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忘忧,拄杖安魂
文//十万个为什么
拄杖安魂
劳而忘忧
本来想着静修一阵子,以期趁着新到此处之利,在春夏能够新上一个台阶。但每次想要真正上一个大台阶的时候,总会有家里的事情牵绊。天道至贵,不会这么轻易的叫我们成功的,所以经常会有杯水中的组分引起的相应干扰吧。这其实很正常,而比的就是谁的杯水清澈,紧密,有序而已,这么多年遇见也不是一两次了,我也已经习惯了。
爷爷当年住院,我就是在一个要紧的阶段的门槛上,而且从那次的经历后我就非常清楚,脆弱的耄耋鲐背老人根本受不了我们的靠近。我每次去医院看他,他就会干咳得厉害,接触的话就会更严重,会说烧得厉害。哎,每次看到老人这样,我都会纠结一番,去还是不去?去多久?能离多近?最后干脆尽量不去,尽管这么决定会很难受,但最终的各种思绪纠结都会沉淀,而化作一种动力,很简单,我不想以后也这样,六七十,还是八九十,或者一百多,不管多久之后,我都想尽力避免这种状况,所以得更加努力登山。趁着还没老,把有些关卡过了,也许就不会有这么一天吧。只不过,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提前体验,提前经历一番居多。
立志之后,其实很多事最后不管你咋纠结,都会化作动力。这就是以立志为门户的这路最高明的地方,纠结迷茫痛苦都会变作养分或者新的动力,但关键先要立志。
这次是另外一位老人,也是望百之龄了,有点感冒,有点发烧,最后进医院检查,住院了,家里人叫我回去,可我回去,不能碰,怎么去陪床?连离近点都不成。但回去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不是当年爷爷住院时候的我了,比那个时候更像大火球了。每次回家省亲,我都如临大敌,不是怕他们,而是怕我不小心冲到他们,但每次要是一不小心,和老人有肢体的接触,甚至离老人近了,老人都会变得生活作息改变,会变得精神,会中午不睡觉,一直看电视,但其实是在借着风助长微弱的火苗,那也就是燃烧得更快。我明白这个道理后再也不敢近身,从来不去卧室伺候起床穿衣了。都是在客厅那边坐着,然后如坐针毡,待不了多久,就找借口走人。家里人其实挺不理解的,我原本最是亲人,尤其从小把我带大的老人,感情之好,世人皆知。但为啥不咋回去,也是变得不在意了吗?其实不是,而是不能,不敢,不可以,其中的无奈他们是理解不了的。但人岁数大了,希望见到自己的儿孙亲人,这是自然需求,所以这是个两难。我师父当年很早就和我讲清楚,我也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也有所准备,但真的亲身面对的时候,这难度可比脑补难多了。第一天老人家入院的晚上,我在这边几乎没怎么睡着,虽然决定不回去,没大事不回去,但总是有一部分是想回去的,不想叫亲人失望,自己骗不了自己。老人虽然有点糊涂但还是认得我的,家里人更是希望回去我能分担,但理性必须占上风,本来就是春天发泄冬天的火气才会各种生病的时候,我回去只怕火更大,不能回去就是结论,不然后悔纠结可就不是一晚上了。其实躺在床上并没想啥,拿着学生给我买的关于宗教镇墓埢的书在那里翻翻而已,但到了这种地步,心里不能装一点在意的事,不然阳气自然运转,根本不会潜阳入阴,你就算不想,但一旦激起这些水花,就会难以快速平静,也一样睡不着的。好在很多年前,我就有过一阵阳气太盛,不用睡觉的经历,所以还算有经验。不着急,不想事,睡不着无所谓,不行就研究点东西,反正第二天该干啥就干啥呗。最后“管不了的事就不管”的经验占了上风,虽然错过了睡觉的时间,没睡着,但也养神一阵子,基本没啥影响。第二天早上起来又和学生跑步去了。依然说说笑笑,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杯水里多了一样东西,就是忧虑。隐隐约约,一停下来就会担心老人身体的忧情。这没办法,有就有吧,做人就是要有这些,要学会面对这些,看通透,经历之后就好了,硬骗自己是没用的,该经历的总要经历,我反正再也不敢用所学去干扰老人自己的路。上次的教训太深刻了。现在连父母的情况也是这样处理,不干涉,劝过几次不听,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是变得冷漠而是无奈后的理性选择。他们那么大岁数,很多时候已经没法改已有的河道了,所以不能勉强,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矛盾。
