药而求长生不死,对未知世界不断地探索,充满了生机与天真,这是宋代以後的中国人最欠缺的特质。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身躯上残留了太多的渣滓,再出发不容易,那就先从恢复好奇与求知欲开始,而不是坐在书房里胡思乱想,更不要认为什么“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个人经验,若一个人精满神足,朝气蓬勃,呼之欲出,那种萌动的生机仿佛会使人的心态回到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索欲的儿童时代,所以我以为一切宗教以及披着宗教化外衣的传统文化所提倡蛊惑的反智主义与禁锢思想都应该反对。
顺颂 时祺
六.
道长端午节好!Cyberbrain端午节好!
又来答题了哈~三道题我就不分开答了吧。
的确是不知道该如何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我一直以来从没觉得知识和信仰是对立的。我一直觉得,如果我有困惑,或者说在一些事情上摇摆不定进退两难迷惘无措,是因为我有没有了解一些知识,或者没有做到或做对一些事情,没有认识到一些道理,而不是某个无上神在主宰我的人生。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曾经佛是觉者的说法的确吸引过我,但的确,我也感受到了恐惧和利诱的反动。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困惑,恐惧,或者不明迷惘的,太多的人也需要种种心理建设来抚平自己的迷惘,觉者也好,无上神也好,都是一种止渴的方式,是不是饮鸩止渴我也说不来了。但是,自然就是自然,这是最根本的。天性之谓命,率性之谓道。我们从天而来,天生天杀,所以学习,效仿、尊重、敬畏这个生之养之杀之亡之的自然,由天而人。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从自然环境中来,了解自然,是知识的源头,将自然知识延伸到人类社会,知之而用之,是天道至人道的学问延伸。所以古代的政教体系,教育是核心,是将知识、能力传递传承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管理。
自然有他本身的规律所在,自然天道是根本,先天天弗违,后天顺天时,或许这个就是我们认识自然并所能做的吧。
所以,自然、知识是根本,而信仰,是在学习,传承知识过程中的一种保证和助力。神道设教?我有时想,为什么需要神道设教,大概是因为知识无法被真实有效的再传递下去,以神的名义也好,以其他名义也好,让人心生诚敬也好,让人心生畏敬也好,其实都已经是一种无奈或者时代的选择,无非也就是让人不离知识根本,不离自然根本,但若只认得神道的名义或者宗教的名义而忘却其根本,就不得不让人叹息了。会不会时代变迁,或许以后不是以神道设教或者宗教的名义来传承这些知识,而是以其他载体了呢?毕竟道、自然、知识才是根本,寓道于器,道不变器可变。逆流而上,溯本求源,既见器更不可忘道,源头才是根本。
而我们能做什么?我后来在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於?”或许更加强调的是尽人道才可达天道。从自然意义上来讲,人道是天道的延伸,天道是本,是根。但从人的角度来讲,如何达天道,就是从人道而至天,人道是本,是万里之路的起点,所以修身,修学,修道,都是逆旅。而时代变迁,时人若无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太容易被各种裹挟的,明理,修身无论如何都是根本,而勤学深学,修身正己,知行合一,不盲目,不盲从,是保障,也是保护吧。
信仰真的不能成为交换的代名词,威逼利诱无论如何,都会有强大的反动。这个社会,无论什么,包括父母夫妇,都已经可以拿来被套用商业模式、经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现实意义,但更大的反动也会随之而来。信仰只有成为对自己修身正己的约束时,信仰才可以被当做信仰,才是探求知识,探求自然,为了活的更好的一个助力和保障。
祝道长端午节好!祝Cyberbrain端午节好!
七.
