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近乎仁
文
//
十万个为什么
力
行
近
乎
仁
最近功课加量了,上午劳形,中午打坐,下午睡会起来只有一个小时空闲,然后就是不能动的功夫了。晚上的时间,基本都是在上课或者处理论坛事务中渡过。带学生也颇花时间,新过来的这位又要先适应,还要看他的身体状况,所以一天从睁眼到闭眼安排的满满当当。其实每年这段时间都是这么过的,知乎上的老朋友都知道我们每年盛夏都是歇笔的时间,一个月两个月说不定的。不过长长久久也就不在意这几十天啦O(∩_∩)O哈哈~,就是辛苦各位负责日更项目的朋友啦。在此一并感谢,^_^。
之所以安排了很多课程,不光是为了他们,其实是为了我自己看美剧的毛病。这是原来留学时候养成的习惯,后来不断有意识的消减这部分时间,越减越少,但依然有时候会想看。后来开始做论语课等论坛计划时,我就顺带斗闲给自己改毛病哈。这快两年了,我再也没看过美剧,^_^现在别说新的美剧了,老的我都忘了我看过啥啦^_^。杯子里没有这些信息了,其实就更容易装我们的。我也得腾地方,越走需要越专注,不得不给自己创造一个高浓度的环境,辅助登山吧。我还有好些东西要精益求精,继续深入,要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后来者哈。我师父原来就烦我看一堆杂了吧唧的东西,才逼着我写小说的。把破烂都倒出去是他的原话。小说我还是得写。容我缓缓的。^_^。咱们是写都市神魔呢?还是架空历史呢?还是来个穿越啊?现在都流行啥啊?大家帮我想想哈。不管咋样,总是要写的。
现在论坛慢慢也适应没有我总出现的状态,我也不用使劲以评分来鼓励了,能留下的必然是同气相求的精华,毕竟全靠外力支撑鼓劲,不如自己有动力来的好吧。^_^。已经一年了,应该可以有不少同学能够不靠这些了吧。
前天那合力作赋的效率还是可以的,以秋风所作为底稿,大家集思广益,在石墨上直接同时编写,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虽然算不上工整,但也勉强称得上散赋了。后来说要取名字,我就想起原来看过的一位宋代无名氏写的昭君怨词,其意和我们初始的立志门户很相近,没准就是先辈或者得闻其要的散修前辈也说不定。
昭君怨·学道须凭一志
【宋】无名氏
学道须凭一志。
无志难逃生死。
对境志如山。
自然安。
万法不离清净。
性定方能得命。
会得这玄空。
道必通。
这位无名前辈对志的看重颇有我们的风采。定志如山,其道必通。所以我们觉得昨天那个赋叫做《志如山赋》也挺合适。作为初学入手,先以如山之志为目标就很不错了,日后才能慢慢精深,才会明白其实还有别的进境,我们会在立志(下)里涉及到。
其后各项工作,版主群诸位也都是积极参与,看着真的很开心。^_^。我总说就算我一人也会走下去,其实我并不乐观,路上枯燥困难,人间的各种诱惑分心不知阻碍了多少登山者的脚步,其中最怕无长性。不过看这样子,他们应该有人是不会叫我独美于是了。有的时候其实挺欣慰的,觉得这些年没白过。这两根白头发没白长,容颜不复少年姿态也没所谓哈,这几年其实老得很快,不过一来是阶段性的必然,二来费神于外必然如此。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呢?原来我不肯那是我没明白有些道理,作了才发现,为啥很多先辈都是不在意这些的原因,这是个必然的阶段,想要进步依然要舍弃一些看似的好处。最近有时也想,如此下去一二十年后会是啥样子的光景?有一波这样的人凑在一起会多么有趣。^_^。
说起上论语课,我也在考虑要不要扩大下这个办法的适用范围,毕竟这本是历来公认最适合自学的经典文本。要是等到以后我重新开讲了,很多人就会没有自己练习的机会了。那将是个遗憾。是锻炼能力的遗憾。论坛上应该是有不少同学可以试试这种学习办法了。我们这次会有周年祭的试炼,其中更是有所谓的考试,那么分数高的自然代表着某些更接近这个标准的品质。说起“接近”这个感觉,有个学生最近很努力,效率变高,杂思变少,虽然没有在我身边,但我明显觉得他亲近了不少,而且就是发生在三五天之内,大概是有些真的从身心内部调整后发生的变化。应该是志气更接近一些了的缘故。后来他自己也说有这种亲近的感觉。所谓乐群亲师,实际上就是一种做到了自然会发生的生理造成的心理现象,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构建,情绪引导。志近则亲,气类相近,方有不离。所以不离之道,若以无为之法行之,必然是在行动上改变后,神气上发生变化,才会有的现象。