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观雷白紫青
夜半风不断。平旦雨未歇。
起身阅经卷。云中声如裂。
举目寻殿官。往来疾迅捷。
金门隐云端。雷城鼓三叠。
夏天令我最开心的事就是雨季的到来。前能望气观云,中能听雨观雷,雨后碧天如洗,正是仰天观星好时节。此乃生平之乐也。云雨风雷天星以参至道,是我等必修之功课。其乐无穷。实不足外人道也。我和学生都交代清楚了,一旦开始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即便课堂中,也先暂停哈。
有同学心思渐通,吾亦为之喜。今天就从所谓雷法说起吧。《玉枢宝经》是其中大经。其中指要第一段就言明,诚为入道之门户。守墨以知止。知谨以守道,知微以明达。慧光的说法其实就是能虑。所以称为圣智全也。不过是在此经语境下的时代性的说法而已。基本和大学中庸同出。尝有学法之士上来就是忘我慧光之类,却不知前面功夫未达标,后面忘我不过是说辞幻想罢了。诚不诚就是基本功。
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
上面这张是清代的雷尊图。 为什么先贴?因为天尊的衣服袍子上写满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贴图就是把经贴一遍啦。^_^
这张是明代的。对于不熟悉的道教神像的同学。经常有分不出来真武大帝和雷尊的情况。这两位尊神虽然都是披发跣足,但雷尊有天目,有黑麒麟,武相必是左手执九气,右手执金鞭。玄天上帝,则是龟蛇相伴,手执宝剑。其实很好认啦。^_^
宋代开始兴起的雷法诸宗,到了元代基本整合的差不多了。最有名的汇集本就是《道法会元》。
而其中《清微道法枢纽》
第一部分“法序”是全文的总纲,明确作法的基本原理。提出“诚”即是“心”、是“道”,认为行雷作法、取得效验的根本在于“诚”。清微法和会理学“格物之说”,在《清微斋法·道法驱疑说》中讲得明白:“道家之行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也,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
这说的多么清晰,不用赘言,我所倡之修诚,修德,修真的顺序,根本不是我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自古道门修行暗含之法理。拎出来直白的讲也是无奈之举,无非是现在道士不是无学,就是独好异学,败坏教法尤甚。不得已而为之。总是忽略最老实的根基所在是当今道教残垣断壁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啥道法斋醮都是徒有其表居多。而改变这种趋势的办法,就是学儒先复其诚。然后才有别的可说,不可能一上来就是有无之类,绝学之类的片汤,没基础都是片汤。更不能以佛教楞严圆觉金刚坛经之类作为道士打底的功课。否则四不像肯定的。才真的是三教毛啦。
格物,什么是格物?这里不讲什么定义之类的啦,就说自古以来什么格物最有名,大家就知道了:有巢燧人等等太古先皇氏族姑且不论。伏羲氏观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而造八索,神农氏格物而知百草药性,黄帝令人定律历纪,仓颉造字,文王观人天之变而作后天八卦。都算是格物。而孔子等诸子更多是在先圣基础上,再因时变治学以为政。而治学为政以保民生仍然是格物。
道教有五岳真形图,有北斗九星之说法等等,哪里来的?不是凭空捏造。五岳有其真,九皇有其实。仍是格物而来。所以格物的来头极大,根源极深,涉及极广。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因为是宋儒独倡,就忽略说是宋前无此学。大学,大学,大人之学。纯一无伪,博大精微才能沾大人的边儿。哪有那么简单?所以力倡格物之学的朱子地位颇尊。不是没有原因的。
泛而言之,格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与自然物交接而知。一类就是治先人之学而后明理。这大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直接从大自然中格物,那么就要先通过学习先人总结下来的学问,以帮助自己提高能力和认识的深度。再返其一。
学是初修,必有先后本末基础高下。修是重学,必有精思渐进切磋磨砺之功夫。就是要在一处不断反复下功夫,而非一掠而过啦。学修并重,自古如此。绝学无忧,那是圣人写给圣人的。土鸡瓦狗,粪土小兆也要比之,那在这个时代几乎都沦为民科了。不用太在意的。
所以,格物说到底是一种能力。而修行本身就是这种能力用之于身的体现。
下篇:格格物以劝学
铺垫了这么多,要说啥呢?因为不少同学开始问我要修道应该如何报志愿? o(╯□╰)o
我其实已经不大了解各种专业就业之类的情况了。只能以修道所需的角度勉为之谈啦。
这四年就是格物能力垫基的最佳时期。血气最旺,若是能专心学习实践锻炼,必然给日后登山打下坚实基础。
