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精洁,惟皇作极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天尊圣诞,在民间一般称为天公诞。我们初八晚上讲与此相关的四篇文章,最后有一部分是正名,就是要和佛教所谓的帝释天相区别。言语有所不足,所以还是再写写,帮助大家分辨下玉皇大天尊和佛教所说帝释天的区别。遂有此文。
其实这几天一直在研究别的东西,为了印证个事,大晚上打电话去要资料,也真的不好意思。人家也是藏在图书馆的二十年前的资料了,哪有那么容易翻出来,但对方答应如果找到就分享。难为他从事行政多年,二十多年前的文章还记得,实在不离学者本色了。但愿过完年,他还记得答应的事,O(∩_∩)O哈哈~。电话挂了,我就继续查找东西,结果灵机一动,找出原来的某个录音,嘿嘿,无心插柳,^_^。睡觉之前,没找到原本要找的,却找出来点有意思的,印证了很多师门所传的东西,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更加实用才对。嘿嘿。又约了其他的学者,过几天整理好,再去学习探讨。欢心鼓舞,喜不自胜,搞学问的人就是可以直接以学问交流的。涵养胸襟倒也不是江湖之流可以比拟的。
说起来正在研究的东西也和今天的主题不是全无关系,这涉及文明之间的根本问题,不过古老深刻广远,所以需要多积累,结合师父所传之根本,只怕还是能理出个头绪,前天和学生简单说了几句,问他们要不要写出来,他们都说这玉皇几篇若不是有名号那篇支撑,根本也是头雾水居多了。不用多讲太多,大家真的接受不了了。昨晚讲课的时候,大家也纷纷反应超纲了,唯恐有闻,我亦为大家喜,能知止,说明没白斗闲。昨天讲的是有点超纲,不过为玉皇大天尊暖寿,正当其时,所以才可以多说两句。以本篇总结昨晚所讲,为玉皇大天尊贺寿吧。^_^
那天给一位朋友起表字。根据他的名字和经历,用了最正宗的几个方法之一。最后给了他一段段话,叫他自己挑。“黄帝正名以明民,名正而实辨,运实而道行,道行而志通”。最后,他恰恰选了最适合他的。希望能补其不足,助其一臂之力吧。而且也算是表德言志啦。^_^。先王之道斯为美。能够正名万物正是先王治道的根本德行,我们文明中很多基本概念都是黄帝时代定下来的,其德广大,其功深宏,是我们文明的重要的源头。所以儒家继承了这个正名之事。从夫子《论语》就有名正言顺,荀子更有《正名篇》,到了董大儒的《春秋繁录》,更有《深察名号》篇。可谓一脉相传。其实对世界探索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重视此事。名者实之宾,出自实,却易迁而不足以表实之时,就有了正名之事。每逢此时,必是学说纷乱之时。学道不学儒,等于瞎子爬山。啥后果已经是历历在目,遍地都是。
我们课前问了大家玉皇者所表何德?很多朋友答的都很靠谱。都从玉字入手,玉有五德,或者九德,乃自然之精,光而不耀,温而不烈,纯而不杀,洁而有容,所以书上都写以玉象君子。这是自古以物言道的方法。比喻之中,必有其实。
皇者,极也,大也。大家知道邵子《皇极经世》吧,其实就是两字连用以表其极的意思。其实极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极者,藏也。这个慢慢才会体会到。
玉皇这个表德之号,出现伊始就是君子之极的意思。这恰恰是士人学宗借用我们已有的名词来描述这种修行办法所得之道阶。道士是士人,有学方能称士,而不是被丑化后,在当今现实中具象化的所谓道士可比拟的。所以言必有宗,事必有君,不会乱起名号。那么从书面记载上看,陶祖首先记录这些名字,那么即便不是他本人所作,也大概是他的先辈记录下来的。这些前辈都是什么水平?哪个不是学富五车之辈?郑先生所藏,葛仙翁所学,陆天师毕生治学岂是无根之木?今人不知儒学官学传续的根本而已。所以从来就没搞明白过在讲些什么。
君子在最古老的意义上,是君由此滋也。子者,传继,滋生之意也。也就是士人学修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正式踏上为民保国君王之路的人。但还不是王。但君王由此滋生,所以君子其实在某些年代就是诸侯的代名词。上古之王皆以德论,不以血缘论之。所以君子之极,就是这条路的极致,帝王也。只不过在师官一体的古代官学结构溃散后,君子更多成了一种表德,或者表学的代名词。对汉晋大家们这点依然是清楚的常识,所以原来经常有互称君侯的说法,未必是多大的官禄爵位,而是对真正意义上君子之道上的同伴的美称。这条路的极致是什么?恰恰是儒道同尊的一些德性。我们会在后面说明。
