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浊生湿,千年难化
昨天有个朋友来给我看药方,他去看病,医生给他开的,顺便把医生和他讲的东西和我说了一遍。医生原话是说他肝火大,脾湿重。说除了这个老医生以外,少有人能看出来这点。我就愣了一下。难道今人不都是这样吗?我估计好思考,学历高,杂学多,情绪重,不运动的人八成的亚健康与此相关。今天就闲聊一番。主要从现代人生活作息入手分析一番湿气来由。和一般中医还略有不同,他们主要是治病用药,我们主要讲其根本原因,以期明理,治未病而能为登山之基石。人体代谢药的能力其实比大家想象中的弱,所以入口的药真的不要多吃。总觉得药是什么好东西我也是醉了。我们平时都吃点药食同源的东西为主,不会去吃大药丸子。是药三分毒的原因,就是其性偏而聚,原来的药就是叫毒的。所以不会调和经方其实药还是少吃的好,不过就以现在药性来论,干货少,意思就是杂质没用的多,很多人越吃中药身体越不好,而往往是脾胃先吃坏的原因,后面也会写出来^_^。所以到一定时候吃多了药,还得排毒。那么与其吃药治病排毒,不如从根本上调整这个问题。我们对中医药的兴盛虽然乐见其成,但不赞成一个劲吃药。。。
湿为六淫之一,有内外之分。但说它最难去的原因,在于湿气能和其余淫气结合,变成复合型的湿病。风湿,寒湿,暑湿,湿热,还可以三淫合之形成的风寒湿之寒痹,风湿热之热痹。尤其是湿热内结,如油入面,很难分离的名声实在不好。乃至今人所说高血压等三高都和湿气密切相关。湿气多了成痰。痰多粘滞则生热,热为阳邪,肝阳亢盛,则气动不止,风乃生焉。痰湿阻滞,夹杂虚火上炎,带着脏东西的虚火蒸气上冲六阳之首,熏晕昏蒙,就是高血压的症状了,其实就是杂质太多,河水中淤泥积累,水位上升,导致河道系统各个环节压力大增之故。六阳之首,清气所在,被这种东西熏蒸,就会晕眩头痛昏沉,不一而足。所以高血压在我们看来终究会归结也是湿气为因,火气为助的一种表现。但究其原因就是杂质太多了,污浊消化不了的缘故。而很多老人其实是最后痰湿浊气淤堵而走的。所以杂浊痰湿从一般正常角度来看,其实老病死面临的最大问题。湿病八成离不开脾湿,而脾湿八成离不开现代人的生活作息特点,若是恶习长期积累必然有问题:
一,和吃喝作息有关。暴饮暴食,生冷辛辣油腻,肥甘厚味刺激欲望的食物,都是会伤到脾阳,那么自然就从脾本身开始运化不足。所谓运化者,乃胃传输饮食精气于脾,脾有散精,升化清浊之能,上给肺提供气的动力,下给膀胱提供水的动力,水气周流四布,才称运化。这个部分出了问题,水气代谢粘滞,湿气淤堵,上中下三焦往来不畅,自然容易出于亚健康状态。中土稼穑之力,就是收发饮食精气于各所的能力。一堆湿气纠结其中,稼穑无力,就出了运化不足的问题。
刺激口腹之欲的厚味,是使得脾胃不断过载消耗运化这部性味的能力。原本四平八稳的中道就会出现偏离,就会有侧枝形成,慢慢更加会积攒淤泥,河道越浅,水不是溢出,就是有的地方缺水,总之整体输运分布的能力慢慢就越差。所以刺激口腹之欲的厚味必伤中土之德。脾胃乃中土之阴阳也。一下子吃太多,消化不了,也是同样堆积杂质。而生冷油腻辛辣阴寒超过一定水平,都是伤土德的。稼穑之力受损,无力化湿运水。所以今人饮食习惯决定了,脾湿流行。什么口爽吃什么,什么刺激吃什么,眼大肚子小,使劲撑着吃。听说什么补,就恨不得把人家吃绝种。贪婪无比,但恶果在自己身上,往往就从脾胃开始出现问题。脾胃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伤到了必然影响气血平衡。朱子讲:吃个馒头就能饱是天理,非要吃山珍海味到撑着的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怕伤了中道运化之能。有何不对?太上所谓余食赘行,亦如是。大家春节临近,一定不要暴饮暴食,积攒三五天杂浊,代谢起来只怕要一两个月。饮食有度,正常休息,是春节休息的要点。不然一年之计在于春,半个春天都在脾胃不舒服,岂能按计划进学锻炼?
