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责过甚,以情害性
我发现论坛上有几位同学有类似自责过甚的毛病,就来聊聊这个问题的根源及相关引申。
仁者,不光对别人仁,也要对自己仁。自己也是不离之道下生养的宝贵生命。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爱惜自己依然是不离其本的要求。那么必然不会过于严苛。严于律己不等于过于严苛的,两者程度不同。这个度恰恰是由礼来决定的。也就是个体所具备的现实情况和所处现实之间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模式。一个僭越其礼的人,往往是害性的。同样,一个对自己太过苛求的人和一个散漫放荡,知错不改的人一样,都是妨性害生的。
不离之仁道,先要不离己德,德必以行成之,行必以身成之,是故仁者不离己身则行以成德。这既不是事事自我为中心,毫无节制,撒开欢似的放荡无忌,以为逍遥,实则散乱,也不是行那超出自己现阶段承受范围内的严苛之道。比如印度苦修那种,举着胳臂不放下来的功夫。嘿嘿。都萎缩了,其实是修坏了,不是修好了。身毒这种以身为毒的思路和我们华夏纯正的形神俱妙的不同依然源自世界观的不同。
很多人把修身和自私混淆了。以为修身为本就是自我优先,自私自利,这点就是杨子居先生表达下造成误会。修身当然不是简单的自私自利,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意自己的得失,修身以德是修身的重点,而德是自己长久为别人(久行施惠)的行动产生的气,所以必然会和人,和环境产生互动。这个互动产生的气是相互长养、各取所需,还是单方面掠夺,最后由自然天道来进行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的平衡,就是我们不断强调学礼进德(礼同理)修身以德的关键原因。德以诚一为实,德以敬让为行,德以公行为成,德从专注中来,久而久之,可以至道也。
所以,修身以德,恰恰包含对己身和对环境两个方面。那么这两者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也不一定是彼此合一的。其实在登山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的。而不是看似明白了,就要找那最高要求一步到位。你脱离了现在所处的现实也是做不到的,但不断以最高要求标准要求自己,其实就是难以客观认识自己应有的水平,离开了真实自我现实能力的一种扭曲,这种错误就是造成身体分离的一种常见原因,俗称想太多,做的太少也。O(∩_∩)O哈哈~。但依然不能今女画,自限其所能。这个度一开始只有先行者能帮自己把握,除非是生而知之者也。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所以都是学出来的。
我们从来不把心作为根本,这是我们和别家之间的区别,我们强调民身君心,所以以民为本。以身为本,他们恰恰相反,一味强调君心,而不是以保民本而成君德——这是我们反对观心的原因之一。君是为了民更好的生活才能成就的,而心是为了身更好生存才出现的。舍去身而言心,空华转瞬,幻梦一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这不等于心不重要,不为君,不能控制身。身心的协调,就是身国同构的要点。也是我们不断强调的要点。
在观心时,你不管怎么自我排解,在不断观察自己的时候,就是在不断的在意自己,加重自我。这个趋势不管怎么自我洗脑“我”是假合不实,不存在的,但都存在自我,否则没有观察这个功能的出现。当你观察越仔细越专注时,这个自我就越强。这种办法必然需要其他的搭配才能有所平衡,而且效果并不好,不是一体成型的好办法,这是有时代背景的后出之物,并非稽古之由来。所以练习专注未必一定要从专注于自己念头入手,这样太容易阴私成形,掉进大坑里。而且会不自觉的自大,弄不好情绪都会被放大。对于他们来说,只有真正限制行为的戒律才有意义。否则走这路的人,很多都是表面谦虚,实则心理自大之极。这种虚假虚伪又要以发明出来的说辞心法压制以达到平衡,不过水坝筑得再高,没有疏导宣泄,水还是会溢出,所以心魔不断。就是来源于脱离真实的造作之反动。佛教看似理论丰富完善,恰恰反映了他们的从根本上的缺陷,世人好思辨,以彼等为尚,其实是无知居多。
