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真人系列(下)兼谈名实之变
今天巳月二十八,是药王孙真人诞辰。相传也是采药存药合药的好时节,因为五月毒月也,暑湿之气,以一阴之生。是谓毒月。其实对我们毒,但对别的未必是是毒,所以护身香囊可以做,却不可以有过。其中杀鬼的料,就不放了。有特殊需要的私下问询就好了。
孙真人讲过:
"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禆益,其法虽具大经,学人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
大家总抱怨中药不管用之类的,其实从恣意种植再到乱采乱炮制都导致其药效失用而已,那么就如孙真人所讲,有药名无药实。中医药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是要伴随着格物之学的复兴才可以从根基复兴,否则有名无实。
其实啥都一样,不光是药材,我们小组里有位小道士一直要我写名实之变的问题,我就和他讲过,我写的几乎都是这个问题。名实之事在道德经开篇第二句就是了,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而世界的发展很多真的就是这个在推动,看似新旧交替,无非以名坏实之后,从新换名的实再次作新民而成主导,直至自己再被乱名坏掉。如此,那大家知道此学应该如何入手了吧。也该明白什么是知止以及为啥了吧,^_^
我们这几天一直都在弄药,所以没更新,知乎也不咋上,回复的慢了,请大家见谅哈,^_^
这两天学生们在习炼蜜,他们几个都是第一次做,经过几次的摸索,都已经能大体掌握火候和配比了。就是用的蜜的品质不够好,所以粘稠度的把握差点。如果这阵子练得基本达标了,这次给老人和孩子的香囊中会以此为主。^_^。
这样比较收敛平缓,对老人孩子都比较合适,而且保存时间会比较长,就是费工不少,所以其余不是老人孩子的,我们时间和药量看情况啦。^_^。当然也要看大家提供的材料的透气性,所以不一定,我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叫他们了解一下,实践一下,也给大家做点事。不过算起来,肯定是很难在端午之前给大家寄到了,这点在我错过了几天时间,请大家别怪他们哈。
说白了,很多修道人从来没有真正给别人做点啥,这样不行的,整天想着自己并不是修身正己,而是自私自利。这是对道家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的误读。导致了很多道士都很抠,可以理解但不对。正己恰恰是叫自己正确地对别人有点用。古人治学为己,但学必致用,那用中则以己推人,仍是为人为公。这就是诚敬公的另外表述。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为了做功德,大叫着要普渡的思路。这恰恰是对上面自私自利的反动,是矫枉过正的一种典型问题。所以修道总讲啥功德之类,其实很容易被理解成做买卖,那就是错了,助长的私心私欲,而又不现实的恣意放纵自己的自大,才会有普渡之说,这两种纠合在一起,就成了修行的一大误区。不知坑害了多少人。所以我们自古相传的教法从来不这么讲,也不这么想。这种为别人做点事的理念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自发而生,甚至是下意识的。发而有节,自然不会想着普渡众生之类的脑洞,而是朴实的份内的力所能及之事。
这就是忠恕之道,也是自谦以诚。当然这些都得是所学所走的严正扎实才能自发而来。事事算计得益多少功德的所谓的修行人太多了,都是被带坏的。其实根本就是歪的。从一开始的根基就不正。这树也长不高。为啥?佛教流俗之过也。以欲勾连入佛智?这基本是一厢情愿居多,只怕没人入得,都成了纵欲而使欲更重了,就是用宗教经文自己洗脑屏蔽其过,在心识中形成了一块灯下黑之阴私处罢了。所以没感觉了。这与华夏自古寡淡之道是不同的,我们从来不极端,只讲淡之,这是种方向,反而循序渐进,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我们多年的实际观察中,他们以这种做买卖的心态,满天飞的说辞实际上玷污了功德之事,之名,以致人心败坏日甚,其过不可谓不大也。
