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首过改恶,吐故纳新

目录


上篇讲三官大帝主题,基本讲清了神明查过考校的自然源头,本篇主要写写人为失德过犯,造病引灾的部分,上下篇结合才更容易理解吧。有些东西真是环环相扣的。早期道经有几个难以理解的规矩,被人诟病多也。但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规矩背后的实质,我也写了一下。到时候大家自行去查看吧。^_^


一,总论


修枝减叶,吐故纳新,自新其德是登山之原则要点,累赘太多,爬不动,走不远的。道教未有之前,是以自省自讼罪己的方式出现的。道教出现之后首过忏悔,各种斋仪中依然是延续了这个原则下的登山方式。登山修道是道教之本,修身正己是神道设教之质。舍本求末,好文亡质之事,仁者不为,智者不取。


人在世间,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难免有各种德行不足之事,其实就是言行心迹引发的恶气在身,那么同气相求,就会有不顺和灾病种种。还有各种受生之气和天地运转位置冲突或不佳产生的各种恶气。那么确实会带来一些弊病。最起码在古代那个时代确实比较直观和明确。今世杂乱,这点原理虽在,但在实际应用上,有了不小的改变。道教所有的科仪从最简单到最复杂,无一不是针对不同状况下的调气治本之法。只不过后来不肖甚多,不究其理,掺杂无用之事,越来越不讲究,看似繁复非常,但文胜质则史,已成记问之学居多。



道门斋戒上章,第一要事就是首过,由来已久。是继承春秋秦汉文明中的一种方式。^_^


早在祖天师立教之时,就是教人首过谢罪,然后以符水治病。这个不是祖天师开始的,《太平经》乃至汉前请祷去病就有这个规矩。但这事总被认为是迷信。别说今人耻笑,即便同时代不了解道门思路的人看来都是迷信搞笑之事。气学精微深奥,越是精深对个体的要求越高。而一旦流俗便是祸害,沦为想当然,那就是迷信的摇篮了。总有同学问我,为啥不去宣传?不去让更多人知道?稍微用点手段绝对不难的。不敢为也。


东汉谶纬之乱在前,就是气学流俗之乱,我们深明其恶,所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谓小火慢炖。非是专精德重,其实也掌握不了。不能拔苗助长,一定要小火慢炖,修身为本。所以要经的起自然时间的冲刷,传习两方皆是如此。很多朋友真的没啥耐心,也不适合参学这类的。去学学啥念经打坐就可以了。不用一个劲来我们这里。


言归正传


这种首过改恶之法,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确实是有一定效果。从这个时代具体情况看,三才变迁,斗转星移,个人经验,此法与三官信仰搭配最是贴近,也就是所谓灵验可能性比较高。毕竟天地水和我们密切相关,存在一些直接联系。在这个时代乱糟糟的破烂这么多的情况下,这种回归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这比向啥外道香火之神佛简易直接的多,也有背后的深刻的道理。这恰恰是东汉道教最原始的办法,也就是有名的三官手书形式背后的实质。其实源远流长,上追先古,能流传至今,必非无因吧。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中有“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上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日五斗米师”


说是服罪太过简化,实际上是自陈其咎,必先知其过,后有服罪乞恩,敕赦宥罪来的精确。这是自古华夏文明修身中的一种修枝减叶的办法的神道设教版。大家一看罪咎之类的,就明显的抵触,其实就是用词的问题,大可不必,这是为了追求更大自由的一种方式。其自然根源已经讲过了,那么非宗教性的办法就是自省自讼,或者到了一定程度,如成汤桑林之舞罪己祈雨类似吧。



一个人就如一个瓶子,瓶子就那么大,不把脏东西倒出去,你怎么装干净的?所以要倒出脏水,在太阳底下晒晒为好。总写阴德阳过,这个阳过,怎么阳过?就是首过自讼也。只不过我们用词稍有不同。


二,首过


首过在历史上有两个意思,但根本一致。


1.首过,有为首之过恶的意思,是为上者,为首者之过。 在天师道早期,就有明确的规定,师官祭酒之过,有德者之过大于百姓之过,那么反动更厉害,所以专设解首过之法。为上者牵一发动全身,更要小心谨慎。后来就是演变成后世道士自陈过咎。自古能称道士者,必非常人。但真的有道之士,自古少也。首过其实是吏部官文,是汉唐以来的官家术语,讲的也是官员有过,要能首过洗心,才有宽大处理。这恰恰是师官一体在细节上的反应。师官就该是德行隆重之人,那么言行举止更要在意。也就是为啥戒律其实应该随着修行而逐步变细致严格,而最后终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天道周圆是也。但终究要从最简单的开始一步步往正确方向走。