对自己过于严苛有时也来源对自己太在意。预期太高,身心不协,其实也是另外一种自大导致的情绪太重,不知有节。一点点错误,一点点没达标,就要苛责自己半天,其中沮丧,懊恼,后悔,悲愤,甚至看到别人进步就心生嫉妒,乃至到了极端就会怨天尤人。这些都是从一开始没有学过以礼治情,养成了爱走极端的性格,失去了平易的能力。所以自责太过和观心有点类似,其实是不断加强那个并不是焦点重要的自我部分。这个后果对于自责过甚来说就是情绪和自大;对于观心来说,就是虚假的无我不执着以及自大。而自省专注于以礼治情,在修枝剪叶的行动上,所以并不是一回事。
犯错了,认识到,明白为啥后,行动上用力,下回改正,这个过程不等于需要各种负面情绪伴随的,认识事实和引动情绪是两回事。很多朋友难以区别事实本身;自己认识到的事实;自己因此认识产生的情绪,这三点区别。情绪和事情是两个可以挂钩也可以脱钩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认识,这个认识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的不离之道,这个脱钩开关就是儒学中开蒙,以礼治情之学。以此,事和情,且情绪之间都是可以脱钩的。能够脱钩自然也能挂钩,这种自由开关挂钩是我们要求的能力。我们的训练就是要求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这点。
我的学生们时日尚浅,就总做的不够好。新旧小编都是典型,一点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勾连着情绪。有点进步,啥事成功,就开心,这也不是不可以,但开心连着自大,每次都是一起出现,开心并且洋洋得意就是真实写照啊。那么开心就成了自大的扳机,就成了退步的肇因。而且旧小编比新小编更爱自夸一些,真是随门风啊,我其实原来也爱自夸,但自夸就是自伐其德的。^_^。也就成了进二退三了。而一旦啥事没做好,失败了,就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更无心继续别的事,难言尽职。从来都以情绪为导向,而不是以作事情为导向。那么就不会想着怎么改掉这些问题,注意力总是在情绪而不在事情,真是不够成熟啊。这都是从小没好好学过,养成的坏毛病,得慢慢改。既不能着急,幻想着一下子改掉,也不能不重视,任性由之,这就是勿忘勿助的火候。
其实不光是他们。据我看,论坛里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问题。对大家来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知错而有愧疚,有自责,但不过于激烈,关键在改,在行动,而不是一直陷在负面情绪里。所以太重的自责情绪会使得大家偏离以行动改正错误这个真正的焦点。而完全没有自责忏悔的情绪,又会变成不在意恶习,屡教不改,完全没法子改。所以依然是不偏不倚的火候问题。
情绪有一个功能,是类似帮助我们记住事情的绳子,是方便记事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事情本身。打个比喻吧,钓鱼需要有鱼线,鱼是事情,鱼线是情绪。以鱼线拴住鱼是我们的本能。但后来发展到鱼线比鱼还大,总是情绪性太强,注意力都不自觉的被绳子带跑了,而不是集中于鱼这个目标上了。那么就会出现本末倒置,抓住了绳子,不在意,甚至毁掉了鱼的情况出现。所以不能叫绳子太大。但也不能没有这个绳子,否则就成了用手抓鱼的情况,也是很麻烦的,而且背离人秉承自然之性的。那么既不能以情害实,以情害性,也不能以无情绝情把人性中的优点抹杀,不然这路依然不好走的。人道中有天道,从中体验学习,就是我们在登山语境下,修道人为啥会活这一辈子的原因吧。其中这个情字恰恰是需要的,而不是天道之外的东西。万物有情,各禀其性也。我们讲百药之性如世间人性之不同,道理就是如此。人所代表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人或者生物,否则没有资格列于三才的。只不过人类的自大再逐渐远离这个所代表的伟大力量罢了。
对自己的关注并不一定等于修身的,反求诸己,不等于观心,而是在行动以礼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而从中得益。也不是说所有人上来都要达到十手十目之严的,这需要时间来达到。佛教观心以无常而至无我很有可能成为极端自私自大的做法。才有自以为圆满和自以为凌驾诸天之上的毛病。这恰恰与修身以德相反了。
