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委曲指喻,射不主皮

目录

       今天巳月望日,阳气宏大,上山回来,我也难得抽空提笔写点东西。昨天在群里问他们,为啥昨天是吕祖诞?其实神仙的生日很少有真的是那天生的,都是代表一些自然两气的特点。O(∩_∩)O哈哈~。


       立志课还有最后一部分没讲,但有点难以推进了,因为貌似比较难,很多朋友都说需要时间消化,里面精微之处还需要仔细多听几遍。但出乎意料的是还真有不少同学觉得有意思。我原本以为这些东西最后也就十来个人会喜欢,但没想到人还挺多,还有听得津津有味,后面追着问的。^_^,我也有种吾辈不孤的感觉,其实挺好的。


       这种东西已经不是泛泛的文化课了,我们从来都不是文科,嘿嘿。把儒道两家乃至华夏诸子学问矮化成哲学、文学、伦理简直就是一种侮辱。自己给自己把腿锯了的行为。所以不该以哲学之类的方式去理解,那些就好像用钳子去锯木头一样,很搞笑,不是不可以,就是很搞笑。^_^。过于脑补的玩意一点用都没有,难怪西方隔一代就会有哲学已死的说法。也是这种现象在那边投影吧。



       我最近的工作就是在教学,在总结教学经验哈。现在越来越明白,为啥经典中说委曲教化,委曲指喻了。因为他们看不到,不明白这部分真实,所以只能委曲以教喻引导吧。所以各种比喻,各种例子,必然是需要的,不断下探到他们能接受的层面,但又要尽量把门打开,其实颇费心思。教学不是一个恣意卖弄的过程,而是真的要字斟句酌,用心消化,根据对象特点再输出的问题。但学生也要明白这个道理,得鱼而忘荃。得其意就不要和比喻延伸出来的种种较劲。那次上课讲杯水为性,我们清华的大博士,愣是逼着我不得不开始和他讲分子热运动,这种就是过了。意达则止,得鱼忘筌啦。所以不光是我们委曲,他们也要委曲,而不是恣意放任自己的思辨,好奇心。委曲其实就是信息传递时候的最佳不丢包的办法,所谓仁也。委曲则能不离吧。曲诚万物,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尽量把大量极为精微的信息委曲打包给学生,学生要按照规矩接受,这个解码的准确率才高。



       今天在群里,有同学问心齋那句话的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他们都有一定基础了,最起码对基本概念很熟悉了,所以三言两语,我一说,就都基本差不多明白。但这个明白就是大体的明白,精微之处还是要小心。有位同学后面感叹了一句,说:“原来我从小就没接收过真实的信息”,我一听,赶紧纠正:“大家其实都接收了很多真实的信息,就是精微之处不足”。我们看到的山川大地都是真实的,只是从精微的角度来讲,完全没有感受到其中真正完整深刻的部分。但你不能说你见到的山河大地都是假的,这会引向歧路。很多一开始外道的先贤们就是类似的问题。很容易就会变成唯心唯识,恰恰这个同学以前就是喜欢研究唯识的。嘿嘿,不自觉的痕迹还是有的,所以需要慢慢和师友磨砺,而不分由来的极端化、下断言就是粗糙化。泛泛言之,其实就是自大的表现。我们不能给自己一个口号似的断言。学问可以慢慢精深,补全,而不是一上来就给自己封顶。而朋友们往往觉得有一部分是对的,而不加以分辨的认可,记住,慢慢暗示使之成为自己默认正确的观念后,这路就开始出现岔路歧途。即便我们不断强调的基本概念方向,虽然足够走到高中了,但到了大学依然会有变化,但问题是没有前面的积累,乍一听大学的,按照大学的来说来做,就是民科。只有循序渐进,才有其实,而不是空心的。嘿嘿



       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我们要求大家练习声律,练习写东西,慢慢就要练习讲东西了,在复述已有知识的时候,自己的表达其实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自己理解的精微。我有个学生总想讲课,我一直拦着他,就是因为他的理解似是而非之处还很多,学问不够精细,大家分不出来时候,他公开讲会把人带歪。所以即便要讲,也要准备仔细,不敢求多求深,而是在基础上下功夫,以求精微之处不差毫厘。在没有真的消化到家,做到之前,不要着急,先要委曲自己记住先人们的教导、原文。所以经典原文还是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摘一两段原文再展开发挥的。其实就是剖析其中精微,火候,意之所指。


