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青溪白鳞,蓬宇芝坛

目录

文//十万个为什么

蓬宇芝坛



前言


最近论坛同学,无论是老用户,还是论语组,抑或学生们都纷纷反映有点消化不了了,说我们放的干货足够大家以行动消化很久了,劝我别再多写了。这样的话,我也就不再多写很多新的内容了。不冒进,唯恐有闻是好事,其实善用已讲的内容,把这些串起来足够大家登山三四个台阶的了。只不过写东西对我登山有益,所以还是得写,写点类似小说的东西,慢慢恢复下,好能继续写《博山庐记事》吧。^_^,所以大家不要在意这篇文中的内容,我们就是转小说向了。


关于实用的,更适合今人,年轻人,在校生的内容,请大家关注"庐外生春"公众号,尤其是春天到了,想必会有所帮助。^_^

庐外生春

通明三景




正文


这边春天真的好早,山中花草已有北方四五月之景。所以一下子原来的作息都被提前了,没有什么时间写东西也是实情。我们从小年开始,几乎天天进山,当然除了年祭以外那几天忙着准备。还好这两位留在身边过年的都是学生中最会干活的之二,否则我估计也得忙得不知变成啥样子,即便如此,我们临祭前一分钟都还在忙,等于一点时闲都没有哈。^_^。也算是承上启下,开启新年之象,春光精贵,不能半点荒废。



虽然这边四季如春,但毕竟月月有所变化不同,春天的到来依然很明显。前些天山路旁的桃花映着绿竹悄然绽放。不禁令人感叹此地山中生气实在不同。我都补的有点大发了,据说天天都是大红脸,喝醉一样,回来之后,气足而神略乏,还是有点热着了才会如此,不能完全适应这边山中的气候,穿的太多不合适,但穿的太少也不成,慢慢来吧,这几天开始了清晨上山模式,一下子清凉不少。外加上游泳补水降温,才恢复些正常。


想来也是,这地这山对我颇为友善,或者说有同气之实,和我这个阶段颇为匹配。第一次来这山脚下,是去年四月天,我等于是从帝都出发就在一个城市停留休整三天,然后就直接来这里了。那时的情况我至今都记得,我们住在一个山脚下的客栈,因为是风季,天上有点灰暗,不远处的湖水也看的不是很清晰,但这青山就像一个瀑布一样,不断从高处流淌出和我同源的气息,我就象一盆干涸的植物,终于得到滋润,坐车进城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感觉,不禁笑出声了,但也就呆了半天,浑身都有被撑大的感觉,到了晚上直接涨到流鼻血,颇有一种张无忌进了布袋和尚的布袋一样的感觉。喝水吃水果都不管用,那阵子出来天天是吃素的,也没啥变化,要说高原反应也非如此,因为其余都还正常。最后还是学生守了我半夜,一直给我换水降热才扛了过去,此后连续三天几乎都是这种情况,才慢慢适应,开始能够到处溜达溜达了。



现在已经呆了三个多月,但仍需要调整没有北方冬藏过程的问题。可能要比以前更收敛或者更加平衡才能彻底适应过来。这边的气息因为敛藏不足的问题,所以一直是有容易导致上浮口鼻部分的问题,初始症状往往是口鼻干燥,得更多的补水,尤其是我们这路的。而现在说话一多,鼻子下面那处就会发干,也是身体里有一种浊火一直没能清干净的缘故。^_^,想必是多年在雾霾下适应出来的部分在调整吧。来了PM2.5很少的地方,反倒不适应,真是颇为哭笑不得。^_^。还好基本不影响正经事哈。就是一直要吃润喉糖之类的。我都怕吃糖吃多了生蛀牙。O(∩_∩)O哈哈~



这片地域有四时不谢之花,春光常在;这片山脉广大深远,诸峰林立,不远处还有大片水域,碧蓝静谧,山水相盛,随着斗转星移也会呈现不同的局部气象,这么亿万年来已经有了默契,仔细想想还真的有几分博山的山海之象,也算是适合我这个阶段的地方。只不过现在的我们初来乍到,所谓上山,不过就是在其中一个峰下的小山包溜达来着。但即便如此。一样日日有所发现,时不时有惊喜。得空就要去探索下山中不同的地方,有机会要参加下驴友之类的活动,多开发出来一些好地方。



自从春天到来,我们常去这处山脚下的路边总有咕噜咕噜声,甚至轻微的轰鸣声,其实就是气动泉涌,地下水冒出而流淌的现象。水不断从地里山逢中涌出的景象对于北方孩子来说,可谓新鲜,不过也说明此地气足非常。而山中溪流比比皆是,山中漫步,水声从未断过,尤其最近山顶的雪水融化,溪水更加充沛起来,我们经常分不出来溪石水声和风入林声,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更多些。水石风林交鸣,到成了我们在山中行走的一种旋律。





