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生也天行,死也物化

目录


2017.09.19,己酉日,七月二十九。


这段时间的观测就要过去了,27年后才会有闰七月的,写点相关纪念难得的观测窗口。

知乎上有人问鬼会不会死,鬼死渐耳是啥回事啊?


民俗中的鬼月将过,正好赶个尾巴好了。


人死为鬼,常人七七之后,不能复起,渐为渐耳。这是死后的一个主要阶段。再往后就是慢慢消散于天地之间了。


人死为物化,朱子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人得气而生,失气则人变物,物生谓之化也。这就是死亡的过程。物极谓之变,物物者之非物,得之则生。这就是生的过程。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变化道尽生死,故曰,生杀之本始,岂非太阴炼形之本也?


鬼不过是人到物之间的一个过程。唯物太粗,把这个阶段直接跳过。直接说结果。对于常人其实没啥不好。但很多事情就是有了只能梗着脖子不认账。宗教之说针对浅识,不知这个过程的本质。迷而信之。造作无数说法,迷惑无数世代贤愚。两者各有其偏,但两者都有可能入手而深入此道。丧祭之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用处,唯有华夏先人对此有极为深入的研究,才可能制定了很多相应的礼节。而且还给出了很多定义,命名。才有此字出世。


死,不过化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命名而已。所以鬼不是会死,而是会化。或者古人以死言化,以教愚蒙。


写出来真实名字是照镜子的意思。除非生前有专精德性,否则死后有大迷茫,一旦在某些特殊情况自是自凶,不通事理,但见己名而畏退也。



这是王德尔小说改编的剧照,说的是一个青年把自己的堕落存在画像上,而他一直保持光鲜。但是那天直接看到这幅画,就会醒悟,就向照镜子一样,急速衰败。这个是欧洲最晚从17世纪以来的一种传闻。后来被用于文艺作品,但其中依然有些许真实。


 我们以实名就是比画像更简便多的法子了。也可以算是素描吧。哈哈。所以用个字代表啦。真形符咒很多都是这种。只不过很多后面附加太多东西了,反而混杂了。一瓶酒,以为是酒好用,其实瓶子就管用了。或者说酒和酒瓶子是一回事。后人分之裂之,不复其本了。


至于小说中的冯渐治鬼第一云云,是一种掺水的东东啦,志异常有的用法。这事也不是唐代才有,是最迟汉代就有了的纬学之用。关键得清楚后面咋回事。才会明白为啥叫这名字。



这和抱朴子里面讲的。知鬼神妖怪名讳,而不干也,同出一理。


这个渐字就如“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是诗教演化出来的纬学办法。西汉以来压妖邪虫祟常用此法。帛书里面也有记载,到了唐初孙真人哪里就是所谓的《禁经》了。所谓禁咒不是禁止使用的咒语。。。而是化地为河,指地成刚,天罗地网,言出法随的禁制之法啦。。道门所用,处处皆是。^_^,天天用而不知,也是不肯深研。无厘头的有,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无缘无故无道理。千变万化必有所宗,真实都是藏在日用之中的。一字可得天地之真,一语可破百世之迷。无奈清风不识字,翻书记问加吹牛,沦为录音机。。。


所以鬼严格说来不过是一种泛泛的代名词,神鬼皆气,鬼者故气,能归也。所以很多云头鬼脚别有所用。而渐耳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情况,而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真正的鬼。这和孤魂野鬼,有否后人祭祀之厉没关系。


今人不诚无德,远不如古人专诚,那这字写了效力不大,或鬼少有能见。那就可以用个小镜子上面朱书此字。常人辟鬼之方也。加云头则化神讳,在结合专栏的三官篇,大体也就知道了。


先人慈悲,以鬼称之,不以聻称之。但若有凶顽那就不必客气。


古代法师都有规矩,对妖精鬼怪都从宽,能劝就劝,能不伤害就不伤害,礼敬万物自然衍生出来的规矩吧。


经云:

。。。断遣鬼神,。。。。务在从轻
。。。不得彩绘三清五帝,只宜单天存想,上香,然后入坛。
。。。凡治鬼神,许为解释,使人鬼分别,不得辄以私灭形,徒流到府校勘。不尽罪名,法官受之。正义曰:治祟当宽,先谕逆顺曲直。如不听,然后依条行遣。伏而舍之,亦是阴骘。如遇冤对,当与解释,为之炼度,或诵经之类量轻重行移,勿治以法。神吏亦不考之。
。。。常施符药,及以财物饮食随力施惠孤穷,其法甚灵。。。


其实很多朋友要学道,学符箓科醮应该找谁?问啥是正确的?啥样子才是正经的?我向来不喜欢言人具体,也没法答这个问题。其实所有的标准,自古都早就写的清清楚楚了。就是现在没人讲究了,那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了。


限于规矩,我只能说到此处。这些规矩就是宋元时代出现的,针对的就是现在道教各种法派的规矩。自古真正学法,都是要学的。^_^。剩下大家自己琢磨吧。


我反正不打算就自己学生走这路,这种古代或还可行,但依然只是登山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看来,并非最佳选择。但有好这口的朋友也无所谓。^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