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怎么分内外?兼论道门炼形
拳法怎么分的内外啊?这篇存在我的知乎草稿箱快两年了。^_^。终于有个人少的地方,可以慢慢聊聊这个问题啦。
内家者,语出明末清初黄宗羲先生写给儿子武术老师王征南的墓志铭。收录在这位儒家朴学先驱的《南雷文集》里。后来因其名声以及清代武学的流变,内家拳的说法转为流行。最流行的时候在民国。要想分辨内外,就得先考察下黄先生的学术语言背景。这个看似扯得太远,实则是破迷之捷径。
众所周知,清代学术对于宋明理学是批判的态度,而所重者是汉代经学,朴学可以看做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当然他们的经学其实也是变种的经学,这个姑且不论,但最起码这位朴学大师极擅考据,儒学功底,经史子集的功底远超常人。尤其是史学功底几乎是冠绝一时。对文字意义的来源用途把握必然精到。他用内家以褒扬王氏之拳,实际上是对汉代经学的内外概念的引申。这种不见得是刻意的应用,主要来源其人的学问修养的厚积薄发。这才是核心。弄明白这个,就知道他说的内家是什么。是在什么语境下的内家。我们来看原文:
“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
”所谓内家者“:说明内家这词未必是黄先生发明,在他之前或许就有类似的说法。但他用此词,必然有其解释,这符合他作为儒家朴学大师的职能,儒家原本就有释义之功。
经学有一种经典表达方式,就是说一半,另一半不做赘言,所言其表者,仅以如实,不作其它推测断语。这是种德行。其内里本质却不明言,因为达者自知,黄先生自己不练,则不做推测之言,止于描述,是君子之风,史家之德。原文“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说了王氏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怎么做到这点,恰恰是没说的实质。表里如一,则明其内里实质。此谓之诚。故能以表言里,以明显幽。但真的没说嘛?其实不然。黄先生看到了王氏拳法的表象,也描绘出最主要的外在技击特点,但着重捻出所谓内家者,后面又内外对举,明显在借用汉学的内外概念来点明这种技击背后的意义。
内外是个相对的概念,不是单说两者互为内外,而是与谁比之为内,内外的用法在汉唐文本中早已有之。与内家外家之意是同出一源的。今此,借之以管窥其精。
最迟汉代起,就有《韩诗内传》,《汉武内传》等等。内传成为是文学上描述经典或者传记主人更多细节,不为人知的传记。不少成为纬学神话之说的一种,但这是现代的看法。我们并不完全作此观点。这种分法,不光在传记中,其实淮南子,庄子都分内外。为啥?未必是学者们说的门人弟子之说。因为淮南子本身就是集成类书。而是靠内容分的。
道教实际上继承这个传统,各种祖师的内传很多啦,《太元真人东乡司命茅君内传》《南岳夫人内传》《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极左仙公葛君内传》等等不一一细举。不过其大体未出汉代经纬之学的框架。都是虚构神化吗?未必。内传在我们眼里往往是入门之士才可以知道的精微细节。里面干货幽隐但极多。我有时会叫学生们参读一些这类内传了。黄先生乃饱学大儒。拈来这个内字以褒王氏拳法之精,恰恰表达了这个意思。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是现象。那本质是什么?处中制外,不疾而速。四两拨千斤。这些内家拳的特点,又是因为什么?其气之功也。依然是气学视角下的问题。这需要深入参修才可以明白。原来这些确实可以叫气功,但被这些民国以来的武术家和开放以后的气功大潮洗礼过,我们明确发现他们练的气和我们原来所谓的气不是一回事了。也就是气的定义被置换矮化了。这个若不是有着传承,真的会被迷惑。因为体感这种东西,意识上的造作很难说的。