所以玉皇至德,是自然精洁,能为君子之极的德行。玉以表其自然来源,皇表其人文来源。既表达了儒家继承天道自然的干货而成,也说明了我们文明天人一致,不离真实的文明底色。这才是我们的学问的本来面目。这个并不是我们臆测之解,自古先王配祀的原因,就在于此。世人不学礼之本,则见名不见实。所以学点啥封建统治者的说法就被洗脑了,正经经典一本也没读明白过才是今人之常态。
真正的帝王是什么样子?追求的是什么境界?帝力恢弘静默,民受其恩,而不知有之也。古时有《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世人都说是讽刺尧帝的,但恰恰证明了尧帝圣德。养育群生,而百姓不知有之。无为自化,莫过于此。夫子《论语》: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儒家推崇的帝王之道,难道不是无为而治吗?恭己修身,立身中正,而百姓自化也。岂非正己化人的帝王版?一切以修身为本,岂非无为?岂非专注?岂非清静?换个名词就不理解,互相攻讦,不辩其实,那是意气之争,利益之争,或者实在无学而已。夫子之学,极高明而到中庸,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做不到无为而治了,所以退而求其次,复礼乐,著春秋,无非是给当时已经降本流末的时代一个回到先王之治的方向,一种可能。儒家学问中一样崇尚无为而治是圣王之道,但儒学现实,所以不会鼓吹,自大逼着做不到的人一下子无为,而是学之以序,由礼复之。这点体现在很多典籍中:
《礼记.鲁哀公》: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不过乎物,就是我们总说的不离之道。不离的是什么,物者,今言环境也。这是仁道成身。最后,明确说了无为而物成,天道也。这么直白明显的表达。恰恰说明了夫子对天道有明确的认识。尧舜圣德,以承天道,才是皇者帝道。夫子博古强识,岂会不知?就是夫子很谦虚,自称小人,从来不称自己是君子,为啥?恰恰是因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真的踏上了这条道路,他只是推崇这个,给大家、给诸侯指明,修身正己才是治道根本。
同样还是《哀公问》: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这样自称小人,说自己远不如君子,在夫子言行中不止一两次的。谦虚方能进取。却也在表达那个时代的真正的问题。连夫子都不是君子,那君子更少,更妄论帝王了。所以这可以说是一种讽谏。所以说夫子仁道不过乎物,不离其实,是时学,他也是时圣,他的选择就是在那乱世之中找到一条回到无为而治的道路,那么诸侯贵族修身,也无非以礼而能至君子,名实相符。百姓庶民修学、礼、修身能为士人,一样可以踏上这条道路,所以夫子倡礼,明天道,而不广言之,德也,而后人以己度人,以私度公,毁誉无数,其实呢?嘿。后人之诟病,往往是针对其学流弊之后的反动,或者说是把孟子之学立成道统之后的社会问题大爆发后,需要有一个“不是我的错”的替罪羊。人之常情而已,但深学进去,必然不会有这种心思?为啥,反求诸己,修身为本,赖不着夫子之学的。
《中庸》讲: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終始,不誠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故至诚无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道不息,也就是上文说的不已。最后是什么?无为而成。后面的荀子,以及汉儒都继承了这些观点。这不是道家对儒家的改造,而是三代官学,华夏自古相传坟典本来之要义。能继之者,都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儒道两家都是。所以真正读点书,别听那些俗儒歪道之言。儒道两家根本那么多分歧,由儒而道,以诚入无为,以专注至清静,自古先王之道也。
反过头来,我们讲玉皇大天尊之德。宝诰里有:
化育群生。统御万物。渺渺黄金阙。巍巍白玉京。若实若虚。不
言而默宣大化。是空是色。无为而役使群灵。
天道不息,不言而化,中国人眼里的天就是无为不息而统御万物的。世人怎么评说,怎么污蔑,根本无所谓,一般真人都不在意所谓毁誉,况乎玉皇大天尊?中国人的文明特色,就是闷头做事,不出名才好,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况乎帝王之德?所以才有民不知帝力,才是至德的说法。
