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随先生云游小结

目录


第一次随先生云游顺利结束,回忆这几日所见所闻,仿佛就在昨天,而有些记忆却也变得模糊起来,我就赶紧写下来省的忘记,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边陲之地景象确不同于内陆,此处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植被覆盖的层叠山峦,依山而成的水流。出游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尘虑顿消,就呆了这几天,我就不想回去了^_^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之文明,养育一方之百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当地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比如当地人祭祀先人时间不同于中原地区,还有别具当地特色的道教经乐。可贵的是地处边陲使得这里还未受到现代文明的过度席卷,边疆之地像一道水闸拦下了一些已经被内地遗忘的习俗。木头建制的中堂,以及家家户户的所贴的门神等等。再加上此间居民相对安定纯朴,一时间放佛来到了桃花源中。

 


听房东讲起自己开饭馆的时候,凳子放在门外两年多都没见少。可惜的此地旅游太过发达,山水之间已然变成工地,居民也渐有商业化靠拢的倾向。古城不古更是如此,和北上之地的商业街没有太大区别。酒吧随处可见,刻意营造的邂逅氛围和古城之名有太多违和。在这古城里竟还有一所中学,对于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来说不知是好是坏。另外还有两家打着素食旗号的佛教宣传餐馆。光碟,经书,无限循环的录像,又是这熟悉的套路。素食就素食,为什么非得和宗教行为掺和在一起。。。走过了几个以古为名的古城,可是这真的是古城吗?旅游伴生的种种店铺杂落其间,盖住古城原有的色泽。像是火锅中杂置的各色食材,虽有营养可是未能妥善规制梳理,也渐渐的飘起了油腻的沫子,变象的形成了另一种杂浊。


此处山水虽好,可是毕竟嘈杂了些,相比较而言旅游并未大肆开发的小镇更适合喜欢清静的我们。这一路走来我们也是净往人少的地方去了,出来一趟还是要领略自然风光为主。听先生说起我们之所以选择这纯净的山水之间,之所以云游,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领略各地不同且特殊的自然环境,淬炼自己,补己不足。这可以算是学习自然的一种方式吧。我们效法于先,得能明白所学到底是什么,此为诚意。再根据所学之事来做调整,修枝减叶,通过实践不断靠近所学,这算是一种正心。这样才能更加适宜接受所学的东西,不断的磨合实践中方能修之于身。印象特别深的是先生每到一处都言此处地气之特点不同,初到一地需要有适应的过程。现在想来,在不同环境的相感之下,身体为了适应必要进行一些调整,使得杯水发生一定的改变,能够形成结合这特殊水质的结构。待到形成有势能差的同样的河道了,这河水才能更好的灌注下来。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不舒服,想想这就是攴了吧。因为毕竟是打破旧有,迎接新生的过程。仁者先难而后获,难熬的过去了,才有迎新的可能。

 


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在云游过程中,先生自始至终都是言传身教,从于师命自然能够改过自新,我们越严格遵守先生所言之事,对于学问的把握就越细致,进步的自然越快。其实于人于物都是如此,原始雨林中的猴子和树木常年累月中积累出的这种适宜生存环境的本能,也算是从于自然之教的一种表现吧。树木汲取自然养分参天而立,并能反哺于此地。此地猴子也有灵性,目力和感官远超于人的极限,能够更适于此地生存。不同山间的草木之药,各禀气而生,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实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通常能做的就是适应这个环境,逐渐积累中汲取环境的养分,并回馈共生之。我们所做的和这些草木和猴子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不同的是我们有人的智慧,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的可能,如何正确使用,能否坚持?真的就看我们自己了。像药物都有偏性一样,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去适应,尝试不同的事物,甚至吃各种东西,增益自己的不能之处,这其实和我们学习学问一样都是在学。与此同时我们要用所学去应事,去教去改变民众,甚至环境。这个不断锤炼而出的能力就是灵活随方的教化之能吧。

 

虽然能隐约捕捉其中道理,可是调整自己的适应过程才是最难的吧。就像先生讲了许多道理和践行的方法,而我们不去做,没有这个难后成形的过程,恐怕最后也无太多益处。师命师教,没有通过相应的行为改变来承接,就真的和竹篮盛水一样,终将归于江海。而形成的这种浪费,怕是会有些反动吧,毕竟天地不偏佑于我等。所以践行修习我们已经所学的学问,而不是过多探究高深的学问,真的是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随先生云游中对于这一点的感触也颇深。我们都知道要以礼谦和待人。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与山民交际的时候,我总会时不时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势利眼,而难以融入氛围。而先生和G兄总能和他们交流的很顺畅,尤其是先生对于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恰到好处的建立起这种和谐的沟通氛围,并且无形之中完成事情。一天认识一个山民,收药收集咨询的能力简直是特工水平的。先生和我们讲,原来做过人类学田野,这些都是训练出来的。我简直就是个小白,书呆子,什么都不会,羞愧之极。


先生强调多次行事要有裁制之力,要重心明确,可我就连问路和点餐的时候却经常一脸懵不知所需为何,在电话沟通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总是潜意识的避开重点绕来绕去。还有其他做事的粗糙,仪表邋遢等等不一而足。小事才能体现真实,我真的差的太远了。