三年不改之道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他们上课的时候问我《仁者,不离》怎么从来没在书上看过,下面检索无数也没找到过。我直接就和他们讲,这是我的话,我给出的定义。原来可能有先生在口讲疏解之时提过类似的意思,但没人象我这样重视这个内涵。为啥我要舍弃原来诸儒之说,单独给出一些新的诠释呢?因为时代不同了,挑战不同了,原来华夏学问以先王之道为源头,完整坚实,但后来分裂成儒道两家为主的诸子百家,庄子后世不见天地之纯之叹可谓明证。然后这种对立分裂的状态下面对身毒中亚等等中古之学,才有被侵蚀的可能,所以才有后来理学心学的出现。那么在那个时代,理学心学大体是可以的,虽然不能全胜,但也能撑住几百年的主体。虽然最后因为大时代的来临撑不住了,但依然有其时代的先进性。但现在大不相同了,我们面对是不同的更复杂的大环境了,是千倍万倍于那个时代的讯息,思想,哲学,科学的挑战。华夏之学在这两百年来快速边缘化,恰恰说明了那些诠释的办法有问题了,不再适应时代的挑战了。但这完全不代表是学问主体,华夏文明的核心有问题了,真正深研其中,就会发现是先王之道的精髓没有被完整的继承下来。说白了就是儒道分裂,又添上了杂质再糅合出来的沙子面团的问题,说是其学不够精深,视野有时代局限性,有点狭窄的问题当不为过。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们从来不愿意贬低先辈之学,反而对他们精神非常崇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之学没法子面对这个大时代的挑战,必须要重新出发,重新整理,重新践行,重新思考,才能重新面对现代的挑战,才能真的实现所谓的文明复兴,而不是一句空口号。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只有真的深挖进去,真的得从最精华的文明核心出发,才能再次生出充满生机的文明之光。文明自信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人文和历史上,那样有点太虚浮太偏颇了。而是应该建立在对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理解上。而作为源头的先王之学恰恰是可以承载这种需求的,先王之学并不是单纯的人文或者哲学,而是全面格物得出的直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既有自然的部分,也有人作为自然子集中的特质。这是一直以来被忽略的要点。所以我们在讲儒学的时候,都会引向天道自然视野下的理解,因为儒家的根本依然在自然中,历代大儒对这方面实在不够重视,能作为连接天人的部分缺位太久了,所以我们才要刻意补足。这是我们出来讲这些的时代背景以及初衷。这些思考已经沉淀了很多年,绝不是一时冲动。
这样大家就理解我们治学的方法和方向的来源。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汇通儒道两家,而是返本还源回到他们出现分支之前的根源上来重新再出发,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定义诠释这个文明的核心,为文明复兴做点事,也是真正恢复文明自信的根本,这才是吾辈学之为己,用之为人的志之所在吧。
如果说唐宋明以来面对的是江河湖泊中的小风小浪,而这三千年之大变局,就是汇合江河奔涌至海,面对入海口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海潮。我们这个华夏之文明舟需要升级了,小溪川流之中能行驶的竹筏木排是面对不了这种来自各个方向扭曲变化极为纷繁的大海波涛的。面对诸如短视频之类的大环境的挑战,面对各种宗教恶势力对于百姓精神领域的侵袭,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打散,甚至被彻底打碎。先贤们抛头颅洒热血才使得我们国体不散不离,才使得后人能够安居乐业,能有充裕的物质生存保证。但身为华夏后人的我们一样有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职责。我们要努力使其精神纯粹的传承下去,不但不散,还要更加通彻明达,既往才能开来。而只有升级到一定高度,有足够合理致密结实的材料+结构甚至动力系统时,这艘华夏文明之舟才能穿过这个入海口,来到新的水域海面。