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名无虚作,不能自异

目录


这次讲讲关于名号的来历以及古礼的规矩。我们春节搞活动,彩头就有改名卡和表字建议。里面解释了为啥是建议。我可没资格随便给自留地的朋友起表字。O(∩_∩)O哈哈~。


一.名以自谦,字以尊人。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


生三月而之,十岁之前有乳名,二十岁之前有训名

男二十冠而有,女十五笄而有

三月之名是本名

本名,乳名,训名,表字,乃至号最好不要自己起,不能自异即是不自彰的规矩在名号下的体现。名字必是尊长命之才有效果。即便是请懂行起的,也一定要德高,寿长,位尊之长者赐之才好。


1.名者,命也,以口令之也,生而三月名之也。名是长辈对于孩子一生的“命令”。很多时候是描述定义新生命的特点。但更多就是期望和方向。最先出现的时候,名是生灵可以传播的一部分实体,名实一致之故,这是一切生灵共尊的原理。所以在很多文明里名是有神圣意义的。所谓神圣的意义是真实之意。而异类换形之后,不要称呼他们的原来的属种,那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所以知道而不说,才会有保护作用。但大家记住,你无故说这些,就会结下仇怨。即便没有伤害,但也会招人嫌弃。所以,尤其道士不可以乱讲话。


精灵女王在所谓“黑化”驱逐索伦的时候用称呼的就是XX的奴仆。而不是用他的名字。大体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啥意思了吧。但不用担心,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就是借着通俗影视讲个古,讲点道理。^_^。大家不要总往自己身上安啊。只不过这些规矩,这些用法不光是我们的认知啦。影视作品反映的文化背景中总有点有些沾边的小细节。


金角大王的葫芦其实也是类似采气的办法。这种本事能力到了并非全无可能。


本篇就是聊聊这些古老规矩的。这样有一天学道遇见各种名号避讳,才大体知道是什么原因。而有些根本就没传出去过的。

言归正传。后来出现的姓氏,姓是血缘的关系,氏是有功有德有单独领地的同姓之分支。加在一起,就是姓名的出现。古代只有贵族有姓氏。到了三代西周,名的真实神圣的意义逐渐被礼教视角下替,演化成礼节的重要范畴。名以命质,字以表德。贬之用名,褒之用字。直接用名,必是言其质。这是种最没礼貌的用法。只有尊对卑是可行的。而且王不可以对上卿世妇称名以示尊重。据说如果想骂活着的诸侯,只要称其名就可以了。^_^。而策名除名是原来赏罚的一种,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了。称名,必是上对下,才可以名(命之)。君对臣,父对子,师对徒。反之,绝对不敢称名,也不敢重字乃至重音。也就是所谓的避讳。不敢相扰也。这是对尊长的尊重延伸出对其身体一部分的尊重。




2.《仪礼》中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道,故朋友不得再以乳名训名称之。除非尊长否则不能再称名。冠礼之时,会有长辈起表字。这时冠礼而成人,能任事则会得到应有完整的基本尊重了。字不能自取。同辈以表字互相称呼。表字是表其德业。没有自己夸自己的道理,所以字也不能用来自称。后来字更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等等。一般谥号是活着时候的表字的死亡版。所以下对上或者平辈平级一般都称谓谥号的。只有上对下才不会用谥号称谓。具体名字怎么起是有规矩的,我们就不普及啥古代姓名学啦。现在的都是金木水火土平衡居多。这大都是后来宋明术数搞出来的说法。流变到现在各路大湿手里出现的搞笑情况,其实有些很无厘头的。汉唐四柱都还不用呢。子平先生开始才有四柱。所以根本不是现在流行的这种起名方式的。很多人其实不明白啥叫纬学,所以经常闹笑话。现在那些稀奇古怪为了凑五行的怪名字经常叫我笑的喘不上气来。^_^。还有些基本是不了解古代礼仪的名字,也会有些问题。上次有朋友为了给孩子凑个五行,差点起了代表丧礼的名,还好我看到拦住了,不然那真是不太好,不如叫个土气点好呢。

 3.在礼仪发展中,自谦而尊他是古人崇尚的标准,故自称用名;称人用字,以表字示尊重其德。所以同窗朋友之间,以表字互相称呼的。对于别人尊重要,自称时候用名,或者代称谦称。无论是哪种,绝不能自称表字,那就是自夸啦。


