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彼黍离离,智者归仁

目录

我这两年有一个习惯,每逢决定不下来的事情,都会开始写这件事。然后在行文中自然会摸索到分寸。


三官的问题是本立道生板块中投票最多的一个问题,大概和汉鬼考读书会相关。所以一周之前就开始写。这阵子中元,实在有点忙,没咋去自留地,也没和大家打招呼,但断断续续把文章写好了。而要了解三官之前必要清楚有些基础问题也已经写完了。学生配图时看完,都建议我别发了。因为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好处肯定有,有些学了就能用在自身的朋友必然得益,而且内秀者会逐渐摸索到一些真实。但坏处就是,知而不行则不实,而自此世间大湿歪道又可以多些造谣坑人的武器。给这种歪门邪道续命最不愿意了,但世间良莠不辨,写出来必然会如此,没辙的。因噎废食,固不可取,火候拿捏确是个问题。这些都算精微解释了,若非行到此处,自古少有人知,这么就讲给刚开始登山的,或者还没登山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_^按我师父的意思,随便写就好了,出格的也发不出去,讲不出来。不到一定基础,也看不全懂^_^。完全不需要操心。但我是没他那么洒脱,大概祖上累世修学闹的,总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文明留有份依恋和善意转化成的责任感。^_^。他最烦我的估计就是这点了。管闲事不够洒脱哈。^_^。半只脚卡在这里哈。不然只怕也不是现在这个进度。^_^。


这种驱动很强,几乎是天生的,我虽明白来由,却还不愿离弃呢。叫我师父的话说,就是没看透,没被伤透心呢,等到有一天不在意了,会快很多。所以必然要经历这个阶段。


原来出去溜达,有人不经意之间说到我字号,确实一语中的,冬天的一盏灯,是啊,严寒中的烛火。等到冬天过去,春暖花开之时,光明大放,吾道将兴,烛火自然用不到了。就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不过看现在的情况,还早呢。现在想着,有点可惜,看不到繁花锦绣了。不过真到那个时候,就不见得会是这种心情了。^_^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仁和智的关系是论语中的一个大命题。在考虑这个度的把握时,这句话一直不断的迸出来。^_^那就写写。


仁者不离于仁,故安,所以不用去思考分析太多背后的原因。去做就好了,不违仁也。其实做着做着就明白了。由仁而智。仁者安仁则知之也。生而知之大多是这种。


脱离这个儒学的背景,其实现实中很多实干家恰恰是如此,很多事是做着做着才开出一片天空,而不是左顾右盼,都先想好。思而不学之过也。但反过来,也不能傻干,学而不思。学儒其实对于在世间行事的分寸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智者以仁为利而能仁。由智归仁。是知其利弊的理性选择,自我选择而归于仁,以为利生。智而能仁者,必是贤圣之属。学而知之大多是这种。今人都是学而知之,那么就要明理。所以讲清楚道理,没有错。关键在于听到了道理怎么去做?


很多朋友就为了一时好奇,知道明白却不肯往着正确的方向去做去努力,那真的是不好。是为不智也不仁。文章对这样的朋友并无半点好处吧。



其实仁智这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就是路径不同。仁而知其所以则不迷,行而知之也。智者利仁而守义,亡利而利,返于不离,善用其智则不害。皆是守根抱一之道的路径吧。^_^


那么即便讲清楚了,智者能返仁,仁者能生智,即公且明,不坠于阴私下鬼,不迷于左道旁门,善莫大焉。而不肖者必自坏坏他。也非我等需要顾及的了。^_^



想起《诗经》里的一首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时间感同身受,真正明白这诗歌承载之情了。他是踏上故土,看到国破家亡,改朝换代的景象,不禁悲凉长歌,彼国的黍苗茂盛丰硕,故曰彼黍离离。他却心忧故国。


我看到的不是国家如何,而是文明如何。自从那啥以来,见华夏吾道之衰微之极,真正能让人天和谐,长生不离之道遥遥尽没,而彼黍离离,华夏子孙多归左道,这比国破家亡更甚,人天渐远,若说心中不难过是不可能的。我还没远去那些先辈他们那么好的心态,或者说他们也都经历过我这个阶段吧。但应该往哪方面努力还是分明确定的。守着这残垣断壁,总要做点啥,但限制多多。虽竭精殚虑,却不能复其万万之一分。今人私重欲厚,纵有聪慧,却不见得能返仁。若不能痛定思痛,修枝减叶倒脏水,徒闻其奥,恐非善事。我总劝学生们不着急,其实也是劝自己别着急吧。天下大事必起于毫微,积重难返也要留点生机下来。度过严寒,总有一天会抽丝发芽,还能长成参天大树吧。



既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逢难则退。黑暗中还有阴祟毒害窥伺,伺机噬人。环境恶劣,严冬凌冽,却要温火慢炖。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终有一天,华夏之美于天下,此黍离离而不绝。^_^


大概知道要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