大家都觉得登山好,但其实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好,写出来就是给大家看看无奈之处比比皆是。劝退其实真的是好意,很多人根本就是情绪的奴隶,那么不伤人必要伤己,那何必叫自己变得更加有能力伤害自己或者别人呢?所以不治情,不想尽办法把自己杯水弄纯粹,不以射不主皮来全面调整,真的别期颐登山走多远的。
我从小是在老人家里吃饭长大的,十分亲近,气息上必然有所联系,情绪上必然有所牵动。道理都明白,但依然没有啥特别好的解决办法。上次回去的时候,我嘱咐过留在那边的三个亲近学生,家里有事,要替我去,他们三个是我最早的学生,家里人都见过几次,对我也算真的用心,也够好,这是我当时留下的游必有之方的一部分。但这次没想到,两个出差,剩下这个不会开车,他们可以推迟出差,也可以打的过去,但我家人直接就说不用过去,因为没精力再招待他们了。说他们也不熟悉,不会做这些事,一句话堵得我没话说。以后得叫他们多去家里溜达溜达了,不然一直是以客人不熟的形象出现,是帮不上家里事的。他们也是够辛苦的,但没法子,为了以后的各种事情,只有难为他们一些。博山的同学最后其实都会有这种方式互相帮助,以后有些时候,真的家里有事,自己回不去,能指望上的志同道合的同学,同行者,也许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之一,毕竟独生子还是挺多的吧。其实这和战友真的挺像的,纵观现代社会关系中,大概只有战友才有理解这样关系的可能吧。可以托付家人的朋友,必然是情谊深厚,理解你所作所为的友人。
那一整天,我都不住给自己找事做,不叫自己有什么时闲,直到晚上七点半的课开始,那两个小时的上课,我才真正完全忘了这事,或者说忘了那份忧虑。讲完课,正好九点半,喝了口水,突然一股子浊气从胸口膻中上涌,就像一个特别大的东西要从这里挤着路过,刺痛感非常严重,疼的直流冷汗,最少有十五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心知是杯水中因为这事纠结引起的浊气要被排出去了才会有的问题,就颤颤巍巍穿衣服上楼,去天台练个东西,以便能够一下子多排出去点。走这条路,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要够敞亮,若是整天憋着,是真的会有内伤的,就是现在的同学们积累还不够,不会清楚这些东西其实是有实体的,进出之间,要是特别粗浊的东西就会产生这类的感觉,当然得和你现有的水平比,我这种纠结其实对常人根本是天天有,而且会比我这类大很多倍的,但大家不会有啥感觉,是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走到那里呢,而对大家没伤害的那种东西,在我们这里被排出的时候就会真正产生生理上的剧痛,要是一下憋着,或者情绪扭曲了,真的会伤害到脏腑的。所以治情其实是保证走下去的必要必须的能力和功课。
上了天台,我就一直在练平时的功课,果不其然,可以帮助排这些的,也就半个小时,那种疼痛就好了很多,我心里也敞亮不少,那两天的纠结算是排了出去。不然带着这种东西继续每天的上山游泳跑步之类的,只怕会挤压在杯水中某处,成为隐患吧。写这些自己的私事其实是为了告诉很多闷着的同学,阴滞黏乎,没事总纠结的同学,真的要从行为模式上改了,这事不是闹着玩的,我也没开玩笑,没有半点虚的东西。那种闷葫芦,憋着的,纠结的性格,就以现代人这种情况来看,走我们这条路,不是走不成,而是会伤到自己的。所以尽量叫自己变得敞亮,阳光,杯水能够真的倒出脏水是必然要求。大家好好练声律,我们会开始筛选合格的同学,开始准备教下面的东西了。而声律的基础,其实是运动,是学问,是整理杯水,所以其实听大家读声律,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功课进展。
