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重纹,金秋领域
青铜重纹,金秋领域
文
十万个为什么
最近做了两件很久没做过的事情,一件是逛博物馆,一件是陪父母出去玩。
我大概得有七八年没去过博物馆了,上次去还是在西北,那个时候已经不能总去这种地方了,但带我去的人不知情,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看。原来写过,我不喜欢老物件,尤其是墓里挖出来的和被人把弄了无数遍的有包浆的东西。所谓沾老气,但我觉得还是以故气统称更合适。虽然不是原来所谓的六天故气之类,但因为多是阴秽杂浊,比如人的汗液沁润在墓里挖出来的东西上面。。。很多东西纠缠在一起,这么叫其实很贴切。
故气太多,对活人个体并不好,我们也不喜这种东西。原来没法和人说,人家好意要我收什么老书,老物件,我都是各种理由推拒。^_^。尤其关于宗教类的老物件,能看不能摸,上面有太多和我们不一样的杂气,实在不愿意沾上。最后不得已收一个,我天天晒不说,还用了两种办法洗才用自己的东西重新来过。对我们来说,这种物件可以通过鉴赏学点东西,但同时也带有些不同的杂七杂八,尤其是历经很多主人的东西,物上所杂弊大于利。除非是一脉相传或者比较纯粹的东西,再有就是自己走到一定水平,身心极为紧密,那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倒也没啥事,但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做不到的。所以还是遵循老规矩的好。原来看着那些没事收这个收那个,身上杂浊外加贪求古物,故气盈身,一体同出,然后自称啥啥的,我也是无语^_^。也就是欺负世人没啥真正走这路的,不懂行所以才会有这种笑话,换做以前根本不会有。大湿遍地,破绽百出,从来都是以浊求杂,以贪求阴,不自觉就越陷越深,越收越想收,一件收不到就会百爪挠心,各种法子频出,然后还会七情造作,其实就是深陷此坑的标准表现。但自己经常找各种高大上的理由自我洗脑,什么为了啥保护,为了啥传承,为了啥啥的,其实都不是,就是一种上瘾,一种在杯水语境下称为“已经形成的污浊结构下的不断索求”而已——和烟瘾,酒瘾,信息上瘾一样的一种既成大坑。而就和所有的欲望瘾症一样,如果不加控制,一定会不断加深加重的。
其实原来搞收藏的都是很懂这些问题的,不是啥看着好,价钱合适,有机会就往手里收,而是挑气品相合的。现在很多搞收藏的家里收一堆藏品,看似贵重,实则气乱之极,家里会有奇怪事,或者不顺事,甚至会干扰到后世子孙。所以懂行的藏家到一定时候一定会把某些东西放出来,流通转让。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在家里放不下去居多。没有几个收藏家真的是因为缺钱转让的。当然我指的是真正懂的藏家,不是业余的爱好者,因为藏品的数量级、等级差很远啦。所以业余爱好者小来小去的一般问题也大不了。
所以博物馆其实是这些充满“故气”的文物古董的最好归宿,那种地方专门以国家名义收集此类,能载其杂,又对公众开放,人流如水,无私而难聚,其实是可以涤荡一些东西的。以人气之阳,红尘之气压制,也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所以除了一些极为珍贵和脆弱的都会拿出来给大家看。这和私家收藏截然不同。私藏合适其实也蛮有好处的,但很多最后捐赠全部身家的其实是活明白的大藏家。不但对自己死后、后代族人都好。多藏必厚亡,再好的东西不用也是浪费败德之事。所以要适当地用其所能用才好。
但当我们走到一定程度,依然会觉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故气混乱,不愿意去,我大概二十年前就这样了。所以对博物馆的记忆都是比较久远之前的。真的很久没正经专心看过啥了,平时都是能推就推,非要去都是应景陪人溜达而已,不过这次却有所不同。
这次我有点跃跃欲试,因为很久没去,我也需要一种检测,看看自己在那种地方到底啥反应,总归也就半天,即便不舒服也没啥大事,相伴的也是靠谱的朋友,有啥事都能处理。当我们决定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各种能够抵御这种不爽的东西,但一开始进去依然不舒服,可以说是相当不舒服,阴阳分野,清浊相荡,根本不需要啥想法,啥心理,身上就有,非常直观。
