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太清道德天尊圣诞,作文以贺之。
有不少朋友嘱咐俺写写道教信仰和神学的问题。正好看到有个问题邀请与此相关,拓展一下,应该差不多能够明白一些基本概念了。大家也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重视礼。我们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之所以前阵子连续写了几个关于基督教的问题,实在是因为南方有些正一道为了在宗教上进一步扩展,在和基督教交流中开始学习他们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有些可以,但有些是违背道教教义的,这种向一神教有些行为学习的做法不利于道教干货的恢复。我们之所以是不同于外教的原因是因为有些根本的东西不能妥协于世事而变。否则一个假道教没有必要存在于世间。
弄明白有些问题后,就会很谨慎的处理天帝教之类的把玉皇天尊和上帝混成一个的做法,小道士已经饱受玉皇和帝释天混淆的恶果,现在又要再接着混,以后的道教真的看不得了。。。如果不好好写写,想想以后会有的宝诰。。。那真是不要太。。。^_^
道教再没有把自身修正完毕之前,没有能力再给其他宗教流毒收拾残局了。这种东西太多太久的话,会严重干扰我们自己干货的传承。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现在道教多半就是毁在民间流俗这个问题上了。
这篇很枯燥,一般的朋友也不用看的。^_^
道教所认为的三皇是哪三位?有什么地位和意义? - 道教 - 知乎
《阴符经.三皇玉诀》
黄帝曰:“天皇者何也?”广成子曰:“天皇者,先天之前,五劫开化,混沌之始也。天皇一气圣化万象,主天圣玉虚圣境明皇之祖炁也。”
黄帝曰:“地皇者何也?”天真皇人曰:“地皇者,天皇一气下降于地,地炁受之,二炁相合,主生化金光之炁,乃是洞神真境真皇之祖炁也。”
黄帝曰:“人皇者何也?”广成子曰:“人皇者在天地之间,虚无至理,为天皇一炁地皇一炁太空虚中相合化,金、木五星为中宫,合乾坤八卦,保护化神,乃仙境主中元人皇之祖炁也。” 一, 祖气分真
上面文字信息量不小。有些文本看不懂不要紧,关键就是两个字:祖气。这是理解道教神学的入手点。泛言之:
天皇者,天之祖气。
地皇者,地之祖气。
人皇者,人之祖气。
祖气者,气之祖,气之根。
在早期道教视野中,三皇是三种构成这三界的本源之气。上文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听上去是不是和三清祖师所表三种基本元气很像?
实际上三皇就是三清祖师玄元始三气在大世界天地人形成时候的投影。在古代被称为三皇。叫什么,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不同世界,不同时期各自不同。今人没有气的概念,所以对于神职,对于道教神学会觉得很难理解,慢慢来就好了。^_^。别着急。所以三皇并不完全三清祖师,但确实他们的一种形式。
我打过比喻。职位和具体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三清祖师虽然这种称号在中古才开始出现,但其三种元气的实质是早在别的经文中出现过。只不过随着神学的演化,这部分职位名号保留,降低了位次,新的称号重新出现,但实质和基本功能都不曾变过。三皇就是其中一种称号。这就是典型的道教神学变迁。
大家在下面可以看到《天皇至道玉册》中有上中下三皇,其实讲的就是不同范围的名号问题。总有学者说三清祖师不过出现于魏晋等等,那根本是没读明白过道教典籍,也对自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明白而已。或者说以他们的立场是不能承认理解这种存在的可能,所以只好如此说啦。其实抛除西方有神论,回到我们神气一体的唯气论,很多东西迎刃而解,他们虽然好心编纂了道教神学,想往西方神学解释方法上靠,但显然效果不佳,为什么?因为离真实相去太远,人为之伪作也。而且有些地方会引动不好的趋势。原来总想偷点懒,指望学者来做,看来是不行了。
