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有威,三官考校
昨夜秋雷,一扫阴霾,今日爽利,风光明媚。到了正日子反倒清闲啦。^_^
昨天那篇是我矫情哈,真是不好意思。^_^。疏解情绪,倒到苦水,没想到这么多朋友安慰俺。谢谢大家,不一一回复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闲话不絮啦。^_^
但没想到这么多朋友安慰俺。谢谢大家,不一一回复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闲话不絮啦。^_^
三官主题其实算得上道教中的一个母命题,但世人好高骛远,见名不见实,因为神学变化,三官神职后并不高,就不太重视,其实土地,山川,天地自然之神灵是和我们生存的基础,和我们息息相关。不管在人为的神系中怎么排,在自然序列中天地水三官之德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以忠恕之道来论,其实越是贴近我们的,越应该细细思量。
这是上下两篇的。明天或者后天再有一篇。把一些缺失的部分补足,对照着看,就清晰了。^_^
总论
三官者,天地水三官。是远古祭祀中祭天地山川四渎的神学演化。魏晋之间,三元信仰又以不同的方式兴盛,上到三清三皇三天三一,三元三会,下到三魂三界种种都是东周以来的某种思潮的余韵,或者反映了某种自然变化的真实。易为六爻其实和这个道理一样。但其实八索之学最早并非如此。以三分之,以两偶之,就是反应这个问题的一种表达。可算源流上古了。
后来三元和三官信仰结合在一起了,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神道设教体系。这是和历法气变结合的神道设教的手法。是一种记述性的纬学,是一种把干货隐藏在记问之学中的神道手法,是为了传承以及使用方便之事,先辈智者行仁之事。以信代仁,盼着徒裔们,践行不辍,终有行而知之。后来教法衰败,一切都是分崩离析的状态,在道门修炼也多开始混淆。此事就纯粹流为信仰了。但其实问题不大,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实质其中道理所在。。^_^
原来所谓中元祭祀是在七夕,这是三会日中的地会日,后来二七者,十四晚上,人为的定在申月之望日以为地元之日。所以早期是三会之日为主的,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为天地水三会之日。然后才出现以月望为准是一种盛代兴的三元之法。这其实也是符合天时变迁的作法。一样制礼有道。不可荒废的。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伴随着直观观测能力的减弱,很难以变历行事,不得已才以定历的吧。否则,会造成很多问题,那不如统一成一种固定日子的方式,同时纪念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天地水三官。这是一种为了人事而变的办法,有利有弊,那么其实弊端在后期慢慢就显现出来,或者说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就是这个弊端的延续。
一,为啥从远古先民就要祭祀天地水?而后来神道设教,又把三官单独列出来?
这得从三官的根本意义来考察。先要抛除神学上的意义,天地水是啥?是我们所在的大环境,涵盖现实中与我们生存密切相关的主要的大环境就是天地水。这是直观,直接,密切,也是最现实的表达。那么像我们华夏这种“环境发生学”不离环境的学问体系,必然极为重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和环境长期互动的问题。所以泛言之,天地水是我们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生存的基本自然环境。祭祀,礼敬,酬谢甚至补益三者,就是在气学视角下,补益回报生存之本,与环境长期共存共生的一种方式,是根深蒂固,长生所需之必然。只要做的合理,环境不坏,我们就不坏。所谓天人合一也。我们是彻头彻尾的环境友好型文明。^_^。
人是离不开天地水的。其余的factors都是包含在其中的。而这个环境的范畴是有形质之后的气,主要这个世界内部的事情。但道教神学后来将之放大,未必所有细节全是对的,但也无所谓,大体没有任何问题。而金风火,雷泽或在天,或在地,或在水。总之,先民最直观的观察就是我们生活在天地水之间,这三者之间加上万物生化,人类万象构成的就是就是所谓阳界啦。^_^。
那么人从受生起,就受到天地水三种力量的影响,或者说是由天地水三种环境之气来组成的。这是最直白的没用之言。但也是无比真实,你有一样东西不是这个天地水三个环境提供的吗?我们从生起,在这个世界中受的先天之气中有三官的力量。所以所谓先天后天之气,其实是需要细致分辨的,我们的学问远比大家想象中的精微深奥多了。不过这与本文无关,暂且不论。
二,天地水还是天地人?谈三官四界。
其实一直以来,这种对应都有道教神学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元中地和水,谁代表三才中的人呢?在人身中三元神到底是天地水,还是天地人呢?^_^。所以最迟在宋代前后,在诠释灵宝度人经前后,出现了天地水阳四界的说法,也就是人界为阳界,到了明朝宁王《天道至道玉册》明确给出了这点,自此很多法式,都是号称通禀四界的。^_^。这其实这是一种人为认识上的变革,或者矮化,最早期不需要这样的。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所谓人界和地界水界的关系。水界并不是简单代表水族之地的。^_^
到了明末清初,又有了火官与三官相配的说法。更似为了对应四界中阳界这个神学范畴的努力在。是道教传承衰落后的一种补偿性神学构造哈。这些不影响本文讨论主旨,姑且按下不表。
