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崇古而不泥

目录

知乎上一堆朋友邀请我答“道教功法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不欲常混于杂,又要就此引申,就写在这里吧。^_^


大家有没有想过,功法是什么?道教功法是啥?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去理解所谓的道教功法?


所谓道教功法在格物修身语境下,是自然和人关系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唯一剩下的,保有这样世界观的文明,最起码在这个世界上是。功法其实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但认识是伴随着实践的,没有实践的认识必然不足,而练功的结果是改变。改变自身。按照你对自然的理解认知程度改变自身,所以才有金丹等等一切功法的出现。以后汉鬼考的读书小组兴许也会涉及到,早期修炼发生的变化吧。


所有的功法都来源于先人对自然大道的认识,那么实践这些认识,整理出来可行的套路即是所谓功法的源头面目。但这些认识无一不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此点尤为重要,稍有轻视,就会以时代的衣服代替其中的核心,而走偏。其实道教很大程度就是这样没落的,也就是所谓降本流末。



大道没有尽头,人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尽头。那么所谓的功法自然没有尽头。但因为每个人理解不同,那么个体所能达到程度取决于个体认识自然的程度,克己修身程度的。那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寿命,长相之类的。但这些依然是现象,别追求现象,别以现象衡量我们早就重复过很多次了,所以大家想必明白为啥不会强调这些了吧。


在对于自然认识上,自己觉得自己到头了,自然就到头了。自己觉得自己知道点啥就是“道”了,那也就停留在那里。其实这种人的思维方式永远接触不到天道的层面,不足以论吧。历史上随便找个住脚之处就停下来称为有道的很多,但往往非道或者小道也。所以真正入道之人,根本不想这些问题,因为很无趣。分心而已。


这不禁叫我想起来经典物理学的梗。在19世纪最后一天的欧洲科学家年会上,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开尔文男爵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完备,就差一些细节了。大家举杯相庆。结果这些细节,那两朵乌云演变出来的二十世纪物理学,远远远远超越前辈们所说的大厦。堪称高山也是可以的。而他们所说的大厦变成了我们口中的经典物理学。这其中巨大的落差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这巨大的突破口靠的是什么?




实践和认真,靠的是不断问为什么?然后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以此层层揭开自然真实的面纱。不断探索自然真实的努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科学家对自然真实的渴求我们太了解了,因为我们也这样,只不过用的方式,采用方法不一样而已。所以能说这些所谓的功法有啥尽头吗?不能,实际上也没有,只能说某种功法有期望的效果。但整体上讲,这条路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一旦踏上这路,或者说能真正踏上这路的人必然不是今女画之人。累了可以休息,但休息好了是为了启程。追求没有止境。但我们恰恰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无涯的知识。或者说只有无涯之生命才能使得我们追寻无尽之大道。所以修身格物长生成为这路行者的标配。^_^。仅此而已。庄子有涯无涯之辨,大家可以自己来想想怎么在这个语境下理解哈。


所以说是我们抱残守缺是不准确的。我们守规矩,有礼节,兴传统,是修身的要求,就像你调试仪器,仪器有使用环境和标准参数一样,越精密的仪器只怕对环境要求越高,而发挥出来的能力越强,所以我们是以身为器,以礼规之,直到能够载道也。有些先贤比我们更接近道,那他们定下的规矩其实就是调试身心的一种参数标准。但实际上这些也并不是僵化的。


明白以上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说崇古问题了。上次我问过大家这个问题,但我一直没有自己写,今天这篇就算是我的意见吧,^_^,当然只代表我自己的,我是个非主流的哈。^_^。学的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别把我的观点硬套在别人身上才对。^_^否则不公允的,^_^


言归正传,与其说我们崇古不如说我们崇道。那为啥看似崇古呢?