不但要穿过这个时代,还要在这个期间给下面的航程做准备,那就要有真正足够高的视野和水准,才能保证在这入海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代谢,不离环境,周而不比不断补益其所不能。如此,这个华夏之舟才能真正面对海天无垠中那排山倒海的巨浪破风前行。那才是真正生死的挑战。无数强大的文明之舟在这个过程中被拍打得粉碎,只剩下些残破碎片漂浮在这无涯之海中供后人唏嘘。我们得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无数世代的努力,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而这其中最要紧的品质,就是不自大,不固步自封,周而不比吧,这些恰恰是儒道共尊的先王之道。华夏文明要能长长久久的存在才是我们对后世子孙的最大责任。
当我开始登山伊始,就认识到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的精彩繁复,早晚有一天我们要出海。山路走的越久,这个感觉就越明显。这个时代华夏必然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没人能够扭转这点,但代价是什么?很多偷偷摸摸上船的家伙窥测我们百姓的精神领域,总想侵占奴役之。我们怎么面对那些家伙,可以控制他们而不作乱?这百姓舟船能够持续多久?全看主体的恢复能有多精粹。俭则能广,是最根本的法则。只有努力深研精华,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做到比较好的完成这样的挑战,文明的复兴才不会流于口号。这不是我一个个体能怎么样的事情,所以得有一波人志同道合为之努力,和我们一样认为要以对这个世界根本上的理解作为出发点,要从文明底层材料的基本品质,基础结构上下功夫,这艘文明舟船才具备强大坚固的本钱来面对未来挑战的可能。这之后无数仁人志士还要在各种结构搭配上努力才可以的。我学的就是材料物理,做的工作恰好也是基础材料的部分,所以从很久之前,我就开始研究我们文明材料的基本结构。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那无聊的宗教信仰,也不是看似有点啥的学术地位。那些东西太过浅薄,太过无趣,根本不值得我的精力和关注。所以我不断在从师说传承中,把真正适合普罗大众的东西,适合构建这个坚固基本材料的养分提炼出来,重新以各种方式整理出来,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表达传递给大家。比如仁者不离,比如孝者效也。看似简单的定义,但却是我二十多年来无数次在心中锤炼过的,慢慢给大家传递的东西都是我从传承中得到的养分的再加工出来的。是我认为能够弥合儒道分歧的支点。天道人文之间的纽带节点尽在于此。这就是我面对这个问题的给出的初步答案,也是我给出材料中的基本结构的一种。儒道合一,乃复先王之学。以此,百家分裂,儒道对立后的结构上的弱点就会被弥合。而这不是我个人的意愿和造作,而是儒道源流本就如此。仁者,亲人也。岂非人不离人。仁者二人也,岂非互为环境而不相离?只不过我给出的表述中少了很多人情存在,而在现实中人情人心恣意横流,掩盖了其中自然底层的结构罢了。我们不过就是把灰尘扫开,令隋珠不再蒙尘,所谓绘事后素而已。这些仁义孝悌的基本概念,都是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继承了天道内质的某种性质后的表述,我们要从中析出以前不够重视的自然天道部分,这样自然和道家汇合而能上朔先王之道了。人从根本上讲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性自命出,从天而得的某些性质下化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正是我们先王直通大本的证明,这有啥难理解的?道德经上对于这种载抱不脱不拔的描述还少吗?只不过描述的语言体系,针对对象,所处时代以及精微广大程度不同而已。其实都说到这份上了,还在矫情的人,除了基础太差,毫无根基,或者脑子不太够用以外,就是情绪太重才会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听明白吧。不过这也是正常的,不足以见责的吧。