言归正传,发现这个方式好用后,我修改了静修的计划,开始备课,开始从新研究东西。劳而忘忧,确实有效,只有专注于这些的时候,真的不再有那种隐隐约约的担忧了。一旦投入在正经事上,其实就有了消解的办法。干活,多给人做事,可以忘忧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管不了的事,决定了的事,在没有新的变化之前,就不用操心了。其实就是用工作把自己杯水的序列调动起来,就把这种情绪排到后面去了。
这样持续了两天,那边反倒传来了控制住的消息,老人精神也还好,能下地了,就是怕反复要留院观察。刚才通过电话,说不发烧了,但心率起来的时候会快一点,可怜我父母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没人开车送他们去医院给老人送饭吃,一天三顿饭都要送的。哎,这种事只能默然承受,取舍之间,只有委曲父母,他们心中就算埋怨指不上我,但依然没有生我的气。就是比较累,说话没啥精神,总是担忧老人。身心都疲累,就是希望他们身体不要有啥问题。有些事我也明白,早晚要面对,那么没发生之前,也不必太过担忧。还是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较好。专注于一事,别的也就没那么多精力关注了吧。注意力转移法一直都是好用的。很多子女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在老人身前尽孝,那就把这份心意用在能用在的地方,不要让他们受得罪,自己不能回去的委屈浪费掉,更加专心的工作是回报他们最好的办法吧。
老人的事,其实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我早日达到另外的状态,可以完全不泄露气息,自然也就不会伤到他们,内外开合全由自己决定,这种境地相当高明了,貌似这还有不少距离,只有加快登山的速度也许还可以来得及赶上后面。所以最近进山,跑步,游泳,研究,备课,讲课,不敢有半点松懈。真的希望能早点进入那个阶段。不要以后有啥遗憾吧。
我们春天一周进山四五天,其中有一天是长一些的旅程,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几公里都是有的。然后加上跑步,游泳,每天体力消耗不小,最近饮食上也在调整,基本天天喝汤。不然出汗的消耗光靠补水是补不上来的,必然需要汤汤水水的来滋补所需的阴液。不过出汗多也有一个好事,我可以专门穿一件衣服爬山跑步,养出来到时候给老人盖在身上,这个用过的衣服,没有那么大力量,比较温和,兴许能有点用。当天我就下单买了衣服,写这文章的时候我已经穿上这个运动服了。
春天进山是不可缺少的要紧事,神气身体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冲着这边的山水天气才搬过来,自然不会放过进山的好时节。这些天就是在换不同的入口进山。找适合我们的地方。上次回去的时候,立户当天,有位学生给我买了一根杖子到了。这杖子就成了我登山随身的登山杖。而这个登山杖的材质就是我经常接触的,算是最熟悉的之一,对其中的纹理特质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既然几乎天天拄着,那不如用自身杯水中的东西洗练一番,日久天长使用的话,再加上些布置,应该也会有些帮助,日后就算我用不着,还可以留给学生们。所以这两周来我一直都是拄着这根杖子上山的。也确实用上了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我带着一个学生小雨进山,为了避过游人和寺庙,我们走的是防火道,一路无人,小雨朦朦,我们很是舒服。正好都是需要湿润温和的时候,专心沐浴在这山雨朦胧中就好了,所以我们一路无话,就是在享受这时自然的馈赠。这边防火道曲折如筒袖对折一样,也就是每次拐弯都感觉好像进了一个死胡同,只有走到头才会有新路出现。我们慢慢就走到比那处寺院更高的地方了,在小雨淅沥中有种静谧无人的感觉。越走越是有点没有人气的意味,明明是在人类的防火道走着,但没有半点人味,这倒是极少见的情况,大概这边确实很少有人上来才对。难得静谧中的人声只有我们两个杖子拄地和呼吸的声音,小雨慢慢倒有些停了。转过这段路,走进下一个“胡同”,没走几步,我就发现前方有薄薄白雾升起,这雾有点蹊跷,增长的速度极快,愣了也就一两秒钟,雾气就浓了不少,冲我们推进了不少。我猛地想起前几天刚和他们聊过的故事。