1.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万古之前的开端,那么泛泛来讲,古代是天然比我们离道近的。虽然道不曾远人,但事事纷杂复杂,越来越发展人性和其衍生物,渐渐遮住了这一切。所以我们要学习古人一些认识世界的语言,认识世界的观点。以求从中摸索到世界的真实,然后在实践中拨开迷雾,才算朔源而上。所谓执古御今也。^_^


2.登高望远。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来自于自然本身,气本身就是自然,没有被分化成非其所指的语言。是故格物以修之。最起码我们这个小众圈子内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所谓的崇古,是因为在这条路上,在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上,古人比我们走的远得多。这与古代自然条件,三才关系。人性发展都有关系,人性人情的日渐复杂,导致了后人越来越难以直观的认识自然。或者往往是扭曲的认识。那么学古是从中学习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些先辈总结出某些方法,即便现代人也一样可以用。既然古人比我们近道,那崇之也是理所当然,崇古就是因为崇道,他们近之,所以崇而学之。学而时习之呗。我们只有站在古人肩膀上才能比他们走的更远,那么一开始崇敬学习是天经地义的吧。


3.崇而不泥


古代文明不是一个线性的,不是单一线性均衡的,所以并不是具体到那个时代,那个地域,那个古人都是越古越好,越老越近道。因为即便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个人对于道的理解程度皆非等齐的。更加不是所有古人都是对的,所有古代认知都是对的,甚至所有祖师都是对的。这不可能的,最起码祖师们当年没有这么说过,他们恰恰很谦虚,仅仅以一个求道者的身份记录了一些东西,越早期的宗教性其实越淡薄,探索性越强。我们门中一直流传着当年一位对道教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天师之言,他大概的意思是他只是尽力在梳理而已,而非完美无缺。这些著述梳理仅仅是他个人的理解。而恰恰是这位谦虚谨慎的天师建立了后世的这个世界上的道教体系。大家猜的到他是哪位吗?恰恰是这种谦虚谨慎不断探索的精神奠定所谓道教的根基。这也是我们要学的,^_^

所以,我们从来不敢强逼着谁去信服我们,仅仅是讲明我们认为的道理罢了。祖师之言为啥在很多宗流中都传不下来?恰恰因为某些时代,有些前辈对于宗教性的权威的看重,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的。这就把更前代祖师的精神掩盖了呗。呵呵



所以在华夏文明传承的内部,并不是师父就一定是对的。但一开始一定要学基础基本的方向性的技能理念,而后面入道已深,自然可以有资格和师父探讨学问,和修行的事。但这一样不等于不是尊师重道。真正传授你这些知识的人,领你走这条道的人,不管你以后再如何优秀,也不敢忘了他们的恩义。而有些时候甚至超过血气传递的父母。这点是可能的。以后我们会慢慢讲哈。这里不展开。


那么,在对自然的理解上允许师徒不同,不会有人诟病。大家觉出来了吧,这很像现代的科研体系,其实有个能超越自己,发现自己有错并能纠正的学生徒弟,任何一位一心求道的老师师父都会很欣慰哈。^_^。而真正的求道先行者根本不担心会被后来的学生追上,反而因为有人能跟上他的脚步,能和他讨论问题是件无比欢欣之事。那些无聊的阴祟的心情,自保的心理是江湖谋生,根本不是道人心情的,而他们根基志气一立下来,即便走得很高很远了,但一样还在努力。那么只会博厚悠远。越走越远,岂会在意身后无聊之事。这才是真正道家之教的精神,三清祖师的教导。


而这种类似科研的宽容,恰恰造成了我们对于外道甚至旁门左道都比较放任。无知无学旁门左道甚至更糟糕的东西,我们都不会说一口气把他们灭掉。所以很少出现西方那些因为信仰认识造成的灭绝性的事件。而这样反倒是冲淡了我们自己本身的传承啦。^_^。一利必有一弊,而好处是什么?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当然此事也有例外,焚书坑儒其实是为了知识不散于民间,并不能算是失传,秦皇自己都留着一份,但后来西楚霸王火烧咸阳,才导致大部分绝版收藏毁之一炬。所以那就那啥了吧。哈啊哈,说远了。


正因为我们允许,甚至鼓励个体探索自然。所以道士行到深处往往是独行者居多哈。但宋明以来的道教慢慢失去了这些最闪光之处,与之伴随的正是基础教法的流逝。结果就是道教的宗教性,教团性越来越强,才到了近代演变成今人所说的宗教。这恰恰反映了道教的没落,失去了基础教育,没有了根基和原则自然也没有真正的精神所在,而很多东西都变成了是人为的规定,而不是自然现实的序列。