对先辈称表字雅号而非名也成了一种规矩。最起码在儒道两家内部这个规矩没有变过。有混小子敢直接称呼师长先贤名讳的,就是犯规矩的。轻慢玩笑之,则有忤逆之嫌。严重的直接减算开革也不是没有的。所以看到那些没大没小的,口中全无规矩忌讳必然不是道门弟子。现在根本不讲究了。现代人之无礼,其实导致了很多办法都没法子用了。或者两者交替下降才对。

古人对于名的敬重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所以非常忌讳各种弄名之事。其中尤以指名道姓,排序弄事最为厌恶。好似江湖百晓生那种也一样是古人看来的缺德表现。在古代敢于排名伦次必然是远超被排之人地位的才可以。所以等闲绝不敢排名论次,因为正序之事是王者教化体系中的第一要事。世人不知这种弄名好事之徒在古代会被咋处理的哈,^_^。遇到厉害的,直接判个诛心,要斩立决的。嘿嘿。现在都是小说看多了,自以为是,点评人物,其实无非是彰显自身而已。常人有此过我们也管不了,但若是修道,这是大忌。谨言慎行总是要的。这是个娱乐至死,卖弄口舌的年代,为了钱,为了出名,啥都肯干,说是恶俗并不夸张。所以各种无礼之辈充斥在各处啦。其实根本不着调的。关键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民风民志决定了国运。没有一个正确的民风。这民智开不开真的没所谓。



社会上咋样先不管,但就以道门来说吧。拜师没规矩,无非是给师门丢脸,败坏师门干货。因为名不副实就会造成以名坏实的事情。所以,道门还真的以规矩判定某些事情的。没有规矩就不算数的。各路吹牛大湿必然没有礼貌。直呼先贤名讳者基本都是这类^_^。当然有礼貌也可能是假货。但没有礼貌肯定假的。诚于中,必形于外。礼貌要真的由内而外才管用,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啦。


二.号不以攘得

号乃德行久著,尊崇之美称。号是字的升级版。字若是烛火星光,号就是太阳。《春秋繁露》曰:号者,效天地者也。可为天下共尊之称谓。是不论尊卑都可以念颂称呼的通用称谓。所以汉末以前有号的人很少。凡号,必德备尊极。名号者,达于天意也。自己给自己起名号,就当于自己说自己达于天意。所以那时候氛围下很少有自号的。^_^《周礼.宗伯.大祝》:"掌六祝之辞,...掌六祈之示,...作六辞以通上下...辨六号,一曰神号,二曰鬼号,三曰示号,四曰牲号,五曰粢号,六曰幣号....辨九祭..."六号是祭祀时候,涉及六种存在的美称。辞章之学是通神之学,本来就出自巫祝祭祀。号也是这样背景下出现的。当在祭祀中有重要地位了,才可以有号。号本身就是大声宣颂之意。这六号,不管是前三:神鬼象,还是后三:牲谷帛都代表着祭祀中气物之德重,故有美号。是个非常讲究的事情,同样在引申到人物名号上,能举行祭祀的都是有德之爵。名号就演变成德行久立,才会有所赐号的。所谓不攘而得也。不强求加于己身也。一样不是自己起的。号多是表的德行安止久立的。比起字来,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汉晋时期有号的人依然很少。因为老规矩还在。后来唐代开始兴起自起别号。到了宋元几乎是人人皆有号。其实僭越流俗之事。德行不足,没事给自己号这个号那个,在周秦两汉之际,会被认为丢人事的。当然战国有些没羞的诸侯乱世也是有自己来的。那些真的不能当真。


1.时纯熙矣。


2.僭越流俗


隋唐以来,号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不按规矩来的人越来越多,逐渐随意也成趋势。到了宋明文人手里已经把号发展成一种消遣,稍微有点啥就要给自己起个不同的号啦。所以经常是一个人好多号。不过一般有点底蕴的都不敢在年轻时候就给自己起号的。基本都还尊循幼而名之,壮而字之,老而号之的规矩。当然他们那个时代四五十岁就算老了吧。^_^怎么自己给自己起号,是宋明以来的文人的一大爱好,写了不少东西,估计大都是自说自话。愿意臭美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无德立号,自是自彰罢了。在我们看来是附庸风雅,不推荐哈。这种流俗其实也影响到道门规矩。而当你破坏规矩的时候,原本规矩所赋予的能力也就随之消逝。丢了西瓜捡芝麻。只不过浮躁浅薄必然不重其实。


3.道门定制


道门是恪守古代规矩的,尤其是在修行上面,修行必然要修德。很多朋友总觉得自己这好那好,咋就没法真正修道?其实第一步就没做好过,因为今人不知道基本礼貌,礼节就是道理,没基本规矩,败德而不自知的情况太多了。无礼无德,那么按规矩行事的人是没法搭理你的。这完全不是歧视,只算是我们自我约束。我们修行需要选择环境。那么交往的人际环境也是其中很很重要的一环。误交损友,以致修行败坏的事情历史上很常见的。择友论交其实也是有专门的规矩的。


