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迟迟,依依东望
这几天晚上我都是穿着棉袄睡觉的。现在都要求用空气热能泵,但外面越冷,它热能越小,室内温度越低,弄到最后,最冷的时候,最需要的时候,反倒动力最小哈。靠近山边,本就温度低,这样一来,我们也只能再把电暖气打开了,将就了呗。比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南方同学来说,这里也不敢盲目乐观啊。我们还是要支持蓝天,今年蓝天确实多了很多,就是蓝天不下雪也是个问题。^_^。丁酉年也就这阵子会比较冷了。过年那几天就好了。
庚申晚上讲CC之前,我和大家说别忘了提醒我九点要中断十分钟,结果八点多,就看见外面风劲如刀,刺骨凌冽,我就决定不出去了。^_^。周而不比是要看天时变化,而不是一定要如何,这个度就是大家老问我的常见问题,但真的没法子一言蔽之,只能每次同时遇到和大家分享呗。
我想这个时候写依依东望恰逢其时。寒冬广漠朔风下的人们依依东望,望的是春天,望的是温暖,望的是生机。
而更大范围内的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吧。这是大军师司马懿和诸葛武侯之间的讨论。司马超越荣耀和功业,最后的答案是毕其一生。
依依出自《诗经.采薇》:
昔日出去,还是杨柳婀娜的春日。
今日归来,已然是雨雪霏霏之寒冬。
行道迟缓艰难,我们不但又渴又饿。
而且我心伤悲,没人能知我心中的苦痛。
这段一般都被认为是战士归家途中之歌。但放在人生旅途也是一样,人生往往如此,百年之后,回首东望,犹如战场归来。
少年春光明媚之时,欢快奋发,理想前行,志得意满,但礼不在身,一生颠簸,历经沧桑,冷暖交变,耗尽春华,最后犹如雨雪霏霏之时,体困身乏,伤病相伴,垂垂老矣,行道迟迟。关键是在这路上不知失去了什么,有什么东西没守住。心中悲伤,无人能知。此时此刻,才最能明白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
就像这五九寒冬,切肤之痛之时,我们才能明白对春天的向往,春光明媚的宝贵。人生最宝贵的就是那份纯粹,那种纯真,那种象春华一样的蓬勃生机。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并不珍惜这最宝贵的时光。好似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消耗,不断再和自己较劲,那么日后行道迟迟之时,来日无多,自然就明白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了。哎。与其整天被我说,不如好好记住行道迟迟,依依东望这八个字。恣意任性,错过了时光,有心无力,后悔晚已。只能念叨,我心伤悲,莫知我心了。所以这诗于我等颇有自警之意。
人只有不在东时,才会东望。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珍惜。
《楚辞》里有《九思.伤时》:
顾章华兮太息,志恋恋兮依依
章华台是楚国之天下第一台,是楚国的标志,是楚王家族的骄傲,屈原在顾念思恋已经逝去的故国时光时候写下了这首九思。恰恰是思国伤时,只有失去了家园,才会怀念,只有错过了嘉时,才会伤时。莫做思国之人,伤时之人,只有珍惜宝贵的时光,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在前行的旅程中守住纯粹的东西不弄丢它,才不会我心伤悲,莫能知也,才能逆旅是还乡,远行亦归家,超越这个志恋恋兮的怪圈吧。物壮则老,日薄西山,才有依依东望,那么就不要壮,不往西,运西还之,才是道家真意,丹法真诀。
依依,大都与柔弱娇嫩,春天生机蓬勃的意向相伴。后来引申到思慕想念期盼那春风如沐的时光。但暗自有一种期盼,示弱之情。
东方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着生机,代表着春天。
望者,远视也,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但望而不还者多也。所以依依东望总暗有一种难以达到的不甘之情。
远离东方春天之后,却欲其早归,这依依东望,其实是对生命无尽的怀念赞颂,依恋渴望,甚至乞求。我总能从中品出一种化不开的和对生命憧憬。但关键是谁对谁的?
