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残冰未尽吐新枝

目录

假期一至,人气纷杂,我也只能歇了。^_^。改篇吐糟旧文,对事不对人,稍微变下地点,隐去人物,大家可以当故事看 ^_^:

新旧交替,从来都像这残冰新芽一样,老的未去,新的已来,若能领会其中之意,方能与时共存。旧冰以盛景而逝,新芽以克难而出。如何选择,全在知止。

最近又见到一处地方被开山做旅游破了风水,地气走势都和几年前不一样了。乱开山则散气,水土流失,人丁家财皆有所应,几成定局。难怪变成烂尾工程。因此想起点旧事。不少小道友将来也要面临这个问题,趁我还有时间,就先提醒下道士在山修庙的问题。

道人住山,告后客居。若欲辟地,立天真之观,无祖师指点的话,最好有文书通达上下。得到“回复”再动手画地。安龙奠土是动工时候的事情,此二者入意等等是问询和正式契约公文之间的区别。原则上并非你想盖多大都成,而往往山上很少有大型的建筑群的出现。因为尽力保持乃至调整一地之阴阳风水是道士的本职。大肆开凿往往并不合适。而所建宫观大小规模一来与地有关,二来与主事道人德行道法高低有关。而不是谁都是越大越好,否则根本压不住。不匹配,日久就会有问题。

明清以渐,道法衰微,时至今日,懂得道理的已然不多,而能真正得到”回复“的功行道德之士几无。大都是按照老规矩,公文行函的科仪过场。能不能真的通诚达悃,真是两说之事。穿成唱戏样子的戏班越来越多,但实用之处并不大。都是靠着先辈之遗德了。所以现在多有私建或违建。虽然打着道教天真名义,却只剩民间祭祀类的功能。这种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一定的区分。但现在一般道人也分辨不出。修庙之风日盛,长久以往,淫祀渐盛,故气重来也未可知。而再不懂风水胡建,不懂神系乱搭神位,当事者或这庙只怕不会太安生。 近代的道教发展被人间佛教和旅游开发之风带坏了,只重名位经济影响,不重德行学问修养。本末倒置,养出恶习:以修庙致富为事业;以开山建庙为夸耀;以供奉祖师的名义大肆破坏山中水土植被乃至地貌。我原本很想推动严格审计这块,不过后来想明白,浪费时间罢了。能听劝的人讲讲自然会听,而全靠强硬手段无非是逼得他们变得更狡诈奸猾而已,全都变成做假账的高手,于人于教,全无益处。也就作罢,不再沾染这些破事。

以上这种修庙思路大谬。几乎站在祖师立教的反面啦。那代人虽有恢复教务之职,但更重形式,不重干货,很多道理已然不懂,行事又太急功近利,不提也罢。但年轻道友要清楚,你们沾染不深,还来得及。所以是不一样的,不能和他们学这些。并非长辈的所有事你们都要学。不要迷于他们的地位权利,就盲目跟随,那些都是虚而不实之物。没有山水自然,就没有道人立锥之地,祖师更不用你这样供奉,原来的庙根本不是这么修的。完全不懂修行要义才会如此这般作。举几个例子:

一、某道院,这几年一直有泥石流之祸,大大小小发生过好几次了。虽然隐不外扬,但我们岂会不知。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没完没了的开山修道观。青山水土不保,道人有何德立身其中?总以为越大越好,越富丽堂皇越好。哎,他师父在世的话,会把鼻子气歪的。其师当年留下的四隅拱卫之局非常有助修行,结果到了这代手里,就是越大越好。能占多少地,能开多少山就要不遗余力的折腾。气散不聚,中气渐失,香火根本补不上这问题,这又要继续开山往高了修,继续折腾那片青山,哪还能有好?就想留名于世,能有啥用,而且人一不在,修的再大也会荒废。反成祸害。念在有过交往的份上,我姑且劝一句,听不进去,也无所谓哈。

二、武当山顶的祖师金殿原来每年都会出现几次雷火炼金殿的奇景,而每次炼过之后的金殿污秽尽去,灿然如新,灵应之极。清代中期,道教不兴,波及太和,在其周围建了三座土木配殿,已经失去了原有天柱独秀的格局。倒也算是在清朝那种恶劣环境下晦藏退密的应对之举。不过雷火渐息,奇景罕见也是真的。而建国后,再加上气候污染等原因,只出现过一次雷火炼金殿的奇景。后来装上了避雷针,不但雷火绕殿彻底消失,还劈坏了须弥座,连带着废了门前的千年古松。这就有些无奈了,五百多年的金殿久历天雷,反而无事。古松常伴,金木相生。也不用去修复折腾。这种借天地之力,自洽自足的系统是风水的高明之处。再延续千年未必需要修补。后人不懂修行规矩,胡乱修建,画蛇添足,败坏风水。这一百多年不得雷火之炼,才造成了局部的缺失才需要补换。

这金殿布局乃至紫禁城是一体成型的风水局,本来就是道士以求仙镇国运之说动成祖修建的,更兼有修行沟通妙用的风水布局。若无真武祖师之德,历代仙真久居山中之故,两位张真人之功行,绝无可能如此大规模的建造的。武当因此而兴。在道法没落的时代仍保有一些高深道法,但其中有几样,和金殿密切相关。具体是什么,只有功行足够的道人间才会口传心授,世间绝无流传。也不用好奇打听了。只不过能够达标的道人自清以来逐渐也没有了,所以也无所谓了,天意人事从来都是搭配的。道法来于天地,归于天地也是平常之事。不过即便如此,常在天柱金殿值守仍有益处。^_^。其实太和山还有几处也是修行要紧之所,现在也是荒废之中。每次去,都要叹息道法衰微。不过也好,最起码不被人知,不受重视,也是保护的一种,就如金殿虽然灵应,但修行功能基本荒置,但也被保护下来了。留待再有道人出世。不过那是很久以后了。