那么防止湿气第一要点,就是在饮食上。暴饮暴食,早上不吃东西,中午晚上吃一堆,生冷厚腻辛辣都是直接使得脾中生湿气的第一要因。脾胃就是一个单位时间有一定容载处理能力的器官,一下子吃太快,喝太快,必然受不了,乍冷乍热,一样受不了,还是会生湿气,但具体是寒湿还是湿热就要看在什么环境下,怎么折腾自己了。不按照一定规律,一定负载上限的叫脾相对均匀的工作,都是受不了,就会受伤,积攒杂浊,水气不化,津液不生,就开始湿堵了。
但不得不提,这个中道的度是根据个体和外界环境的具体变化,周而不比才是中道。比如外界环境需要,好似西南外湿严重之所,必然要吃点辛辣帮助除湿。就像我们说的多则惑,少则明一样道理。你和你所在的环境构成的平衡为基准,超过这个基准则为厚味之重,会伤中土。但过少,一样补益不足,营养不均衡,还是会影响气血运作,一亏则久而皆亏。但有一个原则,我们还是可以逐渐往清淡的方向调整的。又比如修道登山,一定要吃素吗?不一定,这得具体不同的阶段。一样是周而不比才是最合理的。死教条没戏的。但没有原则,不知根本的灵活,不过是浅薄的墙头草,还是没戏。
二,湿气和雨水津液的区别就在于清浊的环境。这点其实大家特别容易理解。冬天雾霾,夏天桑拿天,为啥不下雨?城市所谓热岛效应为啥使得城市中心温度高?为啥会有雾霾桑拿天?就是空气中的漂浮物太多。粉尘,尾气等等,大家耳熟能详了。观天之道,人身运化也是一般无二。今人湿气重,九成九是来源于浊气太多。人生也清纯,死也重浊,就在于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积攒的重浊之物。哎,很多老人最后就是痰憋的。痰湿是啥?一杯水一碗泥,和稀泥就是痰。运化不动,走哪里堵哪里,才出各种问题。我们反对什么都搅合在一起就是,这个是世界的规律,但凡什么都搅合在一起,就是浊杂临死之兆,中华文明败就败在三教合一,会道门大杂烩这类黏糊糊的痰湿上了。清浊不分就只有浊,脾胃失调,中土失德,天下衰也。在文化上的正本清源,其实就和中医治病类似,该健脾利湿,燥湿清热等等。热是啥?弄的传销一样的宗教文化,就是热的开始,恰恰是因为粘滞才会摩擦生热。社会矛盾恰恰会因为这些到处传销复制的污浊造成反动生出热来,一旦变成运动,就是风了。天昏昏,不明东西,不辩是非,就该作新民了。这岂非就是浊生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并作则昏蒙衰也?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叫自身的抵抗力能够运化湿气,不生痰湿,能够分明运化不同文明基因,使其各自不过,各归其道,各尽其职,上下往来,水清四布,清浊各安,健运不息。对于一个机体来说,需要各种组份,但每种多了,超过了限制,就成了杂浊。文明也是如此,对于外来文明,可以是养分,也可以是杂浊,关键在量,关键在有没有运化的能力。那么就以今世来看,他们就是过了,限制他们的发展,不是要完全消灭他们,因为他们太过度了,超过应占的比重,那么就会造成社会国家的消化不良,就会叫人精神上的纯净丧失更多。而我们自身的优秀文明的主体不够,所以也要发展,就和强身健体,排毒祛湿一个道理。身体和文明国家都一样,各种营养都要有,但不能过度,油大了,肥肉多了,生冷不忌等等超过运化能力了,就会混成一团,湿邪淤积,生热生风,病老之因。但这不等于只能吃素的,或者不吃饭,那种一样是过度。因噎废食,贤者之过也。难就难在清浊有度,恰到好处。
养生就是养家,养国,养天下。所以先古圣王,都以修身治天下,观天之道而修身。以修身而明无为治道。自古修身格物一事也,所谓身国同构岂虚言哉?