道号,也就是XX子之类,而不是字辈道名,法名。子最差也是先生的意思。也是遵循上述规矩的。没有那个德行,修行没到那份上根本不许有道号。无学无功无德无道,哪有自称什么子,什么先生的?每次看到自称啥子啥先生的再讲国学,我心里的表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已经不是自吹,而是文盲。当然现在人都不懂得这个规矩道理,不知者不怪,没有入道也不用太过在意我这番话的,我只是讲明古代的规矩。道门内外分的很清楚,不入门都不在视野之内。也没人去说你。

真正的道门规矩礼貌是第一步就要学的。若是狂妄到自己管自己叫什么子,什么先生,必定有点问题。没规矩没礼貌必是自大难以制情阴之辈,所以压根就是那啥呗。^_^


我经常和学生们讲一句话,很多要求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也不是现实局限的问题,自然天道的限制可不管这些私人理由,你做到了就有,做不到就没有。只有克服困难,努力做到才可以。千万别学那些自以为是,师心自用的人。他们无非是自己在心识上欺骗自己。真正到时候,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竹篮打水说的就是这类人啦。但现代人没规矩已经成了常态,没有良好的习惯,根本没法在这条路上走长久。我最担心我的学生们的就是这点。积习难改,事倍功半。时间都是一点点浪费掉的,岁数过大,基本很难改掉以前的恶习了。所以学礼学点规矩,趁早吧。基础和方向才是最要紧的。从简单深入才是上策。而不是一下子越多越好,贪多则惑。惑则临事不知取舍,或者取舍出错,道途歧路,难以存进。


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自以为的正确,现代人的道德高地,现代人的逻辑,现代人的世界观,在道门一点都不好使。有些不是不可以应时而化的,但核心却没法化。化了就不是了。庄子所云外化内不化是也。与时俱进的前提一定是有万古不易之道。


4.居士斯文


至于怎么上号,每个时代规矩不一样的。道门早有定制。这里不做深入了。我最近听到一件搞笑的事,就拿来举个例子哈,^_^。


 六一居士是欧阳先生晚年半致仕后的别号。王半山变法,醉翁不同意,不在朝为太保枢密,改放知府后自嘲自得之号。


有客问六一者何?答曰:“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人问这才是五一啊,六一呢?永叔先生笑答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历代文人别号居士者多也,但却和宗教没关系。居士者,隐居不仕之士也。


《礼记.玉藻》云:居士锦带,弟子编带...。” 《韩非子·外储说左》说:“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又说:“居学之士,国无事不用力,有难不被甲……人主奚得于居学之士哉!” 


显而易见,居士是居学不仕,气节道德兼备之士


所以郑先生解到:“居士者,道艺处士也。”这里的处士是不仕之意。而非后来的隋唐的童身之意。道艺者,学养道德也。古称居士者,必先为士,士必有学有德,然后隐居不受朝廷俸禄才可以称为居士的。所以很多大儒文化名人致仕下野后都以居士自称。后来佛教译经拿来用,自标有德不仕,这也就罢了。后来到了近代现代,很多实在没啥学问的大湿满嘴跑火车或者故意拿着古代文人以居士为号说事,说他们都信佛,蒙骗老百姓。^_^。那天就有道友给我讲,又有大湿拿着六一居士这个居士说事啦。^_^。呵呵。岂不知六一居士永叔先生这样的大儒是力主灭佛的,而且是要彻底的那种,所以闹了个大笑话啦。


 宗教传销者们为了自抬身份,传销手段有时真的叫人哭笑不得。所以才会引起各种反弹。比如这类,为了不事生产还能吃白食,只好把风骨高峻的居士化成不如出家的跪T烂泥般的存在。无非了自抬身份。在公众心理上做文章,善于置换名相,总要压人一头的妄自尊大恰恰来源于深切刻骨的自卑感。他们承自身毒,被婆罗门倾轧难以立足长久,这一切造就了沙门外道刻骨的宗教性,这是一览无遗的。为了在那个宗教骗术极为发达的环境中生存,在基因里铸就了太多这种宗教性的独尊成份,一旦土壤合适就会各种爆发出来。最后弄得今世不学无术,毫无气节的各种乌烟瘴气之辈都自号居士。糟蹋了居士之美意。


