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知识答题集锦(一)
这种开放问题,依然是精彩纷呈。我也没按照最开始想法来处理。和大家分享下哈:这次就不做集锦文件了。^_^。大家不要索要了,他们累得都不灵,现在全是我一人再弄了,^_^,(排名不分先后)
一,
以气论之,以仁立之。所谓“宇宙秩序与道德秩序的同一”(牟宗三语)
诸子百家都针对周文疲敝的实际情况而来,而希腊哲学的起源并没有现实的政治推动,直接源于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如泰勒斯云:世界本源为水。中国不像佛教或者西方近代哲学讨论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主体与实体的关系,笛卡尔的疑惑一开始就没有进入过中国的论域内。事实上就本人有限的哲学知识看来,巴门尼德、高尔吉亚讨论存在者的诸性质,笛卡尔休谟思考外部世界的真实,初看有趣,再看看真是气息奄奄,这类问题看似直指先天未化之根,其实不知道在脑回路里转了几转,何况六合之外的问题,于生民有何益?连当代人最紧迫的此身都无法关照。无怪乎尼采从苏格拉底开骂,直呼要回到希腊悲剧时代与奥林匹斯众神共享生命的节制与激情,孔子与海德格尔、马克思一同将目光投向人世、此在、市民社会。
关于知识的定义,古今即有不同。苏格拉底直接以德性释知识,尤其看中知行合一,儒家以礼规范如何对待天地人神,礼不是天降地出,而是人心所生。结合了情与理的思维方式,这当然与逻各斯和自然理性有区别。不过,就智慧论,智慧采之不竭,经验知识时刻迭代。比如诸禁忌习俗仪式法术随时代变易,一应有背后道理,甚至礼敬诸天神佛,也总有个由头,否则,创造世界的是元始天尊、耶和华、梵天,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有何区别?又或者如安瑟伦等,无条件地为既有的神辩护,五路论证读来真是味同嚼蜡。哪怕当下技术与资本取上帝而代之,知识也依然处于婢女的地位。
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受西方影响太大,不从科学的迷梦中醒来,不用批判的思维询问一切信念、一切存在的来历与根底,如何建立坚定的志气和世界观?迅哥儿的话我以为有理:‘’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无论是修学、修道,都是人真正的需求,彻彻底底是生存论与存在论境遇的统一,而非什么茶余饭后的消遣。
二,
道长和道兄端午安好。
1.我们华夏文明以笃学明理为主要的文明传承方式。神道设教,神道为教育服务,以传承这份知识道理为实。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形而上的东西,需要学习深入形而下的东西,认识人、自然、天地等等,一步步的向上攀登,行而止之,而不是靠幻想,强不知以为知。因此相比对死后世界的幻想,更注重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夫子一生便是对华夏文明特征的阐释。
2.信仰,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生有死,需要解决生死问题。华夏认知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是至于命的前提。“未知生,焉知死”,知道生的道理是解决生死问题的一种渠道。因此格物致知,对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信仰在历史中,在一定程度上又帮助和保护了知识的传承有序,对个人而言又坚定了学习深入践行的信心,信仰不阻碍学习。
3.具体于今世,以格物致知、行而知之为主,对自然科学有基本的学习,培养学习的能力。在信仰和对华夏的文化理解上,回到文明的根源,在先秦诸子,儒道及诸家中,博学、深学、践行所学,学习来处。学习一些历史,对历史有比较好的了解,大致体会学问和人世环境的关系,如此不至于受小人之儒、名利宗教的欺骗恐吓,也不至于太过崇拜西方之学。不迷于它学,纯纯自归。
三,
道长,Cyberbrain好
先预祝大家周末合药成功。道长让我们都来答答,希望别第一题就想错了哈。
1.元气论的视角下,不会出现从物质角度去讨论鬼神构成的这类问题,人物鬼神都是相通的,不需要什么哲学。
2.信仰和知识在西方来看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神道设教说的是,信仰只是适合某个时代情况下高保真传递干货的教育方式而已,以信教诚,以仰教敬,有了诚敬的基础才可进而返归三皇之道。
3.如今已经乱的不行,昨天听新闻有人因为身体差要炼丹,读到丹经里有铅汞就天天磨铅粉吃-_-||。身边附近也有人被所谓的“正一道长”迷得五迷三道,今天买个他的啥符,明天交钱学个啥改运术,还出去吹嘘要被收徒。我也只得好言相劝,听不听就管不了了。一开始还想说小众化若有些道教信仰培养诚敬是好事,但要信而不迷,可现在来看很容易就偏差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现阶段我看还是好好读书锻炼工作,没事时琢磨琢磨圣人说过的话比较靠谱。
