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五荤禁忌来源演变---兼论肝气(下)
这几天同学们一直在学药认药,辨药做药。有同学天天干到十点。昨天最晚一位十一点才到家。比较辛苦哈,实在没时间发文章哈。我也是仗着自己起得早,把这篇草稿完善了下。
他们斋戒一周,为了更容易熟悉药性,也不以杂气扰之,用心完成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说起来,香囊多用辛温药,也就以芳香化浊祛暑湿,在开窍醒神,开胃补中。再根据个人情况略作调整。那今天就聊聊道门禁忌五荤的来源。这恰恰和女子修身----兼论肝气(篇)互为上下,大家对应着看自有益处。
下图就是我们辨课上的一盆药,大家也认认玩吧,^_^
知乎上有朋友问道门五荤来源,因为说是只能找到婆罗门教的根源,这都是不知哪里出来的奇怪说法?虽有胡荽之流从西域传进来,但根本上是因为内养通神之禁忌。中药里面多有西域外国之药,但这不代表什么,我们用修身格物的办法去划分归类,用作各种用途。所以根本不在这些药上,而在怎么分辨归类上,更在如何能有这些能力上。那么训练这种能力,就是医道同源的根本。
狭义的道士者,尤其是早期天师道的源头,其实是祭祀这个职业的乱世民间版,所以我们称为礼失之于朝,而求之于野。糅合的内养修身的内容。这和天师张家家学渊源大有关系,留候家族在韩国五代为相,是中原礼学的大成家族之一。所以张家一直是礼学儒学奠基的,所以精通祭祀之道。而天师道的兴起,一样是以祭祀礼学的实,以神鬼设教为表的。那么查其所禁无非以内养,冥通二事为入手角度最佳。我们今天就先讲讲内养角度下的五荤。以后有机会吧,我会慢慢讲天师道,祖天师之德,为啥能独树一帜,称为狭义道教在此间的开创者。^_^
一,内养修身角度
首先,五荤是后来的说法,我们一直都叫五辛。要查其实,而不是听着名字就开始脑补哈。而五辛禁忌来源医道同源之处。五辛指的五种刺激五脏气的五种辛菜。而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五辛在历史上的说法也多有变化,但其根本在辛味走气的原理上。不管外道怎么讲,我们以气论之,是这些禁忌的最根本的说法。
荤肉原来在练某些法之时也是要禁的,那个时候叫做六畜肉。佛教的说法是从我们这里七拼八凑出来的,早期的王子时代,要饭给啥吃啥。肉荤都不禁的,后来宗教性的造作瞎编,但你们仔细去看,五荤伤法身的说法一样是对身体的影响。这明显是华夏重身形之道,气论下的观点被包装成外道说法而已。中土佛教是佛教能够传播开来的原因,而佛教大量吸收了儒道两家的各种说法之后包装成外国干爹的好念经模式,无非是一种时宜变化。我们对他们的善意,恰恰是因为他们学了很多我们的干货,所以虽然宗教理论不同,但早期还是以同道论之居多吧,后来就是他们走偏了,宗教性的东西盖过了实际的追求,以信仰作为最终的标杆,那么渐行渐远吧。
五辛是比较刺激的性味,是进入胃中归经后刺激五脏气的一种食物。所以实际上也不可能是没有五行五脏气概念的婆罗门流传出来的。不知其中源流,就多是臆测吧。随他们去吧,这里面讲究多了去了,胡猜无非也就是流于外道旁门,坑的是自己,害的是听他们忽悠的小白呗。
而现代人,根本不在不吃这些东西上。因为你随便发个脾气,郁闷下,其脏受到的刺激都比吃这些严重的多。但多吃这些会脾气大,后文有写。这些五辛禁忌是给真正修道到了一定阶段的人用的,不是练这个的,不是走到一定程度的人根本没必有穷讲究。不吃就能咋样?开玩笑而已。脑补的心理暗示以为修行是他们后来的路数,和我们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在恢复自然感官,而不是扭曲它们。^_^
其次,五辛之源流。
最晚在黄帝内经已经写明了五辛禁忌如何。
大家先要搞清楚,性味是不同的。辛者,味也。
所以在《宣明五气》中讲的很清楚:“味所禁者,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是谓五禁,勿令多食。”
道门修啥?气啊,阳气,少阳之气,就是是肝气,或者到了纯阳之气更是要讲究。所以味道上勿令多食辛,辛味使得气奔涌,你很多时候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越深入越要小心,所以才有的禁忌。气多依然是“气病”的,所以古法皆是平衡之道居多。
辛走气,气病禁之,就和以礼治情,一般无二的道理。不懂不明白那是没人教,也不自己用心于学,更加不践行,就会弄些宗教说法唬人,不得其实。
一旦行气有得,那么必然肝气旺盛,因为少阳之气主生,所以才有天师眼睛,还有所谓的碧眼之类的说法,其实还是有别的,根本不是说所有的都要眼睛变成啥才好。但从这点可以看出来,修道人肝气不一样的地方。但其实依然有办法消弭这个过患,但这就是不传之密了。后世道士,尤其练内丹的往往不得其法,那么五辛之禁重也。更化作宗教性的说辞。
再次,实践出真知。行而知之。
