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治学要在修身

目录


学问想要精深,有几个前提,好学自然不必说。


身强体健是治学之本。

情绪气量是学不偏颇之要。

活的够长,则能不断精益求精。



这三点加起来,就差不多修身了。但其实也不是。但今天说的主要是这些,^_^


原来就请大家回答过早逝天才的问题。其实是为了点醒某些好学问的人。好好爱护重视锻炼身体。不要以为学问就是脑筋之事,和身体无关。身体是一切思想活动的载体。没有了载体,无非是一些耗散极快的残片而已。自以为有修,真的很遗憾。


推十书的作者鉴泉先生一代豪雄之材,却英年早逝。也是学问虽多未及其身的代表。远者王辅嗣,僧肇等等先贤皆是学问够大,但身体极弱,两者不搭配。俗称被压坏了。要是他们能够长寿,那这得是多好一件事,^_^。


我们在论坛里专门有一个版块,每日运动打卡,大家把每日的运动都贴出来。就是鼓励大家运动的。现在内测,就是几位论语组的同学打卡。以后开放了,希望有运动习惯的朋友也花一点点时间打卡,鼓励大家保持一定的运动习惯,不见得每天都多少,但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这对调节情绪,强壮体魄,平衡阴阳,乃至延长寿命都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此治学,则不易流于身心分离。也算身体力行,君子之重,学能傍身的一步吧。


为啥老生常谈?是因为昨天有位著名道教研究学者过世了,不过才甲子之岁。殊为惋惜。若是能多些年岁得有多好。其人言论虽然和我们并不对付,但仅仅是观点学术取向上的,我们对他的各种建树都十分钦佩。原先开会总会有他,当年就是歪肩膀,一看脸色就知心血脾胃皆不佳。但没想到这么这么短短几年就病故了,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吧,真是太可惜了。


逝者已矣,这个研究领域接连损失了两位顶尖人物。只怕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终究要换代而行了。天道之下,谨言慎行,不要换着方式吃祖师爷败祖师爷的名声。哎。惟愿中生年轻一代干这行爱这行,心中存敬,治学以诚,用之为公,继承他们的优点,弥补他们的不足,继续前行。不要浮躁,勿忘修身力行。别再烟酒名利吹牛练气功了。多活点,对这领域多做点贡献,别整天就想着捞钱捞地位啦。


道教研究不能只有道士,尤其现在道士学问太过稀松,难免陷入神叨叨的境地,需要优秀,学养精深的“他者”来辅正磨砺的。希望他们都健康的搞研究,添砖加瓦,深研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