这种杂浊究其根本是行动和环境交互的失调造成的,就是不明理,不知礼,所谓不知止于何处。这个何处恰恰是周而不比的礼之精意,先王之道,治礼以和为贵。而不是和稀泥垃圾堆的。^_^。那么落实到人身的问题,环境是什么?呼吸饮食,言行作息,理性情绪,所学所感,信息环境。所谓衣食住行学七情六欲也。而这些出了问题,都会引起杂浊的积累,不过不是直接通过脾胃,而是通过肝肾造成。下面会举个情绪、思虑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点。不过结论很明显,吃不好,作息不好,没有适当运动,不知温差变化,平时情绪大作,所学纷杂,思虑过多都会产生杂浊,杂浊多了超过自身运化的能力了,就是湿气呗,其实不光湿气,各种病都来源此。今天讲湿气,讲周流运化,水气往来,所以我们就单以湿气为例。明理学礼为什么能养性保生?就在于这些地方,做的恰到好处,就是去保持杂浊不过。重浊则死,守礼养性最起码会寿。才有登山到高处的可能。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必然明白道理,知止,有礼节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不然必是杂浊丛生,别说登山了,只怕进坑才对。^_^
说到情绪必然和提到肝。情绪造作对肝的影响是直接的,然后就是肝邪伐脾的现象。血气运化中,肝藏血这步是很关键的。啥叫藏血?肝脏储存血,因为这个肝脏基本都是血。但藏为的是啥?简单的收在这里吗?我们冬藏是不动会吗?藏到底是啥?其实上次的问题,问的就是这点。自古医家解释肝的时候,就有说生气血,控制血量等等,都不是藏之真意。其真不是生血气,而是过滤血气。血气中纯净了,动力才足,看似新生了。藏是为了再出发,藏是消化代谢,去粗取精,在古代医家看来,这是生血气,但其实是清洁解毒,修复以自清,过滤以为藏,只不过这个器官血量最丰足,故名藏血。这点是我们和一般中医侧重的地方。体阴而用阳,用阳才是关键,一气周流,藏不是简单的蛰伏不动,不动是对外的现象。内中积累消化精气才是用阳之真意,为啥真龙从木中生?要在离宫求?道理就在这里。肝脏的腺体之丰足,固然能藏储,但藏储为的是什么?这点才是关键。所以生血气,是使得血气新生之意才对。而生血者之本,肾精也。我们慢慢再讲这些。
所以当血气不能以正常速度在肝里完成这个任务时,就是所谓肝不藏血也。肝热,肝郁,肝阳上亢,肝火,肝阴不足都是由复合边界条件下引发的肝不藏血。这是肝病肝逆之本。有的气血速度太快,有的速度太慢,有的是体阴受伤不正,结构性的问题造成的淤堵。有的就是杂质太多,堵住了,但这是复合性的问题,和气血速度、肝本身结构、代谢速度耦合的。气血快速奔涌,来不及代谢,还会伤到肉体。而有的气血回流不足,体阴不成,还是会有杂质太多堵住肝脏本身过滤能力,有的时候就是晚上该休息回血的时候,血在别处造成的夜晚肝不藏血。种种就是肝病诸多来源。也是今人常见的问题。
这样大家就会明白情绪和肝能力的关系,情绪造作,血气奔流速度加快或者淤积在别处,造成的过快过慢都会造成肝脏代谢能力不足,产生杂质。造成还没处理好,或者量不足,就跑出去运化到各脏腑。比如我们说的肝邪伐脾,就是夹着污浊之物运到脾胃之中,血气是在脾胃器官中的。好家伙,来了一堆用不了的石头块,还排不出去,那么就成了坠物留在这里,脾胃运化尽职的能力就会一点点的compromised。自然完不成自己的运动。脾胃运化能力受阻,湿气生也,再生热,再传导到肝,虚火亢阳不一而足,杂质更多,恶性循环,长期如此,就是要生病了。而情绪爆发,肝火重,经常会造成一些部分胀痛,就是没处理干净的杂质堵在那里。所以生气的身体中,抑郁的身体中气血容易浊杂,百病丛生,什么淋巴问题,乳腺问题,都是与此有关。七情造作就是造病之源。根本不需要什么神叨叨的解释,只要格物入微,自然可明。