玉皇大天尊所修所走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既是自然之道,得自然之精,又是人王帝主之道,这两种本来在我们文明中就是统一的。恰恰是唐宋两朝的皇帝,同样承自华夏文明学问,又在治国祭天的实践中,首先明白到这点,或者说是同气相求,所以率先供奉玉皇。以至于到了宋代重新上号。天人合发以告天下。儒道之间争什么玉皇和昊天之别,就是啥也没学明白的糊涂蛋被人挑唆的意气之争。儒道相守不离,一切歪门邪道都要退散。所以有人不愿意,暗中折腾已经不止一两次了。这个命题在这个时代可以称为充要的。嘿嘿。
我们明白昊天玉帝之德后,再简短回顾下帝释天的来历。印度文明分几个阶段,最早期的土著文明、雅利安人入侵之后的吠陀文明、古婆罗门文明、佛教等六外道兴起后,再被婆罗门教吸收同化排挤后的印度教文明。
帝释天是古婆罗门教矮化吠陀文明时期主神因陀罗后的一种天主神号,不是神名。看明白名号那篇的同学,应该知道我在讲什么。因陀罗是雅利安人侵略印度土著时候产生的战神之名。主雷电进攻之类的,一开始就是个有原型的人物,黄身大肚子拿着大棒子(后来改成金刚杵)大口大口狂饮苏摩酒的形象。身毒语Indra。可以被认作是India的词根来源。后来婆罗门兴起。代表王家贵族统治者的刹帝利种姓退居第二。那么代表他们的神明因陀罗也成了三位主神下面的存在。婆罗门宗教僧侣成为第一种种姓,原本不是很高神位的楼伽变成了造物主。从这开始,他们其实就走上了另外的道路。而这个时候因陀罗就叫做帝释天了。其实还是以号代名的。
帝释天不同于因陀罗,这个是意译,帝释天在身毒语中的发音和我们现在说的帝释天,即便在中古音下也截然不同的。所以一般译经的时候都是别的称号。帝释天是一种神号,除了说天帝的位置以外,是在强调其能力大。释的意思其实是“有能力的”。能够解释消解的能力,恰恰是有知识的表现。所以因陀罗虽然退居第二阶梯,但依然保留了吠陀知识的意义,反而战神色彩退尽。不过这恰恰符合婆罗门三大原则中的吠陀天启之意。所以慢慢的因陀罗就以帝释天为号,在后面的佛教经典中流传,后来还有神名混淆,有的经典把因陀罗当做帝释天的十位侍卫天子之一。这就更是另一笔糊涂账。不多讲了。
自古百姓庶民,不知礼法天道,不明白天是有很多的,不光是层的问题。所以帝释天这个天主之名,虽然顶着三十三天之名,但和我们这边的昊天上帝之名是有本质区别的。都是天,但是天与天不同,因为我们和他们认识到的自然真实程度截然不同。而正是两个文明的根基不同,所以划分世界的角度不同。而且其德,其本皆不同。胡子眉毛混在一起之所谓混淆,除了无知,就是为了传教而矮化别人的恶意而已。抑或两者皆有吧。佛教每到一处,都是以矮化当地神明为护法而传教,占大吹牛吓唬老百姓,三板斧在历史上到处都是,一点都不新鲜了。
帝释天在各种奥义书中的表现其实能代表印度人在那个时代对其当地之天的认识。在婆罗门教中,帝释天形象并不好,是经常犯错的,而且打败仗被俘虏要向三大主神求救的。到了佛教时代,又成了经典套路,被矮化成自家小跟班的。所以成了佛陀的胁侍。打个蒲扇,护卫一下,头发掉了赶紧收起来,端茶倒水的。。。其实也是不公正的矮化。为啥佛教在印度不吃香,几乎衰灭不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手法实在招人不喜。学啥都学的四不像,半吊子的宗教说法在身毒那种宗教骗术横行的地方根本也吃不开的。O(∩_∩)O哈哈~。
帝释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管事,只要有点啥事,他的宝座就会发热,他就会去管一下。这个和昊天玉皇上帝恢弘广漠,不言无为而任其自化实在差太多了。无为不爱管事,最好没人知道我是谁,我就管修身尽职,化育群生就好了,这才是玉帝之德,这才是中土神话精神意趣所在。因为他们走到了先天道德的境界,根本不需要香火之类,是以自然实在为依托的。所谓玄穹高上帝是也。从根本德行上讲,不自彰不自显,仁和慈惠,才是玉帝之生德。这和没事就要祭祀,祭祀万能,爱管事爱夸大,有一说一百,不守时间,没有信这个概念的印度心识精神意趣大相径庭的。混到一起,其实是很搞笑的一件事情。
华夏百姓老实,人说啥都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为了传教,为了独尊,为了没本的买卖,他们欺负老百姓无知无学,从唐代开始,就开始混淆昊天上帝和帝释天的名号问题。现在不过是因为网络的问题,越演越烈,很多道士都看不过眼了。所以我们才一点点的仔细分辨,一连几篇都是这个专题,也是为了大家能分辨其中不同吧。啥都一样一回事,粗到极点的和稀泥行为,是很难进学的。不过玉帝系列大概到此为止了,写了这篇,金光那篇就不发了。很多事不好再多讲,国之利器被宵小所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继续编排。人家和外国自大那种完全不一样,是不希望世人皆知的,我也不再冒犯啦。说多了,日后咋办。这个火候差不多了。所以昨天大家一致同意不再深入也是好事。