天地水是环境,三者环境的诸多因素嵌套叠加造就了人界的自然基础。人(阳)界其实是三者力量耦合出来的自然世界基础再加上人和万物特性构造出来的复合之世界。我们可以用个数学公式来表达,大家可以在试试留言哈。^_^
所以在体内三元,其实是三魂,但具体是天地人还是天地水,根本不要紧,那就是名称,等到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也就真的明白是什么,而为什么异名了。但为了保持道教神道设教的连贯性,我们一般沿用天地水三元。民间一般都用天地人,这个真的没所谓哈。我们一般为后学能够连续于经典,所以多用前者。但口头上也兼用后者,有时会给大家造成误解。
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谈三官考校的原因。
自新其德,不重则不威。
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这个环境中。生于斯,长于斯,故于斯。那么天地水之气一直从受生到亡故乃至之后,都不断的影响着我们。从某种角度讲,我们能活下来,全靠三官之气的支撑。那么三官之气之纯粹是其之所以为天地水的原因。自新其德,以尽其职。恰恰是长生之本。人同天地,共尊此道。这是三代官学中重要概念,恰恰是由天道自然引申到人际群生的。尽职就是保生之德。旧法故事里面有写过的。^_^
泛泛讲,我们在生活中,各种行为造成不敬气,不守根,不敬环境等等诸多行止,这些行动产生不敬不诚之气,就是玷污其德,把天地水之气弄脏的一种行为。所以在我们的视角下,从头到尾都承认人为三才之一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压根不是什么宿命论。但这种行为称为背其德,那么多了就会影响自然。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发生自我的代谢,自新其德,把玷污他们的脏东西祛除。连带着就是伤害到发生玷污的源头-----人(个体)。这就是天灾人祸在自然语境下的来源之一。但其实还有其自身调整的问题,那么就是躺枪了。^_^。今人其实也讲大自然的报复,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云云,而我们先祖不但明白这点,而且还具体的研究细化,然后给出各种应对的办法。要说对自然的诠释,对自然的沟通理解,古今差距太远了。我们有时真的应该保存一些不同的视角才对。
但其实这个标准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登山走的越高,标准约严格。因为登山以修身,修身以德,那么德要越接近自然标准。所谓近天,所以对常人和登山者,不同等级的登山者,这个标准的范围就是不断减少的,也就是为啥戒律随着修行会越来越严格。德重则威重。与人与天皆同此理。
那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讲,三官大帝总领天地水三种大环境下的各种气息。而这些气息都有各自的功用,养育群生,所以都有一定标准。但这个标准又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对象的。而人在各种行动中对出离这些标准时候,就会产生反动,自然的反动,在人情角度看来,就是惩罚。民不畏威而大威至。有德才有威,三官之德养育群生,那么自然对群生有相应威。一旦背离其德,就会尝其威。
所以人间之礼法,往往是从天道自然中引申出来,就是再不断努力适应人的情况时,加工造作导致了变形太多吧。大到比如祭祀规矩,小到比如行止礼貌,便溺吐口水之类,无一处不是有其自然根源的。剥离开来就是天地自然之道。
学儒学礼学戒,无非要明此理,以行进知,以学进德吧。
气学深奥精微难明,所以有时也是大儒高道将它们化作看似僵化的礼法戒律。先要后学以此为行止,以信代仁,行而知之后,逐渐明白其中根本。然后灵活应用。由方而圆,由比而周,自此上升。
以上就是神明查过的自然根本。下一篇写另外的部分,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了。环境系统自带保持环境平衡的标准,但人为了一己之私,破坏违背这个标准,就会有反动出现。那么在气学视角下,泛泛讲,环境之气就是三官之气。也一样有其标准。应在人身种种,就是使其健康福德之事。但人背离其标准,就会破坏自然身上本应如此的标准。因为人说到底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身上的三官之气无一不受自然同调制约。那么两者的差就是自然的负担,所谓恶气也,这种恶气就会引动种种消除它们的自然机制,小到生病,针对个人,大到天灾,针对一群人。那么如果在自然机制介入之前,自行消减,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恶果。那么和环境伴生长存。还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先辈道人们最朴素简单的逻辑。
其实是在当时是有效的。所以才有东汉三官手书,先悔过再赐符水之事。其中顺序原因,下篇都都会涉及到。
综上所述,考校必有标准,而天地水三官恰恰是自有标准而和组成我们的根源。和我们密切相关。所以才能以自然的机制考校之。
后来死后地狱之说兴起,三官就演变成冥考之神,但其实人活着死着,无时无刻不在这个过程中,所以与其死后如何,不如现在做好,就能改善现在遇到的问题。最后才慢慢演变成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神职。但其实,天官可以解天厄,禳解不顺天气之罪之恶,地官也可以赐福厚德之人,水官一样可以解除不顺水德之恶,而赐福于人。我们往往为了对应,简化成三对三的神学说法啦。^_^。但想要达成这点,前提是你要首过自新,否则完全没有可能。脏水不倒,哪有赦罪解厄赐福呢?