那是十多年前,在中原腹地一座大山中的发生的事,说来也算常见,就是有些驴友进山入林再也没走出来,就是这驴友背景比较深厚,所以请动很多势力去找,当时有明白人去看过那片大林子,就说林子里有住在里面的,那个林子是他们的家,驴友们不明白这些道理,等于是从人家的家里穿过,相当于你正在家里看电视,有陌生人直接穿堂过室,可谓无礼之极,只怕是惹怒了当地的主人,不是被迷住走进岔路,就是被吓着再也走不出来了。最后这种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说到哪里,私闯民宅都是罪过,在灯塔国直接开枪都是最合法的事情,所以在大家上山一定要受规矩。
是的,进山不要走野路,要走人路,人路其实算是一种默契出现的道路。各座大山,各种进山的驴友徒步圣地都每年会有些人留在里面了,其中就是不懂规矩出的问题居多,迷路体力耗尽,成了养分者年年都有。所以大家入山,一定不要进茂密的林子。当年出事的就是一片竹林,为了抄近路横穿竹林的驴友再也没出来过。而当时据说那片林子一直是浓雾覆盖的。当时不知是说啥的时候和学生们聊起这些掌故,进山其中有两条很重要的原则,第一是逢林莫入,第二个就是遇见雾起,不要乱动。其实很多时候雾气是被操作的,尤其很快起来的时候,往往人走到人家的院子或者屋里了,他们弄起雾来,干扰或者探查入侵者是啥情况。而已经在雾中的话,到处乱跑很容易迷路,最后身心耗尽,最后就没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常人遇见这种事,可以背朝雾气起来的方向,站定低头,等雾过去,退出来也就没事了。这是一种身体语言。第一层就是知道自己走错地方了,第二层,就是面对别人的探查,尽量收敛起来,不要释放太多的东西出来。
这个掌故和小知识都是我们那天吃完饭聊天时候随口讲的,这刚讲过没两三天,我们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才一两分钟,前面路那边的树林就有点看不见了。身边的树林中也开始有一开始看到那种白雾,我一看这种状况,就当机立断,扭头就带着学生往回走,没有跑,就是大点步子往回走。因为一跑气息不匀,更加不合适,而这雾明显有些加快,我就下意识用杖子敲了下地,这一下子发现那个雾气稍微缓了下,大概常人是觉不出变化的,我突然明白,这杖子上已经有我的东西,拄地碰撞会使得这个气有一些火花四射的感觉,而这种火花是阳气布列的一种,会使得阴气合拢的慢一些,发现这事之后,那就好办了,在杖下布上阴阳两气和金光,而用杖头勾引天空中云层后的阳光。拄杖的时候,这种就会有一定效果,在杖子周围会有一层淡淡防御阴气的能力,后来和学生聊,他们给我讲,就很像游戏里的光环效果,把周围一定范围内加成属性的哪种,就类似这张图。
而其中的传达的意,就是我们无意冒犯了,现在就往回走。这样一来,雾气貌似变得围拢的缓慢了些,我们从容退回上一段路,雾气虽然也有,但没有那种快速围拢的感觉,等我们再走过这个胡同回到上一段来过的路时,就全然没有雾气了,也有了人味的感觉。而远处寺庙的香火味道就能闻到了。我们回到了人的世界,周围了有了人味。
估计是有些趁着这山雨朦胧的时候,在这附近练啥东西,见我们过来,一来是警告阻碍不要前进,二来也是好奇。不过我们貌似知道咋回事,雾没来得及围拢上来,就扭头回去了,也就不了了之。不过这次临时发明的办法还挺好玩的。不过用杖头沟通阴雨云层上面的太阳还真的是有点难,我们后来说,以后干脆装块啥啥石头,没准就好使了,哈哈。这杖子上绑上一块矿石,加上我那颇大的遮阳帽,简直就是要客串灰袍甘道夫的感觉。可惜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老,O(∩_∩)O。这事也就是七八天前发生的,其实就算被雾包住也没有啥,就是犯不着泄露太多自身的东西罢了。我们见机得早就退回去了,比上次在原始雨林大雾忽起里飞奔逃回好了不少。
不过这事之后,我开始更加有意识的养这根杖子。犹如膊使就是我的目标,哈哈,其实有些天然的特质还是挺好用的。今天进山我又用了一次这个杖子,或者说这个杖子立了大功。