我总问学生们,你们活这么大,真的给别人做过什么?他们自己想想,都摇头说没有真正做过哈。^_^。那就做一点,从简单的开始呗。^_^。
至此时此节,我也把孙真人这个小系列完成哈。^_^ 拖这么久也是不好意思,^_^
以下正文:
上篇讲了修道既是保生为基,中篇分析了孙真人生平能有此成就的原因。当然掺杂了私货,^_^。看似没讲和道家道教的关系,实则这些是古今不易,贯穿始终的。修道的本质,修道的基础,修道需要的能力都在里面了。大家勿要小觑,先辈传纪要常读,里面都是具体怎么做的榜样。有的时候比啥经都有现实意义的。所以道藏中专有门类以叙之。这篇写写孙真人以什么成道的以及涉及道教的内容。恰恰还是药石之事。
若问孙真人是什么派的?其实很难用现在流传的门派界定。孙真人被列入各种神仙传记和各种神话小说是后来之事。当时就是以医家处士之名行走。而非宗门道士,今人都是小说看多了,或者把元明以来的宗派谱系概念套用在前代真人处士身上了。原来的道教并没有后来全真兴起之后那么重视谱系建设,所以几乎没有所谓的字辈之说。而后来的谱系建设之中,难以否认有不少人为之造作。也就是说宗教性越来越强,而宗教性和实质内涵往往成反比,宗教性是社会需求,以社会团体求存于世间为目的的一种人工构建,往往妥协的是修身正己之事,为了其名以造人事,恰恰和天道两回事。所以宗教会衰败,但修道之事却不会,一个是人心造作,一个天道之延伸。一个是衣服,一个衣服里面的人。这点不仔细想清楚,道教只能不断失去其正当性而已。
教法和门派是两回事。这些按下不表。孙真人生平技艺中以丹道修为最为高尚。他所炼数种丹药大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有两种丹可以确定为修仙而造,他应该算是丹家中的所谓的金砂一脉,而非铅汞。当然这是后人所分的,差异仅仅是侧重点不同。我们也不这么分类,但既然有人以此言之,也非无的放矢,姑且用之,亦无不可。铅汞演化成后来内丹的一种比说名相。而金砂这路到了宋元多是服食合药,观孙真人所记,当属此脉为主。其实医家多是此路的。外丹之学在明清不断衰亡,但炼丹术不少东西都改头换面成了中药制药术。到了近代,有实践者,但。。。今世几乎没有什么人算是真懂了。所以恢复外丹术只怕也只可能从中医药上入手了。^_^。我们上文讲过哈,^_^。而铅汞烧练虽然和他们基础类似,但真正对于金丹,或者说合药之理解,对于服药的理解在具体而微之处有很多不同的。^_^。
汞是金孙,砂是汞母,烧汞成砂,变砂为金,故归其母。从金复化为砂,号日金砂。还丹道毕。砂金者,非只是年号,亦由此出也。
所以《砂金集》之名也是来自此学的,^_^。变砂为金,复归其母也,不过具体修身,仍是要自行砂中取金哈。^_^
若论道脉师承,孙真人没有,是自学成材。。。到处求学,在不断实践中,筛选研判,最后自成一家,反而回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样反倒是早期成道之人的共有之特征,就是研学。虽然这个时代真的有个传承会方便很多,我也认为还是拜个正确的师门是最稳妥的作法,但我们不能否认古时真人大多,或者很多都是自修为主的,或者有他们先辈的点拨,但并不是系统学习的方式。所以,这个度大家要分清楚。古时今世,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若真是要自修而登山,那么真的请努力深研治学,修身正己,不敢有半点懈怠吧。
孙真人很博学,但其中最精华,最专精的能用之于身就是他成道之学。这是必然规律,博学百家,但能成者必是最精一门,所以一门深入,才是真正的要紧之处。如果熟悉孙真人生平建树,大家当知他写了两部书《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皆是以药为主的著述。而他又被唐太宗推崇,赐名号等等,更多都是以其丹药学成就。但丹药之学并非无源之水,也非孤立自闭之学。所以孙真人博通各个各种学问,但最后长养专精以此学以修身,是故成道以药王为号。
其实很多古代自学之真人走到后面都是渐渐归于教法,所谓殊途同归。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最后能够成就的人,大都就是那么几个路数而已,^_^。但能自己归于正路的人,无一不是像孙真人这样专注精诚,淡薄名利之人。否则没啥可能吧。