春溪篇

那天我们在一处浅溪旁休息,我平素最喜欢入山观溪水,只见此处白石清溪,水声潺潺,波光鳞文,倒映云光,清意弥漫,惬意非常。颇有些洗燥降浊之力,令人不愿挪开目光。虽然小小的浅溪,但有无穷变化,而水中的石头虽然横自散布,全无规律,但激荡起的波纹却有如一尾静伏溪中,背上有着反光白鳞的青鱼背脊?这鳞光随着水流变换时不时摇曳,好似实体活物,不禁令我目不转睛。仔细看看,也许不是大鱼,这弧度不见得是鱼,这鳞文看上去更有点那啥的样子?我有些愣住,平时常入山中观云溪变化不知凡几,波光鳞文也是必修之课,可谓熟悉,但从未有此景象,这也不是我的东西,既非内景,必是外应,难不成是...


宋 马远《水图·洞庭风细》


心念电转,我随口问起身边的两个学生:“这次年祭的鲤鱼你们一起养了两三天,它能去浊变色,鳞片由深转浅,你们是看到了,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鱼鳞是咋形成的?”学生们一愣,有点不知如何回答。


年祭的时候需要鲜鱼,我们在市场挑了鲤鱼回来养,但因为一开始盆子太小,这鱼有两次都侧翻了,眼看就要翻了肚子,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有出气没进气了,但被我们及时发现,两次都给浇水补氧救了回来,之后找了一个大红盆子才好起来,然后大年二十九轮班半夜起来给它换水,^_^,所以他们笑称这鱼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生命力顽强的鱼中小强,才能两进ICU都活过来^_^。只不过这尾鱼真的在这两天中吐了很多脏东西,鳞片变成很淡的颜色,甚至在动手的时候,有同学说都有点粉红和金色,我们笑称这是进化成锦鲤啦,结果祭祀完再吃的时候,完全不似鲤鱼肉质,反倒紧实成块,然后大家又笑称,我们掌握了把鲤鱼养成虹鳟鱼的专利技术。O(∩_∩)O哈哈~。



正因为那几天他们近距离照看那尾吐浊变色的鲤鱼,我才问起鱼鳞之事。他们应该没少看,尤其在发现鳞片变浅的时候,可都是盯着看过的。所以正好考考他们格物的能力。不从书本,不从前人得来,直接从自然造物中获取真实的能力才是我们看重的部分。既不是想当然,又不是靠书本前人得来,那其实就是谨愿思想之力了,但很可惜现在人对这些名词的理解都是降本流末之后的一厢情愿。所以罕有真的具有这种完备能力和明白咋回事的人在。所以对于今人来说,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不过我问他们俩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在盯着这青溪白鳞,看看有啥变化没有。我虽然指着溪水问他们俩,但明显他们俩并没有反映过来溪水流纹和鱼鳞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们也没看到我看到景象。


宋 马远《水图·云生沧海》


看他们俩都有点不知咋答,我就开始用学问去启发他们,关键字提示,环境发生学,格物,以前讲过的例子等等,慢慢的他们开始一点点往标准答案上靠,我没有置可否,就是问然后呢?后来我给他们顺道就提了句算是边界条件的问题,其实不是所有的鱼都是有鱼鳞的,以后在登山路上,他们要是走到一定阶段,需要服食某些特殊东西的时候,要忌讳食用无鳞鱼,究其原因恰恰是由鳞是怎么生出来的这个基本问题衍生的。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其实是以后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背后更是自然造物的真实。我师父从小就是这么教我的。^_^、经常问我日月风雪雷电的问题,我总是拿现代科学的理论解释,总是被他说没长脑子,不会用自己本事,难怪人类都在退化,现代人尤其退化的厉害。。。好吧。^_^。其实我现在特别明白他为啥这么说,而我也开始这么训学生,那天有个论语组的同学上课拿着网上人胡写的东西给我解字,听着他一点没脑子的言之凿凿,我不禁哭笑不得,真的和我小时候一样一样的。最后我憋着力气,给他好一通奚落,希望他真的被刺痛,然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大湿潜质问题。^_^。其实就是想当然,乱看之后,鸡蛋壳里充满了无聊的废品,杂交出都算上心术的不系统的对真实的扭曲,然后乱中不知选谁,然后自然把自己能够透过鸡蛋壳格物的能力直接废掉了。关键是大部分有这种问题的还乐此不疲,以乱看为博学,自己还觉不出来不对,那真的不够论语组的资格了。所以我后来几天见到他就奚落一番,其实也是不断要刺激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吧。其实这样的同学我学生中也有,就是岁数偏大,又是早早达到某一标准变成的学生,所以改起来更难。那也就先放着,因为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有所代谢,不可能无限制任其自败下去。



