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急而能修
很多朋友催更哈,^_^。抱歉哈。最近事情比较多。一直没来得及写啥。我们昨天刚刚把第一次会讲完成。^_^。讲完之时,我就笑了,很多同学其实不自觉中已经成长了。^_^。
前些日子,有位新来的同学和我闲聊,言语之中总有一种急不可耐的感觉。^_^。他说,这么读下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言下之意,嫌弃我们读书慢。实际上,他们读书都还没到火候,所以看似有点慢,真正读到火候,读一本胜读百本,尤其是经典。而这种功夫来源于耐心,反复品味把握,所谓学而时习之。重学为习,而我们重习则方能称为修,我这么多年,天天做的事情几乎是差不多的。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几乎都是类似的套路。一点也不着急的哈。这才能勉强称之为修。学不过是修的最开始状态。不学不习无以言修。那么学就要扎实。就要深入进去,就要明确方向和目标。
我们给他们营造的学习气氛,就是这种能够钻进去,能够把核桃捏碎的训练。这本身就是《学记》中:“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精神啦。^_^这也是我们做个小众论坛的本意,世事浮躁,学问却最忌讳浮浅。那么好学同志者虽不多,但也非没有,但多苦于无处有良友相伴。那就花点力气弄一个哈。
修行第一忌讳就是着急,欲速则不达,则见小利。其实为利所动才会着急。着急则心气外扬,不守其本,水火失泰。气必不真。真到关卡,就是看谁定力高,这个定力就是志气和耐心的结合,是长久以来积修所得之能力,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小朋友都是看小说看多了哈,^_^。
所以读书养气,因为读书最要耐心。炎炎夏日,看着看着书,其中有真趣,身上反倒不如一开始汗多,甚至有清凉之意,这才着点边啦。
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所以我们根本不看重你读过多少书,而是看重你能读进去多少,入木三分比浮游而过有意义太多。这种训练,日久之后,就会发现前秦两汉经典是有主线存在的,虽然诸子各执一词,但终究这个主线没有被打乱。而汉代之后的经典,往往因为学派纷起,异学干扰,攻讦日甚,常有不和之说。所以我们读书当以两汉之前为主线,后来的书籍作参考注疏,但不可以一味不加分辨就取信。
书,文字,文学作品,大而言之,一部分信息等等都是有背景,有环境背景,有思想背景,有时空局限的,有价值取向的,乃至宗教干扰的。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会被他所处那个时代的基本认知影响。比如说西游记吧。看似后来被改成了所谓丹经,但其实其书信息的底色一直带有会道门的色彩,这是为啥明代一开始出现就被禁的原因,根本不是什么嘉靖信道,觉得此书扬佛抑道才禁止的。嘉靖朝好道之人多也,西游记果是丹经隐喻,岂会无人看的出来?又岂会禁止流传?
究其根本,是明朝之初,或者说远在宋元就有明确禁止这个西游记底色的会道门流传的法令存在。所以西游记被禁哈。^_^
以后有机会慢慢写给大家看哈。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书籍信息有其“底色”,所以我们挑选读书的时候并非无的放矢。比如说论语,这个明确是孔子之后没多久就成型的文本,是成书年代异议比较少的一本经典。但也有不同流传,不过这些对我们来说根本不要紧。里面随便章句都可以看得出很多有意义的干货。而其注疏,自古至今不下三千种,都看一遍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且也不见得对。看多图乱心志。我们主要还是通过一两本注疏投石问路,所以不见得说这些注疏都是对的。而是以先贤的思考引发你的思考。总不能拿着石头当做已走的路吧。^_^。
但反之过于轻视先贤注疏也不对,注疏中有些解释足以称发微而明,既然看到就不要放过,也不可标新立异,一味认为自己是对的哈。我们现在有些组的同学的论语学习其实不再依赖注疏哈。但有时会有过度发挥的问题,而且有些同学会有比较固执己见的情况出现了,就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只要不是太过,我一般是不拦着的。因为这种火候是要慢慢炼出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或者我给一个原则就可以成型的。而要是通过和同学的磨砺,反求诸己而慢慢淬炼出来的知止能力,而恰恰能从中看出自己性格的缺陷,比如说比较固执,这是自大已久,不知自谦为诚之理。比如说比较碎道,这是思绪不够清明,格物能力不够,深入不进去,所以只能车轱辘话来回说。再比如说觉得谁说的都是对,就是不能,也没有决断能力,依然的格物不足等等,这些都和自己的性情习惯优点缺点能力相关。反求诸己才是会讲之后,需要大家反思的事情。这样才能增益己所不能哈。
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慢慢渐入佳境。不疾不徐,每周就那么点章句,想明白讲清楚就好了,预期效果还是不错的。从这次会讲是能看出来的,这才没多久,一年之后,想必会有更加不一样的变化吧。滴水穿石,才是修行。
今天学生来和我讲,在准备会讲的过程,收获很大,不光是学问上的,而且是文献上的。他一直问我董大儒是不是很厉害。哈,董先生固然因时立名,为武帝所用,但若没有那个金刚钻也不敢揽瓷器活。他能压下当时汉初诸子而独立于朝,必有过人之处。虽然他这个儒实际上是诸子和合之儒,^_^。所以有一天我们慢慢可以读他的《春秋繁露》。届时会发现,他把很多基本的定义都梳理过。^_^。希望读书会可以慢慢有序的办下去,即便我不在,也可以正常运转哈,这样大家在一起磨砺学问,结伴而行,终能养成志气,走的更远些。^_^
以后在好书分享板块里,可以摘录各种经典中短文,提出来给大家一并参详。必有所进益。我就说他们找文献真的不少了,但理解还是不足。以后可以放在这个栏目里慢慢品味解析吧。
做学问和修道是一样的,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根本不着急,只要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定了方向,那么即不用一上来给自己每天定好些自己达不到的宏伟目标,每每达不到给自己累积很多负面情绪和压力,也不能日日荒废,一心想着一步登天之类的。每天做一点,持续不断,回首望去,自己这一步步已经走了很远。这就是淡然而专注呗。其实这就是修行。
最后给大家分享我们会讲的题目:
《论语学而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离经辨志,以疏文意。
2.试论礼、和与文质的关系?或(礼、和关系不当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例子)。二选一。
3.何为先王之道?或(试论与天道的关系)。选答。
首先就是断句。自古这句都是有争议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琢磨琢磨。私下写写,等我们论坛开放了,发上来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