而有幸者,得闻大体,省下很多曲折岔道,固然是很不错。但若是能自己摸索到,更是良材美质。^_^。所以自古修道者之间,只看道德学问,谓之干货,交流起来根本也不是现在江湖乱道,动辄以利。而是以学问相交,既不问来历身份,更不问种族贫富。因为能真正志同道合者,少之又少,岂会不珍惜以贵重之?那么不会看世俗人眼中的贫富年齿阶层等等标签,皆以求道之志同,学问之精深论交也。这种恰恰是古人之常态。今人蝇营狗苟虽有不得已之苦衷,但也是成道之碍障也。孙真人恰恰是古代研学成道之余韵。
孙真人不是狭义的道士,史称处士。而以他生平和成就,说他是道士,是寻道,从道,得道之士非常合适。有学成教为士,有德,专注之人有道,故称道士。但不一定是有道士身份的。身份是名而已。道士应该是这样的人,但不见得都是。所以我们其实界定道友,不看身份名头,而看干货的。这点也写过。^_^。道教不该自陷宗教之怪圈,不断矮化,低级化自身的品味,流于民间巫鬼之学。否则真的是道不同了。反正祖师爷认得不是那些虚名假意哈。^_^。
至于道友说的,是不是上清或是天师道?其实和这个角度没关系,天师道也炼丹,上清也炼丹,他们都是继承的名下要紧的东西后,博采众家之门派,而我们分析的是修炼办法啦。^_^。大家总是混淆门派和方法,这种大概是看学者书看多了的缘故吧。^_^,他们有些说法是对的,但有些真的就不那么靠谱了。最起码我们从来不这么看问题。
孙真人是以医入道,那我们还是从此入手,看看其中和神仙之学有啥关系没?
汉唐之时,医家所传就频频被人称为暗昧不兴。比如外科之术就基本没咋传下来,就剩下阉割牲畜的简单之用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汉代所分类的医家有四类: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四种”。
这四种是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用现在话讲就是医理,药方,性情之学,最后长生之道。
所以古时医者,学而得保生养性,精其道,必通神仙。这点从孙真人的经历上可以看得很明显。而经方等于是丹道的一种分支学问。观孙真人所著,大体是从此深入进去,上朔其古,而成丹道的。但若不了解经脉脏腑之医理,不深研物性搭配,不知性情调和之至理,神仙之道没有真实的根基,空中楼阁,其实就变成了迷信。所以孙真人说得很平实:“养生保性易行,而神仙之道难至也”。
只不过高以低为基。不知养生保性之法,其余也是休提。
他还讲过:“况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服珥以服石服丹最高。他虽已服食珥丹为主,但保精引气,乃至祝由禁术制御鬼神也是精通或是兼行的。或者这么说,保精是基础。引气是过程,祝禁制御则是应用居多,但若说最后成道之学,必是以其服珥丹药成就吧。其实这依然是格物修身之学的成就。
所以修身为本,而后才有其用才是正途,以用炼体不是没有,但尺度把握不好就成左道。但今人好鬼神,舍本逐末,贪名亡实。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很多很多次了,也可以说一直没断过。神神秘秘的其实无非弄点鬼术而已。收所谓阴兵不过是残魂碎魄之术,弄不好自己弄得阴惨惨的,还以为是啥好事。其实高级的法子他们也不懂,为啥?不求甚解,并无实学。这也是门学问的,但这和道教神道设教关系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密切。民间有些真的就是这样搞法,弄假还好,缺德缺的是阳德,看得见的。但真的搞这些,又心生恶意,只顾驱使,那多伤阴德,应在其身,不是绝后,就是残缺,孤贫,这是所谓民间传法之时那些所谓限制,一部分是被换走,一部分这些东西伤阴德。但这是他们所修的东西的问题,而不是所有修道都是这样的。而和尚很多抨击道士啥啥的,往往抨击的是这样的哈。这种术士最爱争强斗狠,一语不合就要用术,其实早非道流了。这种其实是一种修行方式的民间演化,本身是研究那啥的。本来没啥可以诟病的,就是学问的一种,但被追求技术现象效果的思路搅合成了这种江湖法术,其实也蛮可悲。这样的不会有啥成就的,顶多死了被自家徒子徒孙供着,或者那啥,苟延残喘些岁月,其实不如直接那啥了利索。