二,道教者,道家之教也 宝诰里面说太上有假名易号,随方设教。在道教神学视野下,另两位祖师或者两种元气化身也在不同世界中显化过,也是随方设教的。而且这个教,不是宗教,而是开化民智,讲学传道。当然这个民也指的不光是人。太上老子被尊为道德天尊,在气学角度下,他就是这股本源之气在人间的投影,或者叫做分真下化。所以讲学传道者,传播的是学问,是义理,是探索真实的思想,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所以神道设教之前,早有道家源流,早有官学体系,早有坟典丘索。这些都是这些文明奠基者,文明传续者的功劳,这些人在中国文化成为圣人,所以圣者,开化文明也。三清祖师所表就是这种力量这种文明这种探索本身。
所以真正的三清弟子无不是以探索钻研自然真实为务的,往往这样的人才是最容易成的,因为根本不在意什么成不成仙,哪需要什么借假修真之说,这种都是后期人造之说,离太上之纯差之万里。
就和我上两篇临时起意问了关于时间的问题,没想到很多不认识的朋友都来答,只怕不是为了什么积分吧。我觉得对于这样的问题,给积分已经是对大家探索真实之纯粹的侮辱,所以这题就不敢给积分了。^_^。日后需要积分的同学,只要说答过这题,我们再来核算,也绝对不会亏待大家啦。道士要是象答题朋友这样认真纯粹的探索就好了。
回答汇总的文件,还是老规矩:有需要的朋友&认真答题的朋友请私信 @Cyberbrain 索取。这种探索,思考,启发才是求道者的要经历的第一步。吾道不孤,传续不在宗教上,蛮好的。这反倒是真正的太上之教。^_^
以此为例,可以看出,单纯纯粹的对于自然真实的渴求才是道教的真精神,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所以我们往往都是在世间有高学历,或本身就在做科研出身的,并不是那种愚昧不堪迷信的代名词,那些是宗教流俗到民间后,僵化的宗教现象导致的,但和真正的道人不一样的。精深的东西必然没法普及,而宗教必然要普及,越是好东西流俗越成祸患。即便我们一直在克制道教,但历史上的逆流也将太上之教裹挟了太多宗教政治的产物。所以才有今日之恶果,空坐见性不学最毁道门根基。
而我们也鼓励大家拥抱现代文明,通过现有的教育培养理性,严谨,专注治学的态度,这恰恰是修道,成为真正三清弟子所必须的。然后磨刀不误砍柴功,再专修此道,修身格物而进道也。道教核心的理念是探索钻研,不是想当然开脑洞瞎迷信。
世上所有以各种方式追求真理真实的人,广义上都是太上之徒裔。这点你会觉得我瞎扯,但实际上每逢统计之时,自然会归到这上面来,不光只有中国人的。所以我们不是以信仰为主,而是以探索学问为主的,那种单纯的专注,无关文明,无关种族,无关物种,甚至无关信仰,而这本身的纯粹就是最接近天真之气的。我们传续的文明是以修身格物探索自然真实为教育的。狭义上的太上徒裔就是以修身格物探索真实,而非借助大量工具和思辨的,所以和科学和哲学并不完全相同,更不是外面那些乌七八糟的宗教。欺神骗鬼,羞与为伍。这点搞不清楚,永远弄不懂道教是什么。
道家之教,求道之教也。所以历史的高道仙真必然是在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极为精通的。不断探索,踏实探索,循序渐进,行而知之就是道教的真实面目。那么入门就是敬天法祖躬行这六个字,开始做了,就慢慢往这上面走了。
道教不是三清祖师建立,只能算是他们的弟子为了纪念传续保存文明火种的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社会行为。现在被现代西方文明扣上一个宗教的大帽子,并不合脚。所以我们在意的是文明延续,是探求自然真实,实事求是而务实的,是亲善自然的一种学说。这就是道家。而道教者,道家之教也。是一种以华夏世界观为主体的修身格物的教育方式。而在汉代受到谶纬神学思潮的影响,转化成一种以神道设教来继承传续文明的方式而已。这是真正道教的定义。而不是神叨叨的玩意。所以在神道设教和道家,华夏文明之间,我们是无缝切换的。原本也该无缝切换,但今人割之裂之,更不见大体。
而在神道设教败坏之时,我们不提倡以宗教的形式来传续此道。而没有学问。没有探索精神的道教,无非是顶着祖师名义而已。看摊货色,鸡肋一样的存在。(上巳补充:今日上山回来,我们念沐浴咒时,会细查己过,才发现自己言语无礼,其实自大失德,有不体谅之过,自负自傲之恶。换位思考,以我这种性格能力只怕差的更远,^_^。真是口无遮拦,所以特此补充上这段,特此为以前狂言自负之语赔罪。文中说是礼敬万物,但我也远没做到,所以诚敬公专注都是可以不断深入的。看摊岂非守成?鸡肋也是肉食。远比以前没得吃好多了,实事求是仍是功绩,所以岂可不敬之?所以对不起诸位啦。这写话不删除了,留着给大家我的错啦。)
所以我们劝学不劝教。道教靠这些家伙是没戏了,不指望了。但道教既然还在,神道设教依然还可能有其用,那么稍做纠正也未尝不可。所谓在教言教,毕竟授之久矣,有感情在吧。尽力则无愧,走时必然无此牵挂啦。^_^
三,神是什么?
