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循序渐进,行而知之---道教放戒小议

目录

本篇推荐于一部分朋友,人比较少,也请不要外传。谢谢,^_^。请大家看完留名,我好确定下次依然适合这类小众私货观点的推送,倒不是小气,就是不希望干扰到没有兴趣或者意见相左朋友的视听。

---------------

总有朋友问戒法之事,我一直不愿意公开讲,因为种种原因吧。这次写写,大家看个热闹就算了,^_^


贴一段南阳玄妙观传戒《初真戒》之序言

“盖戒律之学不起于往古,而起于宋元也。虽然其宗旨伟大深远有不能尽述者。且道教一线之文明赖之以延长,近世之道族因之以发达,故不可不举行焉。


夫天仙中极初真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一言以蔽之曰敬。敬可以复初,可以致中,可以达天也。


吾霭云方丈掌握法律,目击道风,欲传此敬者,固非一日矣。而引导乏人,其戒行完美者无多也。于光绪甲午岁设立习戒堂,命震董其焉。日以变化气质存诚守敬为务,以至律坛规范层次无不精研极致,十有余年,始得志洁行芳者五人尔。 乃于宣统二年八月上旬之吉,传授衣钵,为新戒之先觉,作诸子之领袖,特为录以记之。”


以上是五子登科时的写下的。前辈们想的很好,但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他们预计进行。这些姑且不提了。单看他们为了广放戒,建立戒堂,教戒子学了十余年,才得志气纯洁行动方正的五个人而已。可见学戒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广传戒律,一下齐放三坛只怕也难符合修行规律吧。


传戒无非存诚守敬。是宋元以来道教对前代教法分割再包装。只要走到一定程度都会发现这是必由之路。那么爬野山也会爬到正路上来,尽是沟壑山隘,沿路而行是最正常的选择吧。这还是一般的山,而珠峰呢?珠峰之上呢?


很多朋友说诚敬公专一不是道教,其实是根本不明道教是咋回事啦。用那些以祖师之教博取功名富贵之人的言论来衡量千年教法,岂非可笑?


所以传戒是名,诚敬是实。那具体怎么样,就要看这些戒子到底是诚是敬就知道了。有些事说的再好听也没用,观其行也。


戒法都是最干净的东西,如果玷污败坏这种最干净的东西,会引起很脏的东西出现。所以放戒必然要极为慎重,这也是为什么宋元以来,所谓隐传单传之事。不是没有道理的。先辈们岂能不知多放广传的看似的好处?但为啥不去做呢?而且也同样不是一起传齐的。而是走到哪里传那步。



妥协于现实,为了宗教传教而罔顾修道的基本规律是不对的。规矩顺序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增加人头的,那种为了传教搞出来的东西只能靠人多修,那是佛教香火之类的,和修道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从来不要求传教。因为修行是自然的标准,而宗教兴衰是人事。这两者的平衡本末一定要把持好,若是舍本求末,就是有名无实。那么就会出现一下从低到高传太多,根本是因为很难断断续续依个体进度不同传续不同阶段的戒法,所以一下子都传了吧。是金钱时间地域政治现实的考量,但代价是忽略修行规律。是宗教的现实考虑冲击到修行的自然限制。是道门衰落的重要原因。人事总要以各种名目遮蔽自然的规律,那么代价就是衰退。其实还是和沙门那种大快广的思路学的。他们忘了,我们循序渐进,行而知之的根本。无论是不是炼丹,修道最忌这种贪快好省。盖楼不重地基,钢筋水泥都是偷工减料,必然是摇摇欲坠。所以道教慢慢沦为了现在这种情况。


近世道门吃亏不自知,也是道门没落的具体表现吧。道理不清,为名绑架,当有此患。既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也没有底气,更没有勇气纠正先辈那个时代的不得已,还要一条道走到黑,随他们去吧。  


若是真像传闻中有啥啥的花钱买名,那么戒子多想着的不是修行,而是传戒之后教内地位之类的。诚意正心的基本功夫都没有,受戒无非就是走个过场。这样人前装也装不久的,到时候是不是有诚有敬,藏不住的。那么会如何,上文也说了,具体咋样,我也无从判断。到时候再说吧。这也是戒法普传,不以学之以序在这个金钱时代衍生出来的必然结果。是宗教考量不是修行考量,我们认为这点不纠正,根本走不远的。


当然一家之言,我也是听道友说的,具体没有真的验证过,那么就是说说这个可能性下所代表的现象,不足为凭,这种事也不用多想或者演绎,以后就清楚了。现在想鱼目混珠,糊弄人也没那么容易了。人也在看,天也在看了。^_^


此篇是我们小众意见,不是道教的普遍认知,所以请大家不要外传,仅供自己阅读参考,免得无谓的纷争,我只不过阐明其中我们认为之过弊。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若是哪位朋友不喜欢类似的言论,请和我们讲,会另作分配。^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