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残云抱月眠
这么快就到数了,还好我没偷懒,这篇也写好了,^_^
有不少朋友一再询问入道需要看什么书籍,我再重新梳理一下,也把思路写清楚。这也是我对自己学生的要求。给大家做个参考。
对于华夏文化的了解以及入道修行,根基是一样的,所以前三步都一样。后面第四部开始分方向。儒道所求侧重不尽相同也是正常的。而本文只论读书,其中最忌讳就是从最难的下手。都说周易是十三经之首,上来就读,只能是浮皮潦草,浅尝即止。道德经也是如此。读书分精粗。我指的都是精读,深入读的话,建议由简入深为尚。而平时闲读,了解各家的主要观点,那不再此列,但也不能成为治学修行之根基。说白了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下面列的步骤,是想走专业这路的。尤其是道士。
一,《三字经》。开蒙。大家都严重低估了应麟先生的水平,有些名气不大的硕儒水准比大名鼎鼎的还高。例如这书。其实直接解决了道德经里面的一个大问题,要是领会此经真意。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我专门写过。没有开蒙的同学,总是缺了点什么。
二,《礼记》。这是十三经中全面了解周秦古代文明的一本全书似的集成。显得很细碎。但是很全面。涉及那个时代各种层面。想读懂春秋战国诸子,需要了解那个时代到底人们咋生活的。所以礼记虽然是儒家经典,但是因为记载了很多类似风俗的东西,价值对于我们来说很高。而对于道士来说,不学礼,根本不是知道科仪的来源用处,其书洋洋大观,可以能做很多延伸。所以作为基础读物,非常合适。而且读起来要有耐心,是磨练性子比较合适的一种读物。而且会有阅读的顺序。先读大学中庸,再读学记乐记。然后的顺序就不写了,太多了。
《论语》《孟子》《荀子》不建议一开始就读,因为个人色彩都比较分明。针对性时弊的言语特色颇强。而《春秋》相关也是如此,所以尤其是要入道的同学。不建议先看。
三,《诗》《书》。这是古代文人用典隐申比喻的根源,算是文明的根基。读了这些,再去读老庄列管,周易,乃至道教诸经道论等等会简单很多。如果说礼记是背景教材,这两本就是文本教材。而诗书的本意都暗合道德。毕竟都是三代之学,虽然侧重不同,但是源头是一个。
四,这个时候就可以选了。大体两条路: 一循儒。经世为用,那么就是《论语》《孟子》《荀子》《春秋》《三礼》《周易》。这个套路。 二循道。参究天道。那么就是《老子》《庄子》《管子》《文子》《荀子》《关尹子》《列子》等等。 走儒以子为辅,走道以儒为辅。
从儒,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道路。比如说传统的经史子集这个顺序,史学是儒家辨善恶忠奸,厘定人间秩序交替之必由。再就是专治礼学,祭祀交接,施政之需。也是一条典型的道路。而专治易,又是另外一路,其实侧重各不相同。
从道,就得看对个人天性了。道家有七大流派。都以道德为宗。庄学只是其中一支,是在特定的时代,变成了显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南华这路。而其中三四支都全面流入道教,改头换面为教法。而且这七家之中,路也不尽相同。也不做详尽的介绍了。
而读史参究世事变迁,领悟御变之学,又是道家的主要特色。专治一史。是有必要。而作为道教特色的科仪又是道家的礼学;道家再搭配阴阳吉凶,又变成了儒门专治易的道路上。所以两家就像拧麻绳一样,交错在一起。看似分开,后来又拧在一起。
大体上就是这个顺序。快则三年,慢则五年,就会打下牢靠的根基,学什么都会顺手许多,也不会走得太偏。修行不修行的,按照上面的道理做个好人没问题。
五,这个时候,对于文明的根基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要是搭配能力的训练完成,完全可以离开师门自修了。就可以全面深入各种方术。我指的是汉书艺文志里的方,所以包括经方。而《黄帝内经》这个时候最合适。至于其他的术数,也就不再具体列出。这个时候出门参学各位学有专长的大师。就像大家选专业一样了。同时,要入道的同学,就可以全面参学道教的经典了。这个法子是古代道士遗留下来的,近代离这种方式最近的道士是闵爷,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全能道士。^_^。他是南阳富户出身,小时候读过完整的私塾。年少时练武,中年修道,^_^。
