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庄子是如何做到“其学无所不窥“的?
很多朋友问庄子的问题,我们以后慢慢会涉及到,这里先把以前的文章慢慢挪过来。
但庄子包备诸子,若是没有一定基础,大概通篇都在讲名家儒家的基本概念,然后才能讲点庄子,所以庄子更多是拔高之学。大家要对儒家有基本功底了,也知道一些名家法家的知识,才会真的读明白庄子。我得空会写写庄学的发展和全真道的关系。实际上庄学在汉末开始发力,外接释教,内动性命,确实影响了我们文明的轨迹。大家对庄子感兴趣也是好事吧。^_^但真的要先打好基础。我们以今人学历来论,庄子少说需要上中学了,才不会大面积误读,有些确实需要上大学才可以读。着急也没用,谁叫我们今人没有古代治学的体系啦。所以日积月累,真是急不得哈。
---------------以下是原文------------------
很多同学大概对于前秦两汉教育方式还有子休先生生平不太了解。我简单答一下。
一. 庄周先生出身贵族,少时有良好的教育氛围。那个时候官学仍在,只对贵族开放。所以少年时期庄子打下的底子不是闹着玩的。一般都认为他是中年家道中落,而且主要是因为他以富贵功名为累赘造成的。不然他也没法一开始做漆园吏。辞官专心治学授业那是后面的事情啦。
二,先秦私学与官学相对,讲究不论出身,士庶皆可入门求学。打破官学对于知识的垄断,一切社会等级都可以来学习。孔子儒门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战国时代流传极广,贫富根本不是求学的门卡。孔子门生有贵者如南宫适、司马牛,富者如子贡,贫者如卞之野人子路,穷居陋巷的颜渊,“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若论学问修养影响,这几位贫穷士子只怕丝毫不下于富贵士子。他们之间也是平等相待,以德以学以礼相待的。到了庄子荀子孟子的年代,一样推崇此道。孟子有三乐,最后一乐是啥?
《孟子尽心》说过:“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荀子.法行》也记载了:“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以儒墨两家为例,作为当时显学,在庄子年代早就不是门生三千的情况了,而是不断开枝散叶,影响巨大。所以说只要想学,又识文断字的基础,应该不难。其余各家即便不如这两家影响这么大,也是不难学到的。
三,早期教学方式,效行为教,论辩为义,集述为书。
早期诸子私学,往往师父自写一篇,传颂于世,而后徒属相从参学。并非是传阅,而是以传颂为主,都是口口相传居多。而具体参学的方式就是效仿行动。问答义理。最后才有记载成书。不是人人一个课本在哪里读书自学。而是叫大家自己思考,互相问答,师父口传大义。分明精微之处,最后才会成书。书在世上得传本不会太多,尤其不是显学的诸子,传抄一份也是要花大量精力的。徒众少,条件不足的,大都是仅有一两份抄本在主事人手中,这期间脑子好的,就是纯粹靠着心口记忆,不落文字的。有条件的才会自己写上一些关键词句什么的。压根也不是现在这种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啦。所以学问和书并非是完全等价的。
贫穷可以学。甚至不认字也可以学的。文字那时没有统一呢,大家诸国参学,不见得就要各国文字都要精通。但文字承载的干货却可以传递。文字的功能主要在于长久记载。当然有些东西还是得靠书籍记录最好。汉代五经博士皆是口述,伏生传经的故事可以去看看。而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其实是师说家法之争。到了东汉两家又归于一处了。
而唐代以来,经常有口义之书,其实也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流传。唐代明经科,需要口义三题等等,都是仿照先秦教学特点而来的。
讲不清楚就不是真明白。烂熟于胸,方能脱口而出。此谓之知。古代学问其中一项就是演或者讲。
所以,庄子的学问和他有钱没钱买书简基本没关系的哈。
四,庄子本人最起码精通儒法墨名各家思想。最后归于道。而其成书皆“因是因非,所依而立”。观此书,即知庄周之学,无所不通。这点只要治学南华者,少有异议,不过今人都是泛泛读读,就开始开脑洞了。庄子以道家来论,也不是无师承,自己蹦出来的石猴子,只不过时间久远,道家诸子不以这种师承显扬之事为尚而已。这原先就写过了。在这点和后来的宗教上道教字辈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风格。那些更多的是出于宗教性需求,更加适合那些时代而已。不能用来相比。
五,道家诸子,基本没有一位是生平师承十分清晰的。为什么?除了时间太久亡佚的问题,关键在于,道家不重名,道以隐为德,视功名富贵如粪土,自然知者甚少。实在不愿显露自己。这点有些同学应该有体会,我们对于名的特殊看法,这就是个裤衩啊。而诸子成书,几乎都是学派弟子围绕师说成书的。这问题说过好多回了。所以伪书之论大体由此而来。不要因为学界一些无聊的质疑就小视其中干货啦。
六,道家并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大家不学不问,拍脑袋放之于荒野的。无论柱下还是漆园都是大学问家。这点是全真以来的道教继承不好的地方。一上来就要绝学无忧,有涯无涯之说,再不就师心自用,空心常坐,一步登天。这类人并不算了解道家源流的哈,再不就是受到禅宗不学见性的影响而造成的错误认识。但往往这类人比较有煽动力,因为啥都不学,自性发明,是人性最大的弱点,懒人最爱的借口。
说实话,确实知道的越乱越不好,一般来说,学的太多并不好,但学不见得就是越来越多啊?而且我们早就找出其中怎么处理最合适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学,学什么。而不是一下子都否定。当然你要是彻底对任何知识都没兴趣,也从来没有好奇心,不问为什么,无知无惧,无欲无求,那你可以不学。再碰到合适的老师点拨,也许不用学辨能识这个起点。但这样的“人”,我这一辈子就见过一个半,所以肯定不是你啦。
七,学不学,复;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古人事少,没有这么多的资讯来源,没有这么多的知识,没有这么多奴役感官的人工产品。所以读书治学极为专心。常人其实根本做不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韦编三绝等等,都不是今人能做到的。所以你们所谓的专注根本比之先贤差之以云泥。这种持久的专注力才是修行的必须,而持久的专注需要一点点恢复然后积攒锻炼的。就和肌肉一样。这些的前提是明确的方向志气。还有切实的行动力。
整天被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割裂的丝丝缕缕的注意力,信息接受又杂又散又乱,专注力在此同时同样被撕裂。根本谈不上半点专注。然后给自己一个大的目标,完不成,压力颇大,犹如空愿,就成了拖延症的开端了。
啥时候能专心读一本书,仔细写篇文章,专心致志做点啥不分心了,才是一点点开始而已。离我们的要求太远太远。不加油整天荒废时光,真的只能发发梦而已。
综上所述,
庄子依然是道家典型家法的继承者。学不学也。对于今人求道来说,还是以深学,精学,专注治学为基础最妥帖啦。^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