话说回来,波鳞何生的问题有点超纲,其实这是在讲命是咋回事时候才会明白的部分。拿出来考他们,固然是看看他们的资质以及用功程度咋样,另外就是我要用这个话题看看那啥有没有变化。但持续了半晌,我都讲完了有些以后到了一定阶段不能吃无鳞鱼的话头,依然呈现那种不紧不慢的鳞文变化。我也就有些了然了。


也就作罢,收拾心情,继续享受这山中的生机才是正事,管这景象咋来的,开开心心继续爬山才是当前之事。我们一路向前,又跨过了几条溪水,其实很可能是一条长溪蜿蜒横跨几次于我们路上才对。每次过溪的时候,我都留心水中,没有那么明显,也并无生物游鱼的征兆,但还是有点活物背脊鳞文的感觉。大概是水流比那浅溪激快许多,所以并不明显,也或许是只有初次机会才会有的景象。反正日后天天进山再也没有见过了。我也就不以为异了。



经过一片山阴,地上有还有霜冻,枯叶残泥走起来并不是那么舒服,阴气其实是比较重的,好在这段距离没多远,再跨过一次溪水,地势有些拔高,地气也大不同,整片地像很久都沐浴在阳光之中,有点不一样,有点像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阳光下特殊的光彩,又有点像安徽黄山腹地那些地方的感觉,总之和前面山阴,还有进山那段截然不同的感觉。生气旺盛,也有些不同了。


蜿蜒曲折再多往上爬了点,忽然眼前一宽,尽是一片半人来高的黄草地,这勉强算是一片开阔之所在。四周群山环绕,而面朝远方的水面,湖色波光看的很清晰。这等于是一片拔高出来的中山谷地,不是低陷,而是地势造成的高处谷地,有点像风水上说的太师圈椅。不过左边略微有点低哈。而可巧的是,有一个小房子正坐落在这个谷地中偏后的地方,而这点恰恰是背后山谷背景的最高峰和前面谷外开阔水景连线的正中处,左边是绵延人行小路,右边看似是原来旧有溪水河道,还有人工堆砌石头的痕迹。这个小屋坐落的位置使我一下子精神起来,这不可能是随意造的的,位置拿捏得非常好。走到近前一看,地基是老的,屋顶和墙的年代都似不同,屋顶有片漏天光的。屋里有很旧的床,旁边有一个小厨房灶台之类的,边上还有废弃的养蜂的封箱。看似是有人住过的,不过也应该很久没人来过了。这个地方的位置实在太过微妙,等于是新与旧,山与海,谷中与群山,人气与自然的平衡点,绝非随意碰运气可以盖出来的。选址的那位一定是以此为平衡气机所在,正和我现在需要的类似。要是异类的话,必然是游历过人间或者最起码接触过人事的才会如此。不过这样的一般都会有香火传下,也不知这边是咋回事。



谷中虽然也有风,但风气回旋于谷中,早春山中寒气在回缓和很好的日照下再次被消减许多,更加温和不伤,暖洋洋的被过滤过的春风很舒服,这地方有点特别啊。我们从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开始在这里试着锻炼。在那里试着练了几次日常的功课后,我自不必说,某位同学的肚子里都有点不同了,基本是和留在帝都那两位同学头两年前头三月的进度相仿,对于他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不但岁数比他们大些,而且泡了十年多的江湖,能有这种变化真的非常不容易,可以说已经调整到正确方向开始迈步了。我也为之欣喜。当然这也是他这半年以来游历山川,辛勤劳动,不曾停息的积累,但也离不开那地方最后的催化。他现在再也不是以前的蜡黄脸色,现在天天说自己是红脸汉子,^_^,不过我估计有一部分是这边紫外线晒得,但确实从里到外有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究其原因也是得益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吧。他虽然每天事情挺多,很多杂事都是他主动承担,忙个不停,但恰恰是这种安心踏实的行动,导致我们的环境和他的杯水进行了深入快速有效的代谢交换。那不练也就是练了,任何尽心的行动背后都是在吐故纳新。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尽心尽力做事,少私少想,其实是不断消解鸡蛋壳,倒脏水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自己进步他是能切身体会到的——肩膀,肚子,腰在自己身上,还能有假吗?所以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还是挺开心的。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听话,让说,那正好多说说呗,改得快。他经历过很多乱七八糟的周览过之后,好坏自然明白,那反倒安心非常,没有那么多想法和自是或是别的,自然容易涤浊纳新哈。



