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粗取精,不进则退
自去年立夏,到现在学习《论语》也满一年了,中间大概间断有一个多月。先生后来告诉我这一个月我就退步了。今年,谷雨之后,立夏之前的一段时间,随先生和兄长、学弟一起去游玩。随后,从山川中回到人世,比较恍惚,又从假期里回到工作的环境下,发现有好几位同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时都还想不起人家是谁,想了想才回忆起来。一方面也是我不把很多人事放在心上,不想去记忆关于他们的信息。他们都感觉我的假期好短,好像我前几天还在工作,过了几天就又回来了,而我觉得时间长到,都好像要忘记了他们似的。大概跟先生还有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学到了许多东西,每天都是新的,非常充实,时间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印象中的相反,好像觉得假期还蛮长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自然和人世的时间还是有些不同。大概人世所看重的浮华名利,在自然面前都不足挂齿吧。单纯的生活,也可以缩短,也可以延长时间感。我所需要考虑的很多事情,都源自于自身的时间有限,不足以在选择的时候,过于偏差。然而普通人本身还是有着矛盾,想往志之所在去行动,反倒受着自身习惯的约束,往另一个方向一直跑。在生活中并未意识到去珍惜时间,因此会去做许多和志向无关,又耗费时间的事情吧。去粗取精,逆水行舟都是一个不能松懈和放弃的连续过程。若是连后天的那些恶习都无法改正,大概说登山都是在玩笑吧。
山中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居住,好的地方的人气色就好,湿气重又没有方式排解的地方的人,气色就多有不足。不好好努力,跟不上,大概就不适合在某些山中生活了吧。好的山水,真的养人。好的一群人,也相互滋养。“食乎清,游乎清”,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天,在山中,随着先生兄长,也觉得很好。
对我而言,也许最大的收获不在对山水的学习吧。学习要循序渐进,我还未能直观体会到山水一些好处,连草木清香都闻得不清楚,大概只是普通的游人,看看绿水青山,散散心吧。先生指出来这个问题,主要是先前我关注自身比较多,关注外界比较少,另外就是自己装糊涂的昏昏默默心法,根本不是现在没有基础的我应该用的,那是圣人水平的用的,而我们水平差太远,没有相应的基础,慢慢装着装着就是真糊涂了,变得有点傻和迟钝了,对外界的感知不再敏锐。在山间转悠却分辨不出草木清香、泥土之味,在夜里分辨不出是潺潺的流水声还是飒飒的树叶风声,吃水果也尝不出两种樱桃的甜味的优劣,觉得都差不多,也尝不出各处溪水的味道特点,大概就是清凉干净带些甜味。各溪或者水库,水的颜色还是有些不同,有些偏蓝有些偏绿,深浅多少有些差异。如果不知道什么原理又想不明白体会不到的时候,就先专注的单纯观察吧。先前记得《列子·说符》中有个故事,大概夫子也赞赏易牙对水的分辨吧。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论》中也有提及,大体有察细微之处辨明事物之理的意思在,也就是格物格人。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察言观色的能力,也被夫子所认同称赞。故夫子六十耳顺,入耳即知,也是在不断学习之下,所获得的能力。儒门讲求人事,人事中有项能力,就是有眼力。有眼力的人,通常办事比较妥帖。若如我般,不去感格外物,只关注自身,怎么能行呢。这是观念的改变。有的道理明白了,行为自然会慢慢发生转向。只是精微、火候需要体会的还有许多。杯水空间有限,不能什么都关注,也不能什么都拒绝关注。就好像锻炼过了伤身,不锻炼,身体又容易变坏。专注包括广度、深度、长性、持续时间、转移迅速等等。专注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排他性,但它并不是拒绝和外界环境的交互,相反是和外界环境交互愈加进入精微的地方,也便是格物入微。这需要一个学之以序的过程。我自己还是活的比较粗糙的。先生问我们,精有什么意思,我觉得有挑选、纯净、好的意思,精粗相对,有去粗取精的成语。而粗者,必然浊杂,将什么都搅合在一起,无法深入,这也是自己在求学的过程中常犯的一个问题,容易堆砌材料,对它们的分析却不能深入,未曾把它们的联系抽丝剥茧似的提炼出来,也就是未能完成去粗取精的过程。因此对材料的精粹体会不深,自然适度跳跃性的发掘其潜力进行联想,也做得不够。而在一些学习锻炼,养成习惯,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又容易松懈,自满志异,掺杂进去杂质,这样刚提纯出一点干净的样子,就又会变得浊杂,反倒进二退三。大多数的时候,自己是一边在去粗取精,又一边依据习惯,重复的往杯水中加浊杂之物的。所以稍微在去粗取精上有所松懈放松,慢慢又会变成老样子。比方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有一个月自己因工作原因没网,自己就没有好好学习锻炼,作息混乱,生病没有恢复好,又看《琅琊榜》花了挺多时间,导致自己又退步回去。