一.原则上,学什么专业并不影响修道的进程。因为只要专心学都可以训练培养能力,所差者,大都是自己努力与否,自我约束的能力强不强而已。
二.实际上,还是有区别,一般来说,若是不用为生计考量,也没有什么建功立业,名动一时的野心。学一门自己喜欢的那是最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浓厚,专注起来自然阻力小很多。而若是有这些要求的同学,也不用藏着掖着,这也不是啥丢人事。大丈夫功成名就也不是啥坏事。不过得先考虑现实情况了。不能好高骛远,选个自己喜欢却没法养活自己的专业,那到时候还得转换门庭,耽误工夫。这是一般之言。但英语老师也能成为商业大鳄,历史系出来的也能高居七政等等,这样的例子枚不胜数,所以不管学啥,只要学好就不用在意其他。现在担心以后种种实在太早了。别太纠结了。专心于眼下更有意义。所以报不好,不如意也不要太过纠结,既来之则安之。别浪费时光啦。大学的环境资源和时光才是最珍贵的。
三.具体来说,若完全以修道为目标进行取舍话,我有几条建议给同学们做参考 :
1.格物之学,若是能具体接触自然那是最好。尤以了解人体精微为尚。医科,中医自然是上选,而其实营养运动康复这些冷门一些,但依然能够了解人体的学科都有具体帮助的。西医,药物等等都是有帮助的。并非局限于中医。而博物学其实也不错,植物学,地理,农林等等都可以选择。
2.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虽然通过工具对自然进行认知,但胜在严密。也是不错的选择,道门对于自然的了解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深入了解自然奥秘的时候,这些用自然科学角度培养出来的视角也会大有帮助,我自己深有体会,不是虚言。关键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其中受到的严格的学术训练是最有帮助的。而修行格物不严谨就是坑自己啦。关键是别什么都混在一起。这需要日后登山时候特别小心,不要变成那种张嘴就是太极子,超弦大道之类的存在。实在太有伤斯文。这个时候多一些人文素养,补齐些文科能力就是要自己下功夫的事情了。理论性太强的专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也会提起。
3.如果是纯粹的文科,也会有点偏科,因为文史哲这些几乎都是关于人类对于自己关系,历史,思想上的各种演绎。在人不在天。貌似有点二手?不过其实治学必然二手,想开跑车,总的从二手夏利开始,先要学会开车呗。所以只要补齐不足,并无大碍。二手夏利的比喻虽然不好听,但实际上确实隔了不少东西。不建议为了学古文或者修道选择纯粹的文史哲之类的。当然兴趣在此也无所谓。一样能培养格物能力。但希望在其间多多接受些自然科学的熏陶,最好能辅修一些理工科目,省得偏科太厉害。对自然的了解最终决定了去处,而非对人文的了解,这没办法,因为不管粉饰多少思想,点缀多少人性的光辉,自我催眠多少感人故事。人都是自然的造物,遵循自然的法则。所以了解自然才是最终成就最要紧的地方。而且这类同学有些情感太过丰富,人心太复杂的几率挺高的,身体再跟不上,大都和修道错肩而过了。所以要选这类的同学一定要清楚利弊,取善去恶,方无修道之碍。
4.有不少同学询问的道教研究专业对修道有帮助吗?我就多说点。这些大都挂在哲学系下面,或者以历史考据为主。所以要看个人非常具体的情况了。不能一刀切,但泛泛说,现在国内基本都是历史和哲学的人在搞道教,对道教文献梳理有很大作用,但仅靠文献,对于道教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举个圈里人都知道梗。古灵宝一系列的刘王争论,新近又加了一位师从日本学者的小朋友搅浑。聚讼纷纷。其实教内从来不做此看法。对我们来说,他们争的这些都没多大意义。压根解读的角度就不一样。但一些道士读了他们的文章也开始持此论,简直是哭笑不得之事。三洞之教有其内在逻辑,不是简单靠文字考证,历史梳理就能搞明白的,说白了,宗教的东西应该回归宗教,而不是仅仅由历史和考据来解构。否则越走越偏。才会有学者道教这类的说法。也就是学者们理解的道教和我们并非一致。两者有重合,有借鉴,更有相反的观点啦。
在道教研究领域。尤其有国外背景的学者,大都转从人类学的方法。当然也有些搞音乐仪式的本土人类学者也逐年增多,相对来说比较有意思一些。尤其是人类学双主体的视角鼓励人类学者参与宗教之中,从主观客观上两种途径近距离直观理解研究对象。比如施舟人,高万桑等学者都不会讳言自己是道士身份。学养又扎实,其实比单独读文献,坐而论道,拍脑袋的更直观的多。不过要注意一点。他们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民间宗教和正一道混为一谈,这点来源于清代道教的真实情况,但不能代表道教主体就是这样的。所以矫情起来很麻烦,不在这里赘述啦。所以,人类学是在文科里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个领域所缺者,是了解自然,以真正古代道士们认识世界方式去诠释理解道教内在逻辑的学科和学者。这其实应该是道士来做的,但现在的情况不甚乐观。好点的道士就是在自然科学里给自己学的东西找落脚点。糟糕一点的就是在佛教等旁门里面找,而大部分的是不找。因为他们不在乎。。。这三种都非正路,干啥吆喝啥,还是得从自家门里找,而不是走捷径啦。