最后落实到脾胃,就好像发动机应该用97号油,结果你一不高兴就给人家60号以下的油品,这个发动机会咋样?不用多讲了吧。
再说思虑过重,晚上不睡觉的问题。脑部是六阳之首,清气最集中的地方,清则能明之,所以我们思考感知都在其首为主。而思虑过重,或者搞研究的人,脑部长期充血,高速运动,气血难以回流于身体各处,尤其是肝,那么晚上就不易睡觉,肝不藏血,就会有肝热,淤积,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种种可能。再来就是脾位,血气供应不足,消化能力减弱,所以思虑过重,气血不但消耗得不到补充,还从肝脾间接直接两部分都会伤脾。而脑部过度应用,就会脱发之忧,其实发乃血气之余,脱发就是明显气血不足的表现。当然其实有人是洗头太频繁的缘故。但大部分脱发最简单的就是思虑过重,肝脾邪弱,五行一行有点问题了,超出了这个系统自洽平衡能力之后就慢慢都会出问题。一损俱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所以长期脑力工作者,或者没事就是思辨的人,最好坐一会就进行别的体育活动,让气血从脑部回流到各处,完成这个代谢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正常的长期有效的工作。有一些已经习惯的人,其实身体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那么这个平衡相对波动来波动去肯定消耗少,但对于一开始就是更好的平衡来讲,还是在不断消耗。所以我们讲专注和执着不同的时候,就会明确此事,而修道登山之人,其实是在这些常人基础上有新的机制形成了。才算开始登山。而睡觉太晚,睡觉不足的同学,也往往是和肝脾胃相关的。我们以前写过也就不多讲了,道理差不多。
最后,说两句肾的问题。大家想要活的好,活的久,乃至登山,其要在气血,而气先姑且不论,但生血之本,在于肾精。这也是为啥现代血液病大多要和骨髓肾脏发生关系的原因。精是血之本。初始的血就是肾精所化。是血的源头精微物质。所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都是古代医家的论断。后天脾补充的营养精华,是后天补充到血中的精华,但先天的血的本质却来源于父母天地赠与的精。所以精者,血之本,这个精是血物质组成的根本。
血是靠气推动的,初始的气依然是肾精化生元气。简单讲,肺部是补充后天之气的。所以先天气血的运作都靠先天肾精。而同学自伐太过,纵欲过度,太早破身,都会消耗这个先天宝贵之物。就拿最简单外邪入侵为例。纵欲自伐不止,卫气疏散不固,外湿风邪六淫都很容易进入身体,造成各种问题。所以同学问湿气哪里来?其实确实有一部分外湿进入的,但前提是肾精不固,肾气不足,也就是肾阳肾阴不足之类造成的。而水木滋养,以肾养肝大家都明白,水不足,木必枯热,肝火能不旺吗?凡和水有关,必和肾相关,所以湿气重,说来说去还是和肾气不足有关,就是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以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了。
讲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告诉大家,湿气从哪里来?治未病要在哪里?登山必须要了解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去湿气,先要去杂浊,杂浊哪里来?