       现代人,或者成人学习这类知识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总是不断去用已有的东西来套听到的这部分知识。但往往因为自大或者粗心,把精微之处不加分辨地混淆成一个。不是自诩我早就明白,就是泛泛觉得道理都一样,这样的人是没法深入治学的。没有历历分明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道家讲的齐物昏墨的地步的。但经常有人这么说这么做,为啥?因为是脑补,是自大,是自己骗自己。所以连勿自欺都做不到的情况下,就开始走上歧路了,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江湖把戏,人间俗流,没法传承你们言之凿凿热爱无比的传统文化的。所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其精微,矢口而出,谓之知也,这是最基本的士人标准。然后才有从道的可能,不然就是自己蒙自己一辈子,竹篮打水,水中捞月,对外狂肆,实则自卑。所以委曲教化,不但说的是传递方要善指喻,要尽可能把其精微委曲以传。而接收方,也要委曲居敬以得其大体。然后实践中,在大体之上有其精微,精微的交叉耦合就是后面道路的指向。所以讲诚敬公,专序勤其实都是自然天道视野下治学登山的必然。我们虽然想把有些东西传递给后人,但却没有一定要别人尊重我们的意思,以后等我们讲立志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大家一听就明白了,但请大家尊重这些知识学问。不敬学问,其学必粗。不虚心,没耐心,不复习,不实践,那就是听个乐子,过几天就忘了,然后自己觉得自己会了。那不过就是换一种学问自我标榜而已,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不是真实治学探索。那其实和那些佛油子,道混子,准会道门的骗子们没啥实质性的区别。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人在我们的体系中会逐渐淘汰的,这是相传办法的自然选择,和我们的个人意愿没关系,就算再亲再欣赏谁,但不按照做,依然没有办法达标的,学而无敬则不精,行而无敬必不诚。正确行动的组合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做的越到家越会接近要求。这就是射不主皮。


       

       前一阵子讲论语,我比较忙,不是每组都能听全,但基本上能把他们遗留下来的问题都解释下。其中就有这句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句其实讲的东西很重要。既是礼,又是教学之事,更是志向之事。和委曲教学一起讲讲倒也合适。


       这里的射是从远古狩猎射猎演化过来的礼射,这是前提。所以射的目的不是获取猎物,所谓主皮就是猎杀动物取皮之事。这种猎杀是要有力道的。但礼射不是看力道而是看礼,看精准,以此观志。最起码周礼是比力气杀意小很多的志。所以在周礼视野下,射观志,明其德,不是看谁力气大,而是看谁的志精,也就是准不准。但后来又被矮化成就看礼节风姿仪范了,就和现在科仪似的,看谁嗓子亮,看谁动作潇洒,看谁平时吹的神叨叨,所谓有范哈。^_^。所以风气不对,志向不对,自然效力微薄,根本难以达到要求了。不过就是一场仪式的心理作用罢了。



       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既不是猎杀之射,也不是纯粹演礼之礼射,而是真正能以此观志的礼射。这三者是有不同要求和特点的。所以讲力不同科,就是不比力气,但想必最低的力气要有,^_^,文弱书生怎么拉得弓呢?^_^。儒道两家对于身体健康的基本素质都是相当看重的。古之道也,说的是不以力而以气为尊的年代吧。而力其实是气的一部分,行动决定了气,所以这一切倒是顺理成章的。^_^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哈。


       关键是这个礼射到底是为什么能观志的?结合我们志的定义,其实也好理解。志是什么?行动的积累的记录。那么射的记录就是射中哪里。所以所中就是志。志的达成是靠一系列行动的配合。而这些行动的搭配组合乃至精准是身体上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不断练习重复的结果。行动配合是周身之事,其中的精准更是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的,所以射观志就是在一定规范下,不断精炼后的一系列行动的一种记录。是不是很符合我们的定义啊?也就是不断重复某些过程,专心致志后必然会产生的现象结果。



       但这还不算完,这些行动都是搭配着相应的设备的,弓,箭,衣,服,靶子,场地,乃至音乐等等都是和这些行动一体的成型的,一种制式的弓箭对应相应的训练办法才会有好的结果。而这些弓箭和相应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周礼规定的行动,这些行动,乃至细节的礼你都做到了,做的精熟了,身体各部分都会按照要求自行调整,那么用这种特制的弓箭,自然射的准他们那个靶子。礼射的环境就是一个周礼具象化的测试场。所以射的准的都是符合周王颁布的礼调整过身心行动的。行动符合标准,身心都合礼,自然和这个测试系统严丝合缝,射的准。而这种礼教出来的人岂非就是周王治理国家的好帮手?为啥?因为这礼其实是从周王对自然的认识演化出来是,是他们志的表现,也是他们能为王的要点。古代师官一体,王代表的就是教化的人间顶峰,所以后来都有管皇帝叫圣人之类的吹牛拍马的说法,但在三代之前,这是真实的。这些先王以身作则,正己以化万民,这种传递的方式,就是忠恕之道,由近及远,类似从中心扩散,通过他们的臣子完成的,臣子就是他们的学生,学习就是他们的行动思想,那么学的好的,其志和君王越靠近,那么能够承担的责任越大,那么采邑就越大。臣子下面还是自己的臣子,这就是诸侯系统啦。