万物之引申也。申者,束身以明也。
道教的神灵都是气之神。舍气无神。而且不管是不是道教的,即便上帝安拉佛祖之类在我们看来也无非是得了某气的一种神。而且后面发展出来的宗教和他们关系并不大,更多是打着他们旗号的人间团体。令人厌恶的人类恶行,都冠以神佛的名号,贩卖神佛,无聊也无耻。
物由气生,气是物祖,那祖气更是万物之祖。祖气之神是万物本源之祖神。太上老子作为人皇祖气的引申者,承载者,就是代表一种祖气的神。大道有三种祖气承载,气是他们的实质,神是其引申。或者是为了认识方便的一种演化。明白这点才有可能明白上清等内神的基本概念。怎么回风混合,所以练到这步的人必须要明白这点才可能接触这种层次,而不是吹牛瞎脑补啦。
而这三种最根本的元气的功能是被人认作是职位,那么坐在这三个职位上的存在就是三清祖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那段时间是太上老子最后一次在人间讲学传道,那么他既是道家的开创者,也是这人皇祖气化身。神化老子的说法是对的,如果在气学的角度下看,这根本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浅学无知才会以此为谬,其实处处只能透露着他们自大吧。
这种称呼在别的世界中并不这么叫,但不妨碍他们的存在。实际上很多别的文明都有类似的神学架构,无非是对这事模模糊糊的印象按照自己文明的特色演化的,或者人为诠释,但因为离真实所差太远,根本不值得收纳回来,和摩利支天之光的衍生出来的神职不同,所以别掺合了。所以什么几教合一都是不现实的想当然。不是类似就一样,有三个就都是一样的啦。^_^
人格这种东西其实很难来形容气的本质问题。所以存在不存在人格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但思想意志是有的。最起码投影在我们这个小世界上的是有明确的。而大道本身就是这三种气结合而来,所以我们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祖师同时代表大道的不同阶段的显化,但又非一个时间概念。在道教内就成了神学表达。而大道本身没有具体的表征,是通过玄元始三气来组合代表的。这种方式即具体又不失真,是我们这个世界人类能够认知的最佳方式。所以既没有鸿钧老祖,也没有啥创世主。当你走的越远越会明白为什么这样。而要仔细分辨,就会出现天最先,地其次,人者三的前后问题。也就是道经师三宝,三位祖师主掌不同事务的问题。
四,有华夏特色的有神论。
道教不是无神论,是有神论,但这个神不是一个造物主的概念,也不是一神而是多神,所有的神都是气的引申,有多少气就有多少神。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经文有无量大神诸如此类的,而且也可以分身无数。皆以其为气之故。
祖气是所有气的祖宗根源。所以玄元始三气是诸气之祖,三清祖师也就是诸神之祖。
上面那段经文很明显的表述了气论视角下的道教神论。大家对于古代视角的陌生导致了各种误解。这是因为没有气的世界观而已。道教继承的就是这种世界观。想学道教,就得由浅入深慢慢理解这个元气论下的道教神仙世界。^_^。
道教的最高神灵是三清祖师,不是人,但也可以是人,但无论是什么都是表征构成世界的三种最根本的元气。我们对他们三位的崇敬,就似敬仰祖宗父母天地环境一样。道教立教不是他们三位的行为,而是他们学生为了继承他们学问,崇敬他们,使得后人不忘其本在汉代谶纬之乱后的神道设教。在那个层面上没有现在所谓的道教,差得很远啦。但终究道教还是人间一条可以追寻他们的道路。
五,敬祖与惧神
我们对神仙祖师的敬意来源于他们的德行,他们是自然生养至德的代表,是自然环境的代表,我们所说敬天,就是敬谢生我等养我等的大自然。天地大父母,父母小天地。
他们同样和传道授业之恩,教我们不再蒙昧,学习探索自然的真相,既是师长,又是我们前进的榜样,那么我们礼敬谦恭是为了自身的修行和发自内心的崇敬而不是惧怕。当然也有一些人顽劣,非要以恩威治之才可以。但这部分不是上宗道士。我们还是以礼敬之为主,以威惧使之敬为辅。你对人,和对不懂事的之间的处理方式不同的,这本身也是礼之别。一个能讲理以礼敬为义最好,剩下才得用鞭子威惧之。我们主要倾向于前者,但也不绝对,对于不讲理的,那也不必客气。碍事自然有碍事的处理方式哈。^_^。所以西方文明主要是后者。不知有义而敬之,是故威惧以治之。
崇敬和惧其威是有区别的。
崇敬敬爱更像是爱父母师长的感觉。和他们威能与否不相关,我们不是一个欺软怕硬精神文明。所以敬爱更多是先生祖气的长养之德。