1. 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关于世界的产生与神的信仰)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热无寒,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征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此无并非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有”,是宇宙万有所从以出的唯一总门。无此则无一切。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谓的“道”是纯粹、素朴的物质,但不是普通的常见之物,是虚无之体,是先天一炁。 说它“无”却能化生万物,说它“有”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道教中三位至高的神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便是这种“道”的化身。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一定意义来说这是道家主张的宇宙论的系统反映,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世界的产生,道教跟西方的神学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西方的神学是指神创造了万物,而从道教思想看来,是先天一炁生万物,而三清尊神则是先天一炁的化身。大道本无形,而应化则有相。设立三清神像是神道设教,是为了方便教化民众而设。在三清尊神以下,道教所供奉的神仙众多。包括道教神仙与祖师真人等构成的神仙谱系,还不断吸收了民间世俗中曾对民众作出贡献是忠义正德的表率并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神明。道教认为,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一切万物都是大道一气所化,万物有神,万物有灵,不单大自然中有无数的神灵,而人的身体中也有无数的神灵。并且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老,修真成仙。“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南华真经•天下》
2. 以这种角度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知识可以划分为信息、知识、观点、思想四个层次。生活中的信息是片断的,知识是系统的信息,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能掌握知识,观点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它需要知识量与思考力作为支撑,思想是主观的东西,是对外部知识的融合与吸收,提炼与升华。它直接影响信仰的形成。知识之上不一定形成信仰,但科学信仰必然来源于知识,且是经过人们理性思考与选择之后的知识。知识是形成科学信仰的前提与准备。简而言之,知识空洞者可以有信仰,但其信仰必然渺茫或矛盾,知识混淆必有信仰之反复;知识系统完善高尚,则形成科学信仰清晰长久。因此,知识的匮乏最容易导致盲从迷信。而根据道教中的最根本的思想可知人是大道一气所化,那作为信奉道教的信众最根本的信仰便是对道德的信仰,是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符合天地间“道”的运行规律,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日常生活对自己行为的不断修正,以修得与道合真。“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黄帝阴符经》
3. 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由以上可得知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就是先天一炁生万物,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自是三世有所修得,今朝得以闻道,便是以上士居之。以一个初闻道学的玄门外探者,浅见为以下几方面来做起:
a. 克已修身,勤学不怠。初学秉儒家思想经典《大学》中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的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已身做起,由近及远好将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做到完美,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养,做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先儒而后道,以学入教。在日渐一日的生活中持志于心中,修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b. 清心寡欲。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它永恒存在而不会泯灭,它是生化天地万物的大母。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在这里,清静经指出,人只有在清静状态中,才能扑捉到天地之中的绵绵生气。一定意义上来说,将人身比作是一台收音机,只有将频道调到清静的坐标时,才能接收到来自天地生机的信息。但具体如何作?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在日常生活毕竟很难做到将所有的欲望全放下,但戒除心里日益增长的无谓的奢望,不过度贪求物质上的极致追求,不过度追逐虚无的名利。
c. 专注守恒,一以贯之。道学博大精深,初探玄门者,才疏学浅,读道德经十几遍,其认知只得九牛一毛。若想学有所进,须以此生专心致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可懈怠。
八.
1.
得看人在这个世界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华夏文明中,人是自然的延伸,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先有了自然,有了人,才有了文明文化宗教,人是自然的人。人身也有神,只是体量上的问题,与那些差得太远了。然后,华夏先民才能俯仰之间,体察自然变化,笃志躬行,聚沙成塔,由凡而圣。。。所以,其实没啥是什么所独享的权柄或者上限,往来变化,一切的基础还是道德,做不做得到,有没有的问题。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同一个源头。
2.
重要的是干货。最早没有宗教,官师体系下,干货可以直接传递。后来时代变化了,被破坏了,就依托宗教,通过信仰使先人对自然的知识保存传递下来。后人不够纯粹,器小水浅,难以载道,直接说道德,教了,也接不住。。。神道设教,通过信仰的方式,来培养锻炼后来人,使其达标,也是为了能使一些职责继续进行下去。
信仰本身也是干货的一种形式。学习的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道长常讲不知而成,那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山顶,而信仰就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而成的方式。并不关心是哪条路上来的,关键是要有真东西在身上,而通过信仰的方式,则是一条前人留下了路标指引,从而可以针对性的做训练。
3.
这个说说自己好了。。。如果光是信仰而不去想信仰之中隐藏的干货,那是把盒子里的宝珠丢了,这也不是神道立教的本意吧,原来都不用这种方式。然而,哪个才是宝珠?各家都说自己的功法是直指大道,不是一般的小术。又有从诚出发,大谈供奉福报的。。。所以,首先得有辨别清浊的能力吧。信仰所延伸出来的用于保护的壳子,因为本身是有用的,很容易被各种攀附。可能还是自己想啥,才能觉得干货是啥。这种往往是自然天性本能的驱动,然而有了需求,就容易产生各种利益,各种带歪。。。辨别好方向,前人指引,治学格物,身体力行。
不依靠信仰,想单纯学习知识就能成的在今天恐怕成功率微乎其微,更别说不知而成的了,那是连专业知识都不用就达到要求。。。信不信是个前提,蜩与学鸠也得相信南海的存在才能做出改变。信仰是为了啥,有时瞎想也觉得蜩与学鸠是不是这样也不错,它们咋就知道南海就一定适合自己,小的就一定比大差的吗?好像没有这样的许诺。而追求长生久视算不算一种贪心。。志气明显不足抑郁了。。。恐怕是自己见识浅薄,没体验过曾经沧海难为水。信仰还是靠认同感吧,自己喜欢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想怎么活着,后面再有其它。
九.