这篇名字其实想叫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没有啥是白来的。天道好还。不守礼以对之,一切看似的所得其实都会化作害处。所以在这条路上走,学的越多,需要的德行越大,关键在行动上,学而不行必败,很多好道的朋友都是毁在这上面了,就贪图好奇心被满足,但不曾真正的实行。而专注力分散到各处,分散到各个领域,所以气杂德薄。那么一旦遇到某事,德行自然亏败不足。事则难成。一生看似有才,其实无一事成,蹉跎半生,只剩造作情绪,老而顽固,僵化就死。从小没正经开蒙过,其实影响之深广,远非简单知识能够涵盖的。性情习惯决定命运。这些恰恰是从小培养的,长大了要改,需要很努力了。学之以序,学之以专位列三足之一,必有深刻的内涵。
这是为啥提倡反哺输出的原因,也是为啥大乘思想在道教中也成为后世的主流的原因。也是不能阴私不化的原因。这一切都有内在逻辑。当然我们也认为大乘是一种极端化宗教表达,不符合学之以序的原则,但它的基本精神和儒家的仁,道家的慈是一致的,就实行办法有一步登天,脑补太多,等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当然这也不是所有的教法都这样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毕竟是最适合今人的。
越是贴近自然真实的学问,越是如此。因为不容败坏的真实就是不离之道在天道下的反动。其力精微宏大,远超所谓因果的范畴。或者所谓的因果是这个现象的不完全观测下模糊性表述,就像轮回一样。都是似是而非的。对于大众真的难以强求,但对于像要登山的人,却不能如此。我写的大都是给要登山的人,所以受众不同的。
四,兼谈北帝法
三官北帝是如何化身为冥考之神的道理,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死后算账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假的。^_^。因为三官北帝德行施予越大,其道越精,其德越深,受众所受其德越多者,如道士等类,那就越不得出离败坏玷污其德。这是为啥北帝法极严的根本原因,任何出离之道的都很难真正接触到北帝法的。为啥真正拜斗和尚尼姑都要禁绝不能见坛的原因就在这里。不是宗教性的原因,而是自然气息上两者有相悖之处。他们贸然冲撞,倒霉的肯定是他们。道士并不是小气,很多时候爱护之情就在这些看似贬低的规矩里。但事实就是事实。不守其根的出离之道和斗法帝法皆不相容的。后来大杂烩之流怎么可能引动北帝之真?而若无极高的戒律要求,又怎么去考邪破恶?自己没有这个标准,是没法考较任何人的。所以正己才是一切的根本。
道教神系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无厘头。很多东西古人不用多讲,因为一直生活在那个文化背景下,一听就明白,但今人远离那个文明底蕴已经很远了,多是瞎猜,又不肯踏实学习基础,那么就是根基不牢,也根本就是说说看而已。
至于受考三官,或者权过三官,大体是咋回事是不是也就不言自明了?我大约都讲了,就是没有掰开揉碎讲咋太阴炼形和尸解罢了。^_^。汉鬼考读书组的朋友们仔细想想就大概能推测出来了,这部分就不写出来了,忌讳太多。或许我们私下可以再做讨论吧。
最后,大家结合下篇看,再回来看这部分就明白了。
大家若是首过自新,其实能去正经三官殿最好,若是去不了,也不必勉强。我们就生活在天地水之间。那么就在三元之节,秋分之时在静室向北跪地自陈就好了。具体啥格式,其实也不是特别讲究,按照自己心意来讲就好了,真的认为自己错了,真心悔改不用别人教,自己就能讲出来。这种其实辞情恳切,更容易比那些虚文传达。文质之间,以质为首,尤其我们这个并不算宗教性的。道理已经讲清楚了,这就是气学视角下,以诚敬公倒脏水和与大环境互动之法。最后加上一句,“如有不恭,礼数不周,恭乞三官赎小兆之罪。”言必由衷,心中积分敬意,几分诚意,自然能表达出来,不事虚文浮词。而且若是发誓不再过犯,可别再犯,不然累积下去并不好。这种方法适合那些明理求实,不务虚文的登山者的。若是愿意用已有忏文的,麻烦要清楚自己具体犯过那些,具体对应什么。那么就要有比较多的宗教内涵了。这两种各自看个人的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