若是单纯为了修道,不必去搞历史文字和专门的道教研究。但有兴趣要去学,去专研,那是好事,另当别论,肯定也对修道大有帮助,但要留心其中的利弊大坑啦。这样说对有些已经上了这些专业的同学有些不公平。那么我劝你们:
第一,要多接触自然,多接触实际,光坐在书斋坐而论道,没戏;
第二,把身体搞上去,别走自己瞎炼丹的文人修行方式,从宋到明清,以致近代当代,有名者多是此辈,但走得人虽多,没有谁真的走通了;
第三,别把自己陷在别人的幻想中,别为了结论而造作演绎。这些皆是自大自欺。长久以往,诚意不至,谈什么丹法修行都是嘴炮。而要把一个假说逻辑化合理化,其实一点都不难。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最后,就是对于研究对象稍微有点敬意。不要恣意造作。用我们的话来说,道教学者也是吃祖师饭的,但若信口胡来,这口饭吃的也不会太顺利。早年尝有人下功夫研究雷法,法术等等。文献功底,历史梳理都很不错,其实对大家都很有帮助,结果后来不知咋地到处开班讲雷法如何,结果几年不见,头也秃了,背也驼了,声也哑了。几乎变作两人。名声有了,钱也挣了点。文章多得是,开会总有他。代价又是啥呢?背离了学者的本份,插手这等事务,是有代价的。得不偿失。敬意就是存疑待考啦。
4.艺术音乐绘画体育类的专业都是大力推荐的,因为这些都是身心同时训练的。哈哈。我当年要是学好一门这个得有多好。自己走过的弯路,其中的缺憾总希望后来的同学能减省。当然这些同学也一样要有其他各种基础。最好是儒学的,有此垫底规范,就不会恣意变成另外的奇奇怪怪的存在了。
5.至于数学和纯理论性强的专业,都参见上面三点。记住别脑补太过。理论推衍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脑补的一种,不过是有其中自洽的逻辑限制。修道的基础恰恰是先要去掉过度的脑补。光练思想演绎瘸腿的可能性,一定要注意。至于其他非常实用的专业,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等大都无所谓。没有必要刻意因为修道来进行取舍。谋生总是要的。
最后,文理体艺用,这五种,是我们依照修道技能树简单对于现代专业的划分。虽然各有侧重,但以一门为专业,其他都要自己辅修一些基础。不然都是有些缺憾。我若是当年能有此体会,再能回到年轻时候上一回大学,一定乐美了,^_^。不过现在也不迟,我也再不断学习ing。^_^。所以已经毕业的同学也无需后悔。哈哈。都还未晚。
诸如古文基础,乐器书法,几项体育运动,看似比较多,但在大学之中,自己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完全可以打下基础。多读多用,少打游戏,少看动作片,不要各种混日子,这点时间早就挤出来了。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给大家做个参考,有所偏颇,也是格物之不足啦,请大家见谅^_^。
PS:夏至一过,我就要下网一阵了。整个六月都不在。而好多开始游泳锻炼的同学,记住不要去野地里游泳。尤其毕业季的同学。假期出行安全为主。^_^。也请看到这话的同学不要脑补,胡思乱想没好处。
答:中医里有类似现象,但根本是针对人的。格物要直接接触自然物才好。
自然科学同样是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研究自然。严谨肯定是相对的。恰恰不能完全用数学来定义严谨。数学演绎太过,对于自然的认识抽象太过,而失去了落脚点就是人在自己思维中的演绎。这种就是我说的过度脑补。并非所有的数学都如此。目的既然是为了修道,就要符合修道对人的能力技能树的要求。也要符合现代人宅而演绎的通病。所以才会如此建议,并非不可以,原则没有什么专业不可以的,但要注意我文中提到的问题。 @张四
会计是应用类的。没啥特殊的要注意的。
去读大学中庸里面有。
@李少言 @张四
好吧,说到这份上,我还是回应一下吧。同为理学院出来的,我没有你们想象中那样排斥数学。我们同样也通过数来辅助标识。这点毋庸置疑。但现代数学的过度脑补确实存在。一切理论性太强的都是这个问题。包括有些理论物理。这才是我着重强调的。而这个是修道以及修道入门的大忌。为什么呢?道门修行有两个原则 :