先前我还未觉得如何,直到这次和先生出行游览山川,在先生闲暇的时候,我们会问些问题。有许多涉及到自身的具体不足之处,是自己可以改正和进步的地方,也是自己浊杂的地方。先生这次就指出我的杯水不够清澈,脏东西很多,需要不断排毒。我还做不到闻过则喜,但先生讲起道理来指出问题所在,还是比较开心的。只是感觉有些问题,我体会的还是不够深入,或者某些细节未曾全弄明白,所以可能将来改正的还是要慢些。只是好歹知道这件事情,多少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应该会有帮助,随着改正的深入慢慢体会问题的所在,“温故而知新”,渐入佳境,不求想好了再去做。
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也许在发现自己像个筛子,到处是漏洞,问题还挺多的。亲身体验了一下什么是比而不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发现自己的众多问题之间,其实也是相互勾连的,是精粗的道理在不同方面的一个体现吧。在学之以序的体现,就是装糊涂的时机不对,还远未到需要装糊涂的程度。在感官上的体现,就是不够灵敏。在学问上的体现,就是对材料分析不够,不够深入。在身体上,就是粗的脏东西太多。也是在此方面认识不清楚,积攒了太多的脏东西。也是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吧。我若是做个普通人,也许这样子就够了,怎么都可以安稳的过好一辈子。但是以登山为志,修身为本,还远未到能够自满自美的时候吧,或者说在前路上没有可以自满的地方。有不足的地方就需要改正。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先前并未把这句话往登山上想过,以为有一些进步,就可以维持保持住,可以稍微松懈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往前。大概歇息一下,自满志异,玩物丧志,也就又会退步了。哪怕中流砥柱,在河中不动,也是得深扎河道之中的。北辰居其所,是件很难的事情。大概就像某人在全校一直考第一,也是件很难的事情。也就是保持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是需要花力气克服那流水的阻力。跑到某个速度了,几个月不练习,跑得就不如先前。再想想,一生时间有限,就像驾驶一艘并不结实的船,也许是纸船,也许是冰船,也许木船的胶水经不起浸泡,因为这个原因,没划到某个站停靠,就被水浸透,或者被太阳晒化,没有时间了,沉没或者被水冲着走,冲着冲着就没有了。
先前,我还以为自己一直在进步,没有退步,其实已然将努力的又退步回去了。无论是自己的作息不规律,还是看其他视频等等,都在消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点志气吧。因为休假,大概二十多天都处在忙碌的状态,未能好好备课,写起东西来,都感觉生疏了,思路生涩,还略带焦躁,时不时就想做其他的事情,和一个月前的状态真的对比很明显。这是不进则退的最直观体现吧。学的东西,也许有的如骑自行车,学会了,一辈子不会忘记。而有的,一段时间不再练习,就会忘掉,用进废退。
“学而时习之”,或者“吾日三省吾身”,有一方面强调的是在较短节律之下的长时间的坚持、重复,也许这样,才能改掉自己因时日积攒而来的众多毛病吧。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稍不注意,就又按照坏的习惯来做了,等于又给坏的习惯提供了一点点动力和积累。所以和坏习惯较劲,需要毅力、韧劲、克己等等。礼,克己修身,收束己身,在身体体态,做事行为,言语修辞,长期坚持,所居所用,都有着要求,严密而能周全完备,才可能是夫子的不逾矩吧。慎终如始,礼的约束也有时间上的要求,不只在某个活动的时候,保持礼仪状态,可以说礼的要求是无时无刻全方位的吧。我问先生,我做完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松懈,想贪玩,这样子怎么处理。先生说还是要慎终如始,礼的要求是具有时间性的。只有平时守礼不松懈,浸润其中,在睡觉做梦等等不假思索、当机立断的场合之下,才能守礼,做出符合志向的选择吧,义也在此生出。而学之以序,必然还有众多的礼等着自己去学习、执行。学如逆水行舟,在这个过程下,总是不进则退,哪里可以懈怠。我先前毕竟还是轻视了登山的某些道理吧。或者放松了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某些道理进行自我认知上的调整或者取舍。如果不想努力,总能给自己找到理由来宽慰。其实登山如同学习,学习中总结出的许多道理,在登山上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