六,周游注疏。技艺精熟之后,游行四方,救孤贫,扶病弱,长眼界,注真经,历练人事,道心成就。不再为世情所迷,也就是吕祖所说应物不迷。那就可以归隐参修真道了,您是炼丹或者那啥都随意啦。至此,地道已经全面,进军天道啦。
这六个阶段列出的书籍,仅仅是最最基础必要的。其实要是真的系统学习,不可能一年只读一本书哈,今人没谁有这个功夫和心思,所以删节出最要紧的主干。要是7岁开蒙,学到冠礼之时,估计已经第五步了。所以27左右就有隐居参修高深道法的先辈。现在几乎没有人这么作,也是很遗憾。大家针对自己的情况,读书参学吧。而针对身体的训练也有类似的阶段。就是比这个治学的慢一些,而是不确定性能多很多。就不列与众位了。
前几部参考的书单以及注意要点,我再列一遍: 《三字经》大家自己慢慢琢磨吧,不要以为真的很简单。链接在这里:解读《三字经》最好的书籍是?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大学》《中庸》,以朱元晦先生四书注为入手。尤其大学,即便不算全盘接受,但是作为初学完全可以以此下手,朱子治大学二十载,自有非常之处。理学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才对。进阶则以《礼记正义》 冲远先生注为参考。实际上道家家法解释这两书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而冲元先生本身在唐朝那个环境,不避道家老子之说。所以比宋儒更合我等口味。而且关键是他得过郑学之传。所以推荐。
《礼记》《诗经》《书经》同上,原因同样是因为先生是汉魏之学的继承人,那个时代陆元朗先生和孔先生是儒门柱石。皆精通历算诸经,后辈学人绝对不可以有半点小觑之心。宋儒在思想学术史的地位很高,但因为他们算是别出枢机,实际上对于古代文明的了解,还是不如汉唐经学大家。每个时代都要踩前人才能前进,也是物尽其用吧。好在自古都有极为重视保留书卷文献的传统,所以我们后人极其有福气能看到先贤这么多论述。大家没觉出来是种幸福吗?^_^
第四年之后的课程,都是需要自己读为主,旁注为辅。比如 《周易》宋前,大都是遵循王注。这显然偏颇,故不能全用。而宋后诸儒诸家并起,皆不用全之。而有了前三年的基础,这本书在师门的引导下,需要自读自己体会。道德经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两本作为儒道的根本经典,先人早已经参究很多,有比较完善的解经思路。各家各法其实并不一致。入了师门自然有指引解释。
至于今人辅助的书,对于有志入道的同学: 链接如下:想了解道教和修道,有什么书籍推荐?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我仍然推荐道教史,一来这个领域没有什么真的定论,需要个人的大量扩展阅读,才能一线串珠,到时候与师门所传两厢对应,很多事情就会明了。对于有志于道士的同学,是一本万利的好办法。
其次是宗师级别的道论。这个不列出了,各宗都不一样哈。
最后,是经法,就是系统成体系的修行经法,有书文仪轨,全套的修行方式。那个时候,称之炼师也是相当了。但是因为各家各经皆不同,就不仔细列出了。
修行二,三十年,笃志不移。走到这步是很正常的事情。道门虽然门槛高,但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依然是有一个最低水准可以达到的。关反倒是毅力和耐心啦。一步登天就别想了,不太现实。哈哈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先儒后道的思路。由方而圆。由技而道。古时所谓的四术是诗书礼乐这四种。这个不是儒家定的,而是周代国家办的官学定下来的,学还要养老。大学小学在王宫东西郊外,养庶老士老。学生考试不过,都是直接官员带队去演礼乐什么的,可好玩了。^_^
我等的东西到了,一会睡觉试装备哈。要是好使就不来了。我们得16年见了。大家好好过阳历年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