今天我们是四个同学一起上山,上山走的是一条特别陡峭的山路,最后那段据学生们目测得有70度以上,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是这边实行土葬,山间布满坟地,我们一共上山一小时一刻钟,大概就一开始的五分钟,和最后的二十分钟,旁边没有墓地,而这些墓地都是一片一片的,后来他们推测,大概在这座大山这段高度应该是当地人墓葬的高度,所以只要爬山基本都会遇到。原来其实也遇到过,但绝对没有今天这么多。
路过一小段其实问题不大,但这等于是一路伴随的话,就有问题了。首先,我体重颇大,所以爬这种坡度的山,是气喘吁吁的,这种比较大的波动只怕会干扰到不该干扰的。所以从发现有大片墓地后,我就开始拄杖布气,用的其实炼度的一种真意,就是安抚镇魂之力。省的被我们尤其是我打搅。其次,就是这么密集的墓园,其实会有些气息会对学生这个阶段有干扰。所以我叫他们都离我近一些,把我围住,把口鼻有用百变魔术头巾捂住,我拄杖的范围把他们包围进来,这样就尽量减少沾染这种。最后,终于上到我们的目的地,这一路真是不容易,一边精神专注于拄杖布气,护着学生,还要散布安魂之意,别扰着人家,另外一边还要爬山别喘太大气,所以这一路走的真的不快。
来到目的地的起点,据说是个道教的庙,但叫什么寺,而山门供着的是尊大肚弥勒,估计是个三教合一的,我们也没在意,我在那里拱手为礼,就从旁走过了,学生们依次行礼而过。转过来的山路上,那位对香火很敏感的学生就和我说了他的感觉,被我们好一顿嘲笑,O(∩_∩)O。他体质和以前的经历造就了现在奇怪的特质,O(∩_∩)O。
剩下的路都是很好走的,只不过大部分路段是在山阴中,我们身上都被汗水打湿,不敢多做停留,尤其是我,全部彻底的湿透,帽子能滴出水来,外面的防风衣都印湿了。就和我们孟荀课中劝学那段文字描述的一样: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身上的汗水湿气,同气吸引来的就是山阴中的寒湿之气,这种类似于对流的湿气带着的运动也就是风,所以要很小心。
今天不是周末,所以我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人,找个有光的地方,我们先把进山要做的基本功课做了,然后继续前行,依然是山阴居多,我本来那点上山的热乎气都散的差不多了,身上汗透重衣,走在山阴中实在阴冷,只好鼓动杯水中的东西来保持不被风吹进来,不过有些地方依然有点薄弱,还是有丝丝缕缕的阴寒之气进来,不过这毕竟是春天的气,也没啥特别难受的,回家处理下也就问题不大了。走了没多远,我们终于来到一片阳光明媚之所在。
我赶紧挑了一个地方,和他们说不走,晒衣服。哈哈。我把上衣脱了三件,只留那件全湿了,但名叫速干衣的上衣,拿出一件备用的厚外衣穿上,正好合适。学生中有懂这类东西的,说我得换一种排汗好,但是不冷的速干衣,这样就不用像一开始那样穿这么多了。哈哈。此时日当正午,春日山中暖阳刚刚好,也没啥山风,我们就一边吃点水果饼干一边原地休息,每个人还眯了十分钟。还是挺惬意的。身上虽然没有全干,但也比刚才好太多了,前面路可能有些危险,有些年久失修的样子,我们这次以探路为主,准备不足,就决定下山,主要是上山和在山阴中溜达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再遇到啥估会比较累。还是下次再来比较好。要是走着下山大概要两个多小时,我本来想试试索道的,叫他们自己走下去的。不过一想起来山中那些大片大片的墓地。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我在毕竟会好些,不过就是多走几公里路,不算什么的。
(小编,你觉得我有这么胖吗?-____-")
我们原路下山,衣服没有全干,我就在杖子上挂着我的抓绒衣,一边走一边晾干。走着走着,我就发现,挂着衣服的杖子因为比面积大,又都是我的东西,气息散发的宽度距离远比一杖子远,或者说浓厚,嘿嘿,这就是那啥了,我们在论语课还讲过这类的知识两三次,没想到真的用上了,我琢磨着一会下山估计还得遇到,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杖子和衣服的结合上了。有点跃跃欲试,想看看一会效果。