原来聊侃说是要学官制,其实也不是完全的玩笑的。天师道的组织模式,或者宋代之前的道教模式大概是师官一体,以德气论之的体系在封建时代最后一次简化尝试版吧。其实所谓的天庭体系从某种角度讲,恰恰是这种逻辑下的构成吧。所以早期的人道政学是天道序列的投影,是圣人俯仰格物而得的。不学儒,怎么会明白呢?^_^。道士必通儒业不是胡扯的。但比起儒家之文,我们更尚其质素朴拙简易罢了。所以无论首过还是上章拜表其实花哨虚文能省便省,直接上干货,而真正的干货是儒道都无比重视的诚意德行。很多鬼神不通文墨典故,也就不必引经据典。但有些仙真本身就是文豪大宗而成,那么文辞典雅亦无不可。所以这是需要看对象和自己真实能力的。


不过宋元以来,乃至现代,这些系统逐渐沦为徒有虚名的宗教性摆设,再无往日德气对应之效果了。自以为有个仪式,就能如何,也是想的太美了,临到有事,和常人无异。信仰当不了真实的原因,就是没有真实垫底的信仰就是迷信和脑补。而现在大部分更糟糕,并不真的有信仰,无非以此谋生的口上说辞而已。


2.吏学下的首过:


首过者,又称回首。


子曰:“过而不改,斯成矣。”


有咎自陈,及告人前,名之曰首。


很多朋友都私下问我:“我这些毛病咋办?很多年了,一不小心,就再犯,咋改?首过,自首难改之过恶,阳之以昭昭。办法就在这句里面。


首过之法,针对顽固性恶习。要自陈其咎,告于人神之前。此之为阳过。具体的告于谁,泛泛来讲,不用太讲究,晒晒消散就好了。但最好是自己真心尊重的认可的,有德行的存在。但有些真正的恶事,比如触犯到法律的事情,其实还是找适合的对象。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从汉魏《太平经》,《赤松子章历》到《正一法文》《灵宝度人经》再到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最后到宋代的《上清灵宝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等现在承继沿用的经文,都是着重强调首过这点的。


自省改过之事是华夏传统,发展成官吏首过后,被道教所用,然后在魏晋和佛教的忍意结合,就成了忏,而悔在两种文明意义都是自申罪状之意。那么忏悔连用,就转化成科仪中的各种拜忏。乃至早晚功课的忏悔文,都是类似的思路。但是具体方式确有种种不同。有些是针对犯戒之后的忏悔谢罪,但有些超过一定次数就再也没用了。这点其实道教比佛教严苛。^_^。其实最好是不贰过,谓之好学也。不然抗菌素吃多了,不但有抗药性,还有是药三分毒的问题啦。^_^


人类文明中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行为和理论,说明了这是有共性的一种自然事件。我们主要在华夏气论的视角下讨论这个问题。^_^。我们自家的学问更加精妙,周而不比是我们倾向于华夏之学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民族文明感情啦。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文明大概是根最深的,最贴近于自然的。可以使得人类长久和自然共存的学问,所以才会提倡。以后会慢慢写和科学的关系。既不是反对,但不需要用科学来做注脚。^_^



3.气论下的首过


气论认为,同气相求,灾病种种都是由己身不正之气招引耦合外界所至。所以要想除病却灾,必要改过自新,才能赦罪解厄,得福。所以三官赐福赦罪解厄也是在这个语境下产生的。


行为产生气,那么行止,言语,心念都是广义行动的分类。毫无疑问,行动最重,言语次之,心思神意最轻。简而言之,迹实而心虚。是故,实迹在先,论迹不论心,后言心迹并论。这和人间律法是一致的。先看事实,然后再考其心。其实除非修道深入,身心一致,那么心动有迹,神动身至之外,还是先以行动为准最好。那种境界离大家太遥远。而且能走到那一步,也没有必要再纠结这些了。


上次三归讲了,中古之前,归身归神根本不需要这种单独的分类。这是我们和佛教着重点不同之处,依然来源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以心识为本,自然由此衍生种种,我们却以自然道气为本,那么心识不过是一种气而已,比起行动来,虚泛不真。虽然心可以指导身体行动,但一味强调却是失本之事,所以两者从方向就不一样。而且就以今人观之,修心之事沸沸扬扬,但依旧思绪万千,行不足一,虚而不实者是九成九的常态。那么想再多,发愿再多,不去做,不以行动为主,不过是些负担,非但没有用,还是空愿害道之事。^_^。


空谈心性,身心相离日趋严重,言不由衷,言行分离,别说登山了,其过无穷,所以要以佛道分离为要。剥离开这些不纯修行方式。这是我们主要的思路。但不能讲只要佛教说的都不对,毕竟也有两家交叉之处,那么不要党同伐异,造作而为,否则过犹不及。^_^