其实不管全真还是早先最开始的时代都有不以入门年齿为论的说法,少年人纯净,不染世事,对于有些问题的理解往往是拨去迷雾而更贴近真实的。虽然难以清晰完整的把每个环节都说出来,但结论却会比较接近哈。我们论语组中有几位少年人确实因为经历少,想得简单,没有那么知识和复杂的想法,往往能一语碰触到点子上,但是因为没有缜密的分析能力,所以往往说不出来什么。所以理解依然不足的。但足以观察到这类现象的存在,想必古时也不在少数吧。这点古人往往是承认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神童扬名。当然也有弊病了。所以要学,但不要越学越累赘,而是随学随消化。书越读越薄,既有少年人的纯净锐利,也有饱学之士的缜密博学,两者合一,无不克也。^_^。这其实就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无学而有学,有学而能俭之,必以学入道也。^_^


我们为什么兴学不兴教的原因,就是今时世道浑浊,宗教性越来越强,祖师之言不适合人际关系建设,虽然有天道之理,也要弊而不用。以人弊天而已。涉及私欲之时,一点都不泥古的,而在需要绑架社会关系时候,才会强调祖师啥啥的,^_^。这种才是真正的双标^_^。为了给自己行为合理化,恣意乱用而已。但这本质上的原因是啥呢?因为当师徒关系不以求道探索自然为相同志气时。往往是利益情分纠葛,是宗教,是社会,是江湖。是人不是天,是情不是性,是事不是道。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宋代以后的道教天性之道日少,人情之事越多吧。


那么再把眼光放长点。脱离个人局部来看。即便在不同时代,依然不是越古老越正确。所以我说不是线性的。这点其实在专栏的第二篇《支离疏者》写过的潮汐之意。^_^。既然不是线性,那么自然没有必要一味单一线性的崇古,那样只会造成迷信。比如说现在的传统文化领域,都是崇晚清之古,那些就是古代社会最恶心的肮脏的垃圾文化的大集合,宗教会道门之古,岂能同流合污?更加难以崇之。所以不是古代的就好,不是古人说的就对,咋怎么分辨?深学之,等你学问践行超过他们时候,看他们言论,自然可以细细分辨。去粗取精啦。


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泥沙金玉相杂,所以不能一竿子都打倒的。极端简单的来处理,而这点正是礼的精神。造成混杂的原因,有些是古人之言后人不解,以错演谬造成误会,那么再次诠释即可,有时是名实之变,有时却是异名同实。有些就是造作不堪之论。不一而足。根本没法说一定要咋样才对,一刀切的态度从来都不是治学的精神啦。所以有了原则怎么用,一定要因地制宜,方为美事吧。那么大家必然要精学而能辨之,再辅以格物修身才能从茫茫故纸堆中析出金子,还是砂中取金也。


那么当我们真的掌握了,实践了,不断小心谨慎地验证了某些金玉,才有不断深入探索的可能。也许很久很久之后,有一天或能说超过了某些先辈。再过很久也许又能超越一位。但终究是我们爬上他们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登山的。所以对他们的敬意不会少半点丝毫。而最值得我们尊崇的恰恰是超越了知识性对错的无尽探索的精神,扎扎实实的治学践行理念。这点才是我们要纪念崇敬先辈之处吧。这点恰恰是效其先而为学的根本意义所在吧。超越来自于继承没有根的树也长不出来有实的果子吧。所以那些胡侵的大湿我们确实也看不上眼的,因为只不过自说自话自以为而已,根本啥都没学明白。前人说啥都不明白呢 ,何谈超越前人。华夏文明这路宋代以后一直走的磕磕绊绊,每况愈下,恰恰是崇古僵化,反而没有真正的继承太多干货,又妄自尊大,自限其成,自然才有的三千年之大变局吧。^_^


写到这里,大家想必明白了,崇古不是崇古而是崇道。那么自然崇古而不泥之。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啥样的人才能把这路走的更远呢?答曰:基础扎实的人,基础越扎实,后路越远。基础是啥?根也,根是啥?道也。而扎实基础是啥?守其根也。依然是不离之道吧,这本身就是国人崇古重道兴学以孝的根本立足点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