第一次在那里锻练完的时候,日头有点高,我们纷纷拿出水果来吃,我和这位被我们戏称大师的同学拿梨子出来吃,因为要解渴生津,另外一个同学素来都是谦让,总是紧着我的需要,说自己倒是不咋口渴,掏出一个大苹果来吃,我这些学生都能克己谦让这点叫我有点欣慰。这时我突然有所感。也没多想,头也不抬,就和那同学说到:“去拿一个苹果放到门口,大师你也跟着去。”大师以前在庙里经常上供,还是熟手殿主,所以下意识就问我道需要作揖吗?我说:”不用,放在哪里就可以了。”放好,我们在那里也没多说,就开始回程。路上我就和他们讲,:”苹果的谐音带有平安之果的意思,对于很多修炼的生物都有点彩头的意义,类似口封的善意。而刚才那片地方只怕是有主的。只不过我们两不相干,也不算打搅,以后还可以来锻炼。”这话没说完多久,路上就遇到一对上山砍柴的夫妇。两学生也大概是有点明白了,就问他们附近的景点,前路都有什么?原本我们进山前就听说这路有个龙王庙,但一直没见到,他们俩就以此问这对村民夫妇,前面那处是房子是啥?是养蜂人的屋子吗?当地人就说也是原来供啥的地方,但具体是啥语焉不详,后面说什么我们没听懂,我们言语并不是可以无障碍交流的,学生疑惑,看似要继续追问具体的,我当即一使眼色,叫他们别问了。他俩就没有继续问下去,向山民道谢后追上我。我和他们说:”不要对这事深究,是不是龙王庙都不是要紧的,这地方地势地气特别,肯定古来就是有练的在这边。既然有,那必然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打听登山者是咋回事,就是刺探隐私,就是忌讳。你们慢慢开始登山,要明白其中的忌讳了。是不是,是咋原身,是啥回事,都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也没兴趣,我们就是来这山中找我们自用的东西,和他们都不冲突,你们守礼即可。”



是的,两不相干,不互相打搅,不互相刺探隐私,其实是基本的原则。需要交接的时候,以礼相待就好了。只有不上道的才会分心思在打听别人都干什么,是咋回事的。而国之利器是不可以示人的。既然如此自然不用多打听了,这点对我们也是一样。我要不是为了教学传续,会一直装傻,根本不会有任何人知道我到底干啥的。而即便教学到现在的程度,也不会和学生讲我练得啥,具体到啥啥地步了,我走的路他们都不见得能走呢。所以多说也无意义,现在就是教给他们些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有时和他们讲我进步了,你们得加油,别落下太远,只是激励他们而已,最多的情况就是以我自己的进步为例告诉他们要极度重视基础,打瓷实基础,不怕重复枯燥的练习,才能不疾而速。为了教学,得给这些粗疏的学生们讲一些这类的,这是我的无奈,自彰伤德,但教傻学生只能如此。而不需要的时候,出门装傻,装傻到底才是必备的本领。^_^,愤青的属性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过,所以没有一点没压力。^_^,笑呵呵看着别人胡扯,时不时点点头附和一下,其实就当是打游戏看电影,放松而已。哪用显露自己的学问修行呢?^_^,当然这不适合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的,尤其同期同学比如论坛这种环境,论坛是特殊的内部环境,大家不能以此行事的。内外处理人际事务的办法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环境决定的。



他们不明白的事太多了,只能带在身边一点点碰到然后告诉,不然我是想不起来讲的。而这些书上是没有的。带在身边才能真的学到其实也是没办法的。话说回来,这片大山中只怕不止一两位修道的,但估计他们在这里都很久了,都是有好几个地方在不同阶段才对,我们去的应该是一个原来的地方,后来应该正主不咋常去了,被养蜂人占住,但不知为啥又被废弃。不过依然是人家的地盘哈。只要知道这点应该就可以了,我们来的时间太短,也不在山中久住,所以也没多费心此事。合适的时候去那边锻炼锻炼,并不妨碍谁,而且这山中的善意我还是再次明确感觉到了^_^。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真正不假于人,靠的是这自然山川本身来登山的吧,所以遵循的倒是不成文的古老的默契。其实自古登山者都是好山水自然的,就连宋代这种矫情时代后出的文饰颇多的灵宝领教之类的科文中都写的是蓬宇芝坛,兰场蕊殿才是真仙交接之所。这明确继承了早期源流的说法,但其实并不是像他们当时解读成的一种溢美之词,而是有其实的。