^_^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和环境密切关联的要点尽在不离为仁之中。这是弥合西方文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巨大危机的根本性的良药,是从我们先王之学的角度去判断指引今人方向的星光,所以我们不断重复这点。很多概念的再出发,就是以儒道归源于先王之学后再以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的。这些是可以传播的,也是我门劝学的一部分目的,我自问一个人没有那么多力气去做完这个事情的,也没那么多时间。而且我擅长的部分在于基本材料上的梳理,我有利的条件在于守着无上传承,但依然对于怎么建船,怎么提高船的动力,怎么在这个时代很好的应用这些东西。我现在仅仅是平平再平平的水准哈,这和我一直以来的重心有关系。我师父就说过我这个问题,慢慢来吧。
我们希望有人能真的学了基础,也以修身为本,补足我们的缺憾,这些就是所谓志同道合之友人,传递给他们我的所学所整理的东西是心甘情愿的。但若是志气不一,私心太重,一心就想着自己的人早晚要和我们分道扬镳,而诚敬公缺了公,其学必偏,那么诚敬必然不全不真不实,所以学了也是扭曲成别的样子,不过粉饰自身名利罢了,既然如此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真的帮助吧。而我们等的人是既有各种胜于我等之处,也得一样傻了吧唧,缺心眼,肯闷头做这些的。因为也许一辈子下来,这事依然达不到可以闻达的程度,对世俗上的追求没有真正的满足,依然要放弃很多人生经历,才能栽树泽被你根本不认识的后来者。也就是说不见得有什么真正的正反馈,你还做吗?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笃定真正的志气。定志如山,其道必通,不在意自身得失之时,反倒能通达于道了。那么对于他们,就是我登山路上的同伴,知识经验都是我可以分享的,传递的。我也是正在这么做的。但这些不是师说原文。因为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有资格接触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根本不是今人可以臆测的。大家主要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传承,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啦^_^。所以才会有这种误会。真正的传承是高浓度的信息,一丁点就会展开无数精华出来。比如我们讲的性自命出,我师父就听了后就纠正了些精微,但那个时候我已经琢磨十多年这个事了,听他一两句,仍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大喜过望的心情依然历历在目。再比如立志课,讲到现在就一句话是师说,其余不断积累出来的背景下的展开,都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理解的展开。这些展开是建立在我们登山基础上的。原来的先辈也是如此讲学的。只不过现在人太不了解古人的真实了,所以才会脑补很多。
我也很好奇这次考试到底咋样,也许有些精微之处大家依然没有真的理解呢,毕竟还没走到那步。难以真的体会到呢。后面的课程更加精微,精微的意思就是容易混淆,所以得以前面理解程度为标准才不至于互相耽误吧。^_^
我公开写的东西都是有本可依,有传承为底蕴,从中我登山自己消化过后,认为对这个时代最合适的表达。我希望有人能够先学明白之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的,^_^ 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做这些东西的初衷,不然我关门自己练,世无人知,省下很多麻烦也是好事。其实整理教学,写作授课对我的登山进展也有帮助,所以算是两不耽误,否则我师父早把我拦住了。这些年,我不但在讲道理,还讲方法,不但在阐释原则,还在内部讲具体怎么操作。可谓是尽心尽力,无非就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呗,其实只要按照去训练,去学习,去行动,射不主皮,这些都会有些基本能力的。但到底能有多少人克己的程度达标,最后是中专的能力,大专的能力,还是大本的,还是博士的,或者就是天才级别的能力我说了没用。得看自己的积累和选择。但各种不同的人才都是需要的。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修身为本的基础上的,舍此,这个舟船就是一个松散的搭建,一个脑补出来的坚实而非真的坚固。所以我们做的事和登山从来都是一回事。每每出现歧路的时候,就默念修身为本,自然得正。不过你得明白修身不等于自私自利。