这种流俗置换之事在历史很常见,比如汉末经纬之乱,导致巫鬼横行,淫祀遍地。比如说禅宗置换了性字之义等等。自卢生见性之说流传开始,性命之学乱也,理学重新面对这个乱局的再出发,要统摄佛老,但仍有不足。后世宋元丹道以此为基,自然不同。流俗必假,千古不易。这也是道门保守的一个原因。降本流末的趋势是个朝着悬崖狂奔的马车,这种趋势很强大,我们就是这个马车上的缰绳。但这时缰绳的力气不如马的大,所以与其扯断了,不如留好缰绳以备后用。待到需要时还能用用也不错。^_^。崖后还是山。作亲民不用毁了善人之宝啊。
言归正传,拳法上的内家外家之分,确实是后世人为划分出来的。自古未有,不出三四百年历史。也就是明清文人好佛道,提倡三教合一导致修道庸俗化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现象,而到了清朝,基本是镖师武行流行后的一种说法,说老实话,道教在明朝之前从没有这类说法。那么既然有了,也无所谓,其实未必是对立的。一开始表达的意思就是上文所说内外的意思,内传和外传是对立吗?当然不是。总有人说拳法不分内外,此言不差。但没有说透。原来武艺技击不这么讲确实是真的。我们道士原来根本不讲什么内家外家拳,宋元之前,武当三丰祖师之前难道就没有道士练武吗?内家拳没有发明,练得难道就是外家吗?记载早期修道练武的文字记录不多,因为武难以言说,却以身传。但最起码《抱朴子自叙》明确记载葛先生习练骑射、刀楯、双戟、七尺杖术等等武艺,辅以禁气。还射死俩马贼,伏波将军是也。而茅山上清宗师贞白先生,也被认作是少习骑射武艺。又极擅铸剑。自铸十三口神剑的记载是非常明确的。钟离先生乃汉将军。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早期道门修炼者,确有修习武艺之事。不敢说人人皆习,但入山独居,总要些防身功夫也是常理。修行于身才是道门修行之精华。所以对于身体的锻炼的要求绝对不会少。从导引到拳法再到骑射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修身之术。那这些被记载得道先辈的技击武艺都是外家吗?当然不是,任何技艺,精益求精,都会成为内家。这才自古所传内家之要,也是本文之重点。后代发明内家者,是另外一种思路。追求现象单独开辟出一种技击的思路,才是现在所谓内家拳之实。但这不是我们道门修行的方式。单纯追求技击效果,在养生上面就会有偏颇,对于丹道来说,确实有帮助,但不是真的干货。那种内家拳和丹道之间的认识是清朝清末之观点。因为那个时候修道的重心和以前不同了。后来在世俗国术大流行之后就更加不同了。然后才有甚嚣尘上之内家三拳。但有多大几率能练到我们要求的入门地步,真的说不好。我前一阵子又和一位早就相识练某拳的朋友聊天,他也明确觉出来并不合适。所以我才把这篇本来不打算发出来的老文翻出来,也算尽尽心意吧。
以此论之,内外之意昭然若揭。清末以来所言内家拳对于古时道士来说就是外家也说不定。真能明白这点,丹道或者修道才有望,否则一直就是一个痴迷于劲力”气功“或者技击效果的状态。些许板结之浊气顶在肚子里,以为丹者多了去了。各种吹嘘表象多也,但最后和原来古人成就相差何其远也。然后就会臆测古人之说,以浅薄杂乱之说乱其本。关键就在于他们不知返本还源,拿着后出,后来被置换的东西会衡量先代之经文。一点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啦,哈哈哈。那自然是以粗比精,岔路纷出。
练武本是修道入门最合适的一种锻炼方式。但现在看来反倒成了绊脚石。不难在练武,而难在不执于江湖说法。不迷于技击技巧上才是道门之才,然后入了门,再精研技击之道才摸得到以武入道的门边。技击其实对于修道很有好处,而内家拳本身是从这条路上引申出来,但关键没有基础就为了现象开始的清末内家拳已经走偏了。而我们从来都不敢说自己以武入道,因为不够格,就是借用拳法等等辅助奠基而已。这是我们和江湖武术人士的最大区别。每每看到什么XX山轻功武术之类的东西,就只有苦笑。很多东西我们都清楚并非是道门传统修行方式,而是民间武术的回流,然后被这些XXX包装好了再兜售给大众吧。所以真假难辨,好生纷繁。