我们敬天地敬祖先神灵敬山河大地,无非都是在气论视角的下敬气,气乃物之根。
六,根源和创造&根源和主宰
根源和创造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造物者的概念在我们这里不算最高。比根源有差别。很多神仙凭空变东西就是这个本事。所以拿什么造物和我们讲一点高大上的感觉都没有的。^_^。
当然现在没戏,肯定是不成的了。但最起码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咋回事。所以才不会被邪说侵入。
根源和主宰又是两回事 清代的时候,就有一神论(绿)的神学家对我们提出过质疑,他对道教的批评是“不知其体,惟知其用”。主要针对的是清静经的观点。他主要认为道是某造物主的道,造物主本身是体,我们不知道,就知其用,不够根本。
我把原文引出: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大道无情 ,长养万物 。 吾不知其名 ,强名曰道 。“ 夫寓屋知主 , 受物知人 , 不知强名,何以立教 ? 须要知天地之大,如何生育 ? 日月之恒,如何运行?万物之繁,如何长养 ? ‘ 强名曰道 ’, 道者 ,导也 ,路也 , 譬若国之法 ,军之令 ,可遵可行,乃造物之权能 ,而不可言造物之原主 。 …… 又如工匠作器 ,必有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 然后物物有则 。今规矩准绳既无灵明知觉自为方圆平直 ,可知真主不系大道 ,大道不系天地万物 。 这位估计是没看过道德经里讲的为者失之,或者没看明白手中沙的道理。此文通篇就是权能之意,有人有为之学,不入圣品,索然无味。于世间教化愚蒙没所谓,但以此求道只怕没戏。我们的道体就是气啊。咋会不知其体?^_^。体用从来不分,自然真实本身就是气,这还用啥造物主吗?所以驴头不对马嘴。大家还是不掺合的好。
看到这里,只怕所有道友都要笑了,这得是多奇怪的心理,才得寻找一个啥事都管的大爷呢? 每当我们不肯独尊己道的时候,就被不知谦虚是何物的左道拿来做话柄。我们的谦逊是为了自己修行啦,而不是懦弱。给别人留空间是我们的修养,不等于他们那些东西我们就同意。所以当时在云南根本没道士理他,也就不了了之。现在乱七八糟的说法无非就是这类观点的旧事重提,其实多读点书,都见过,没啥新鲜的。
自然不需要一个造物主来说了算。自然运化有其基本规律。没有人格化的造物主,但有人能够造物。我们从来称造物者,修行到一定程度都是可以的。造物者和造物主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自然不用那么麻烦,一定有啥主宰。你生的就归你有?你创造的就得你管着?这种逻辑在我们这里根本行不通。
所以《道德经》云: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这才是圣人意趣。功成身退,天道也。所以从头到脚都和他们那种要由什么主宰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他们理解不了,长而不宰是咋可能的。德归往之,谓之王;群归其德,谓之君。不是靠权谋威能的。不信就下地狱之类的,只能代表他们无德,野蛮,层级太低。呵呵啦。这得多闲的很,才管那么多事。^_^。干完该干的事,不赶紧修行还等啥呢?所以可见他们后人编造的东西其实是给他们的神佛抹黑呢。^_^。丢人现眼,以此为最。
我们对于主子lord这种概念十分不感冒。道士儒生大体都是这种观点的。我们的谦逊是为了自身的修行,不是单纯的惧怕,为义不为利,修道也不是要给谁做奴隶。但尊卑有别,是以德行论之,万物之间的自然产生的前后区别,那么守礼以对之而已。所以即谦诚以敬,也进退有礼,不肯自大自是,但不是一味的奴隶化自己。对于那种接近于自虐的罪苦心理状态,我们认为是不正常,开化未能全的一种表现。最起码不适合华夏精神。物质文明丰富,不等于精神文明开化了。道教和华夏文明都不太主张这种奴隶性的精神依赖,这样的人没法登乎天阙。所以他们需要信这类的,我们不需要。这点总被人分不清楚,然后拿着曲解的古文给老百姓洗脑,叫他们相信这些奴隶性的宗教是我们祖宗之教,但这不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啦。但也不是象某些人讲的那么肆无忌惮,狂妄不羁,呵神骂鬼的。这两个极端之间是有很多门户的。精微之处一定要明白,这大概是你们催着我写这些的原因吧,^_^