1.行而知之,在古代也叫做先事而后得。但现在的教育体系很难满足这点,所以我们另辟方法。可以并进,但不能任由思维跑的太快。比如说,我们现在是1+1=2了。你可以推到10。但不能推到一千一万,因为等你走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你想想中的千和万。而若是一味相信自己的证明,自己思维逻辑演绎下的结果。你很有可能就走不到应该去的地方。这是过度脑补。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要提前推衍太多。人的意识的奥秘,以及世界运行的规律。你们可能并不如古时候的人清楚呢。所以这就是知止。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请问你们俩位,想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吗?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我从认识小李开始,就不断告诫他身体的重要,睡眠的重要,但他从来不听。学了这些知识,其实很多是自己在误解,然后拿来抵抗学业的压力了。但这整整两年了,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真正的改变。你俩分析的精细,逻辑,严谨,我都看到了。但这些都是脑子在作用,对身体没啥实际的帮助,而且想多了还是思虑过重,脾胃不调,睡眠不好,阳气补不上,白天又继续想,这并不好啦。而真实和思维的脑补有巨大区别。修道是真实改变身体的过程,而不是事先可以用思维统统描绘出来的。你能用数学描绘出两个人作的番茄炒蛋的全部不同吗?你能用数学描绘一粒沙的全部自然属性吗?数字模拟再怎么都不会创造一个实际的物体。数学的抽象是帮助我们扑捉自然物的特性,便于分类思考推衍,是人类进化出一种认识自然的工具。但工具不能等于自然本身。工具只有当用的时候用,而不是痴迷于工具的强大精巧。如果你能用数学描绘或者完全模拟出一粒沙。这就是造物了。但你貌似不能,而修道到了极致却可以。这就是区别。
再说实验的问题,物理化学实验数据拟合是不是脑补是另外一回事,但本质上讲,他们有一个实际的被观测系统在哪里,可以纠正验证指引实验的方向。就像一个橡皮筋,总会有一点相对实际的位置使其参考。而数学,尤其是现在这些已经飞到不知到哪里去的数学前沿并不存在这样的参照物啦。自然法则和包容是难以想象的。一切人类思维的幻想推衍都会被包容在其中,所以最终你们要证明的东西都会被证明,但你们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不知道的问题越来越多。因为你们在创造。你可以去创造,但这个过程里,太容易迷失了,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造迷宫里,丧失了自然至简的本质。返本还源才是我们的追求的。这也是我反对过度脑补的原因,但不得不说脑补的能力依然是对修道有用的。过度是关键词。
诚如小李所言,修道是一个专门的学问,自然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里,需要把握各种能力的搭配和度。过度的能力就是负担。因为不搭配。此为不知止。我并不是因为小李的原因这样说的,我学什么的,你应该很清楚啦。自然接触到很多类似的同学。
而小李,你对数学的热爱,执着,将是你修道最大的障碍。但也可能是最大的助力,因为就以格物的能力来看,你们这类人已经很强了,但格物也是由不同能力组成的,你们严重偏科,导致了有些东西的不平衡。抽象的东西看着很清晰,但难以正确扑捉常人看似简单的信息。比如和人交往过程,经常会误会别人的意思,自己脑补各种东西,进而会出现各类障碍,也就是所谓nerds的出现。你自己现在应该有切肤之痛了。我叫你多去和人交流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但貌似也没用。我很清楚你会出什么问题,提前都告诉你预防的办法了,但是你不听,或者误会了。你知道你误会了多少我说的话了吗?思维总是轻快的前行,是讲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可你理解成思维可以快快前行,这是因为你在不断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使其合理化的结果。正好把根本辎重扔掉了。这就是过度脑补啦。而你那种快感,这种所谓多巴胺的分泌是因为什么?你想过没有?
此事自古两难全。原来也许没有你们这样的数学体系,但是数家有的是。也有极为高明的数学家修过道。你知道一行大师活了多大吗?即修行而精通数学演算的名人,他是可以拿来说的,这中间到底出过什么问题,我们都很清楚。并不是象外人说的因为什么泄露天机啦。
所以我才要等你毕业之后和你谈过再说的。你感情上是向着数学的。因此我说你在消费我们的学问来填补你的数学研究面对的压力。这点又是我们的忌讳。
一个人不能同时爬两座高峰。而你选择的机会,就在你毕业之后。
学科的训练,导致了人思维的习惯,从两位的回应中我们看的很清楚了。所以我不得不再次强调,思维不要跑得太快了。那就是负担了。
其实我写这些并不是要说服你们俩位什么,而是给没有做出选择的同学看看我们的观点。所以两位会有的一些反应,我就不再回应了。抱歉哈。
@一池清水
心理学,如果不是三观坚定,性情寡淡,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或者说可以岁数大些再学。人心的荆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扛得住的,参看光头X教授。^_^。所以转个专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