三、再拿南山来说,好好的地方,建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宫观庙宇,旅游景点,奇奇怪怪,恶俗难当。简直是一种耻辱的存在。每次去,我都觉得脸上臊的很。不是连庙都建歪了,就是用塑钢盖房顶的,半点不透气,粗制滥造的滥竽之作,一点风水原理都不懂,更别提通神明了,而且还要满嘴瞎吹。大家可想而知,俺当时心里得有多少羊驼踏过了。其实在经济挂帅的社会背景下有此问题也算常态吧。那些也是挣扎求存最后反而失了道心的。实在不愿苛责。不过还有神系颠倒的,这就是道人之大过了。神位错置,上下不效,倒行逆施,必是迷信左道,鹊巢鸠占,在那道教名山,竟不罕见。真是无语。。。

还有搞笑的现代道教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低矮和不通气,两气郁结,周流难续,浊气日久难消。天真岂会下顾这种地方。修的再花哨,标新立异噘头再大,也没用啊。根本不知建庙风水之精要。却被整天挂在嘴边。。。连一般风水师都能看出来问题。他们完全看不出来,还沾沾自喜,这得多丢人啊。。。羞于为伍是我当时真实的感觉。

这种日后会成为反例的道教建筑有不少,不一一说啦。做道士岂有不懂堪舆的?法侣财地,这外地多半就得靠堪舆之术的,还是多学点再建庙的好。祖师爷的脸都被他们丢光了。不过我看十有八九压根没把他们当自家徒裔才是最有可能的真相吧。穿上道袍,当上啥,不等于就是道士。有个字辈,不等于祖师爷就认。这种字辈的源流不过从元末明初开始成型的。很多前辈道士都是被追认的。。。很多时候,并不做数^_^。天上人间两般事,何用虚名诳群迷?其实就连传度受箓受戒都是一般无二,同样参加仪式,只有准备好的人才会有所得。而大部分人图个虚名陪跑而已。所以还是得在自身道德上下功夫吧。而受了不遵,真的会有麻烦。原来专门要学不小心破了戒律,出了这些问题怎么办,现在大部分人只不过没有真的领受罢了,所以看着他们瞎折腾都没事,因为他们根本不算数的,自然没人管啦^_^。而以道士之名折腾太厉害的,自然有别司掌罚。并不属于一个衙门啦,^_^。

废话有点多,我们还是言归正传,^_^

宫观分三六九等,而主要的评判标准,在其实不在其表。灵验与否,在诚不在名。居士上香连山路都不肯走几步,何诚之有?开着小车到山顶,腆着肚子进去求啥,人家都不太会理睬。香再高钱再多不如你身体力行,至诚以敬,那么一柱清香自然上达天听。这些本应该是道人讲给信众听,教他们行之以诚。化渐民风。神道设教之本意也。而现在道士多是风骨全无,又不学无术,为了方便自己,阿谀俗情,开山破林,诚信不足,更无底气,自断根本,当然不会讲这些道理给他们听了。这样的庙再大,也是劣等,或者根本不入流。天真不顾,神气不降,您也就是穿着宗教的外衣搞旅游三产吧。

哪如何才算是建庙正途呢?

我们在考察碑刻的时候见过一个建在山顶的小庙,相传是老百姓当年一块一块背上去的石头修的,纯粹的石头庙。修了十多年的才建成的一个小庙。就供一神。时隔多年,神像早已不见,不过建筑结构还在,仍有特异之余韵,想必当年盛时,百姓至诚,神灵常顾。香火断了这么多年,仍有痕迹,非常难得。虽然简陋敝旧,毫无光鲜之处,除至诚以外,无一点可比于大宫观,但以实论之,则是能引动天真下降之品级。这在荒郊山村真是不简单的。据传真正感染老百姓的是当年那位道人数十年的德行。施医舍药,救死扶伤,分文不取,却久居茅棚,风餐露宿,老百姓自发的为其背石建庙,助其修行。严格来说,这才是真正建庙之正途。今世恐再无此等人物。

道人流俗很简单,简直不用你刻意去学坏,只要随波逐流,随着社会逐利趋势,自然就不是道士了。学好必定难,但是难,也要往对的方向走。向道入道不是为了自欺欺人,骗吃骗喝的。永远别叫世间之龌龊玷污了道心。这样才有可能算作道人。修道就是人世之逆旅,别听那些和光同尘的大话,这根本不是凡人能够触及的真人境界。现在不过成了懒散闲人自我安慰找的说辞罢了。

道家道教是依托于山水大自然的存在。大概是和自然界关系最密切的学派之一。我们讲敬天,就是敬仰尊重爱护,生我等养我等的自然环境。天在这个语境下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所以大肆破坏自然的事,是违背我们基本原则的事情。人和自然相依相伴,互相长养才是正道。而想修道,只有依托天地山林水草,那破坏他们,就是破坏我们的根。开环保会议的时候,这帮道貌岸然都说的很好听,但各自回去,就继续做开山建庙挣钱逐名之怪事。这样不行的。做人有点良心,做道人有点原则,甘于平淡,别太假才行。所以修道必要先修其诚。

青山若常在,道门永无坏。为续真道脉,莫做开山怪。

请跟我念:莫做开山怪,莫做开山怪!^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