当生活不顺,精神需要依赖的时候,可以选择找个信仰做依靠,没啥不可以的,我们即理解也尊重,不对反对,但别糟蹋混淆义所当为之敬。
七,以学入道,以理参修 我们崇敬道祖元始,是因为根在哪里,就和我们敬祖敬父母一样,和简单的偶像崇拜,拜块黑石头水上飘这种神迹之类是两种心情。显化不显化根本不要紧,要是为了表象神迹而相信,还是精神文明不足的表现,以后出来一个邪门歪道就会弄些神叨叨的就都信了?这是什么?邪教。所以正经宗教都会有这类说明,佛教金刚经就是怕后人迷信崇拜洗脑出现类似的心识幻想,或被入侵才有此经。结果呢?遍地神叨叨的,大佛遍地都是,劳民伤财而对家国人物益处日少。所以以学入道是太上之正宗,不要以信啦。单纯的信很容易被煽动成狂信祸害迷信愚昧吧。早期的道教一样没有神像,上清虚皇坛上就是一个牌位的。这是木主的传统,最迟在商已经诞生了。那个时候别提绿教了,啥教都还没诞生呢。
我们当然也有万天之主的说法,描绘自然之天的一种神学表达。但更精深层次的神系是以三清祖师为主的,是修行探索自然真相的学院体系,而不是朝廷主宰系统。这两者是交并的,但根源是三清祖师。很多道士并不明白道教是咋回事,真的很遗憾。领会不到这种探索世界不断接近本源的登山愉悦,所以只能算是三清天尊三洞教法的外门散仙之教。不管自己吹成什么样,这些东西见实不见名。
我们礼敬祖师有很多理由,最核心的部分不是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因为他们生我养我教我明事理,引我不断探索自然的真实,使我的生命不断升华。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崇敬,而不是神威如海之类的被吓唬的。所以道教是真才实学的干货之教,有学有修,有理有诚,诚实不虚也。最起码对于我们是这样的。
对于师长的尊重同样如此,不管师父是老了,是弱了,有没有威能都要尊敬。所以别把那种欺软怕硬的思维安在我们头上。有一天你们的神衰弱了,你们是奴役它还是报复它?还是继续崇拜它?这种问题在我们这里根本不会有,因为礼敬祖宗是华人的传统。根深蒂固,大逆不道的人终究是少数。义所当为,而这样的结果恰恰是自强的。^_^
上面这些是啥?是道理,是义理,是学问。不是愚蒙恐吓,虚言大坑,所以道教教法上中下有别也。
八,道者,所行也
道教看重行动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文明对于道的理解,在于行动而不是单纯的思辨。不是单纯的形而上,而是上下并行。道的本意,是人走的路。你得走才可以算数。光在哪里说,想,行为没有任何改观,不算数的。行动,行动,行动,按礼而行就是一切的开始。这并不是一个皈依仪式可以代表的。没有内涵,或者有了仪式不去做,一样没用,顶个名义,得到些心理安慰的人多了,但终究不是。
敬天法祖躬行的核心在于敬受奉行。这是道教从始至终贯彻的。我们并不是一种屈服于威能的宗教,而是崇敬德行,学习德行,所以你自吹全知也罢,号称全能也罢。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也不care,只有那些好利之辈才会为之所动。我们还是敬我祖先根源。按照基本德行标准行事。好利者越多,道教越衰微。
三清祖师最高,高在他们最根本,是根。但由气演化成无穷世界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和他们的距离差着无数的世界。所以我们离最本源的东西离得很远。能知道他们的存在是托先辈们的福。
他们不在意别人信与不信,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就是他们最贴实的描述。而他们的追随者以及其门徒,他们的学生为了后人能够契入大道之门留下的一种方式。就是世间流传的修道各种方式。但每种方式背后都有干货支撑,总结出来就是三洞教法。在这名词出现之前,也有别的说法啦。三清祖师无为清净,顶多就是讲学授道,根本不以主宰自居。但一切所谓主宰都是他们祖气分真演化而成的。所以不成而成。这种是自然的序列,根本不是人为能够动摇的。有没有人信,人这个种族存在不存在,这个世界存灭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存在。只不过我们有些前辈希望后辈能够接触这些真知,子孙能够在探索自然的道路走得更远,生命力更长久,所以在那个时代从学派演化成所谓的宗教。但实际上也不是简单西方宗教理论能够完全覆盖的存在。