我们论坛里有好几位同学,总是担心自己要出各种毛病,对自己的关注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强,只不过已经演变成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会各种不安猜疑,甚至觉得自己得了严重的病症,乃至绝症。。。这种关注其实是自己的心理因素干扰身体的自然运转,本质就和练气功一样了,都是在用心识(担忧怀疑自己生病)干扰自己的健康 ,只不过名义不同罢了,这种错误加诸于自身的专注,以情绪为导向的专注,造成的身心别扭,神混气乱,乃至形体违和都是恰恰反向说明了专注是能够练气之本。只不过专注的东西,专注的原因还是有讲究的。这种同学其实身体器官没病,或者病的不厉害,但被放大很多倍,明明不过就是亚健康小毛病,非说自己病的要不成了。人心之危以此害生,不在少数,还是过度专注自己造成的阴私。而自责,过度观察自己,往往是这种趋势的开始。所以我们强调的是自省和行动,绝对不是坐在那里自己无穷无尽的去分析解构自己,这点很多同学都要注意这点。自省来源于对行动的反馈。而啥都不干,没有啥行动就一个劲自我分析,很容易进到这种自私的大坑里。也会越来越把自己当回事。之所以强调学礼明理,恰恰是去自我中心化的一种方式,恰恰要求落实在行动实践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不把自己吓出病来的关键。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坚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自然会坚强起来。^_^
佛教讲观心以无常,所谓观察自我都是别物假合组成,由此以至无我,又是另外一个极端性问题,首先这是一种被外界灌输理论正确后的暗示,其次在这个暗示下在解构自己的自我意识,但同时观察者的这个角度下的部分自我意识又再被强化,所以并没有真的无我,而是精神分成两个,重新建立起一个和日常中自我对立的,自以为无我的自我意识。这种叫做无我的自我意识,看似客观纯净,但没有生机,偏而不全,所以会在生活出各种问题,情绪,事实,观察种种都是割裂的,往往最后人道扭曲,天道有缺,难以证得大道的。明明只是训练专注的办法,结果演变出各种复杂的理论说法做法,大都难逃人心藩篱。这种修法从根本上不能解决登山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压根不认为他们所谓三法印中无我的说法解释合适现实。我的存在,虽然是各种部件组合成的,但在一定边界条件,这个我相对稳定,虽然可以调整性情,修枝剪叶,学以进德,但没有必要一下子走极端,弄什么无我。一下子极端化,理论化,其实是脱离人的现实的一种过弊,他们经常如此,类似的趋势比比皆是,所以我等不取此道也。
这种办法根本就是偷梁换柱,以“无我”生成的“自我”更加顽固。更加难以改进,所以自大我执恰恰经常被他们提起,就是这类问题的真实反应。有意识有观察者就一定有我,不管怎么去解构。这是由简单的身心关系决定,但他们以心识为准,所以心要脱离身形存在,所以虚幻的构造出一个无我的概念。无我之造作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堵,所以还要去法执,简直就是绕着山走不上山。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在登山时候能够慢慢解决的问题,随着身体的变化,慢慢都会有所改变,不变也不成的。但他们太着急了,总想着一下子达到某种境界,求快必然根基不稳。或者说他们这种办法就是古老传承学了一半之后的别出枢机,没学全,根本是有缺陷的。弄到后人,二而不一,最后顶多是不二,而不是归一的不在少数。
上面这些大家其实都可以不用去深究。我就是写着写着加进去的,^_^。不学佛教那套根本不用看,而且即便学了,也少有正宗,离得还远,而且他们现在自己也没啥人能走到这步,也算是悲哀。大家只要记得自私自大恰恰是要被修减下去的东西就好了。不需要那么多理论,那么多精细的划分,有的时候人工分的约细,往往是割裂,是偏是着急。所以不用那么自己跟自己较劲,深刻的观察自己的念头之类。这种看似聪明,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大道至简,拙胜巧,慢胜急,静胜燥。他们就是着急,求全,自大圆满才出现的偏颇。所以当我们犯错的时候,要重视,要有点自责的情绪,但请专注于怎么改,专注于事情和真实行动才能去改这个问题,而不是被情绪带偏,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