既然恶气来源于自己言行,或者受生之气也依然可以从言行修止来纠正,那么就要从言行心迹上入手,纠正种种。这是能够影响人祸福灾病之气由行动产生结论下最朴素直观的观点。那么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这需要明理。才可能做到。这就是为啥神道设教之前有礼法,之后有戒律的原因。



最难改的,可用首过之法。因为这种办法是给师官用的,他们的问题往往比常人的更难改。所以今人遇到有些类似的可以用。而道门章醮,法师斋戒后临坛,第一要事就是首过谢罪,然后杂浊方去,才能沟通行香天真。这是谦道德固,学则不固的具体行事之法。


很多时候百姓请和尚道士替自己拜忏是为了赦罪,但着实不如自己诚心认错,自陈其咎来得好。


若是能公开自陈,就是首过了。这中间的精微差距就在于对象,程度代表的悔过的诚意,更加是勇气。所以代为拜忏<自陈<首过。


毕竟后者自己诚意正心,真实无比,虽未必周全,但是自己修行必须。慢慢学修递进,周全深入,此为登山检讨之用。不过百姓往往未必要登山,就是面对之事有个解决,那么就要请德高意诚纯粹之人帮他们来进行,高功本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宗教名称。以前病榻之上,文人幡然悔悟,又不能自行,都可以找族老高朋代为的。至于下层百姓,主要是因为识字不多,不懂礼仪故,但一般都是诚心在边上跪着。现在倒好。花钱办事,买卖一样,自大自是之心丝毫未去,所以往往是没啥大用的。宗教变成买卖,没有纠正民风之功,那么其实根本没多大意义。



三,自省自讼


华夏自古就有自省以修枝减叶的传统。斋醮不过是把这些修行办法宗教化而已。是正经的干货办法。但当他们流于形式,或者文不对质了,那么我们再复本还原,去其虚华,取其真实,也是好事一件。那么非宗教的方式也一样可以的。


《左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论语》里更有自省,自讼之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见过自省之后就是见过自讼。心里检讨远不如自己说出来效力大,而光说不改远不如切实行动效力来的大。即便在佛教中也一样有事忏之事。所以我们对于自讼的要求,最起码也是要说出来的。真正的还是从行动开始,不过肯说出来,就是行动的第一步。


《论语.公冶长》中:“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


自讼其实就是首过的早期儒家版。自讼者,罪己也。讼者,言之于公也。言于公就不是简单的自省反思了,而是自陈其咎于公的表现。这是需要勇气的,知耻而后能勇,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才知羞耻,深切反省,才可能叫做勇气。真心实意来接受太阳吧。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是这个自讼的毛版啊?^_^。其实能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立住的学问人物,必然有其非常之处。他们恰恰是剥离出来斋醮儒学华夏自古真正的干货,包装成现代衣服的执古御今版。^_^


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自欺欺人,形式主义。古人云:“徒知反躬,而不知所以反;徒首过咎,而不知所以过 ”


那么关键有三点:

 

1.能知己过的前提,需要知道什么是对的正确的。所以需要学习,学理明礼,方能知己过。


这点就是要学理践行两条腿走路,然后随着登山越来越高,学理越来越明。那么越来越接近自然之标准。最后达标了,就是迁升了。


庄子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就是另外的表述,那么天地固然有变,我亦随之变。那么不离于天,自然与天同寿。而能由天而道,自然有更广阔的世界。^_^


2.身心尽量不要分离,切实行之于身,才算真知,行而知之,固不能免。这点讲过无数次,不多提了。


3.自我主动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不是被动的被人指出,或者用套话来糊弄自己天地人神。


第三点其实不被重视很久了,很多修行人虽然知道忏悔这个道理,但天天做功课时候,已经流为一种惯例形式,其实不真,所以效果不好。


真心实意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言之于公,行有补偿,以言行之实,而不是心上虚造来完成这个倒出的过程,方能把脏东西倒出来,日后行为上,守持不犯,警己加勉,才能进德,这就是吐故纳新,修枝减叶,步步登高的过程。


关于改错倒脏水之事。我自己带学生,越来越深有体会,总是我来指出他们的错,他们改的很慢,或者改不了。什么好东西进去都是浪费,就是这点上做的不足。只有自己意识到了哪里错了,说出来,正经严肃的说出来为起始,真正以行动改过,以后方有慢慢不再犯的可能。