东西方神学的核心差异,就在于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这八个字上。这是三清祖师,乃至天道玉皇大天尊等等诸位天尊的基本行为准则。所以,道教对于传教不感冒。对于探索自然,对于约束自身更在意,这本身就是修身格物。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做实事,抓根本。 就是祖师所传之道,与其崇拜,不如行其道是更真实敬仰的表现。所以以三清祖师为核心的道教,是一个格物修身,探索自然真实,不断接近本源的一种教育体系,文明传承体系。看重的是行为,而非单纯的名义。所以我总讲,是不是道教徒,就看你的行止,你是否真实按照祖师教导,敬天法祖躬行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你做了你就是了,不做,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子,有多少证都没用的。所以“道教”算是这个时代的奇葩。啥样子的都有。松散有机环境中成长出的参天大树也非不可能。而想做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这个境界,要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方向,无私专注,岂非诚也敬也公也。那么需要从最简单克己开始,从基本的礼仪开始。一个基本礼仪都不肯遵守的,有什么炼己可言?还乞讨炼己岂非笑谈?所以从学规矩开始吧,除此都是瞎胡闹的。^_^
综上所述, 1.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东西文化的最大不同。
2.义所当敬和惧之以威也是在东西精神态度上的不同。至于造物&根源的不同这些都是其中衍生出来的问题。
3.循序渐进,修身格物,学以入道,礼以参修是我们认为最合适时代的修道基本原则。也是太上之教的原貌。
4.礼敬万物是修道的核心精神。以此处理各种族类,各种宗教关系,符合道德之教,所以是太上之教的根本精神。以礼待之,既不是抹黑,也不是盲从,更不是不做分别的和稀泥。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态度。随着个人修行的深入,你的位置变了,这个礼也是变的,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也是如此。
5.行先辈祖师之道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修道在行,在于切实修身以探索自然真实。这是对祖师最大的崇敬。所以任何以修身探索自然真实的存在都是太上徒裔。而修身不是去打坐,而是以修其诚,修其德开始的
九《三皇文》与三皇略说
三皇系列的经文是道教在魏晋时候这一种重要经文。其中的隐喻很多,没有师父讲解,是理解不上去的。道教教内对不同世界,对于时间空间的看法都和世人迥异,和和尚那套也不同,我们有完整的世界观。我们追求迁升的前提是因为这个世界只是无穷世界中一个。
所以没有基本知识是难以修道的,更别提迁升。三皇文,三皇内文,其实际上里面的干货主要记载的就是三清三皇三境的基本知识的符文。以及衍生出来的相关知识和用法。或者说知识本身就是力量。有了这些才有下面的路可走。这和现代人固有的概念相差太远。若非真的探究进去,鸡同鸭讲,实无可言。
洞神部为什么是三皇经部演化来的?因为真正进入三洞系统修习,必然要先了解三皇三清三种元气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特性,以及衍生出来的应用。就和大学的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差不多。然后才有专业可选。当然上大学之前,你要先小学初中高中才可以的。这就是前面的四辅之类。到了明代基本就是小学生水平居多了。都是静坐炼丹就要如何的,那也只能成就有限。至于现在,大家自行想象吧。所以三皇文失传,三洞之教不存。关键还是在于,小学基础知识的废弃。剩下都是空中楼阁,给你们留着也没用,歪解不如等待够资格的人来拿。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里面记载的基本也是这个意思的,只不过流传不一样,有些略有区别,而且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使得我们确定他的身份。 a,请指出此经哪处和其他经文不同? b,为什么能指代其身份。 c,为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答不出不要紧,这是个很专业的道教问题。我们下次继续出别的。截止于春分子时 @Cyberbrain ,一样不会公布答案哈。^_^),不管咋样,异名同实也。