从环境来,自然环境,信息环境。从衣食住行,学思情欲来。
怎么防止杂浊?
以礼治之,代谢清明,自然湿气不生。
具体怎么做?
饮食:食不厌精,不多吃多占,不多食厚味,但也不用吃素。饮食均衡才能不过为杂浊,营养过剩的通风三高哪里来的?泰半在嘴,另一半在情欲。
情欲:治情以平,节欲以寡,处事以淡,待人以和。自然不会太多杂浊积累。湿气不生,何来昏蒙?
思虑:多学则惑,多知则乱。杂学太多,各种无聊的信息充斥于身心,那么满脑子胡思乱想,各种人心之危是必然,这也是情绪造作的一大原因。只有整理杂学,倒脏水,尽量减少无聊的信息摄入,才能书越读越精,越读越薄,情绪变淡,脑子变清明,少则明也。所以学点正经能够代谢这些问题的学问,给自己的杯水加个能够消化杂学的底色才是蒙学之本,也是我们自留地这几年斗闲进学之要。
运动:适当的全身运动有利于气血从淤积之处回布四方,自然会健康,但不要运动过度。
以上是治本,而药物不过是实在偏离的太厉害的治标之物。大家要明白,很多亚健康,不需要吃药,只需要改变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调整。
湿气来源于杂浊,杂浊来源于不守礼。明礼守礼,不会暴饮暴食,不会贪吃生冷油腻,不会饮食偏颇,不会作息失调,不对动静混乱,不会冷暖不知,不会七情造作,不会思虑过度,不会自伐伤本,那就不会有杂浊过度。称之为杂浊就是不能消化代谢的物质。所以能消化代谢的杂浊就是营养。杂浊就是从生到死的关键。人杂浊多则亡,家杂浊则败,国杂浊多则破,文明杂浊多则不存。
我们做的事,就是从自身修身做起,守礼行德,一点点清静身心,去粗杂取精微,慢慢由近及远,调制千年积攒下来的和稀泥痰湿,清热利湿,补益中气,恢复中土至德元气。延续我们的文明的精华。但这其中消耗的就是文明中的先天精华。这些东西珍贵无比,用一点少一点,再次被杂浊流俗祸害覆盖掉,下次就会更难以为继,所以我一直慎重。平时做事不管写东西,还是做事,都是极为克制的。不肯浪费这些好东西。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精华恰恰是微观个体上才能体现,不做到都是无意义的,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是学点书本知识,而是做到,否则是没有资格继续深入的。我们看不上那些假大空的东西,实学必然要落实到实际上。落实到每个从此道的人身上,那文明的“先天精气”才能纯而不散,运而不息,不但可以”强文明之身,健国家之体”,还有可能补充先天精华,这也是长生之道。光养着也没用,要去努力的。光养着,消耗虽小,但终究会用完,还是早晚死水一潭。而合理有度,知止的去取舍,是有可能走到那步的吧。
所以我们要慢慢整理自己文明的精华,和乌七八糟的东西分离开,清浊分明,云行雨施,往来不虚,自然可以滋养万物。既不伤到不该伤的东西,也不能不做这事,任其自流痰湿病亡,既不能就几位野村孤老精研其中,也不能恣意流俗,其中火候精微的把握真的不容易。浊世上升,本就是如此,也就不多想难不难了。慢慢做,慢慢走吧。^_^ 至于世人毁誉,聚散离合,人间百态,其实对我们根本没有影响。这些东西带不走,留不住,来之则应,去之则忘,不会耽误我们的脚程。说实在。就以最近这个强度来看,我们也没工夫去想这些事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