但去年去过一次火车站有过经历,也算是有些心理准备,不过在找展馆的时候,我发现我下意识地往人少的地方溜达,就是不用想啥,自己脚步就往那边走,害的朋友好几次都得远远叫我。后来进到真正的展厅开始专心参观,头两个仔细观瞧的就是原来很熟悉的三星堆的头像。同去的朋友对这些不算熟悉,我就充当讲解员。嘿嘿,提醒他看些常人不注意的细节。大家平时都盯着眼睛看,但其实耳朵更有意思,可以说是为后面的纹饰之旅打开一扇门的钥匙。
开始看到第三个展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很有意思, 一下子钻进去,在那里一呆就是小半个小时。而且最搞笑的是,每次看得上瘾,就会不自觉地往前凑过去,每次都会碰到鼻子。半天博物馆看下来,我得碰了十来次鼻子不止。最后半天下来,意犹未尽,有些好东西,我都想再去看看啦。O(∩_∩)O哈哈~,现在在安排秋游,就有相关项目了。嘿嘿
这第三个上面的纹饰,不同于一般青铜器上的对称纹路,是不曾重复,但确实重叠累积的。所谓的乳丁文,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乍一看,也没啥特殊的感觉。但当我发觉这个物品不是对称花纹的时候,开始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对比纹路的不同,结果这一下子钻了进去。有些东西就看着不一样了,有点像小时候看的3D画。当然这就是一个比喻,不是视觉上位移造成的差距。而是气上的反应,这个东西有点活了的感觉,就像死人的生物学特征是和活人截然不同的。大概观测者和观测系统有些联系的感觉,原来不是没这么仔细地看过,但没有这个感觉。我突然明白了一些纹路的用途,其实很好玩,有点像。。。当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的博物馆之旅就变成了青铜器之旅,只看青铜器。一下子,就好像发现了新天地一样,商周青铜器上花纹的特点,或者说花纹和主人相匹配的方式竟然有一些pattern,商代古朴质重,而周代精美华文,再到战国纯粹美饰的增多,其实是有个降本流末过程的。这更加刺激我的兴趣,这一上午都是兴高采烈的。很久没有这么新奇的感觉了。而且过得特别的快。最后时间不够,有一点意犹未尽,我出来的时候还在琢磨妇好墓中出土的东西都有特点,我有种想一下都找来都看一遍的冲动,然后专门跑到后母戊鼎那里看了半天。不过我心中还有疑问,我总觉得有些东西是仿制的,可能真的被藏在库中,实在没有那种效果和感觉。但因为我原来接触的很少,所以不敢断定,特意找了些文献看,但和实物的感觉差很远。准备去别的地方再去看看。慢慢研究一下,应该会很有趣。
最近其实一直在琢磨这些,除了平时的功课,别的事都往后推了推,O(∩_∩)O哈哈~。实在不好意思,不过好在我们也都不忙,万事以修身为本,这事事关修身格物,也只好优先级别往前提提啦。
关键是这一上午中,兴致勃勃的我竟然完全忘了身上被博物馆中的“故气”冲击产生的不适。而回过神来,兴奋散去,那种一开始的不适也比一开始的淡化消失许多,太专注,太兴奋,不但抗住了,而且竟然从中颇有所得,这种扭转不禁令我欣喜。这不是单纯心理上的问题,而是生理上抵抗的能力变强了许多。这和身心专注度的提高密切相关。这大概就是近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的情况了。究其根本是身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经历这种事,会发生的一种身心紧密度提高的现象。
回想起来这种转变是一种重习的宝贵经验。也是可以验证所学的一种经历。原来那种排斥是身体生理上的,而后才是心理上。这个过程我问过我师父,他根本就没理我。现在想来其实是自己做得不够,真正的道理早早就学过,早早就用过,其实一直也是这么过来的,但到了新的阶段,那种铺天盖地的压制真的只想躲开,一下子就忘了怎么用了。这次也是身体早就在这种情况下不断锻炼,然后心态是更积极的想试试,最后发现有意思的东西而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又有所得,所以不自觉中,身心发生了调整。
