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冬学语音测试反馈

目录


亥月初一,物始成核。


以十二消息卦来讲,乃纯阴之月,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亦言物成皆坚核也。很多时候其实就看平时的积累。平时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吧。


我说过我尽力,但别人咋样我管不了的。所以只能劝论语组的同学需要认真起来,免得浪费这段时光。不管是三字经还是修书,都是析出自小没有开蒙所受之杂质,若能把蜂窝煤砸瓷实了,夯成煤块,那么根基牢固,日后路才能长远,人家烧半天就没火了,你能烧半年,自然机会多些。好好过冬,才有真正的春天吧。^_^,参天大树必起于饱满的种子。



贴点学生刚写的反馈,算是给大家的参考,我就不絮叨了。


论坛这两天组织了两次热身活动。一次是周五的先生首次公开答疑,还有昨晚八风会讲首次公开和大家一同交流。很多坛友积极参与,早早的就在开始前很久就准备好啦,期待之心可见。过程中有同学遇到问题,大家也能积极帮助解决,很多同学的问题也很有意义。不过在交流过程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上课时所处的环境比较嘈杂。或者先生,同学讲东西的时候,不是认真听讲,而是讨论与内容无关的事情。有的同学好似一边听课,一边处理着别的事情。


这和我们平时上课的情况和要求差别挺大的。平时先生都要求我们在安静的场合,并且最好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参与课堂和讨论。甚至要求大家尽量戴耳机,而不是公放听课。我想,这首先是一种敬意吧。想想我们中学或者大学上课是怎样的一个环境。更何况先生所传授的东西很多都是自古不见于书载的,现在所学的东西更加精粹和珍贵。难道不应该更加珍惜和敬重吗。这些要求看起来有一些“仪式感”,但恰恰是这当中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自己的敬意。就好比古代斋醮的时候,在祭祀之前要有一段时间斋的过程,澡雪身心,为的是能有至诚至敬,这样才能与祭祀的对象产生深入更无碍的交流。我们上课虽然与这种形式不同,但其实质是相近的。想要达到真正的上课效果,所需要的东西是相近的,就是诚和敬。唯有这样,才能去除杂质,心专于此,才能清楚的明白先生和同学们所讲的东西。

 


再者我们平时上课是禁止录音的。一方面,我觉得很多时候,一些细节,不是课后记录的语音所能填充的,也就是只是在当时的那个点,在自己的身心合一的时候才能够捕捉到其中的深意。再者,这种上课的及时反应,及时记录的练习能够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能清楚的捕捉到别人所讲述的内容。第三,先生常说光听明白是不行的,还要能表达出来。上课记笔记的过程锻炼是更全面的,他要求要听明白所讲的内容,并且能够捕捉到关键词,并以快速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中间容不得半点分心。

 

我这两次随堂记录,感觉收获是很大的。一方面能确实锻炼到了上边的这些内容。另一方面,在记录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我是用拼音输入的,但是我们所用的词不是常见的,所以在记录的过程中经常是错别字,或者干脆就是用拼音记录的。然而我有个毛病就是记录的东西总是习惯一步到位,表现就是有个错字见着不舒服,想当场改好。但这在记录的过程中显然是来不及的,所以不得不用很多错字来代替。因为当时足够专心,回过头来改字顺句的时候,几乎能够无所阻碍的完成这个过程。并且再回去通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复习了一遍讲稿,一举多得哈。

 


其实种种不够上心,不够珍视的原因,可能就是先生说的“我们得到东西太容易了”。我们对于所学的东西,真的是没有概念吧。或许一方面因为接触杂学太少了,另一方面还是太过年轻。看论坛的朋友大多也都在三十左右,或者只有二十的样子。对于这些东西可能就是当做一个好玩儿的学问,觉得有意思。然而实际呢,在背后是什么。是无数世代先辈们的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可能还是得到的太容易了,在外面磕的头破血流,被坑了无数次之后再来接触这些东西就会明白的他的可贵,知道他的难得,也更加珍惜的对待这些。不过真到那个时候是不是太晚了呢,不到棺材不落泪,我们都是常人,或许直到困了才会珍惜。虽然我这么说,惭愧的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也是这样,不够珍惜,不够重视,亦渐有懈怠之势。偶尔听起先生讲起之前求学事情,相比之下,我们的诚意真是差太多。

 

以诚待学问,则学问必以诚相待,敬之亦如是。对于事情也是如此。大家上课若能时候能更用心些,收获也会更大吧。听个热闹,或者上课不带耳朵课后补录音,我想帮助不会那么大。毕竟很多能力都不能锻炼到,对于这种大费周章组织的课堂真的是浪费啦。希望大家好好把握,能从即将开展的冬学中各有所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