四,自陈己过


我总讲他们的错,但其实自己也有错,自己过咎不除,其实说他们也不合适。正己不足,化人也不能。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过能改之,方能前行。我虽倡礼,但原因是我比较散漫,礼数不周,我师父总说我无礼。以后必然被他们笑话。。。这是现代人自由久了的过患。和古人大不同。所以一直也是不断在练习自己的。不敢恣意枉为的。但和身边学生们日常相处,还是像朋友一样居多,接触久了,没有那种距离感了,可能更多把我当个引路的兄长,而不是长辈之类的了,^_^。这有好处,也有坏处。趋利避害,看他们资质了。


自陈己过之时,不必太过虚饰文辞,有啥说啥,首先在于其质,学有余力,再究其文。关键就是你要知道自己再说什么,这句话说的是自己啥毛病。我举个自讼的例子:


愚自幼失序,不闻礼教,荒于嬉闹,礼数不周,久而难改,时至今日,教学授业,与人交往,常有戏谑之情,言语不当,更有骄情傲物,讥讽世俗,恭敬不足,行为端止常有俗人营营之态,不符礼法戒律非止一处。还有虚耗食物米粮,徒损财物之过。对天地父母师长皆有不孝不敬之处。更是惭愧非常。不能为人师,不敢收徒弟,是真的德行不够。与人交,与物交,与自然天地交,都要以诚敬公为要旨。己身尚修之不足,身教难达,以致于所教者,积习难除。唯有精行律己,以为教化。。。。


下略。。。。


哎,只盼早些了却人事,回山清修,赶紧达标。



经曰:入山林中,远去人事,萧然独处,不犯万物者,乃可为之。既有反善之词,誓有改行之言,言已闻于高上之听,慎不可复使犯恶远生之事也。重犯罪十过,天地弗救,身死为验,非可复改补者矣。以此求道,无所复索也。养生者有如水火之交尔,得其益则白日升天,犯戒律则身没三泉也。 


所以啊,有了戒律在身,若是过犯太多,首过谢罪也不管用的。宗教性的方式有好的地方,但更有不妥或者有强大副作用的地方。今人有几个能真正遵守这些戒律吗?与其犯戒首过忏悔来回折腾,抗药性日深,又中毒不断。不如先学礼,明理改过,吐故纳新,以非宗教而修学的方式娴熟正己。才是现实可行之策。


这样分析一遍,大家是否明白了,神道设教中的方式干货其实还是自古相传的方法呢?那么其中道理都一样,就像吃人参补元气,但你是生吃整棵的,还是循序渐进,补泻搭配,膏剂熬炖,慢慢进补呢?


首过为啥单独提出来?因为和那些标准的忏悔文是不一样的。忏悔文是一种周全完备的文章格式,好处就是你好似把自己错处都讲了一遍。但问题是很多人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啥意思,也不认为自己真的有错,或者根本对不上自己的错误所在,文不对实,言不由衷,已经是念经中的常态了。那就和录音机效果仿佛。很多时候效力不足,殊为可惜。哎。不但意义骤减,而且流于不诚。说了不做,因为根本不知说的是啥,或者麻痹了,言行不一之过,那么时间久了就越麻烦。很多和尚道士都是这样折损了自己修行的。


最后,循序渐进


很多朋友对于宗教性的方式并不熟悉,不感冒,这很正常。也可以从现代人的方式开始。不习惯磕头,或者别扭就不必磕。我师父当年教我的就是,去庙里有些地方你就跪不下去,那就不必跪。后来我才明白为啥。


那么对大家也是如此,不必勉强自己,但可以先写出来,因为写的时候,会想的更清楚自己的问题过错,再自己从心底里说出来。这样已然是个好的开始了。此为自陈。


然后可以找合适的人来自讼,或者直接和天地水三官首过,都是这之后的一种选择。


那些道教忏文可以拿来学习的,但有些套话实在虚而不实。要从里找出自己真实的毛病所在,有些地方恰恰是和礼戒对应的。然后用的时候,要深知自己过患为何?才能意切辞诚的完成倒脏水的第一步吧。^_^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不是叫我们活成东郭先生,所以不要再给心识上加太多的负担,按礼而行,而不是按情而动。悔过在于言行,而不是仅仅心理上的。原则和灵活度并重才是两条腿走路。这个度需要诸位自行掌握。但方向和方法大体如此了。


有朋友问我,自己知道错了,但不咋后悔,那要首过吗?这其实没有必要呢。这好像水是脏的,但你不太想倒出来,瓶子盖没全打开,你怎么往外倒,都是点点滴滴而已。那不如真的认为自己错了再说。^_^。别单纯的为了得益而弄些不情愿的形式主义,不诚则更添其过。尤其对着三官,别说假的,别再给自己添堵。^_^


那么倒了脏水,整理了仓房,才能真的接受新的干净的东西,这山就是这样一点点登上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