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视野中的的宗教观
第一篇文章,先开宗名义的讲一讲我们眼中的宗教观,或者说世界观吧。
宗教最有意义的部分,是他们有各自独立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一神教的世界观基石是神。佛教的是因缘和唯识。儒道是气。科学理性或许是可重复的实验以及可知论。这些世界观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几种无论高下,都是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不是这个世界真实本身。所以我们称其为真理碎片的投影。既然是碎片,是投影,那么总有其和世界不相符的情况。一切独尊的宗教教理都有其局限性。科学万能论也是如此。而为什么选择了道家道教,因为丈人说的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不以己道独尊。是诸圣中最有礼貌的,也最有自知而能明者。这样的人物说的话,让人心生依止。那么我们就是他的门徒。所以谦让守礼,孜孜不倦的探索这个世界。
我们自以为高贵自由的思想,也许不过是这个巨大世界海洋中潮汐引起的一点泡沫。人类今世赖以为生的世界观下的理性和可重复性的现象也许只是无穷涨落中一段特例。此谓上德不德,无用之用,故支离疏者养其身也。所以保持世界观的多样性是为了后世子孙着想。也是大德曰生之所必须。为了物种的延续和生存,我们不能把任何一家灭掉或者侵蚀掉其核心。以便保证有解决未来会遇到问题的角度。这是道家不独尊己道衍生出来的必然观点。也是保证世界观多样性的根本出发点。
对道教的信仰,不如说是对于道家世界观的认同,对于神明的尊崇那是对于祖先护根抱一不离的衍生。道教是道家具体修持的一种方式方法。信仰本身是培养本身诚意和敬意的训练方式,就好像你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实际上应用不上,但是学习应试的过程就是培训你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础训练。一个硕士的训练如果在于一个课题的条理化结构化的独立构建,那么一个博士在于自己独立探索深入课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这些都是通过专业训练达成的,其重点在于训练诚和敬。而如果您能同样训练诚和敬,那么信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不过在平时施行时,对于自身要求难度会高于信仰的模式。有外力的限制和约束会简单一些。
我们的世界观是元气论,意思就是什么都可以用这个解释。或者说唯气论。唯心唯识我们不同意,唯物太窄解释不了这个世界。物由气生,那就唯气吧。所以祖宗们的世界观和文明建立在元气论上。
首先,鬼神二气之良能也。鬼者归也,神者伸也,无非是气用而成。人秉气而生,气散而死,死而不忘者鬼神也。所以,气是人之本,物之源,鬼神的组成在这个气的基础上,人物鬼神是相通的。
其次,先人重祖守根,所以国之大事,兵戎祭祀也。都是为了生存才重视的。古人祭祀,大体分两种,郊外祭天地山川五帝外神,宗庙祭祀昭穆先祖亡人。中国的文明或者说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祭祀的基础上的,这个其实也是西学宗教学的共识。为什么呢?因为逝去只不过是气的变化而已,生死之齐,故事死如事生,立尸为祭。抱孙不抱子而立尸,这个尸,就是扮演祭祀的人,早期的神像啦,而且都有长孙来作尸,入庙得享。这些规矩都不是瞎编出来的,没用的繁文缛节,我们的古人远比子孙们想的务实,礼的存在,乐的存在,都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鬼神由来,如何交接。这个文明要传下去,所以我们重祖宗,重传承。文明的生存是我们文明的核心。这片土地上的积攒生机远超过您可以想象的范畴。
再次,教育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为了高保真的传递效率,我们的先祖在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方式。这就是三皇教之以道,五帝教之以德,三王教之以仁义,仁义失则教之以礼。礼失则以智。智出则狡诈伪善同出,人失其诚,故教之以信。在中国大概是汉末就逐渐进入到这个年代。智信礼义道德交错为治。在西方这大概也是公元纪年吧。
最后,圣人不得不神道设教。以信教人以诚,以仰教人以敬,同时传承我们的文明。其实教人以诚敬从某种角度来讲的是保证信息传递的高保真。但是却不离本情,能登大道。诚和敬同时也是我们修行必须所具有的基础品质。而修行对我们来说,就是回到道德三皇五帝那个时代的手段。归回自然之本源,万物之初始的路径。
综上所述,只要道德诚信,善良有礼,其实宗教,或者说信不信道教在我们看来都没所谓的。选择宗教,不等于就一定被其蒙蔽;选择科学理性不等于科学理性万能。关键在于人自己的选择。这两者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相悖,但是在特殊事情上会有取舍。总的来说,我选择的态度就是自家管好自家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自然积小成大。这很简单。这就是内敛独立的另一种表述。在我们看来,今人的问题,就是不安于己身,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而是心思浮躁,想一步登天。一来就是终极,二来就是党同伐异,三来就是嘴炮平等。这些不是宣传口号,就是你我现在完全无法触及的层面,半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不过是些许自大而已。没有过程的结果永远都是虚幻的。难怪空花水月俱是梦幻。
树立一个世界观,是为了前行的助力。这不等于其他世界观都是错的。坚定的世界观是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而不是干涉别人的借口。你看,这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