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禁于未然,法施于已然
前一阵子天天睁不开眼,睡的东倒西歪的,恨不得不下床。不得不休息啦。这阵子一过,精神还不错,开始恢复写东西,但好似过了很久一样。有点生疏感,不过先和大家问个好哈,^_^。然后继续我们的旅程。
昨天三字经答疑,有朋友问,为啥自古不太重视法家?为啥三字经中的诸子中没有法家人物?
答案就是太史公的这句话:“礼禁于未然之前,法施于已然之后”。礼的地位比法高,就和治病一样,上医治于未病。所以礼是防止出现问题的行为准则,所谓履其理也。按理而行,自然不会有问题。而法遂有法效其理之意,但更多的是在强调,已经有了规矩之后的一种行动。粗言之,礼法并用,不分彼此是可以理解的。但细品之,礼在先,禁于恶未生也,法在后,治于恶已生也。所以实际上法家被认为是出于理官。理官其实还是从礼而出,那么法制其实是礼制的一种辅助。必要以罚恶以明法,所以一不小心就会伤仁爱而专于刑狱之事,最后导致上下分离,君民对立,国政必废。张力太大,皮筋拉断了的结果,所以上法以礼,上礼以德。法就是礼不好用之后才会大行其道的一种办法。当它们在社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社会不如以前了。所以法制应该是道德礼序最后的底线,而不是一个值得臭美的好事。当这个社会啥要以法律来解决的时候,已经说明贪心恣意任情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自我约束能力很差,道德水平很低,才要用法来逼着人有所敬畏,有所不敢为也。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因此对于法家严苛都不是很推崇的。但降本流末,礼废法兴,也是不得已的潮流。但对我们登山者来说,从古道,重守礼的自我约束为上。
《艺文志》云:“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飭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其实好的习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就是礼。按礼而行,必然会减少很多麻烦,没发生之前就规避了,何必发生之后,用法去裁制呢?法是对于已经发生,已经出了问题的惩罚,纠正,纾解的方式。代价是沉重的。所以只要受礼,必然不会触犯法律。这里讲的法,不是简单人间的法律,而是很多人承袭于自然的理衍生出来的行动准则,想不生病,想活的好,活的久,必要有所规矩。
道门以斋戒为礼,修身养德。德重则必威,威则法自成,然后治已然之邪辟也。所谓先礼后兵,谓之法也。说白了,礼是规矩,法是触犯了规矩之后的处理办法。
古时士人守礼而法自成,按礼而行,则修身成德,而后能施法于人,以正世风。还是学之为己,用之为人的套路。庶民对礼就不那么看重了。也不再以学礼为要务。士庶之别取决于有学无学,其实有学,就是明理,礼者,理也。明理而行礼就是士,反之就非士。所以两者之间的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礼有约束与否,是被动约束,还是主动约束。^_^
这其实就是道士之所以为士的原因。一个无礼之辈,不知自身约束的人必然不明其理,则非士,也就没有法的。不管怎么自己吹牛是法师法官都是吹嘘而已。行无所止,则身无其德,无德自然说啥干啥都没有威,那么没啥对外的约束别人的能力,更没有惩治违法的能力。实际上,道门中的法越厉害,对自身道德上的,礼仪上的约束必然越强。即便大多数都是借外力,必须有基本的规矩不能犯的。所以大家不要再私下问这人有没有啥法,那人有没有功夫之类的,我们不做个人评价,但基本道理都讲清楚了,那些口无遮拦之辈,绝无可能有道法在身,就是些神叨叨气功营销洗脑而已。完全不一样的。
今年太岁是咋回事我写过了,知乎专栏里,当时就叫大家守礼以避之。这个时候渐渐到了岁末年关,称之为关,就是有些反动会集中于年底,所以很多人都会绝对年底事情多,累,甚至不顺。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平时没事就骂人,或者无礼行为太多的朋友,就会有各种小麻烦之类。所以我再奉劝一次,守住礼,以行动约束自己,免得破甲重击于身之时悔之晚矣。趁着还没到真正的腊月,还有调整,平复的可能。^_^
新旧两个小编都有了一点干货,那么就要小心一些事情,这些就是最直白道理产生的礼。入冬之前我就给他们挑好了帽子手套,尤其是帽子,我说了很多次,六阳之首在这个期间不能着不周之风,他们俩都不听,我行我素的。后来有一次,我直接给其中一位一巴掌,以后倒是记住了。但另外一位,仗着开车,有羽绒服帽子,嫌弃我挑的帽子双层的太厚不肯戴,结果吹病了,脑袋疼。这就是不守礼带来的直接后果,现在还发烧呢。真正修道登山中的规矩都是这么来的,说了这么多次都不听,那吃亏的就是自己。就是被自然执法了呗。嘿嘿。其实我原来也是吃过亏的,原来练武,又是小伙子,火力壮,冬天穿的少,还喜欢赤脚下地。后来到了一定阶段身体发生变化,我师父提前半年就开始嘱咐我要改光脚下地的毛病,但我没往心里去,那年冬天的惨痛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我断断续续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就是因为习惯养成了,一起床就赤脚,好吧,痛不说,还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几乎耽误了正经进度。自此之后,痛定思痛,彻底改了这个毛病,这种切身体会不止一次,每次都是师父提前提醒过,但是年少不在意,结果吃了亏,甚至耽误了进度,才悔之晚矣。现在提醒他们,看着他们这德行,我就想起当年之事,又好笑又来气,真是报应,啊我当年这么不听话,我师父多操心,我现在就是加倍的操心。嘿嘿。这就是不知礼,没有好习惯的恶果,今人登山就是要彻底改掉很多类似的问题,不然一步一个坑,还不如不练来得好。和大家讲,还是要提醒大家,很多时候习惯一定要改,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对于论语组或者其他朋友也都是如此,但凡来找我问过的,我都会指出问题所在,既不会客气隐而不言,也不会夸张吓唬。但是一而再,再而三以各种借口不听劝告,或者觉得我讲的不对,那就不归我管了。对没发作之前的治未病之礼弃之不顾,只能说是自大而根基不足,非要自己吃过亏才会明白,或者干脆吃了亏都没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甚至心生不满,跑偏了,那也是没法子啦。不听劝告,自己特别有主意,这根本没法以成人之身登山的,本来就很多毛病了,但老是不改,那谁也没精力的说啊说啊的。或者这样讲才对,还是我自己修身不够,不足以教会纠正这样的同学才是,那与其废话,不如多花些时间修身正己,也许我努力修身达到新的水平,他们自然就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_^。
所以在登山这条路,明理行礼是决定性的,而所谓法制大都是自然的反动,其实就是身上真气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的自动机制。总问气是啥?其实按礼而行,行而知之后,自然就清楚它们的特性外延,深究进去就是不断了解气是啥最优秀的办法,而非脑补瞎开脑洞的哈。那些放荡无忌之辈成道就是小说文学意向而已,自古道门极重礼仪规矩,这是现代最缺的东西,我也是如此。而实际中也没有什么人放荡而能成的。尤其这个时代,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信息环境,你们所谓的自由随性基本都是古代人说的骄奢淫逸,荒淫无耻的水准,完全没可能的了。^_^。
另外,明天我们答疑,要是时间足够,会讨论下自留地大家一直追问的,同文都能怎么花的问题。大家有啥需要兑换可以和我们商量商量。^_^同文系统,积分系统改版方案据说大体有了,这个问题相应也会有讨论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