上三皇 天皇,即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也。昔在象帝之先,空洞自然之中,有百千万重正炁,结而化生妙无圣君,历尊号曰大罗元始尊,无为自然妙无上帝,后人谓之无上道宝,为万炁之祖,元象未着之初所谓道生一也。一云未有盘古氏之前,太初太始太素之先,化生三才者,其造化之主宰不得其名,亦弥为元始,又非盘古氏也。 地皇,即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地皇是也。昔在延康遐劫之先,大梵溟涬之始,有百千万重真炁,结而化生妙空圣君,历尊号日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后人谓之太上经宝,传经传教,肇开道范,所谓一生二也。 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昔在赤明混沌之中,有百千万重道炁,结而化生妙有圣君,历尊号曰五灵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万教之祖,妙有上帝,后人谓之玄上师宝,垂法演教,使万象具备,所谓二生三,三生万物者也。 中三皇 天皇,即天宝君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中三皇之天皇氏也。 地皇,即灵宝君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中三皇之地皇氏也。 人皇,即神宝君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中三皇之人皇氏也。 下三皇 天皇,即大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者也。纪号日东华至真苍天上帝,仰观俯察,得龙马负图而画卦命象,始制书契以开万有。 地皇,即神农炎帝氏,以火德王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者也。纪号日南极朱陵丹天上帝,始尝百草,教人医药,播降百谷,始有饮食。 人皇,即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者也。纪号曰太乙黄天上帝,始制衣服、宫室、礼乐、文字、舟车、器用,民生衣食之道於此备矣。帝铸九鼎於荆山,丹成有黄龙垂髯下迎,帝与御女八十一人、从臣七十二人乘云龙而登天。按太史玉历观象天文云,柳宿之下星宿之次,有轩辕十七星,是其验也,后世始有炼丹飞升之道传於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系,一族人。一族人继承的头领名号。即便在春秋战国,也称三皇氏。到了汉代的纬学,天皇地皇人皇都是具有异象(十三头,十一头,九头)的氏族。相传万万年。这个也是半真半假的。
《管子·治国》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
《管子·封禅》则谓古者封泰山者七十二家,….
《庄子.肚筐》曾记载十二位古帝名号,即容成、大庭、柏皇、中央、栗陆、骊畜、轩辕、赫胃、尊卢、祝融、伏牺、神农等诸氏。
上古史湮灭在后人的biubiubiu中。建国前后,若非一力阻拦,我们的文字都会被那些无聊的人弄成shigeshawanyi的水平,以后大家都只能用字母交流了。^_^。过个百八十年,也许这些典籍就只有专门研究机构能看懂了,然后一切历史都是任他们讲才对。然后再被各种意识形态控制,我们的古代历史就会变得由神创造之类的。这些无聊的宗教就实在消灭古代文明的过程建立信仰,其中的罪恶罄竹难书。嘿嘿。可惜没成功,以后也不会成功。^_^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不是盲目自大,附会演绎,也不是鄙视古人,疑古废言。实事求是,存疑待考,终究会有发现的。随着时代的脚步,会有新的证据的。放心好了。