自古至今,真正以武入道的屈指可数。后世的这些武术家,基本就是武术家。或许有一两个沾到丹道的边上,但也难算的上以武证道。说句实话,连丰祖都不见得是纯粹以武入道。别把小说当真了。哎。以武入道的标准远不是今人可以想象的。所以可以说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了。
若是以养气论内外,原则上没错,但外家练筋骨皮,不过也是布气于其上。仍然是养气练气出来的效果。所以单纯说外家不养气,也不对的。或者这样说,早期所谓内家者,黄先生和黄先生之前,内家提出之前的内家,不是现在这个内家的意思,后面单独发展出来的内家拳更多是一种对举之后,忽略外家基础,直接追求效果的新型武艺。那能练吗?可以练,作为强身并无大碍,但以此上求丹道,得看具体咋练的啦。我的建议,年轻练外家入手,过了三四十岁转入内家也是好的,其实真正了解拳法源流的人,精研拳法的人都清楚太祖长拳和所谓内家拳的重合率极高。那太祖长拳是外家还是内家?松溪内家拳里很多招式都是太祖长拳演变过来的。为什么会变化成另外一种拳法,就是以后要聊的了。
拳法有练养打之不同。对于修道者来说,练养是实,打是名。这是和单纯武术家不同的。所以看着那些一推一抖一跟头的,我们真的不会,也不在意,那种东西有啥用吗?精气凝实根本不是那些大师老头能挪动的。往往都是在相同规则下,学生等等才会出现的现象,然后被被追捧神话而已。追求那种东西成了现在所谓内家拳的目标,那和我们真的大相径庭,道不同也。所以别搀和了。明明是内养之术,却追求外在打的效果,其实也不是打,而是一种技巧。那是需要外人看到,需要名气才会做的事情,本末内外倒置。求名不求实,原本的内家其实就变成了外家了,所以我才说江湖内家拳大师在我们看来基本都是原本意义的外家。^_^。
在我们看来,武术有两大来源,不光为了技击而存在,这种实用主义而不求甚解的思潮对于武术的全面霸占是民国不自信的遗留产物。其实是对武术的矮化。
不是说他们打人技击的功夫如何,而是他们只是武艺技巧在身上的体现,没法称道。仅此而已。所以还是我原来写的那篇“为什么国内传统拳高手不参加国际比赛?如果参加,估计能取得什么样的名次?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你学拳为了啥?为了求道,何必痴迷于技击效果?道家重本,而末自有。不痴迷于技击效果,不等于废掉技击的功能。你若是需要,或者入门之后,有此条件,可以精研之,那和执着于表象,不得门而入是两回事,一个是专注一个是执着。因为你的志气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求名达于世,耀武扬威,以此谋生,你求万古长青。能一样嘛?
关尹子曰:“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斯意也。各种术类皆如此。
真正能以技击入道者,必是百战将军也。却非些许江湖炫技之流可比。求道者当醒之,求名求实,本末之别。
最后,看到这里,内外之别若是还没看明白,我也没辙。我也是不得已,这个话题早就该说,但没办法直言,所以冲稀了给大家,换个地方写给大家,就是不希望知乎有些人看到,干扰他们的修习武术^^。不过现在其中一位人生有了真正的转折也就罢了,另外的应该都不会关注这个号啦。^^。其实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两字就能说明白。大家猜是哪两字?^_^
但也必须承认,习武还是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即便就是现在这些内家拳,对于气血和身体有好处的,本文是为了要修道朋友所写,目标不一样的。所以养生大咖不要错意。而其实太极拳之类的练进去,还是可以慢慢接触到我们的边沿,这也是真的。所以倒也不用荒废,该练啥就还练啥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