没多久,我们开始走下山路,这次选了和上山不同的路,其实是条马道,就是有石头,有沟槽的那种上山马道。一开始的一公里基本还好,都是一般的松林而已,但等到过了一个平台,我们就开始遇到墓园了,一片一片的,远比上山的时候多得多。这条马道两边都是墓园,这下子可是热闹了,有点比去公墓还密集的感觉,而且都是土葬,有两个学生都闻到了那种香味。我一看这可不得了,要是按照这种分布,他们下了山估计不知道沾上多少这类粘重的东西,就算不会有啥实质的影响,但这个阶段还是谨慎为妙,我就开始走在最前面,把挂着抓绒衣的杖子用了起来,不过用了一下,我就发觉不对劲,这个抓绒的东西不适合干这个,赶紧把外面的冲锋衣服换了上去。然后把围脖拴在帽子那个位置。这下子更像那种东西了,冲锋衣比抓绒衣好用多了,只不过越走墓地越多,我就开始加快速度,左右手不间断的连续转换拄地。基本就是以这个杖子衣服围脖的组合的左右切换的轨迹为先锋,为屏障,包裹带着后面三个学生形成一个游鱼的形状,就算把他们都裹护在我的气息里面吧,以保其无虞。还好有这段时间的领悟和灵机一动的创意,不然这次真的要麻烦了。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从每天的锻炼开光开始的。
路上还遇到三波村民带着游客骑马上山的。第一波的白马还被我们有点惊到,我也是没想到会遇到,所以一直都比较冲的往下走,结果对面来的白马隔着五六米远就被我们冲到,直接有点惊着,扭头就要出马道,幸亏后面的村民赶过来拉住了,我也赶紧收敛起来。不然马背上的小伙就惨了。这马道是有大半个人腿深的沟槽的。一旦摔倒只怕会跌出去的。后面遇到的马就还好了,我们没有那么猛撞。不过马道对我们非常不利,就是两边的墓地都比这这个沟槽高不少,有些比我们还高,那么两边的阴气都汇聚在我们走的这路上,要是护的不好,只怕会像在那啥的小溪小河中没顶走过一般,就算不会真的影响啥,但也会有些东西进到杯水中,或者影响他们的进度吧。这一路,我又开始那种高度紧张的拄杖布气的过程,依然是两种东西同时释放,只不过面对的东西远比上山的时候多多了。压力颇大,不过好在下山不用那么大喘气,所以身体负担小了不少,另外一种安镇之意也就相对少很多了。
一路马不停蹄,终于出了墓地的范围,来到山下,终于松了一口气,我就给他们讲了我弄得这奇怪的杖子衣服围脖的东西是干啥的,再一提论语课的内容,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还真是有用的。还能这么用。下了山,我们才发现和进山的位置还差了一公里,这山中岔路太多,那条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看来是山得两侧。不过身体虽然有点累,脚下有点乏,但精神很放松了,而且阳光很足,正好晒晒我们身上沾着的零散得东西,就是穿的秋裤是加绒的,实在是够热的。O(∩_∩)O。一边走一边聊,没多久就到了大街上,我们三个留在大路边上歇着,另外一位去拿车接我们,省的大家都再走一段山路了。
回家之后,我赶紧洗了个澡,基本把零碎粘的东西洗得差不多了。他们其中两位则在厨房做饭,我进去一看他们俩,嘿嘿,除了疲乏有些蔫了,还有点呆滞的感觉,就和他们说,吃完饭赶紧都去洗澡,把衣服也都洗了。进屋叫另外一位忙论坛工作的同学去洗澡,他说身上不难受,不需要洗,那也就作罢。不过吃完饭,我准备开始写东西的时候,他在厨房洗东西,一边洗一边一个人自言自语念好像是什么英文,我问他念什么呢?他说是美剧罗马的台词还是什么相关的,这么长时间来我第一次见他干这个,我一看这样,还是算了,别偷懒,还是去洗洗吧。多少还是有点影响。洗完,这小伙就没再念过了,而我终于有时间开始写写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遂成此篇。
很多时候,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自己是察觉不到的,都是在很细微的行为表现上,带着学生,就是成天得把注意力分出来看着他们,这样才是事半功倍吧,他们快点成长,做事麻利有序,才能真的有一天帮上我的忙吧。
完
博山小叙
华夏文明,先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