祖师天真,最喜欢自然纯净的气息,什么金碧辉煌,什么烟熏火燎,什么敲锣打鼓,吹拉弹唱,都是不愿意接触的。若非有事要办,谁会去那种乌烟瘴气人欲沸腾的地方啊。而真的布置坛场,接引天真,其实是靠的是自身杯水的蓬芝兰蕊之德,才能外化于科仪道场中,才有资格真的上达。现在这些乌七八糟的杯水中除了抽烟喝酒算计人,做买卖神叨叨巫鬼以外,实在没啥干货,他们很可能十几代之前,或者更早之前就再也接不上文中宣扬的天真了,很多都是被逼无奈、顶着名目的捏着鼻子不得已的办事工作人员罢了。但慢慢的也就接不上了。不过江湖就要立名,所以就算真的知道自己不成,也要吹到底哈。最后自欺欺人,真是可悲可笑哈。^_^,



而这些大山中,依然有和我们一样登山的存在隐在其中,但他们并无明确的职位,也不用和人打太多的交道,都是名号不显的,偶尔被人所知,也无所谓被认作什么,随便人自己去理解编排好了。而因为不需要香火,不需要出名,所以不需要人知,不需要庙,有没有那些人事,都那么回事,就是好山好水,蓬宇芝坛,能够清静登山就好了。就如我们谷中所见那处小房子,只怕很久之前应该就是这么个地方。即便算不上真的蓬宇芝坛,但也是这个方向上的。



我其实原来有时也会憧憬,劝学事毕,或者继续前行到了没法子再继续劝学的时候的生活是啥样的。也许就是类似的吧。不过现在也没那个水平全时住山呢,对外物的依赖依然颇重,而且没啥时间耽误在遐想上了了。师父最近又教了新的东西,也说我岁数渐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耽误的。他的意思我明白,贞白先生40多入松风阁,子登先生初次入华山精修之时也不足半百,我也得加油了。劝学固然是大事,但修身是根本,嘱咐我走快点,不然日后父母岁数大了,那些年是没法子前进的。是啊,一晃眼我也这个岁数了,真的好快,父母渐渐老去,得趁着还有时间赶紧前行。



不过好在劝学的事现在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啦,这阵子应该论坛中各位都会有些感触,慢慢参与度都会提高的,因为这是大家的事,学了先王之学,都会明白其中的珍贵,都会明白这学问对今人的意义,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慢慢的真正学到的人就会用起来,修身正己,然后必然就是劝学这路,我不过就是先走一步。论坛的诸位慢慢就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反之,不在意别人,不反哺论坛,不维护环境,私心难化,以为学了点新奇就可以无事自用的,基本是没学问明白,也会渐行渐远,最后不是淹没在这红尘俗世的琐碎中,就是自己给自己挖个大师的坑,这山是上不去的。我们上次语音也说了,早晚有这样的,但只要有能践行其中的精微的同学在,就能传承下去,一切走歪的,祸害世间的都不足为惧,我也想明白了,不能因噎废食,在不断扩大的基数中,必然会有走得很远的存在。^_^



蓬宇芝坛,兰场蕊殿其实很有讲究,前几天给同学起表字,解释了下“兰”的意思,其中刚毅成就破秽之力其实是我给他用这个“兰”的主要原因。而“芝”其实有无穷生机之意,芝坛不但是气韵芬芳自然所在,还是长生久视之所的意思,我们也希望论坛也会变成芝坛,是个能长久存于时间长河中的有机生命体。那天在小叙群里聊的其实就是这个,只不过用的是现代语言吧。大家基本都看到了,我也就不赘述了。



等到大家修身有了一定根基,都散发着各有特色的德行馨香时,这些内蕴无穷生机的每一位同学就是青芝,紫芝,玉芝,神芝,灵芝,五色芝等等聚集起来,我们的论坛自然就是芝坛了。^_^。然后必有蓬宇无为能载,兰场剑叶布气除秽以为庇护,那中心的蕊殿自然会在以前的基础中绽放^_^。等到大家走到那一天就会明白这些可能都有实际所指的。一群修身进德的登山者在一起时,才是人间胜景,天阙象魏,自然钟秀,万灵拥护。^_^。希望有一天我能在远方看到此间紫气冲霄,域内震动吧。所以努力吧,小伙伴们。一切都从修身开始,而修身就是行动,就是平时的生活,就要从锻炼身体,打扫卫生,学会做饭开始的,O(∩_∩)O哈哈~。



P.S.

大家看看我这篇这种短篇小说咋样?以后往这种方向发展好不好?^_^


博山小叙

华夏文明,先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