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戊不受田”(道教有戊不朝真)的说法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目录


很奇怪道教从汉代文明中滋生出来,和民俗是一脉相连的,但是现在很多道士一说民俗根本不屑一顾,其实是忘本之事。 固然有些陋俗不当取,但道教里也有早就没用的东西了,所以需要仔细分辨。



周秦之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社有仲春仲秋两次祭祀。里面内容繁多,而且形式也一直在变化,不多展开了。而最重要的就是祭土。或者称谢土。这天就是土地休息,恢复生机,土性容五行而有消化滋养之力。所以每隔一阵子,按照一定的节律就要修养,不能劳作索求无度。而且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或者第六个戊日,大家就要祭祀它以气补之,就和祭灶类似。前面答过题的朋友只怕马上会明白哈。


我们是气论,天地人一气往来呼吸,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就是节气和节日的来源。种地要养地,恢复地的运载生发的能力。这种是五行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每个环节都重要哈。^_^


最晚在秦汉的时候。戊己两天都是要忌讳的,这是田律里面写着的。后来到了汉朝,发现只有戊日貌似不能动土。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渐渐就成了社日,即谢土的日子。现在大规模祭土谢土可能很少了,但有的地方依然保留谢土仪式。而大家只要不在社日动土就可以了。


这种叫做定历,它的出现优缺点并重。当我们为了方便和进步,开始计算推测的时候,我们渐渐把直观观测能力忽略了。最后就干脆都是算。但是实际上这是个有浮动的日子。我们现在的社戏,各地春社,全是由此衍生而来。很多地方春社改成了提早的很,又是别的缘故了。而第五个戊日左右,地气再吞吐之间恢复了生机,燕子知气,社日不衔泥作窝是真的。抱朴子之言不虚也。因为这个恢复过程中土地的气是乱的。动土会有些不适合的情况。所以才有这样的谚语。举个例子,就是你正在吃法叫你上窜下跳,必然消化不良,七荤八素的。脾胃后天之本啦。


后来实际上这个社日是有变化的,定历很难每次都准确描绘它,有的时候会在立春第六戊日发生。所以才会在有的地方逐渐演变成干脆戊日大家都歇了吧。^_^。这种实际上对于地气修复是有好处的。所以延续下来了。


原来定祭土社日是靠占卜,其实占卜和测算原来在一起的,占算啦。但是后来就都规定好了,但实际上,总还有最合适的日子,比如今年恰恰不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最适合谢土。而是第六个。大家可以想想为啥?而且今年春寒大家都经历过了。所以也能琢磨过来为啥吧,^_^



此为天门地户。前一阵子给个小道友讲,戊辰戊戌是天门地户闭合的时间,他给记成了一个是天门一个是地户,这不能说错,但不是戊禁的问题。这两天是天门地户都闭合,所以你硬要烧香诵经朝觐,基本是要受到“起床气”或者说人家在消化调整,你非去折腾人家,打搅天地修复生机的罪名很重,所以才有禁忌,道经写的就是这种犯禁之后的后果的神道设教版。而三元八节本命都是特殊的,就相当于有更重要的气的往来,另有讲究呗,那么常规的问题暂时忽略。


那六戊日除了不要交通其余的都可以做,练拳打坐,读书写字,都可以的。只要别摇铃动钟颂圣念经焚香等等的交通行为就好了。原来还有专门戊日修行的办法。也是很有名的。叫做取六戊气。


而道教的戊禁与土禁有重叠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戊辰戊戌肯定是要禁的。这个和天象有关。但有些事六戊也要禁,那些犯了的道人,少说也是脾胃受损。有些事不用看就知道的。^_^,其实有句俗语,家有孕妇莫动土,就是家中中气若是扰动,有一定几率影响到孕妇中气,胎气不准啦。但现在农家渐渐少了。医疗也发达多了,这种现象少了很多。但道理总要明白的。


a,戊辰戊戌为啥是天门开合,大家愿意的话,可以找下原因?提示和二十八宿过陆有关。然后看看再能想出来点啥?


但道教的后来的六戊禁在戊辰戊戌之外别有原因,因为甲子遁六戊,大直符是也。


b.大家找找哪里有甲子禁忌的记载?为啥?^_^。没讲的话,大家自己分析下啦。还可以再想为啥甲子遁六戊?这题目纯粹是好玩的,^_^


c.最后的判断题,那到底道教六戊或者暗戊应不应该遵守,或者说怎么遵守?


知乎上原来有个朋友问杨公风水每月忌日,其实有这道有点像,但不完全一样,只不过那个禁忌基本没用了。^_^



答案请发@Cyberbrain私信。截止于辰月二十八子时



因为今年谢土最好在戊午,也就是四月一号,但没有条件也不用专门祭祀,不过因为很多地方的朋友清明提前上坟,需要动土圆坟。那么请尽量错开这天,总没错的。一旦那天动土太多,总会有些腰酸背痛之类的。现在这个老规矩都弱了,效力也弱了,但能知道点,总没啥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