我们的依依东望是寒冬下的无奈的人们对春天的憧憬。依依东望盼春归。
但说这话的诸葛武侯是啥意思呢?示弱以情,盼着不救关公,而叛蜀投魏的孟达,再回蜀汉,给魏国添堵?也许是。不过纵观武侯一生,其实比司马仲达更适合这依依东望四个字。
身在西蜀,要以一州之力要对抗得六州之魏而复大汉天下,其中之难,其中之苦,大概也如寒冬雨雪霏霏下的旅人,载饥载饿,行道迟迟。最后殚精竭虑,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当年特别不理解他为啥这么做,以武侯的天人之智,岂会看不出来天下大势不在西蜀?为啥还要苦苦支撑呢?不断六出祁山,消耗国力,最后星陨五丈原呢?刘备请他当皇帝,上下用命,声望一时无两,天下归心,入主中原的自然把握大一些,为啥他不肯呢?非要守住臣子的名分?岂非有点傻吗?
后来我才明白,卧龙先生守的是义,斗的是天,为的是民。哎。这等人物委实难以以常人之器量揣测。
司马家为三国时代的最后赢家,其实代价是天下百姓和文明之实。仲达公一开始和诸葛武侯一个志向,也盼着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百姓安居,天下太平。但他们选择了不同道路,一个是有原则,一个是慢慢的放弃原则。他们选择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人结果的不同。曹魏废汉,司马废曹,中间的血雨腥风造就的时代,是一种背离仁道的残酷。最后司马家的八王之乱不过是曹魏后来者必然会出现的继承,导致的就是第一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不光是简单的政治上的失败,而是文明精华的丧失。典籍亡轶姑且不说,关键是学问精华被现实扭曲之处太多了。世人再也不信此学,异学纷起,天下大乱。而中原百姓十室九空,两脚羊的典故恰恰就出现在八王之乱以后,五胡以汉人为羊,分而食之。姑且不说五胡蛮夷之残暴,就说若是没有司马家这八王之乱十多年的征战不休,毫无廉耻,忠义尽丧,怎么会只余士人衣冠皮毛的时代,统一的西晋怎么会如此这么短短四五十不到就会衰败至此。苍蝇是盯不到没缝的鸡蛋。而八王之乱怎么来的,其实还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之故,而司马仲达之族是自古相传的华夏正朔,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以学传家,根深蒂固的世家,绝对谈不上上梁不正的。那为啥会如此行事,造出八王之乱的血腥闹剧?其实汉末天下之乱,宦官当政,外戚专权,杀害忠良,曹家篡汉对于当时士人世风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对于持续了数百年的有些基本原则是颠覆性的。当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家人自己不争气。所以才会把好好东西用成这副模样吧。不以修身为本,皆是左道。
司马篡了篡汉的曹魏,杀戮之大,就如电影里所讲。可谓学曹操,学董卓,学的有模有样。上行下效,将维持平衡生机的一切规则都慢慢打的四分五裂,犹如齑粉。这样才会在自己家族后世中出现血肉相残,连绵不绝的八王之乱闹剧,才有五胡乱华的惨痛,才有衣冠南渡的不得已。杀戮太重才有所谓打着慈悲旗号的外道进入中原。我们的文明才开始走向了一种不得不和稀泥的选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宗教发展最快的年代,为啥?恰恰也是因为现实社会的民不聊生,战乱无数,现实太悲惨,人生皆苦,还是来世可求。佛教的兴盛恰恰代表人民的不幸福,人心的败坏,因为他们宣扬的苦被大家认可是士人国家的失败和耻辱。这一切都来源于这些基本规则被打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许就是司马诳杀王凌之时的蚁穴,也许是曹操征徐州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的蚁穴。
诸葛武侯一直叫他们曹贼,不因为他们势大而有半点畏惧谄媚。就在于不给世人一个好的榜样,而他保着所谓刘皇叔和他的儿子,无非是行忠义,还百姓以质朴。上行仁义忠孝之风,民必效之。上行下效必以守根护本而成上下滋养,往来不绝,长盛不衰之道。所以武侯看重的根本不是简单的汉室,而是这种行为给百姓的带来复归其朴的可能。武侯不是不能代替后主称帝,不是不能归魏扫平天下建立不世功业。但那样做,对武侯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不如还在隆中治学养气。曹魏之行,曹魏之气,奸而不仁,佞而不义,百姓效之,天下衰微,没法使得百姓复归其朴的行为,对武侯都是没有意义的,归魏或称帝就等若没做。