现在想来真正的办法,都是在很多阶段可以用的,就是在其上继续发展出来的具体深入而已^_^。都是伴随成长型的办法,恰恰因其至简,所以应用无所不在。这个办法的核心,就还是专注,我这次也是不经意之间因此而过关得益的。
看完青铜器的第二天,我就开车带着父母出门去草原了。他们俩喜欢旅游,基本的套路就是先玩远的地方,老了之后或者穿插的时候玩近的。这次我就带他们去近处的草原,以后再往远处去看。其实老爸早年都看过,就老妈没有看过,但老爸今年旅游都是陪着老妈出游。岁数大了,有点折腾不起,这时候由儿子带着到处,完全没有啥和外人出门的顾忌,想停就停,想咋样就咋样,对他们来说一个完全新奇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兴致很浓。
一早上接上他们,我们就一直往西北开。其实没多久就到了,对我来说,纯粹就是当司机的角色,他们一路絮絮叨叨的家常,各种话题纷纷上场,我平时都是没啥机会听的,现在开着车,挂着耳朵听的时候,其实并不算厌烦,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吧。我们和父母不算亲近,高考上大学之后,基本很少在家呆着,留学多年,后来回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其实也是隔着半个城市的距离,有事能及时赶到就是我的想法。走我们这路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总和亲人接触,有的时候自身的变化对他们并不好,对我们也不好。所以我很多时候真的挺不想回家,但打电话问好就没停过。也算是现代版问安。整天分心于家人,到了一定阶段确实是影响修行的。但基本上早期都是能兼顾的。所以先儒,尽了孝养之道,再专注登山的古人是很多的。
当原来身体有所变化的时候,当开始真的排斥这个红尘之时,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年我师父叫我选,是一直远离父母,出家修道,或者直到他们更老;还是早点回国,当时选择回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守着,我师父就和我讲过,这样会慢很多,毕竟环境不好,分心更多,但做好的话,后来的路倒是会少很多歧路。但我会比较不舒服,红尘之气和我们格格不入,能在红尘中继续前进的,必须得有一些本事。也就是必须得有一些基础,然后才可以继续锻炼一些本事。
而真正的排斥其实是两重原因叠加出来的:
首先,来源于两气的冲突。
其次,来源于这种冲突造成心理上的在意。当引起你不适的时候,引动情绪,进而引发的在意反而加深这种作用,俗称脑补,但其实这个作用是可以双向调节的,既可以加重也可以减轻。我们一般都是知道而不在意,那么必然不会加重,但也不会彻底失去感知,完全屏蔽。
最后,身体生理上叠加心理认知情绪上的方向是常人的基本模式。这里面正确感知和正确的认知,合理有效地训练和控制情绪,最后会形成比较好的处理方式。但前提是你能感知,而不是自己脑补出来。然后你得真的知道这问题的切实原因,而不是错误的道理。然后不可以放大或者缩小心理上对实际情况的认知。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实事求是。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们不是无知无觉就最好,但也不能很多同学一样,无限放大自己感觉的原因,然后再次刺激情绪使之更加剧烈并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反应。最后身体就像脱了扣的螺丝螺母错位,就像拉过了劲的皮筋疲不能兴,也就是身心分离了。
极端情况下,心可以使得身上的问题完全被屏蔽掉,也就是不被感知。那么就不会产生在意的问题,甚至是扭曲真实使得这部分貌似没有了,但其实第一部分身体的不适一直都存在。但你可以用心理建构不叫自己知道,这样做又有两个常见的现象:第一个是打断身心前后两部分之间互相传递,使得身上的不适不传递给心,那么反过来,心的指令也慢慢没法精确的控制身体,这样既不知己身的真正变化,也开始了身不由心的过程。第二个,以心上的调整忽略身体的限制,其实说忽略了不等于不存在,而是走钢丝碰运气的开始,这样速度可以比较快,而一不小心就会冲破身体的限制,也就是从钢丝掉落。但有不少时候确实就是靠着自我洗脑,慢慢问题就真的不存在了,但若是长期这样坚持脑补的办法,身体一个方面跟上来,但很容易另外方面又出大的问题。所以等于从走钢丝进入到了单杠大绕环的项目了。^_^。这不是我们的平易之道,但在周而不比的视角下,也可以有时用下这类办法。但要明白原因而不被迷惑。