四,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答:实践的角度。道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思考本身就应该包含在行动当中。”,道长在论及阳明心学时也曾提到中西对比,大意好像是,西边多对概念进行分析,而华夏基本就是直白的意境描述,不到那个层次真是感觉不到在说什么。读华夏的古文,读进去了,比如孔子的乐天知命、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的确是一种气上的感受,一种坦然和奋进从身体中迸发;比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又是一种斩钉切铁、高不可及、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冰冷与沉静。所以这些问题在华夏古代基本不成问题,这是我对道长所说迎刃而解的认识。多说几句,不一定正确,个人感觉,实践是气学世界观的具体化,是天人互动的体现,关键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知命知性,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逐步摆正自己的位置。符合道的,生生不息、握有主动权;不符合道的,自然的钟摆会逐步让人符合道,不过整个过程就是受制于外。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相互促进的关系。修行重在行上。刻意区别信仰和知识反而多余。无论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都是实践的需要,产生的认识、知识符合真实的就信,不符合真实的就不信。个人认为不需要搞那么复杂。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具体于今世,首要在立志。道长说过“简事才能寡欲”,当今之世,纷繁复杂,不容易,只能勉力按照“应物不迷”的标准去做,做不做得到不论,自己尽力去做。其实,读道长的文章、写道长的作业之前,自己都要静一静,不然读不进去也写不出来,个人对这些都很喜欢,不是积分什么的,只要时间允许,通过这样不失为锻炼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其次在格物在致用。心志一旦定了,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来磨砺自己。这个层面上还是要坚持实践的角度,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是要排斥西边的东西,对其优秀的反而要吸纳。如果把立志认作是“经”,把格物致用认作是“纬”,道长说过,宋明以来,华夏在纬上、在术上缺失太多,以致有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方面,感觉我们还是要借鉴西边,拿来主义、取长补短,当然方向不能偏,路子要走对,基础和前提还是“经”。
以上均系个人之言,不当之处,还请道长、道兄指正。谢谢
五,
1.那我们华夏文明自古是以什么角度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答: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之前上学时买的《周易》前言里边引用的一段话。虽然书没读进去,这段话印象还比较深刻。其引用的《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非常直白地说明我们文明之信仰是从现实中观察总结得来的,其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而知识本身也是这样得来的。人们观察到某些现象,然后总结出一些规律。后来有新的现象被观察到,如果这个新现象符合之前总结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就仍是科学的。如果不再适用,就被证伪,被推翻、修正或者限定前提条件。所以对于我们来讲信仰与知识是统一的,信仰如同知识一样,是可以实践证实的,可以观而得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什么,无条件相信。
2.以这种角度下思考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我的理解,知识本就大道的一部分。因此知识就是信仰的一部分。道长提到神道设教说明了信仰和知识的关系。查了下,“神道设教”来自《周易》中的观卦中的《彖传》。“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圣人观天之神道,并以此示于众人,众人观之而被教化。因此此信仰是自己所观而得,并被观到的内容所感化,自然而生的。而知识本身也是“观”来的。因此我觉得知识就是信仰的一部分。
3.具体于今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 现实世界对我们来讲,由于科学的普及,以及信息的发达,其实知识信息相对还算比较容易获得。但是同时由于信息太多,并且鱼龙混杂,非常容易被迷惑及误导。所以真的还需要发扬科学精神,以实际实践去深究,而不是流于表面看起来像知识的东西。记得中学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科学地迷信是科学的,而迷信科学也是迷信”。如果因为一个东西被打上了“科学”的标签而相信,其实就是迷信了。所以如道长所讲,名实之别,真需要小心认真地分辨。
另外有一点,总感觉现在人们对知识少了一些敬畏,只是被当作工具使用。虽然我们知道即便以科学的角度讲,人类也没有知晓所有的知识,但是人们常常自视甚高,以为科学在手,万物我有。结果经常被打脸。我们认为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在证伪之前可以被当作真理。但是我们在使用时常直接当作真理在用了,结果酿成过错,这不得不说也真是可惜。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提醒自己时常心怀敬畏了。
谢谢!
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