这点就是司马和诸葛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选择的不同道路的分歧,是对先王之道,对世界理解的不同。纵观武侯一生之志,无非天下太平,民德归厚这八个字,匡扶汉室是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遗余力,鞠躬尽瘁。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百姓。这种话说出来,很多人都会暗自耻笑,其实那些角落里的阴暗很难理解武侯在做什么的。无知虫蚁罢了。
不过恰恰是一人之下的作者借着王也之口道出了其中缘由。这也是为啥这个作品触动我的原因。其中的王也确实是最像道士的一人,他和诸葛青的对话堪称经典,逆旅之意勃然而出,逆天之动而成天体,反者道之动也。我命由我,方有纯纯自归之日,正经的神仙道。岂是俗流能够望其项背的。这恰恰需要公而忘我才能以无私达之,太上之学也。这个风后奇门其实讲的就是先天天不违之道。只不过超越后天的先天之道难,连武侯这样的人物都折戟了,大家就可想而知那些整天吹的先天一气假道士多么不靠谱,这一张嘴就是先天什么的多么僭越而无聊吧,无非就是玩弄名词脑补成狂的惫懒汉的口头禅而已。
仲达公和诸葛武侯之间初心相同,但区别在于取舍,在于对人文环境的选择,在不同环境的行动使得他们从初心相同变成了志气相异,取舍通过行动决定了结果。仲达公的依依东望是毕其一生,看似超越自己一开始追求荣耀,但落脚依然在自己。毕其一生,却忘了初心保民之志,虽权倾天下,却孤独终老。他凸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确实是毕其一生。而武侯的依依东望,望却是百姓之生机,百姓之安居,百姓之复朴。其中对民,对国,对文明那种无限的热爱和眷恋,都融在在依依东望四个字中。身在西,不可为,而为之,依依东望,不复归来。
不过武侯不好好吃饭是糟点,仲达公能活那么长,不但是五禽戏之功,也是他重视吃喝之道。这点这电视剧中确实体现的很好。但凡轻松桥段,都是他在吃东西。^_^。不过据我师父讲,武侯是没时间了。所以才废寝忘食。大家还有是时间,修身为本,必要学会好吃。^_^这也是一种取舍。
这条道路上有无数的取舍,而每次的取舍都会叫你的终点发生轻微的变化,学礼,明理,躬行,斗闲,纯志,行义,守仁无非就是为了学会在电光火石之间的取舍,在艰难选择中取舍。真正的修道,就是在日日夜夜无数的积累下才能做到那时那刻半点不分心,半点不忧虑,坦然淡然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对考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取舍的能力,不是突击可以达到的,不是自大想当然可以积累的,不是人心之危可以触摸的,不是志散自欺可以仰望的。所以修道难,难在时时刻刻,难在志气纯凝,难在勤奋有度,难在百折不挠,难在杯水神清。
冬学将尽,修书才慢慢开始,这阵子我一直在观察斗闲的学生,论语组同学,还有论坛上的朋友。大家心气不一,处事不同,但相信我上面的话对绝大部分朋友都有点帮助,值得好好思考。我们趁着冬天把这些支撑台子的事都搭好了。我们就可以按部就班,修书治学,斗闲炼己。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不在论坛的朋友,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课程和太岁符牌,收煞葫芦,香囊之类的了。劝学的路还很远,我们要一步步走好。
斗闲做事,不断忙碌,不是要自己沉迷在这些琐事中,不是叫自己用大义的借口掩盖自己行为的不当,也不是给自己的无良欲望开绿灯,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历历分明,知道自己要什么,面对诱惑,面对情绪,面对艰难,使得自己的志气水落石出。这是一个靠着行动培养自信的过程,这是一个养志以纯的锻炼,这是一个面对真实自己的旅程。只有意识到这些,你才可以活的不再混混灼灼,才可能绝疑无惑,才有资格面对真实,然后轻装前行,此谓之诚意正心也。
学会取舍,能够正确的取舍,需要的是志气纯凝,知道自己要什么,真正去追求,然后历万事,应万物,而不迷,方有资格问于金阙阶下,扣于玉京山门。趁着年轻,时光尚早,人生之春未尽,好好在事中炼己养志,在实践中体会学问精微,在诱惑欲望中面对真实,在这一路上学会取舍。这样方有不在垂暮之年,行道迟迟,依依东望,无助懊悔的可能。而是厚积薄发,扶摇直上,继续登山,乐不思蜀,不知有东西,况乎恋依依。
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春光,珍惜不用东望年华,珍惜不用东望的时代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