但写到这里,我想只要一般文化水平的都应该看明白了,昊天上帝和雷神因陀罗帝释天之间有根本的区别,道德神名之间的区别是南辕北辙的。而道德行事代表是文明基因,是精神意趣。我们反对佛教没事就替换玉帝,不仅仅是宗教神学的问题,也不是宗教利益的问题,我们没有宗教利益可得。不过为了保住我们华夏文明中,先王修身正己以诚,而至无为、百姓自化的精神内涵。给后来者一个华夏文明传承先王之德的真相。所以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宗教问题,不是一个神话问题,而是华夏子孙继承什么精神内涵的问题。没事就给我们安个外国祖宗,没事就把我们无为广漠之天换成宝座一热就下凡的外国战神,是对古老文明的侵略和抹杀,是对祖先所传文明的不负责,是对后世子孙的不负责,说是数典忘祖,一点不为过。为了自己那点香火,那点利益,枉顾事实,扭曲文明,造作人心,不知何罪?不过今天大天尊圣诞,仁和无为,能赦其罪才是。^_^。
很多人是无知,人云亦云而已,那么这次讲清楚了,就该改正吧。而有过不改谓之过,依然私心造作,猖狂如故,为了宗教幻想:自己那点可怜的西天幻梦,继续败坏我们祖宗的文明,那也没所谓,有些事不用人做什么的。自己选的自己承担就好。^_^
历史上,道教以三教合一的思路造作了很多经文,其中有的为了在宗教上容摄佛教,也有给玉帝上佛号的,这种经文我们是不支持的。其实也很容易理解,高上玄穹其实在讲昊天上帝的某种自然特性。而给玉帝上佛号,基本属于我们的首脑有了一个身毒马哈拉斯特拉邦大学的名誉教授的职位。而且还是自家芝麻官科长自己搞出来的事件,有多大意义吗?我不觉得有。相关这些经文种种,昨晚讲课也都讲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多写了。有其时代性,但不用真的在意。
最后,我们讲究礼敬万物,所以不会说什么太过激烈的话,道友们很多肚子里冷嘲热讽的话都憋着没说而已。嘿嘿。大家可以对他们的作为批评抵制,但没有必要失礼于他们古代的先贤神明。这些事其实都赖不到那些非人的存在身上,都是人心太私,造作而出,借着人家旗号乱扯罢了。所以大家只要清楚华夏、印度文明精神内涵不同,世界观不同,造成的认识自然角度不同即可。他们是不是愚昧混乱脏兮兮和我们无关,他们是不是好侵略,说大话无极限与我们无关,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国土搞成一个大泥塘一样的宗教文明世界与我们无关,我们尊重人家的选择。但要是想把中国变成那个德行,所谓神国佛国都是白日发梦,想要替换我们原本的,自家应有的文明核心,那就不得已要反击了,不过释其害即可,没有必要为了对抗他们的龌龊,最后变成他们一样的恶臭。所以只有深学践行,修身正己才对。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世子孙一读诗书就都用伊甸园解释,一读性命天帝就是外国祖宗圆满自大的精神意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以为是的普世需要到了那个能忽略事物差别的境界才可以,那种俗不可耐的宗教家,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解脱,阴私恶俗,以此扯虎皮而已。以自以为心识上的理解扭曲现实带来的反动,就好比拉开的皮筋不是弹到手,就是绷断了,这种扭曲就是动乱之源。治未病,就要正名顺实呗。以心识为本,就是无根之水,就如脱缰的野马。根本是没有底线的,所以若无限制必然会走到说啥都可以的缘起自欺的地步,没有底线的瞎扯,就是佛陀预言之事吧。
玉皇大天尊圣诞,是我们庆贺文明中那谦逊无为,修身正己而能至皇极无涯精神内涵的时刻,是个纪念学习高上玄穹昊天弥罗玉皇大天尊德行的日子,是感念玉皇所表天地自然化育群生,生养我等之恩德的日子。我们纪念祭祀感怀大天尊,不是有什么好处,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义所当为。大天尊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祭祀不祭祀,感念与否而有半点不同。天地以其无私而成其私,是需要专注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看的文字,才可以明白的。提前看了,无非看到利益,而专注守一到了一定程度,这个就是自然天理了,一个天然,一个穿牛鼻,全在一个诚字。玉皇两个字其实尽涵其道,得自然之精,为君子之极,成众圣之王,号诸天之主,大家真的应该好好品味我们文明中干货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