其实所谓的抑郁,就是钓鱼的鱼线被人自己造作的太粗太大,已经遮天蔽日了。所以看不到阳光,更别说鱼。而且别人劝他关注鱼,他基本已经没能力了,论坛上就有这样的同学,不听劝,也不能说。一说就是无数负面情绪放大好多倍加注于己身,脑补出无数我们压根没有的意思来加重自己的负担。^_^自己害自己真的是手下不留情啊。他们就是在惯性下,满眼都是粗大鱼线遮蔽的天空。这就是情绪的大坑了,是一个人长期积累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大水坑。想从里面爬出来,这需要慢慢从身体,作息,行动上走出来,别再关注自己的得失。不再简单的继续心理构建。你越关注它,不管是想好还是想坏,都是增加它的力量,都是继续挖坑,所以只有转移注意力,真正用别的事情来代替这个鱼线,才有出头之日,最后慢慢平易以对之,这个大坑才会从大变小,乃至于回到正常钓鱼的情况。所以论坛中有几位我就不点名了,你们还是多做点事,参加参加大家的集体活动和项目之类,这样和人不断打交道中,在专注于事情的过程中转移注意力,消散一些错误的惯性,估计能好点。
现代社会压力大,信息繁杂无比,一不小心有点问题都是正常的事情,不要无限放大问题的程度,不要自己吓自己,登山者也许是求长生,但不等于怕死,死亡的恐惧如果难以战胜的话,依然是跌在山道上。五龙捧圣咋回事讲过吧。真正能百死不悔自然志比金坚,这金性不坏才有可能的。那么人心那点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的惟危之情必要去掉。这是要在一个良好环境中训练的。很多朋友又不愿意和人交流,但实际上又有和人群环境互动的需求,那么压制扭曲这个真实需要,堵而不疏,造作出各种扭七扭八的相关情绪,反倒成了问题的关键。这依然是离开了真实。自己不知道自己缺什么,而是不断地按照错误的习惯去洗脑自己,不和人打交道就能万事大吉吗?那基本和自己不吃不喝一样不现实。
我们避世不与人交的能力远比一般人强,一年不见人不说话都没啥。但前提是我们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避世是到了一定程度的练气的需要,而不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情绪需要,练气到了一定程度是自然需求,很多人都是造作的以为不说话闭口禅就能咋样,真是。。。
更多人把登山当做逃避世间种种的退路,其实是玷污登山修道。连那点琐碎人事都能把自己整的五迷三道,七情造作,根本登不上啥山的。逃避胆小的人没法子面对自然真实的宏大的。自然真实也许就是野蛮的,没有点能力,没有点胆魄,只能缩在自己构造的幻想里呆着。
学以保生,学问之所以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学问可以叫我们从先辈那里学到真实的点滴,学到怎么才能触摸真实。但学问不是真实,学问是路径,而不是终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以逃避现实而假装痴迷于所谓的学问书本,无非就是另外一种语言代替真实,自欺欺人,胆小懦弱的表现。这和专注于治学,练习专注是两回事。你要是能专注于书本一辈子,没有那么多情绪造作,没有与人交流的需求,那其实和任何人打交道都没问题,人情世故一眼往到底,但也不会有啥特别的负面情绪,那么自然可以一辈子当书虫。柱下之资不等于书呆子。总是以己度贤,还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现在的人自己很多情绪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明明就是用书本来和现实拉开距离,而不是追求学问,追求真理,却以此粉饰,自以为高尚清高,这其实是对学问以及学问承载的真实的玷污。这是虚伪和懦弱,就算有一天真实掀起面纱,你也会逃避的。
文者,载先王之道也。就是记录先王所行之事,所以行为是质,文是行动的记载等衍生物。儒家讲文质彬彬,道家重质,其实都是重视行动和真实的意思。学儒学道落实不到行动上,就是空说,就是白做功,没有啥意思的,精微之处也体会不到的。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书呆子的,嘿嘿。专注于学问不等于没法做事,不等于生活白痴。