用了寺庙,就改了寺庙的含义;用了居士,就改了居士的含义;用了性就改了性的含义;用了节日,就改了节日的意义,都成外国人的生日。用啥就改啥,就是心识为本,自我为中心,毫无敬意,为了自己的所谓解脱,把祖宗文明卖掉,一点怨言也没有啊,真是...。他们都意识不到这点了,生活在虚假的洗脑中。反正都是因缘和合,不用顾忌什么才是这种现象的本质。无常无我就可以随意造作的隐秘思维在这些人心中扎下了根。没有规矩限制的佛教就是波大爷之道。


其实若是心存敬意,两不相干,不侵蚀我们文明本意,根本没人会辟之,这也是为啥一开始佛教进来的时候大都是欢迎的。但后来其教妄自尊大,反客为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各种编造,各种无孔不入,令人反感罢了。清代朴学兴起,对三教合一的宋明儒学批判时,有些先生批评佛学的时候,就归纳成四个字:有辱斯文。仔细想想,一语双关,甚是贴切这四字本意。这种有礼有节的鄙夷,深刻的打脸,隐晦的控诉,不学到一定程度是听不出来的。^_^。他们置换文意,破败文明相当成功,弄得浅学后辈被误导到大坑里。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嘿嘿。有识者不从左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啦。


真想弄明白典籍讲的是啥,还得从头学,深学,别搅合。不然就是雾里看花,盲人摸象,本来就山高路远,迷雾重重,再被歪门邪道一味忽悠,自大乱情,那掉进无底深渊,再也爬不上来了。当然这样的在哪个时代都是绝大多数。所以金阙阶下,冷冷清清。道山之上,人影邈邈。岁行山下,天真回望,吾道将兴,年轻学子初涉居多,还有希望,所以会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很多问题。可惜大家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多宝贵,对以后山路多重要吧。以此,能走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和而不同,才有和异种文明切磋提高的可能。不然就是搅合了。


还是那句话,修身为本,只有自己做好了,自己修行不辍,才有可能传承我们这所剩不多的文明。总要给后人留下点干货才是。


三.置以表位。


署,本是官署之意,署名主要是表达身份的一种形式,这又是另外套路了。前提:一是需要区别,二是也得有身份可以区别才可以。^_^。所以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署名。简述几个要点吧: 


1.周秦之间的通例是书籍文作不署名。因为继承三代的官学的传统,学问只有官学,在公不在私,天下只有一个学问主体,大家无非都是发明之,无私名可置。


 2.诸子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为了分辨不同的学说,基本是以姓氏冠之。门徒整理阐发的都归在师名之下。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比如诗有四传,春秋有五传,都是以姓氏地域冠之。魏晋一样有部分人遵照这个规矩,但经学末期已经开始署姓名了。但大都是不是自署,而是后人署之。比如王辅嗣的《周易注》就是后人署之。这点在敦煌写本里还可以得到佐证。 



 3.署名实际上是伴随自我意识的加重而彰显的,为了区别,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同才出现的。所以从无至有,由简至繁,由他署变成自署。隋唐之后的中国,因为一些原因,自我意识的凸显成了时代的主题,那么署名就大都开始自署了。 




4.署名需要看是什么文本,在什么场合,以及作者的身份。里面的讲究实在太多了。简单来说:诗辞变化最多,以姓名,表字,名号,官职,自署他署等等都可以的,也是最随意;赋论说等文体最简单,姓名即可;而四书典籍在早期写本年代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官文则最长,必是官职全称加上姓名;而大量的碑铭赞墓志行状等等都是按照官家的诏诰奏疏的来的,经常是要列出全部官衔的;道教疏文章表就是沿用这些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里面也有其他的讲究。

5.宋代以来,印刷术普及,署名之事其实多有混淆。诗文四部之间没有太多的区别了。具体的需要很具体的分析才可以知道。比如说道教类,宋元明清出了很多乩文。看署名就大概知道是啥年代,啥种情况,经常错有假托之人署名的方式看出来他自身的真正年代啦。^_^。再一看粗鄙文辞,道理不精,必是假冒的。明清以来托名吕祖丰祖的最多了。干货很少,参杂了太多的地沟油,反正我是禁止我学生读的。明白署名之事是研究古典,考证文献必须有的基本知识,尤为学界以及书画碑刻研究者所重视。这些都不是啥新鲜的东西啦。^_^


四,文质以敬德


人对于名字号的认识是有内在逻辑的,名是灯丝,字是灯光,号则是人工太阳。署名的态度则与此是有所异同。但德重礼敬是核心。越早的年代,述而不作,不留名字越是美德。被褐怀玉,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真正的干货不会露出来半点的。^_^。