孙真人一生之中与宗门道教有关的,往往是道教之用,对于道教神学基本不涉及,基本就是拿来用,在其《千金翼方》中禁经体现最多。往往是祝禁之术,而多是正一经文。这类正一经文往往和汉代流行的祝由所用密切,其实是纬学流传于民间之后的一种再应用。所以很多用词看着时而高古,时而俚俗,甚至是巫语。这是早期正一经文的特点和来源。祝由术与其是同根同源的。所以和医家禁法并行流传,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定要从正一法师才能学到。正是因为祖天师当时在蜀中推行的治鬼之说实则是治气之术。教悔过,并赐以符水治病,鬼则是气的别名。无非是又与当地蜀中民俗结合,所以很多类巫之言语,不过其体不在巫,仅以其用以顺民情为治也。以后会写巫是咋回事哈,即非大家想的那么神秘高大上,也没有有些人贬低那么一文不值。凡事平实以对,反而易见其实。
用民俗语言,或者和用佛教语言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这就是件衣服,世人不明就里,认衣服不认人,名不符实,则必有其变。所以我们分析道教人物,乃至种种问题,根本不看名头,吹的再牛啥啥照样查其真实,那么自有其自然序列,而非人间崇拜。对于孙真人也是如此。孙真人的路数最像陶葛两位,而他也多引这两位的论述。其实唐前和陶葛两位相似的善医道人不少,孙真人的文中多有引述。
但非要按照现在的说法论,葛翁是灵宝,陶先生是上清?孙先生是啥?这咋捋的顺呢?所以其实不是这么来分的。我们是以修行方式来区别的,而不是名义上的门派。这才是三洞之真面目。所以孙真人虽然看上去和葛陶一致,但最终可能更类葛翁。而隐居陶先生其实也非三洞中的上清。而是茅山上清派而已。至于后世说法很多门派的说法真的是后期祖述追朔之词。依然神道设教的方式。或者说是宗教架构,是一种社会需求,当然我指的是对修道,对学术有没有意义是另外一回事。
孙真人最后算是解化中的一种。是所谓的尸解的一种,后世往往归于所谓地仙,其实未必如此。不同时代,不同修道思想下对于这些方式的认知不尽相同的,有的时候不仔细考证他们的语境源流,是难以名实相符的。^_^。尸解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低级,而尸解之中也有不同的解化方式。比如达摩祖师,也是尸解。白日飞升这种事,少之又少,往往是纳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就形如死尸,在这个状态下需要一定的时间解离而已。
尸解比起兵解,水解,杖解,剑解又是不同,往往是比较完全的一种。^_^。所以能如此,已经是很不错的,总比后世那些所谓元神的强多了。所以在道教判教中,最高一等就是类似蝉蜕解化。而那个留下整个身体,所谓坐化然后弄成肉身啥啥的,真的是比较差的一种。但是因为前面的很难很难办到,所以在现实的宗教考量下,才把这种当做一种受追捧的方式,所谓要给后人些信心吧,其实不该如此,实事求是,让后人知道什么是好,是对的,是方向,远比一时的信仰聚集人气重要的多。
而孙真人那个年代或者那个年代之前,没有天仙神仙地仙等等这五种仙的说法呢。那些是金丹兴起后的一种判教说法,最好不要用在前人身上啦。^_^。
最后综上所述,略作总结:
1.孙真人好学百家,但深研丹药医理而成,是典型的由医而道,自学成道的。
这是典型修身格物一体成型的方式。
2.他虽博学百家,精通各种方术,但唯有其最专精的丹药之学,才使其成道。
3.孙真人以古仙解化的方式证明了他的丹道是内外丹合一之术。这是中古以及以前早期丹道的真实面目。在他之后固然仍有,但越来越少,最后就都流变成内丹啦,^_^。那丹道本来就是灵宝看家之学,所以孙真人以教法论之,是灵宝哈。
4.古来真人以研学成道者多也,不是宗教性的道教,而是道家之教路径下的先行者。这点和后来宗教性的宣传是有出入的。大家要清楚区别和发生这种事的原因。
5.今人修道固然以拜师求学为上,但一样要不断深学践行,才可以有那么点希望,只凭神道设教想要如何,在现在这个世道反而没那么干净简单了。那些更多变成了文化现象啦。
名实之变,一半讲完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