道长好,同学们好,我来回答知识和信仰问题的。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华夏文明自古是以“气”和“德”的角度认识天、人、鬼神、自然等问题的。
这和西方的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主要在两点,一是气论下的延续性,从天延伸到人到物;从祖先延伸到自己到子孙黎民。所以天地人鬼神自然万物没有人为思想上的隔断,也不会设置一个气论以外高于自然的造物主来崇拜,更不会落入空见一边觉得世界和人生都是虚无的。因为有这个延续性,才能明白自己从哪来的要往哪里去。那人究竟要往哪去呢?这就是第二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崇德,信仰和知识哪个重要是否对立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合德与否,而且是自己合德与否。华夏文明信仰天,是因为天有至德,而信仰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自己修德。《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孔子这里说的是以修德为祷。更具体一点的例子,《史记·殷本纪》记载,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呜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所以善恶吉凶是由人的德行来决定的,而非购买宗教赎罪券或寻求心理安慰可以改变的。而修德至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时候方可说是全而生之,全而归之吧。但究竟什么是德?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如果没有道问学没有知识,连什么是德都没弄清楚,怎么尊德性呢?到头来还是成了只是信仰的信仰,就是看着天很高很广,但自己登不上去。信仰是目标是志气,知识是中途的路,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也是不断得到的果实和不断前进的资粮。没有信仰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没有知识即使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到达不了。两者缺一不可。只是,这里的知识应该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理解的那种书本上的概念知识,而更是道长常说的行而知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知识。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今世资讯发达,获取知识应该说比以前是方便多了。但是正因为各种资讯多了,造成一人容易分心,二真假更难分辨。所以修道更难了。我们应该:一,定志气。有师友相互砥砺志气最好了,没有的话多读读圣贤书和传记,不使自己左右动摇。二,深格物。按《中庸》说的去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谢谢你们阅读。
夏安
十.
Cyber您好,我来回答道长这次出的问题。
我自觉学识浅薄,且道长是我仰慕崇敬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不敢妄自答题,怕见笑于人。此次我没有积分却求端午香囊,难得道长把我归为可赠之属,心下感动之余也觉愧疚,不懂礼尚往来之意。所以心下决议,日后道长的问题,能答得上的,我都该勉力作答才是。虽庸人庸言,错谬甚多,但或许仍有一点点可取之处,以应道长对后辈劝学之心意。同时希望能积累分数,终有一日能获得与道长交流的机会^ ^
以下是回答正文,多为拾道长牙慧,颇为惭愧。
1、2题一并作答:华夏上古先民可识天地之大体,见天地之纯,通过直接的与自然的格物探索真实,他们秉持的是元气论,认为元气化生万物,不存在超自然,一切都是自然,故没有宗教意义上的神灵“信仰”,而更应称之为一种行动理念——在气学世界观下,对大道、对自然真实的孜孜探寻。这是一种通过修身格物践行的方式,对知识和真相的追寻。
随着时代变迁,降本流末,人心不古,于是有先辈神道设教,立俗施事,藏道于教。教乃教化,是那个时代的先辈在谶纬神学思潮影响下,为了纪念传续保存文明火种而建立的以信仰为主的宗教修行体系。神仙祖师是自然生养至德的代表,有传道授业之恩,教人不再蒙昧,引人不断探索自然真实,使人生命不断升华,是师长,也是前进之榜样。道教的神灵是气之神,神气一体,舍气无神。敬祖先神灵,实则为敬气,气乃物之根,此信仰即守根。道教对神仙之信仰服务于探索真实之目的,不同于他教之神灵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说,信仰乃是追寻知识路途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知识与信仰不是对立的。
3题:道教的真精神是纯粹的对于自然真实的渴求,核心理念是探索钻研,道士乃求道之士,所以并非一定要皈依道教才可以,关键是对敬天法祖躬行理念及对华夏世界观的认同。只不过如道长所说,在当今浊世,找个正经的有干货的老师,正式拜师深入学习大概才是最可取的吧。不过明师难求,且若自身德行不足,学识浅薄,也无法入其法眼。所以于今世,对有志于求真探索的我们而言,该以专注探索钻研华夏气学学问为主,学之以专,学之以序,以期能有所得,同时要培养相应能力和品质,打磨性情,修身以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