不要整天臭美,吹自己有啥的,自己多了不起,这些正好和古人美德相左。我有个学生,或者说我这几个学生都是容易自满骄傲的同学,聪明都是够了,但自满的表现方式简直是五花八门。各种懒,各种情绪,各种稀奇古怪往往都是来自于自己已经觉察不到的自满自彰。我教他们的时候,最费力的就是这件事。并不是他们和现在人比有多骄傲,而是古代人的要求和现代人差的很远。他们在现代人里都还可以的。但这和真正的标准差的太远。


现代人恰恰有一说十,打肿脸充胖子,以名得利。但好名必伤德,修道必然不能好名。否则无德小人岂能拨云见日?现代人若是没有和现代的各种恶俗风气切割的勇气,是不要幻想有什么道可修的。还是看点YY小说就好了。修道这事特别现实,特别艰苦,不但是外在的,更是内在和世俗风气侵染斗争上的。整天打游戏,看YY小说,SY,荒废时间,自伐身体,哪有功夫哪有基本条件参修呢?真的要改很多习惯才可以。我们基本都是说实话,牛脾气,直言其非,不会顾及俗情脸面。所以不如哄人者卖好,吓人者得利罢了。不是我等所求自然无所谓,原本得叫人哄着才会开心,被人吓着才会尊敬的人都不是登山这块料,所以这也是一种刷人的好办法啦。


但对于普通人,普通的道教信徒,那其实问题不大,毕竟只是一种信仰,养养生,念念经,有个寄托,偶尔神叨叨一下就可以了。^_^。不守这些规矩,我们也不会见怪。毕竟内外有别。上面主要还是给有志远行的小朋友写的,因为还来得及。其余大家品品味道就算了。不用太严格要求自己啦,时代就是这样的时代啦。食古不化,必然憋屈。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几率很小的目标去难为自己。还是现实一些更妥帖。尽量有点礼貌已经是不得了的事啦。^_^。但若不觉得憋屈,那就是道材了。^_^ 


了解古人姓氏名字号署的关系,再读典籍文赋诗词,梳理文章脉络,考察修行流转就会清楚一些问题。尤其后面读道教典籍,等于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高级应用,很多神名尊号应号也就明白了。比如前面玉皇名号等等都是建立在这类基础知识上的。现在道教不重根基,不重传统基础,所以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楚才会乱成一锅粥。想要华夏文明兴盛,不是一上来就吹牛注解道德经,不是一上来有啥符密,不是一上来就弄什么吹拉弹唱,而是从基础知识补起。好高骛远,易坠左道。若是连初级经诰都读不明白的,何谈士,何称道?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这块内容的,这是我们文明的一部分。^_^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简单的关于名字名号的几点规矩,愿意遵守的就遵守,不愿意也无所谓哈:

1.不要自取本名及表字。可以请尊长代命。

2.不要自称表字。可以自称名,或者余予愚在下,或者干脆称我就好了。自称表字一般在网上也不适合。

3.不要称长辈先贤名讳。非要提及,必要加上名讳,或是上下,分开念,再或者后面加上先生等尊称。

4.不要在德业久立之前立名号。

5.不要好事乱排名,言人长短,以彰显己能。

6.若是全真未曾出家的弟子,最好不要自称居士,可以说俗家弟子就好。到处奔波挣命不能称居,学德未成,不能称士,自称居士,必伤德行。

7.不要附庸风雅自取名号。深藏身与名,重实则仁,守根则道。当然这是古代规矩,现在人无非就是宗教性的需求多些,也不是为了德行修行,那这些可以忽略不计。了解有这么回事就好了。^_^。文意演变固然有,但有些东西是写定的,真正古老的规矩从来没有变过。根本不会以现代人的自我感觉良好为转移。我该讲的讲了。^_^。剩下就是个人取舍。


对于在网上各种交流,虽然皆以同辈论之,但保持最起码的同辈礼貌也是应有之义。不要没事就挂人名,这样只能被断为无礼啦。看似挂人互撕可以出口气,增加看热闹的,可以增加点击,可以挣钱当网红,但长远的看,这种行为,这种浮华改变的是自身的修养德行,拿德行换名利,是最愚蠢的事情,使自己变得浅薄浮躁,这些可不是用钱能换来的。言事不言人是公,言人就是私了。举个例子也要隐去姓名才好。具体而微的行为决定了修养,而不在怎么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感觉再良好,也抵不过平时的恶习。平时的积累就是最后成功的唯一保证啦。所以过程比结果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必然不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