 

很多同学可能和我一样,临慕高深学问,而小视现实生活的种种小事。势利眼说的就是我的这种行为啊,自己的身体没到那里,就用脑补出自己站在那里看下面的风景。实际呢,贪心高深,思而不学殆也矣。煮个小米粥,炖个姜水都做不好,还说炼药呢~~生活能力都这般低能,基础不做好,贸然突进会摔跟头。路上先生为我们讲起现在很多人贸然住山的事情,也是这个道理。“道士立名,凡有七等: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者山居,五者出家,六者在家,七者祭酒。”山居道士已然是四阶,直接跳过前面三阶淬炼的过程,恐怕虚浮气燥,身无其实而贸然进山,各种灾病,磨难不适,甚至伤患,在所难免。所以还是要学之以序,修行与生活都是如此。先生总说我是小孩,在应事上,生活的基本能力上还差的太多太多了。这些道理,精微的学问没有自己的行为支撑,形成相应的承载的容器,学得再多怕会出偏,也会浪费掉。所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应事践行,汲取学问中的营养然后在实践中体会精华,行之于身是我今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待到有了自己的基础能力,有了自己生活行走于世的自由度和空间,这山登的也会顺利些吧。

 


为无为,事无事。这种践行学问,应事积累出来的本能反应会在无意间做出恰当的反应,云游中先生就是这样靠着本能而不是鸡蛋壳而行事。景区游走于药摊之间,在辨药的时候,旁边冒出来的药托一张嘴,先生就能听出其中门道。转身就走,等我们转过景区出来的时候,这人又在忽悠别的游客,先生给我们讲,这人往边上一站一说话,就知不对,想也不想就转头走就是了;穿过山间别墅区的时候,先生会本能的反应此地建楼之前是坟场;路过山清水秀的湖面,先生看似闲谈随意问及山民此湖是否有龙王,即刻得到了山民的确证;看似漫无目的选择景点,随心而为却总能有意外的收获;选择水果的时候先生随手拿来,等到后来吃的时候才发现温凉搭配,平性居多。种种事例不胜枚举。

 

最神奇的是我们亲自见识到子午阴阳两气的变化。先生在调整身体的时候,我也见到了真正的经脉流注的反应,再帮先生按摩的时候也明白了,为啥古人能知经脉的原因。自己身上有,哪用去看图?怎么舒服怎么来就是手法。这根本不需要内观,反掌观纹,何须神通?这种身体真实的反应变化比靠记忆知识得来的东西真实的太多了。某日午时穿过雨林的时候,因为我的贪心想要继续前行,不消一盏茶的时间忽然大雾弥生,混蒙缭绕,幸亏先生本能的做出反应,及时撤退,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午时一阴生,再配合多古墓的特殊性,怕是对我们不利。我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先生兔子似跑在前面带路。回过头来,先生才告诉我们,一方面为了快速撤离,避免陷入这种特殊雾气,另一方面可以调动阳气抵御外界。而这些都是在身体的下意识反应,并没有这么多考量,回过头才发现从我坚持要走,到我们飞奔逃出,不过半个小时的时间,天象已经变了很多回。先生给我们讲,特殊地势和时间下造就出来的天然阵法是存在的,我们要是稍微犹豫,跑的慢点,就会尝试下大白天的那啥。还好跑出来了,这种距离不足两公里,但地势地貌加上天时变化的剧烈变化真的令人心惊。不敢忘,也更明白先生叫我们练得东西多么有用。

 


先生能做到这些与杯水的干净程度密切相关,杯水中微微渗入什么都会被精确的捕捉到,然后做出本能的反应。我们这次也见识了先生的“人体罗盘”,每到一处先生往那一站就知此处气息如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能顺利脱险于雾霭吧。我想这种对于精微捕捉的能力远超超人的感知,是杯水澄澈,形神相抱的自然反应。这让我想起离开某处民宿的前一天夜里,我们和好客的房东辞行,拿出大衍清泉作为回礼,在房东怀里的一岁小儿子总是想挣脱他爸的阻碍去够大衍清泉的杯子^_^。他爹一会给他塞给什么都被他扔掉,就是执着的想去抓大衍清泉。杯水相对纯净的小孩或许也能觉出这酒的特殊之处吧。


这趟云游,我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变得干净了些,对于环境更敏感了。处于环境好的山林之中会有切实的身体反应,虽然很轻微,但这是真实的感知,身体告诉我这里真是个好地方!而接替我的旧小编,回来之后竟然觉得他年轻了。有些东西照片是看不出来的。^_^。可我们真的有这种感觉。

 

最后还是要感叹下此地的自然环境,要是能一直居于此地该有多好。这里接触的自然更加原始也更加朴野,在山路上遇到的那个被精灵所影响大叔总是提醒着我越是在此地游走,就越发要守于礼。因为这个地方不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很多时候在自然面前,在天道威严下,人是非常渺小的,并不会以人的情绪和一厢情愿的歪理为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守礼有节,自新自强。不过等到真的走到这里还有很远的路,现在要做的是怎么在人的这层社会中过好吧。希望我们再次来的时候这片土地不要因为人的过度开发而成为下一个大工地吧。莫做开山怪啊莫做开山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