登山者必然是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们学习,我们做事的目的都很明确,登山而已。各种增强登山的能力才是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久而久之,其一自成,得鱼忘筌,也就无所谓得鱼忘筌啦。
情绪往往来源于自己和环境互动遗留下来杂质的积累。也就是消化不良,这个不良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小学礼,不知以礼治之,不知其度造成的。也是没有开蒙,没有一种保护色能够分解杂质衍生出来的问题。但也不得不说水至清则无鱼,无情并不是修道最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讲淡情而不是绝情,讲忘情而不是无情。万物之生,无非就是缺这些才会活一遍。但过犹不及,情绪已经成了今人害生最大的杀手。抑郁姑且不论,基本所有的胃病都是和生气有关,肝病亦是泰半如此,严重的肿瘤之类的都和自身情绪密切相关。所以学礼治情,恰恰是保生养性乃至长生之必须。
我们不提倡外道的原因,并不是主观上对他们的排斥。而是客观上他们的说法确实有问题。外道讲的苦,讲观心禅定,一味讲爱人都是容易引起刺激情绪造作翻腾的,抑或反动以无情绝情又成了另外的极端,一旦心理强调过甚于行动现实就会出问题。一方面不断给自己脑补暗示,但又和实际错位,就会出现强大的反动,这种反动往往是一种躁动,一种难以沉静下去的心火,但又再次以心里构建去假装排解,其实是掩盖自身问题,水坝虽高,但不以疏导为主,终究会使得问题越来越大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佛教那么多繁杂的理论出现恰恰是为了不断解决一开始偏颇而造成的问题链。客观上讲,他们那些办法不适合中和之道的,不是偏,就是缺,再不就是极端。中土地气所养,固然有偏的,有极端的人,但大多数的基底还是中正平衡的。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儒道之学最适合国人。这是环境决定的。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只有道家之淡,儒家之中,醇厚绵长,最适合保生养性,调节社会矛盾,长治久安。不极端而平易,所谓和谐也。我们提倡以礼治情,使其淡而不重,纯而不绝,中而不偏,也是举贤内不避亲,因地制宜,应时而行吧。
最后,回到主题上。自责伴随的担心,害怕,悲伤,懊悔等等负面情绪是大家在平时前行必要注意控制的。在有规矩下,专注于事而己自正,和关注自己导致的自我越来越重,是我们和外道之间的重要区别。因为事都是人做的,所以在一定规矩下,事作好而人自调。此乃无为之道。有规矩,有序列,层次分明清晰的做事,又不过繁,既有原则又灵活的并行此道。慢慢地,大家会比那些自以为修这修那的进步实际的多。从某种角度讲,其实这兼容他们所谓的常驻禅境了,而且不用那么神叨叨的吹牛。见事则明,入耳即知,无他,惟杯水神清尔。这就是圣人六十耳顺的本事,恰恰是从听讼练出来的。学问离不开实践,但实践又不等于一定去从政。这点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道还是从和人打交道中去体会,人情人性就是其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论坛课程的设置,都是实践课,都是从实践出发的项目,既研究学问,也不故作高深,摆弄名词,弄点啥小学考据,偏僻杂说的伪学。所以大家想要真正体会学问精微,还是要多参加论坛活动,既要勤学典籍,也要多在现实中体会,只有如此学以致用,才不离学问之本,真实实践就是学问之本。离此,学之无益,不如多睡会呢。O(∩_∩)O哈哈~
话说我今天开光,然后接个要紧电话,熬到没睡成午觉啊。要是年轻时候一定不爽,因为自己的平时的安排打乱了,不过现在呢,顺着现实来,已经如此了,就没有必要再造作情绪,那种情绪比少睡一个午觉害性的多。不如干点正经事,遂有此篇。^_^
既来之则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