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混吃等死,发泄欲望,造作情绪,自私自利的活着。那种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患得患失,看似风光的生活也不幸福,快感不过一时,更多时候无非是被这个社会潮流驱赶下的人心惟危造就的奴隶。更有甚者就是行尸走肉而已,天天看抖音,天天信息上瘾,天天自撸,天天攀比,天天美颜化妆,什么容貌即正义的说法,真的太地沟油了,我们胃口真的受不了。华夏后人都是这种水平,真的不用想着什么出海了。。。
那些不是我们要的生活,所以我们不那么走,所以我们不会为了欲望为了这些无聊的事消耗精力,别人看我们过的很委曲,各种束手束脚,其实俭则能广,曲诚万物,这本就是由儒而道的关键。世人不明白而已。^_^。那些追求意气风发,恣意而行,逍遥自在的都是中了一种叫自大的毒,根本不是儒道乃至先王之学。我们深知其中过弊,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却是不离之道,更是乐在其中。固然有时也会觉得束手束脚,但这也是磨练专注度的要紧办法之一。在委屈中前行,在麻烦中登山本来就是此道之必然。原来我也不明白为啥我师父很多事一定那么做,当时就觉得憋屈,以我们的能力想要点方便不是很容易吗?但这几年我才慢慢明白,这是必然的。不那么做,是没有资格站的更高。专注入微,人心尽去,得志忘形,神莹秋水,方算入大道之门吧。
只不过大部分同学刚刚起步,还犯不着用这样的办法啦,不然一来没基础瞎胡闹,二来以后没得使,岂非冤枉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让着别人,而是自己修身要紧,自然不会和无聊之辈计较啦,是实在看不上眼,不值得消耗精力。但真的挡道了,我也问过了,那也不用怕浪费点力气。犬吠可以的,就是别挡道就好了。^_^
《仁者,不离》是我们给出的一个基本定义。昨天有朋友们没啥仁者要不离,看似问的有点奇怪,其实背后确实直指我们用这个定义的苦心。
仁是个很难达到的状态,因为离是常态,或者说天地不仁,这个自然的趋势就是叫万物离析消亡。所以只有行仁才可能逆流而上,方为体仁。那么只有力行才能不断逆着天地大势而变成天。天不离而使万物离也。不断以不离为标准,克己而生,朔流而上,最后久而久之,才能成为水库。这就是先王之道,也就是升迁根本,所谓逆则仙也。
所以朱子讲行仁和仁是两回事其实是不够精确。仁若不力行,不过就是一个空谈的思辨概念而已,仁必以行论之,不离必因其能离方能至。动者静之基也。而我们给出的不离为仁之说,强调就是暗含其中力行才能不离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描述一种状态,这是煞费苦心的。日后大家慢慢就能体会,以此登山,少去很多麻烦,真的理解到家,异学根本没有落脚之处。守敬难也,真静难也,除非力行不可入门也,力行岂非克己?力行岂非专注?你们改个自伐的毛病都难得很,何况其余往后的了?这岂非要力行?难不成强撸飞灰湮灭就是顺其自然的取死之道吗?那不过就是纵欲顺则死而已。而守静克制节制和专注是一体的两面,可以互为诠释的。这恰恰是逆流而上的功夫,是如何体同天德的办法,久而久之,志气立下,本能恢复,鸡蛋壳不被情欲思辨扭曲,才有无刻意之无为吧。力行逆流才能无为,本身就在表达一种学之以序吧。尤其对今人,不以有为力行入手,专注难达,所谓无为就是脑补的放纵居多。专注则清静,诚则无为,确实是我们继承天本身的某些性质,但同样这些性质非要人力行才能克服人类作为万物顺则亡的附属属性来接近达到吧。
所以只有力行,我们才能在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的大潮中接近那个推动万物生灭的源头---道。力行几乎仁,岂虚言哉?
图片丨网络
华夏文明,道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