这类法子自古就有,比如说苦修。但这有极端化的弊病。粗大怕麻烦,就容易比而不周,进而极端化,最后一条道走到黑,必然导致身心分离。
这种双重结构是很难一下子都解决的,所以人们往往都说要从心上调整,但这不完整。固然心上的注意力可以改变一些程度上的不同,但本质上的变化必然要由身体做为基础。很多时候心上用力其实是为了身体不受情绪干扰的快速达标设下的自我迷雾,但同时失去了身心交流的真实性,等于盲人过桥,所以得不偿失,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用的好。所以我们讲不在意不等于不知道,不等于自我洗脑不存在。这个火候上的精微就决定后路的不同。知道而不在意、粗大或者扭曲到不知道、不在意之后的忘却,或者就是想知道的时候知道,想在意的时候在意,都有些不同。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要能善用才是知之修炼的本事。所以看似和有些说法很像,但精微之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一直怀疑他们那些办法都是当年听课,没有理解到精微,或者流传的时候失去精微序列后空心化的一种变形变质。
这一讲开去就说远了,其实这次和父母出去,就是体会上文所说的精微。就和去看青铜器一样,知道而不在意还是彻底忘了;是身体的变化,还是心理上的变化,还是心理变化影响到身体上,抑或因为一个契机,使得专注度平时积累而造成的身体上的升级?都是我这两个经历中再不断品味的精微。再加上我们出游都是往没人的地方开,所以其实有些东西不求而得。不会特别刻意。而这其中感受他们的情绪精微对我也十分有益。比如老妈想要去个都是白桦林的国家森林公园时候,正好下了阵大雨,我们为了安全挑头开向别处。老妈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还是觉出来她有些遗憾。然后我就自己导航了下。^_^。果不其然,按照我的感觉开到山那边,风景独好,结果往深里一开,是个谁都没听说过的正在开发的森林公园,^_^,商议一番,我们就决定进这个,一路之上,山色既有金黄,也有未尽的翠色,还有刚刚泛红点缀,就像一整块大的黄玛瑙点缀着红珊瑚和绿翡翠,层层叠叠,秀色可餐。而且刚下过雨,空气非常清新,关键是没有别人,偌大的公园就我们开车在山道上溜达,随时停车,观景照相。老妈乐开了花,非常高兴。再也不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了。O(∩_∩)O哈哈~。老爸就是跑前跑后的给她照相。当儿子的能看到他们这样开心,也是挺满足的。O(∩_∩)O哈哈~
他们岁数渐长,我也得更加妥善的安排登山,劝学,家人的关系。人都是事多,怎么安排好才是学问。这一年来,其实劝学的事宜有很多进展,登山也没落下,时不时的收获足够惊喜。但身边最近的人却没有照顾好。新的一年里,我要有所调整,也希望大家能够体谅和相助。书院的事只怕不会近期就去置办了,但我们会给大家别的礼物。线下的活动要深入,要进入更加有效有意义的部分。我出门就是给大家探路的哈。O(∩_∩)O哈哈~。
金秋时节,我们出门云游还是会以山水为主,争取在外面听秋水。但这次因为我最近的青铜器小爱好,会加上博物馆哈。而春秋两季的云游各有特点,这次一同前去的同学,就要注意了哈。有些地方是特别适合你们的。
我们论坛课程不会停下,会延续以修书和儒道隐逸为主体的周末课程。而各项项目的负责人也会推进各个整理项目。再晚一些,我们就会和大家讲我们今年的方向以及开展一些新的课程啦。请大家逐渐恢复必要的作息,逐渐进入状态哈。^_^
华夏文明,先王视野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山小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