肝气既然不一样,那么就和常人之肝病类似。但其实不算病,就是种不平衡。控制的好,根本和常人没啥太多区别,就是禁忌和小心程度大不同。所以我们道士从来不去吹牛,不管闲事,也不会刺激情绪。平淡是常态才对。因为我们从某种角度讲,都是在从一个平衡态过渡到另外一个平衡态的过程中ing...,那么其中有些阶段类似“病"。修身正己还来不及呢,岂会干涉职责之外的事呢?这也是不得不专注的哈。^_^。而且这就是乱扯的“修行病”的真正来源。但大部分人都是打坐修心闹得洗脑心病导致的五脏不平衡,根本上和我们练得东西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说练不到身上而成病,程度症状皆不同。但世人依然是道听途说,以所谓现象论之,不求其实,不究其理。闹得左道之言遍地开花。不传谣不造谣是规矩,不是真明白绝对不要讲的。竟是些自己脑补的理论,根本张嘴就是错的,还要显示自己知道,完全不顾受众好坏。其实是不负责任吧。
古时修道,要不就是最好有人带着,因为届时出现各种情况,走过来的人清楚怎么处置。根本不是啥打打坐,扯扯皮念念碎嘴子就能如何的。要不就是像孙真人那样精通医药。自身调理能力很强,大家仔细去看看孙真人的记录,他自己病倒次数颇多,除了早年父母服石胎毒所致,治病服药所致,大都是修炼尝药遗留下来的问题。^_^。得要自己清楚自己啥毛病,自己治好自己。
我昨天还和学生说,知道为啥我们先学儒了吧,也有朋友留言讲到:“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言下之意,学好儒,医典读起来明白,格物有根底后,学医方便百倍。道为根,儒为干,百艺为枝叶,成之为果实。华夏之学常比参天大树就是如此。依然东方生气之学。只盼日后有人能开花结果,而不都是自以为是的拔断和枝叶干根的联系,弄些欲速见小利的外道吧。这次做香囊其实就是给他们机会叫他们自己实践格物。他们这次都很用心,所以别的不敢说,就是诚意不差的。希望届时大家能喜欢。^_^
那么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了:“肝病禁辛”,气病禁辛。那么五行五脏以辛味走气,很容易导致肝气走逆。就要禁止了。为啥?因为五辛气以至暴怒,伤也。
原来道士都行而知之,功夫上身,吃点这些,就自己清楚为啥祖师有此等禁忌了。根本不会出现异说,自从宋代开始的大面积宗派化,教条化,矮化,又现实的教门兴起后,修行日衰,教法不兴,竟是些搀和佛教的说法,所以其道不纯,最后到了今人脑补幻想居多。不明其理呗。我有学生,断手淫几个月了,春天的时候有一次他们爬山回去,他一下子吃了好些韭菜盒子,当晚就遗精。为啥?这些不言自明,我只要嘱咐一句,不可多食,对他们这个阶段就足够了。因为自身的体会明确的反应,事后把到理讲明白,必然就不用再多讲了。
还有一个学生,春天到了,一开始就狂吃葱。然后那阵总说自己燥。为啥?
经云:"蓼害筋,蒜韭伤血,生荤损气,葱臊炙神,理生之炯戒也"
道理就在这里面了,葱臊灸神。韭菜味酸,过则伤肝,伤藏血之本也,精以血为根。葱味辛,食其出芽,则伤心气。神舍其心,心气有损,是故神燥不安,所谓灸神也。而且他那个时候恰恰是第一年有一点点干货过冬而来,必要小心呵护,所以教其吃药调整身体,更加要禁五辛之物,这里的五辛包括辣椒的。所以告诉他们不许再吃辣椒,不然各种不舒服闹肚子的。因为辛味害药,是其药性不合的。他一开始自以为是,说了不听,闹了几次,精神萎靡好几天,再讲这个道理,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有过经历,只要一说,以后只怕不会再犯。这是真正原来道士教授的办法,我告诉你不要干什么,你偏干,那么自己吹亏就记住了,届时一讲道理,明了通透。但这些的 前提,就是你真的满足这些条件了。那些吹牛的家伙根本啥都没有,或者压根不是我们道门真气。所以只能胡猜,借用旁门左道的说法,填补自己的缺失,这样真的不好啦。
最后,能不能吃五辛?
这就要看自己的情况了,大部分人是可以吃的,而且自古有春天五辛盘的这种菜肴。是春天滋补,活气血,长养生气以应时节的好办法。为啥不能吃?
但是对于到了一定阶段的修道人来说,就要少吃,不吃,但这依然是要看具体情况的。并不是皆要禁止。这和交通之事的禁止是不同原因的。经文里对于那些禁忌的描述多有严词是有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我还没写好,慢慢讲吧。不过会涉及比较多的事情。得看我行文啦,可能会发在比较私密的群组里吧。大家没有报过自己情况和知乎用户名的朋友还是麻烦再报一次,便于我们归类。报过的朋友自然都在其中了,^_^。不用再报哈。
所以,一言可明,五荤禁忌是自古医道同源的五辛禁忌的宗教化名称。对于一般人来讲,没有必要遵守,但也不能过食,只有道门修行到了一定程度才需要禁之。戒律禁忌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循序渐进是修行之法,一步到位是宗教性的办法。这要看大家选择走哪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