       这种考察平时行动是否合礼的办法就是以礼射观其志异与否来定每年诸侯的采邑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场平时行动积累的考试。考的好的,责任大,奖励多。而明其德,以后还会再讲,但最起码德是行动,这点大家想必很清楚了。所以观志明德,就是周朝礼射的目的。以志精德纯而定诸侯采邑分封是很有道理的。而周礼尚文,所以射不主皮 ,不过夏商之射,都是主皮的,但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把力气也算进去了,或者干脆以气统之,以为古道。不过这三代之间的弓箭都不完全一样的,也是针对不同的志,不同的礼,不同的行动来设定的。观器知礼,见礼知人,格物入微之学也。夫子入太庙,每事问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吧。看来我们这次会讲真的没啥好讲的了,绘事后素讲了,射不主皮讲了。还剩下的都是小一些的关键了,难不成再给他们放水一次?我想想哈。。。


       那天给几个组讲过之后,他们都表示要学射箭,我就一撇嘴,说我不会,而且现在的早就没有原来那种功能了,即便日韩的弓箭,我也仔细看过,应该也是唐代改造过的。不是先秦的了。后面的射礼其实都是走过场居多,达不到我上文说的目的了,那恢复出来不过就是皮,虚有其表,那也就不用费力,就像我们其实很喜欢汉服,但无礼无学,穿汉服不过就是给老祖宗丢人而已。不如不穿呢。^_^、

       恢复射礼需要有人能走到那个地步,而不是从山下脑补,从书本里自己瞎编。礼不复,平时行动上的东西不恢复,射也是没用的,况乎这套系统远比大家想象的精微缜密。那就没有必要现在多费力气呢,不必要舍近求远。我们教学都是有类似套路的,这个套路其实就是射不主皮的道理,我们要求论语组做的事情,锻炼,锻炼中的细节,组合到一起,会出现各种现象,那么做的最用心,最在意,最精确的,其志最符合我们要求啊。而其余同学等次以降,大体都会有些变化。这点不光是论语组,论坛上的同学不少私下反馈的各种变化,其实都是必然会出现的。做了就有,坚持了就有,重视就会有,这些是自然的变化,一点不会作假,射不主皮,其实就是一种真实道理演化成行动在平时不断精炼后必然出现的现象的考察方式。我们所传之学,就是可以观志的,其来源源上朔就是先王之学的。所以同源同理,一看射不主皮就明白其中真正的要点所在。


       论语组中有进步快的,达标的就是我学生,不达标的,就是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下没有完成的。而其实论坛上已经有同学进展比他们还快,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论语组是不是成了他们懈怠的借口。好像多接触一些,多知道点就是进了保险箱,还是自尊心被满足吗?变得自大不肯努力,流于思辨,不在学问下力气,不在实践中前行,不真正的践行诚敬公,那顶个啥名都没用,外面名头大湿啥长叫兽多了去了,有啥用吗?射不主皮,有没有在身上,走没走到,以为能自欺欺人吗?世人愚昧,都看不起礼乐,其实一举一动都被先人们看的清清楚楚,对人性自古流变描述最清晰的恰恰是先王之学。若不是深悉其中自然天道之精妙,岂会有礼的出现?看不起古人的现代人自大到了愚蠢的地步,早晚一天会被历史嘲笑的。



       新的论语组考核已经出来,我一直在考虑,他们进来是不是也会比没进的时候如何呢?要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开始懈怠,没有持久坚持的能力,无非就是两边耽误功夫。那这样,事与愿违,倒也不必再设置论语组。anyway,我再想想,也许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论语确实是个好好练习的材料,就此舍弃有点可惜,容我再考察下。


       说到这个,我们还是继续纠正八部吧,下周的修书课讲八部哈,射不主皮,也得是双方委曲才可以的。教学也是不断再精益求精的过程。夏至之前,我好歹把立志最后一次课讲个大概其,^_^。有兴趣的同学还是先把前面的尽力消化好,这样后面的课听起来才会跟得上。盛夏的时候,阳气充盈,我们就不再讲新东西了,不然都一个个热得不得了,就不好玩了。^_^。那就换些别的讲,轻松一些,不要那么多干货,这几年的干货累积下来,真的消化用在身上,足够走五六个台阶了。我们还是慢慢以各种方式复习,向下打基础,而不是向上贪求。克服贪新鲜,其实就是和死亡作斗争,多知多惑,其实就是看你消化的咋样,消化不了,杂浊生也,必是厚亡之道。消化的了,少则明也。所以慢下来,讲些简单,冲稀一些,整理我们已有的课程将是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具体讲啥,我们可能一周复习,修书,一周讲点大儒高道的事迹,结合所学,也是帮助消化的一种方式。而也不一定都由我来讲,他们昨天版主群很多同学都发来声律的音频,一听之下,几乎都有进境。所以慢慢安排大家都能上来讲讲才是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